先憑良心再求趨吉避兇
同樣的時和位,為什么反應(yīng)不相同?主要要是“應(yīng)”的力量所造成的影響。“應(yīng)”是看不見的那一只手,《易經(jīng)》說人與人、人與物、人與天、天與物、物與物,實際上,都有相應(yīng)的力量。其中人與人的相應(yīng),特別稱為感應(yīng),成為我們與他人心與心感通的聯(lián)系、互動力量,對吉兇的影響很大。
中國歷代的圣賢和偉人,都是從平凡中表現(xiàn)才華,并沒有什么超能力的神奇力量。他們按系辭上傳所說“二人同心,其利斷金”的道理,深知同心協(xié)力的力量無窮,而且乗持成卦所提示的“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發(fā)揮“敬人者,人恒敬之”的精神,自己憑良心、立公心。引起眾人的反饋作用,同樣憑良心、立公心,透過相互感應(yīng),收到圣人感人心的良好效果。
”易”稱為《易經(jīng)》,而不叫“難經(jīng)”,便是要我們?nèi)サ簟半y”的觀念,用易”來代替。最簡單的辦法,就是記住“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這句話,再難的事,只要心里想著很簡單、很容易,它就不難了。這種心想事成的力量不用白不用,為什么不試試看呢?一切憑良心,感應(yīng)得他人也憑良心,再難解決的事,不也就容易化解了嗎?
最要緊的是,把良心和行為結(jié)合在一起。因為大多數(shù)人,都知道憑良心的重要,因此嘴上常常說憑良心,只是在行動時,卻忘記了憑良心。不行動時憑良心,一行動便不憑良心,這種人多得很。不行動時很理智,一行動就十分情情化,這樣的人,不容易趨吉避兇,反而自作自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