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蛙不可以語于海,拘于虛也;夏蟲不可以語于冰,篤于時也。出自《莊子·外篇·秋水》的一句話。大意是:對井里的蛙不可與它談論關于海的事情,是由于它的眼界受著狹小居處的局限;對夏天生死的蟲子不可與它談論關于冰雪的事情,是由于它的眼界受著時令的制約。
囿于見聞,不同的人和物之間的知識不同,知識的長短,決定視野的大小,見識的高低。不要去和井中之蛙討論大海,井中之蛙生活在井底這樣狹小的空間,不會明白大海的浩瀚遼闊;不要去和夏天的蟲子討論冰雪,只活一季的蟲子,體會不了冬天的冰雪寒冷。
勿與傻瓜論長短,不要去和不在同一層次的人爭論,這樣只會浪費時間和精力。對見識淺陋的人不可與他談論關于大道理的問題,是由于他的眼界受著所受教育和所處環(huán)境的束縛,他不明白也難以理解高于他之外的道理。
不同的時空當中,人所接觸的知識不同,能見到和接觸到的事物不同,與之談論也難以理解。哥白尼的思想超越了那個時代,教會不懂得地球圍繞太陽轉(zhuǎn),強之與教會討論,所以哥白尼被燒死。就如告訴幾個世紀前的人,人可以通過工具在天上翱翔一樣,他們是難以理解的。
夏蟲因為壽命的問題,只能活一季,如果夏蟲能夠多活一季,也許就能多走一步,看出圈外的善惡,懂得更多??梢灾狼锛镜氖捝梢钥吹匠墒斓某赛S,可以看到落葉繽紛,可以感受涼爽的秋風與夏天炎熱的不同。因為時間的限制,夏蟲才不能理解夏季意外的東西。
井蛙生活在井里,在狹小的空間內(nèi),只能看到井口的天空,并不知道天空之外還有什么?如果跳出井口,從禁錮的井中走出來,就能明白世界的浩渺,天空的遼闊,大海的澎湃,高山的巍峨,沙漠的荒蕪。是地域空間限制的井蛙的想象,是安于守舊阻擾了井蛙的思想。
南方人對雪的喜愛源自于南方的少雪,甚至有些人一生都沒見過雪,是空間的限制,影響人們對事物的判斷。就如北方人難以理解南方的綿綿細雨,空氣中濕乎乎的感覺。空間的不同,所出現(xiàn)的事物也不同,能看到的東西也不同,所見所識就會不同。跳出空間的制約,走向更廣闊的大地,才能見識到各種風情,才能理解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千變?nèi)f化。
知識是一個積累的過程,通過一代又一代的生活經(jīng)歷和經(jīng)驗總結,傳承下來,讓后人學習、理解、掌握,使后人更明白這個世界,適應這個世界。前人不能理解人能借助工具上天,因為在那個時間,他們能接觸的層面和知識的層面不夠,沒有那個見識,更沒有那個實踐。就如再過很多年以后,人能直接飛上天,也是現(xiàn)在不能理解的。肺癆曾是不治之癥,現(xiàn)在卻不是。癌癥現(xiàn)在是不治之癥,也許不就得將來就不是。這是知識的積累,時代的發(fā)展,社會的進步。
不要拘泥于一個空間,也不要拘于一個時間。在不同的時空內(nèi),有不同特質(zhì)的呈現(xiàn)。突破自己的知識見聞極限,要不斷地去學習,去實踐、去行走。書是知識的匯總和經(jīng)驗的總結;實踐是不斷的鑒別知識和見聞的真?zhèn)?;行走是不斷地發(fā)現(xiàn)新生的事物。
時代和個人不斷進步,離不開對知識的汲取,離不開對新生事物的見聞。不同的見解的思想,都是對已掌握知識的一種鞭撻,讓知識在碰撞中去融合、去完善。“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大自然每個獨立的存在都可能有其實際的價值和意義,要取長補短,善于學習借鑒他人的優(yōu)勢,彌補本身的短板,不斷進步,不斷完善自身。
因環(huán)境影響,受長期思維的主導,跳出井口也許很難,也許需要付出代價,卻必須要做,井口的天空太小,大自然的發(fā)展并不會顧及一個,井水可能干涸,付出的代價會更大;跳出井的那個圈,進入更開闊的一個環(huán)境,適應一個新環(huán)境,突破自己,才能看得更高更遠。努力過好每一刻,讓不同的思想和理念充實頭腦,活到老學到老,就算生命短暫,也可以因為知識的沉淀,而讓夏蟲理解冬雪的潔白和寒冷。
害怕新事物,不愿接受不同的觀點,以一己之力而限制天下,以一家之言而左右思想,都是不可取的,都將膨脹自己,終成井中之蛙、夏日之蟲,困索他人,就是禁錮自己。沒有不同知識的交織,不同血液的洗禮,怎么會有不斷高漲的火焰,怎么能浴火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