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或許沒有哪個地名
能如“江南”這般惹人遐想
「江南」
是和煦的十里春風
是蕩漾的輕舟畫舫
是動人的絲竹管弦
是賞心悅目的才子佳人
是說不盡的繁華與溫柔
江南是中國一個極為特殊的地區(qū)
在歷史長河中
“江南”一語所指稱的地域范圍
發(fā)生了很多變化
你所熟悉的“江南”
不一定是古人心中的“江南”
近代以來
江南指的是鎮(zhèn)江以東的
江蘇南部及浙江北部地區(qū)
更加狹義的范圍,則僅指太湖流域
但在古代
江南一詞的涵蓋面卻遼闊得多
誰是資格最老的“江南”
在較早的古代文獻中,“江南”一詞,如同“中原”“塞北”“嶺南”“西域”等地理名詞一樣,僅用來表現(xiàn)特定的地理方位,并非有明確范圍的地域區(qū)劃。——李伯重
“江南”這個地名
第一次出現(xiàn)在中國的行政區(qū)地名中
是拜篡漢的新朝皇帝王莽所賜
王莽是個孜孜不倦的改名愛好者
據(jù)歷史地理學家譚其驤的《新莽職方考》統(tǒng)計
當時全國有縣1581個,被更名的高達726個
其中也包括了
改夷道縣為江南縣
這個以“江南”為名的縣
在今天的湖北宜都市
也就是說,火辣的湖北屬于秦漢的江南地區(qū)
據(jù)歷史地理學家周振鶴考證
秦漢時期的江南
主要指今長江中游以南的地區(qū)
即今湖北南部和湖南全部
而這又是從春秋戰(zhàn)國一脈相承下來的
較確切的江南概念到唐代才最終形成
唐太宗貞觀元年(627年)
以山川形便原則分天下為十道時
江南道的范圍完全處于長江以南
自湖南西部迤東直至海濱
這是秦漢以來最名副其實的江南地區(qū)
◎ 自古以來,“江南”的范圍經(jīng)歷了從西到東、從大到小的變化。(圖自《中國國家地理》2007年3月)
“江南”的“江”是什么江
直至唐初,地跨長江南北的荊州以及位于江北岸的江陵仍被看作江南。這說明,在習慣上,江南的北界并不以長江為限。——周振鶴
早期的“江南”僅是一個大概的范圍
許多不確定的情況存在其中
首先,“江”不止是一條江
學者石泉曾考證
至少在唐代以前,“江”并非“長江”的專稱
比如淮河、漢水都曾叫過江
江南也曾指淮河以南和漢水之南
即使是長江以南的“江南”
也不專指長江中游以南
比如秦朝宰相李斯曾在《諫逐客書》中
有這么一句話:
“江南金錫不為用,西蜀丹青不為采。”
金錫歷來被視為東南吳越的方貢土物
可見在秦漢人的心目中
江南也可指向長江下游
◎ 在自然地理學者眼中,“江南”首先是指長江以南的地區(qū)。有關“江南”的描述,最多的可能要在“江南丘陵”的概念里尋找了,也就是湘江、贛江中上游的這片地區(qū)。(圖自《中國國家地理》2007年3月)
“江南”的轉變
江南卑濕,丈夫早夭?!抉R遷
在先秦、秦漢人心中
江南是一個極寬泛的概念
那時候,北方的黃河流域
是華夏的政治中心和文明中心
“江南”
是頗具優(yōu)越感的北方人對于南方的一個泛稱
這個時期,江南地勢低洼,暑熱潮濕
再加上當時水利尚不發(fā)達
當?shù)厣a(chǎn)方式頗為原始落后
生活水準自然也好不到哪兒去
“下江南”被許多北方人視為畏途
從先秦到秦漢,“江南”就這樣與污名共存
被北方人膽戰(zhàn)心驚地想象著
千方百計地逃避著
◎ 古老圩田中的“和局”智慧:海綿國土的“彈性”啟示
圖為浙江紹興諸暨市白塔湖濕地,從農(nóng)耕式河網(wǎng)湖泊濕地修復、改造而來,湖中有田、田中有湖,吸納、存儲、下滲、凈化雨水,仿佛一片天然的綠色海綿。(攝影/郭斌,圖自《中國國家地理》2020年11月)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群雄并起
其中,孫權割據(jù)東南建立吳國
西晉末年,中原喪亂
北方士族紛紛渡江逃難
就是歷史上所稱的“衣冠南渡”
隨后,東晉王朝和南朝的宋齊梁陳
也以建康為都,偏安于南方
六朝更迭
均以長江下游南方地區(qū)為統(tǒng)治重心
于是這片區(qū)域的政治、經(jīng)濟地位越來越重要
“江南”一詞指稱這片地區(qū)的時候也越來越多
有時北方人干脆直接用江南來指代南方諸朝廷
比如北魏改革家孝文帝稱贊南朝人物時說:
“江南多好臣”
隨著“江南”重心東移而來的
還有形象的轉變
南朝文學家謝朓在《入朝曲》中贊美道:
“江南佳麗地,金陵帝王州”
“江南”逐漸擺脫了“丈夫早夭”的陰影
開始與經(jīng)濟、文化的發(fā)達聯(lián)系起來
從此,“佳麗地”一詞
也成為古人贊美江南時的高頻詞之一
◎ 這是蘇州網(wǎng)師園的屋檐倒影,如鳥翼般飛翹。自然界的山水風景大多擁有彎曲的線條,所以對于熱愛自然的中國人來說,建筑也選擇了模仿自然界的曲線,和山水風景、花草樹木相得益彰。(攝影/姚文杰,圖自《中華遺產(chǎn)》2014年6月)
江南氣質(zhì),從何而來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
江南憶,最憶是杭州;山寺月中尋桂子,郡亭枕上看潮頭。何日更重游!
江南憶,其次憶吳宮;吳酒一杯春竹葉,吳娃雙舞醉芙蓉。早晚復相逢!
——白居易 憶江南三首
至遲在明代,太湖周邊的
蘇州、松江、常州、嘉興、湖州
諸府地區(qū)已經(jīng)形成為
一個有著內(nèi)在經(jīng)濟聯(lián)系和共同點的區(qū)域整體
官方文書和私人著述中往往以
五府乃至七府(加上鎮(zhèn)江、杭州)并稱該地區(qū)
因此,最早的江南經(jīng)濟區(qū)
嚴格地說是長江三角洲經(jīng)濟區(qū)
事實上已經(jīng)初步形成
而且這個經(jīng)濟區(qū)
當時是以蘇、杭為中心城市的
構成了都會、府縣城、鄉(xiāng)鎮(zhèn)等
多級層次的市場網(wǎng)絡
千余年來的發(fā)展使得江南形成了
人文、自然諸方面具有共同特性的區(qū)域
其核心就是人們熟知的太湖平原
◎ 圖為蘇繡作品,經(jīng)緯織不出這番細致、印染得不到這種神韻,古人發(fā)明了刺繡,將千般心思,點綴于華錦之上。于是,有了蘇繡、湘繡、蜀繡和粵繡,各領風騷;于是,有了錯針、亂針、鎖絲、盤金、挑花,枚舉不盡。(攝影╱張克新,圖自《中華遺產(chǎn)》2011年12月)
大約公元前11世紀
周太王古公父的兒子太伯、仲雍
從中原出逃至江南
在今無錫梅里一帶建造小城,名“太伯邑”
城臨湖而筑,太湖因而得名
太伯、仲雍將中原地區(qū)的文化帶入江南
形成了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吳文化
太湖是我國東部近海地區(qū)最大的淡水湖
這里流域密集的水網(wǎng)
自古就有“八百里太湖跨三州”之說
太湖河道自京杭大運河開通后
商旅往返,船乘不絕
造就了一個富庶的江南
也造就了一個文人會集的江南
太湖流域的古鎮(zhèn),依河傍水,楚楚而立
如同養(yǎng)在水里,靈動而雋永
河網(wǎng)上的石拱橋、石駁岸、石碼頭……
與河里倒影中的白粉墻、青黛瓦、木柵欄
相互呼應,溫婉如畫
正是浩蕩的太湖水賦予了江南
繁華而不張揚、溫柔細膩的內(nèi)在氣質(zhì)
◎ 油菜花盛開的畫面帶給人的總是濃郁的春的氣息,這朵朵油菜花猶如黃衣綠裙的春之使者,在大地上繪下春意盎然的油彩畫。(攝影╱殷正觀,圖自《中國國家地理》2007年3月)
“江南”這片地域之所以特殊
就是因為它沒有清晰的邊界
2007年
我們請氣象學者、地理學者、歷史學者、
經(jīng)濟學者、中文學者和語言學者
分別從自己的視角為“江南”劃界
在這些論述中
“江南”呈現(xiàn)了迥然不同的面貌
我們用地圖來解析專家的“江南”概念
為的是給讀者一個廣闊的思考空間
在辨析“江南”的過程中
這塊地域的獨特之處漸漸明了了
“江南”是一塊由民意劃出的地域
它代表中國人對美好生活的極致向往
它到底在哪里呢?
圖自《中國國家地理》2007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