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鄭和”們的遺憾
“愛卿平身,此去干系重大,望謹慎行事,早日平安歸來!”
“吾皇萬歲萬萬歲,我大明圣君仁愛天下,福澤四海,臣等定當殫精竭慮,不辱使命……”
這穿越時空的聲音,將人們帶回到600多年以前……
公元1405年,正是中華歷史上的大明王朝永樂三年。在離都城南京不遠的長江劉家港(今江蘇太倉)碼頭上,一艘艘新建造的遠海航船,按規(guī)模大小整齊列隊,帆檣高揚,旌旗獵獵,伴隨著一陣陣震天響的鼓號聲,依次起錨開航了。
中間一艘豪華高大的樓船上,站立著一位身披紅黑兩色披風,頭戴高聳朝天冠的中年官員,面白無須,卻威武異常。他就是我國古代偉大的航海家鄭和,正乘坐著寶船“旗艦”,執(zhí)行永樂皇帝朱棣的命令:率領皇家艦隊出海,遍訪海外列國,宣揚大明國威。
中外航海史上盛況空前的壯舉----“鄭和七下西洋”,拉開了序幕。
《明史·鄭和傳》記載:“永樂三年六月(永樂帝)命和及其儕王景弘等通使西洋。將士卒二萬七千八百余人,多赍金幣(以次遍歷諸番國)。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廣十八丈者六十二?!?/span>
這就是說,當永樂皇帝登上寶座的第三年便下召,部署鄭和及其副將王景弘等,組成了27800多人的龐大船隊,駕乘數(shù)百艘大船---若按今天長度計量單位“米”來換算,當時的“大舶”應長150米、寬62米。因是從長江口出海,轉(zhuǎn)到福建長樂開洋,首達越南南部,接著從北太平洋穿過馬六甲海峽,進入印度洋,一路向西,直抵非洲東岸的索馬里、坦桑尼亞等地,所以史稱“下西洋”。
相比而言,這比1492年歐洲發(fā)現(xiàn)新大陸的航海家哥倫布,早了87年,當時的哥倫布船隊只有88人,旗艦“圣瑪麗亞號”排水量是250噸;也比1498年達·伽馬的艦隊早了94年,而他們只有4艘船,最大排水量的僅為200噸??晌覀冎袊泥嵑蛯毚昂2皬V大,容載千余人,風帆十余道”,相當于現(xiàn)代排水量數(shù)千噸以上級的輪船。此時的大明王朝擁有世界上最強大的艦隊和海上力量,堪稱十五世紀的航海大國和強國。
由此,也帶來了一個個謎團:永樂帝為什么要耗費如此大的人力財力,命令鄭和組織這樣一支船隊出洋?他們出洋后到了哪些地方、做了什么事情?既然先于歐洲人近一百年走向海洋,為什么沒有像哥倫布、麥哲倫、庫克船長那樣開拓疆土,繼而掠取財富成為崛起的大國?如此輝煌的航海歷程為什么難以為繼、近代竟淪為列強瓜分的弱肉?
滄海桑田,風云變幻,一代代學者、專家、志士仁人,懷著一顆強烈的報國心,滿腔火熱的赤子血,站在西太平洋嶙峋而綿長的海岸上,望著浩瀚無際潮起潮落的蔚藍色海洋,一一列出這世紀性的發(fā)問,苦苦尋找其中的來龍去脈。尤其是在公元2005年---紀念鄭和首下西洋600周年之際,如同顯影劑在洗印池里發(fā)揮了作用似的,歷史的底片漸漸清晰起來了……
明建文三年冬月,燕王朱棣的大軍攻破了南京都城,一場由建文帝親手施放的大火燒毀了皇宮和自身。朱棣聞報,假惺惺地大哭曰:“癡兒,癡兒,何至于此?皇叔是來救你的!”
這并不妨礙他踏著侄兒的血跡登基。國內(nèi)事務平定之后,年號永樂的朱棣便考慮遣使出洋。其理由之一即是詔諭海內(nèi)外:大明帝國新皇即位,通曉各國使臣朝貢。北窮沙漠,南極溟海,日出日沒之間,舟車可到之處,均在永樂大帝的視野中,要讓各國人均臣服于朱明王朝,宣揚皇威,教化天下。
實則另有隱秘不便直言:江山是從建文帝那里奪來的,而皇宮灰燼中并沒有前帝王的尸首。這成了永樂帝的一塊心病。《明史》等史書均持“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蹤跡之……”的觀點。在朱棣心中:建文帝生要見人,死要見尸,若不然,他將寢食難安,遣人出洋,亦有尋訪其下落的使命。
再者,明朝自洪武年便頒布海禁令:禁止民間販洋往番。這使東南沿海的“商旅阻遏,諸國之競不通”,不僅使百姓市無番貨,而且也使帝國府庫空虛。派遣帝國船隊出海,貿(mào)采奇貨珍寶,不僅可以充溢府庫,還可以正規(guī)的官商貿(mào)易取代私商貿(mào)易,使得經(jīng)濟貿(mào)易與帝國政治“完美”地結合在一起……
那么,這項遠航重任交給誰來執(zhí)行呢?永樂皇帝的目光將朝中的文臣武將巡視了一遍,最后鎖定在一位領班太監(jiān)身上。這就是鄭和!
他生于元末(1371年)云南昆陽一個回族家庭里,姓馬,小名三保。他的祖父和父親曾經(jīng)歷盡艱險,不遠萬里去天方(沙特阿拉伯的麥加)朝覲,這在小三保的心中,種下了一顆漂洋過海的夢想種子。在他10歲那年,三保被亂軍擄去并遭受閹割,進入明宮中當了一名小太監(jiān)。也許是少年時期蒙受的這一人生大不幸,磨煉了他此后堅韌不拔的毅力。
小三保聰明伶俐,討人喜愛,明太祖將他送給燕王朱棣做侍童。隨著歲月的流逝和生活的磨礪,他長得高大健碩,精明強干,深得燕王信賴,被賜名為鄭和,提升為內(nèi)宮太監(jiān)的首領,時人也稱其為“三保太監(jiān)”。永樂皇帝欲“超三代而軼漢唐”,憑借明初國力強盛,揚威于海外,自然要挑選文武雙全且忠誠可靠之人。
海洋就這樣向鄭和張開了寬闊的胸懷,鄭和就這樣迎風踏浪走進了歷史。
他率領的曾是一支無敵于海上的艦隊,在那個年代,任何一個國家的艦船在其面前都會相形見絀。1405年冬,鄭和第一次下洋,首至占城(今越南),自舊港取西北,路過滿剌加(馬來亞古國,都城為今馬六甲)向西到蘇門答臘,入印度洋,經(jīng)翠蘭嶼、錫蘭(今斯里蘭卡)、古里返航。
此后,鄭和和他率領的船隊又連續(xù)進行了第二次、第三次等六次航海,西抵南非海岸,甚至可能繞過好望角,進人大西洋西南海域;向南船隊到達新幾內(nèi)亞、所羅門群島甚至澳大利亞沿海島嶼。中國的瓷器、絲綢,印度的棉織品,阿拉伯的奢侈品,東南亞的香料,沿著海洋的季風飄散到各地,強化了那條遼遠而通暢的海上絲綢之路。
第七次遠航則是在8年以后。因永樂皇帝去世,仁宗朱高熾登基,詔令停止出洋,1422至1430年間,鄭和及其將士守備南京。直到宣宗即位,想起祖父當年“萬方玉帛風云會,一統(tǒng)山河日月明”的盛況,才又派鄭和出使西洋。這時鄭和已是花甲之年了,且有病在身,但大海的召喚對他來說是那樣的富有吸引力,仍然強打精神,點起昔日舊將揚帆出海。
此次出航,與其說是繼往開來,不如說更像是對往事的紀念。1433年(宣德八年),船隊尚在歸途中,鄭和不幸身染重病,逝于南印度古里國。按風俗,船不載死人。一個盛夏的黃昏,全體船員將士整齊列隊,滿面悲哀低聲飲泣,跟隨鄭和多年的副將王景弘跪在靈柩前,輕輕地剪下他的一縷頭發(fā),一層層包好,說聲:“鄭統(tǒng)領安息吧,我們帶你的靈魂回家了……”
隨著一陣悲涼的鼓號,為大明王朝帶來榮譽的鄭和,永遠留在了異國土地上。他的部下們帶著他的頭發(fā)與衣物回國了,而出海遠航的宏大事業(yè)竟也隨著他的離去煙消云散。不久,皇帝詔令:“下西洋諸番國寶船悉令停止”。于是,當遠洋船隊最后一次駛入太倉劉家港后,便長久地停泊下來,在江南那片溫潤的港灣里慢慢腐爛……
從此,收起的遠航巨帆再也沒有張開過。
我們曾無限接近于成為世界的海上強國,并有可能將偉大的文明傳播四方。然而,明帝國的海洋事業(yè)卻在達到輝煌的頂峰后突然消失了,如同一滴水珠被烈日蒸發(fā)一般,消失得是那么迅速與徹底,仿佛這一切都沒有發(fā)生過?!按瑔T被遣散,船只任之擱置廢爛,航海圖被兵部尚書劉大夏焚毀”……
事實上,明太祖朱元璋建立的大農(nóng)村集團,“導向往后主政者不得不一次次采取內(nèi)向、緊縮的政策”。建立在黃土文明上古老帝國依然是內(nèi)向和自負的,盡管出現(xiàn)了空前強大的艦隊并七下西洋,但明王朝的重點顯然并不在于探索海洋、開疆拓土上面。重農(nóng)抑商的傳統(tǒng)與“厚往薄來”的原則使得鄭和船隊的“貿(mào)易”完全不同于西方,而更類似于一種“饋贈”或是“恩賜”。
比之西方航海探險家們的“豐功偉績”,鄭和們出洋的效果就微乎其微了。1489年,哥倫布與西班牙女王簽訂協(xié)議:我們在國家支持下去尋找新大陸,找到之后,土地歸女王所有,而財寶歸船員所有。女王欣然應諾。
于是,哥倫布們以海盜般的精神和干勁,駕馭著落后于鄭和艦隊的船只,與風浪搏斗,與土著廝殺,付出了血淋淋的代價,開辟了地理大發(fā)現(xiàn)的年代。如同資本社會的原始積累一樣,充滿了欺騙、殘暴、殺戮和掠奪,其中霸占關島一例就十分典型---
一個月黑風高的夜晚,哥倫布的船隊駛到西北太平洋海面上,突遇臺風大浪,將他們乘坐的船只打得七零八落。哥倫布抱著一塊破船板隨洋流漂蕩,不知喝了多少海水之后,最終被海浪沖打得不省人事。
初升的太陽沖破云霧的阻攔,照亮了海天。太平洋上一個小島的幾個土著居民,在海灘上發(fā)現(xiàn)了奄奄一息的哥倫布。他們憑借天生的善良與淳樸,把他抬到自己的茅屋里,細心養(yǎng)護,將他從死亡線上挽救回來。哥倫布清醒了,嘴唇顫動,喃喃感謝:“我的上帝啊!沒有你們,我早就葬身大海了。謝謝、謝謝……”
土著似乎聽懂了他的意思,打著手勢說:“沒什么,現(xiàn)在你安全了,好好歇息一下吧?!?/span>
確實,他身體損害太大了,需要靜心調(diào)養(yǎng)一段時日,再者孤懸海外的小島,與世隔絕,沒有什么往來的船只,哥倫布只好在島上住了下來,安心養(yǎng)傷。這樣他一直住了大半年時間,直到在土人精心的調(diào)養(yǎng)下,身體徹底康復了,恰巧遇到另一艘探險的歐洲船,他便搭船返回了西班牙。
面見女王,哥倫布大談特談發(fā)現(xiàn)了太平洋小島的功績,并將其獻給女王殿下,而絲毫不提土著人對他的搶救與幫助。過了不久,他便帶著皇家海軍重返這個小島,堂而皇之的宣布:“我是這里的主人,誰若不從,格殺勿論?!币恍┭獨夥絼偟哪贻p人奮起反抗,招致血腥地屠殺。一番刀光劍影之后,哥倫布為西班牙又爭得了一塊領土。這個小島就是今天的關島。
若干年后,新興的另一個海洋大國---美利堅合眾國,與老牌殖民者西班牙發(fā)生了爭奪海外殖民地的“美西戰(zhàn)爭”,關島易手,落入了美國之口。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日本軍國主義發(fā)動了太平洋戰(zhàn)爭,成為關島的新主人。直到日本戰(zhàn)敗,美國重又收回關島,建設成亞太地區(qū)最重要的??哲娛禄亍?/span>
反觀鄭和船隊的作為,就不能不令人唏噓了。帝國慷慨給賜,宴樂勞之,萬邦來朝,只是皇家的娛樂。這樣的外交和貿(mào)易自然無法得到大多數(shù)人的支持。鄭和的遠航在給帝國帶來巨大滿足感的同時,也帶來了國庫的空虛。
無獨有偶,西班牙、葡萄牙這樣的歐洲老牌航海國家,從新大陸得到了大量的黃金白銀。但這些財富卻只是用來添加皇室和貴族的奢侈品,卻沒有投入到再生產(chǎn)中,因此這兩“牙”也不得不衰落下去。而英吉利、法蘭西等新興海洋強國,甚至東亞的日本,幾乎都是用上述方式和法則攫取海外利益,日漸從海洋上崛起了!
事實證明:如若沒有開拓的精神,即使打通了新航路,抑或航行至前所未有的地區(qū)也未必有多大用處。當?shù)蹏斦僖矡o力維持船隊以及航行龐大的開銷時,遠航的終止和船隊的消失也就成了必然。
鄭和去后20年,成化皇帝當朝的時候,有人又動了出洋的念頭,但查閱有關資料時才發(fā)現(xiàn),皇家文庫中有關鄭和航海的檔案已不翼而飛。據(jù)說是被車駕郎中劉大夏一火焚之,因為他憤慨遠航勞民傷財。然而,他卻忘記了子孫后代還是要面對海洋的……
鄭和船隊停駛了,明王朝“片板不許入?!钡恼邊s愈加嚴苛:從“禁濱海人民私通海外諸國”到“禁民入海捕魚”。明、清兩代的海禁綿延了400年之久。他們故步自封,閉關鎖國,認為天朝上國物產(chǎn)甚豐,根本用不著與外夷交往。他們在遺忘鄭和的同時,也失落了一種蔚藍色的海洋文明……
直到公元1904年,近代中國被西洋列強用大炮轟開了國門,變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力求變法而不得的梁啟超在《新民叢報》發(fā)表了《祖國大航海家鄭和傳》,才提請國人重新記起這位“海上民族英雄”。
他說:“西方現(xiàn)代化歷史的起點上,有哥倫布、達·伽馬、麥哲倫,而我泰東大帝國,與彼并時而興者,有一海上之巨人鄭和在?!边@是自豪,然而還有悲憤:“及觀鄭君,則全世界歷史上所號稱航海偉人,能與并肩者,何其寡也。鄭君之初航海,當哥倫布發(fā)現(xiàn)亞美利加以前六十余年,當達·伽馬發(fā)見印度新航路以前七十余年。顧何以哥氏等人之績,能使全世界開一新紀元,而鄭君之烈,隨鄭君之沒以俱?”
自豪可以鼓國人志氣。如研究者指出,梁任公“眼看祖國被列強瓜分,國弱民窮,乃以鄭和航海事跡和造船業(yè)處于當時世界最先進地位為題材,著為專文,意圖喚起民眾的愛國熱情”,從而悲憤地提出了令人深入思考的問題:為什么西方能夠?qū)⑦h航進行到底?
多少年以后,當西方人以商人加海盜式的航海改變了世界、創(chuàng)造出現(xiàn)代文明時,衰落敗亡的中國又想起那已被遺忘的輝煌。然而,不能不令人痛惜的是:鄭和之后再無鄭和。盡管曾經(jīng)涌現(xiàn)出戚繼光和鄭成功那樣海防抗倭、收復臺灣的民族英雄,卻也是局限于家門口并未走向“深藍”。
失去海洋的民族,也將失去家園……
作者簡介
許 晨,男,59歲,山東德州人,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山東省作家協(xié)會副主席,《山東文學》雜志社原社長主編、一級作家職稱。青島市政協(xié)委員,專業(yè)技術拔尖人才。1989年7月畢業(yè)于解放軍藝術學院文學系,2003年12月魯迅文學院高研班結業(yè)。出版有《居者有其屋---中國住房制度改革紀實》、《人生大舞臺---樣板戲啟示錄》、《血染的金達萊》、《鋼鐵鑄造的歲月》、《巍巍“泰山”》、《真情大援川》和《再生之門》等十幾部長篇報告文學。電視文學劇本《戰(zhàn)歌沒有消逝》、《魯氏兄弟》(合作)。作品曾獲得《人民日報》文學版一等獎、“冰心散文獎”、山東省“文藝精品工程”獎、電視劇飛天獎提名等多種獎項,并入選山東新文學大系。2014年6月至8月,許晨受國家海洋局、中國大洋協(xié)會之邀,隨同我國深海潛水器“蛟龍”號前往太平洋科學考察,走進一線,體驗生活,經(jīng)受住了種種考驗,積累了豐厚的素材,為寫作長篇報告文學《第四極----中國載人潛水器“蛟龍”號紀實》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許晨作品展示區(qū),點擊以下閱讀
許晨魯獎《第四極》連載|第二章:華夏“海洋夢”(1)遠古的潮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