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一帖魏碑,此帖是來自于北魏的《王元祥造像記》,此碑高88厘米,寬為42厘米,是元詳隨北魏孝文帝南伐遷都至洛陽的歷史實錄,碑文全稱為《魏太和十八年北海王元祥為母子平安造彌勒像記》,此碑被列入著名的龍門二十品之中。
此作在魏碑的書法作品之中,它的風格也逄得上是其中的精品,它的整體布局疏朗又瀟灑,雖然字的排列是豎有行、橫有列,但行與行、字與字之間的空隙很開闊,和龍門二十品里其他造像記的風格大不一樣,給人一種俊朗灑脫的感覺。它的主要用筆是以方筆為主,偶爾也會有圓筆,和先前的隸書大有不同。
觀其筆畫就讓我感到了一股力量感,特別是在筆畫的開頭、結(jié)尾和轉(zhuǎn)折的地方都顯得剛勁有力,透著一股挺拔的氣勢。而其中字的結(jié)構(gòu)大多則是以扁形為主,顯得雍容大氣、開闊舒展。筆畫清晰明朗,波浪般的捺畫剛勁有力,筆畫之間的呼應(yīng)連貫順暢。
此作應(yīng)是創(chuàng)作完成于北魏時期的太和十八年間,也就是公元的494年。與其同時期的魏碑相比,此碑則顯得更加靈動舒展。
它的筆畫寫法和字體結(jié)構(gòu)不像《始平公造像記》《楊大眼造像記》那樣古樸厚重,卻有著自己獨特的俊朗飄逸之美。
而《始平公造像記》的風格以雄渾剛健、方正有力著稱,筆畫斬釘截鐵;《楊大眼造像記》也帶著方勁挺拔、氣勢雄渾的特點。
這種風格特點正好展現(xiàn)了北魏時期書法的演變過程 —— 從早期那種古樸厚重的風格,逐漸向清秀飄逸的方向發(fā)展,《王元祥造像記》就是這個演變過程中的一個生動見證。
碑文中記錄的是北海王元祥跟隨孝文帝南征遷都的歷史事件,故事發(fā)生在494年,說的是元祥跟隨著孝文帝南下征戰(zhàn),在伊闕城外和母親依依不舍地告別。
為了祈求自己和母親都能平安,元祥在伊川立下心愿,開鑿佛龕、雕刻造像,這件事花了將近四年才完成。碑文中還表達了元祥對母子平安、家族興旺以及天下眾生都能得福的美好愿望。
北海王元祥是北魏獻文帝的第七個兒子,是孝文帝同父異母的弟弟,相當于王爺身份。他很受孝文帝的重視,跟著他打過大小戰(zhàn)役,是孝文帝的左膀右臂,他還擔任了散騎常侍這樣的重要官職。
在造像完成之后,他的地位也慢慢變得顯赫起來。不過,他的一生經(jīng)歷比較曲折,后來因為政治斗爭等問題,人生遭遇了不少變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