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遠縣位于甘肅省中部,地處黃河上游,是一個歷史悠久的縣份。黃河從這里蜿蜒流過,滋育了一方肥沃的土地。數(shù)千年來,居住在這里的先民們,一代又一代生息繁衍,用聰明智慧和勤勞的汗水,創(chuàng)造了燦爛的地域文化。
——漢唐時期,由西安進入河西走廊通往西域,處于絲綢之路北線的靖遠是必經之地。從長安出發(fā),經過陜西彬縣、長武,進入甘肅涇川、平涼,再經寧夏固原轉向北進,過境靖遠,抵達靖遠北部的哈思堡,從哈思堡西行五公里到達黃河岸邊,渡河后通往河西走廊。中外商旅使團絡繹不絕,使靖遠成為古絲綢之路北線重鎮(zhèn)之一。在靖遠境內的黃河上,先后形成了一些重要的渡口。據(jù)現(xiàn)有資料及實際考察,往河西走廊的渡口有四條,這五個渡口由南至北依次排列:虎豹口、鹯陰口、索橋渡、烏蘭津和白卜渡。
虎豹口
——又名河包口,是古絲綢之路上的重要渡口,也是明清以來靖遠四大官渡之一,為蘭(州)靖(遠)交通要渡,用木船數(shù)只終年供渡,晝夜繁忙,史稱“邊防要路”。清代光緒年間靖遠知縣儲英翰勒石立碑,親撰《河包口官渡記》,記述渡口歷史淵源,以及過渡車輛、人畜等價目。1936年10月24日至30日,紅四方面軍21800余人,在徐向前、陳昌浩、李先念等率領下,突破國民黨重兵防守,在此強渡黃河,開始了悲壯的革命歷程。
鹯陰口
——鹯陰古渡口位于今平川區(qū)境內的黃河灣中村,東距鹯陰縣古城10公里,處紅山峽上口。三國時期,涼州(今武威)盧水胡(匈奴一支)起兵反叛,魏文帝曹丕任命京兆尹張既為涼州刺史率兵討伐,盧水胡即陳重兵在鹯陰口黃河西岸阻之。西夏曾在此建造索橋,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年),迭烈遜設巡檢司戍防蒙古人。元狩二年,霍去病帥萬騎出隴西,經鹯陰口渡河北擊匈奴。此地是歷朝歷代不棄不舍、經久不衰的古渡口,戰(zhàn)略地位重要,與河西岸這條較為平緩便捷的天然古道有關系。
索橋渡
——索橋渡是絲綢之路著名的黃河古渡之一,這里河床稍寬,水流較為緩慢,兩岸為石山,容易修筑碼頭。據(jù)史料記載,明朝隆慶元年(1567年),用當?shù)匾环N野生植物的根編織成為繩索,將24艘木船連接成為一座浮在水面上的橋,其名由此而得。在渡口以南5公里處,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哈思堡,在當時是一個專供過往商旅歇腳修整的地方,有許多商鋪和旅館。
——明朝萬歷二十九年(1601年),重修被河水沖毀的往日索橋,在兩岸石山之間架設索道,仍用24只大木船連接而成浮橋,以通往來。并于渡口臨黃河東山之上修筑堡寨,名為鐵鎖關,駐兵防守,以確保渡口的安全暢通。直到清代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南大道西(安)蘭(州)公路開通之前,索橋渡一直是絲綢之路北線進入河西走廊的必經渡口。
烏蘭津
——會寧關渡,原名烏蘭津,最早見于《北史》和《北齊書》的《可朱渾元傳》。《資治通監(jiān)》梁紀武帝大同元年(公元535年)也記載說:“道元帥所部三千戶西北渡烏蘭津抵靈州。”這個烏蘭津就是唐代會寧關北黃河上的渡口??芍诰嘟褚磺陌俣嗄暌郧?,這里已是黃河上有名的渡口。北周武帝時,在渡口北的黃河邊設置了烏蘭縣和烏蘭關。從渡口邊同時設關設縣的情況來看,當時的烏蘭津已是黃河上一個重要的渡口。烏蘭津不僅是絲路上最大的渡口,也是當時全國最大的渡口。
白卜渡
——白卜渡位于烏蘭津下游20里處,現(xiàn)在被稱為金坪渡,也是隋唐時期的大型古渡口之一。其路線為從海原縣經過蒼龍山的古堡或苦水堡、蘆溝堡、論古堡、永安堡等處,由白卜渡過黃河,然后到景泰的上沙窩,再到達古浪的大靖鎮(zhèn),進入河西走廊。烏蘭津在紅山峽下口,而白卜渡在黑山峽的上口處,兩個渡口相輔相成,地理位置非常重要。這座渡口的形成年代久遠,是古絲綢之路上最早最為繁忙的渡口,為古絲綢之路必經之地。到了唐代,這里依然是過河的首選渡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