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是先導性的,能不能快速提升還是看以后努力。
比如班上一孩子計算能力非常之差,每次因為計算丟分不下二十分,然而,死不悔改,并沒有什么卵用。
但是,我們又不要認為分析絲毫沒有用。以下就試卷分析做簡單陳述,個人見解,很粗陋,歡迎補充。
有人就說了,這次滿分100考了80,這次沒及格之類。
第一,我不贊成這種以絕對分數分析的方式。更喜歡用相對成績,比如超平均分20之類的。另外在考試內容相當的情況,比如各種??嫉龋梢约尤胱晕覍Ρ?。
第二,考試以絕對分數論容易忽視或者縮小缺點。有時候自己看似一個題目的失誤背后卻是一塊知識的缺漏。這一點和后來要講的略有重復。
第三,非常容易自滿或者打擊人。兩種情況,對了不一定全懂,這一點應該有人深有感觸,尤其是客觀題,有些真的是二選一,連蒙帶猜。也算是對了,然后看分數看正確率以為自己懂。有時候是自己辛辛苦苦復習,努力,結果卻不如人意,所謂的看了的考的少,沒看的全不會。這時候又會懷疑自己到底有沒有學好的能力。
你考試成績怎么這么差?這題怎么做的?多少次我們簡單歸因為:我粗心了,我沒看清題目,我看走眼了,我算錯了,這里丟了一項,我認為是怎么怎么。我們的自以為是總是讓我們犯千奇百怪的錯誤。
這種粗心,看走眼是最冤枉的。說句實話,考試看清楚并且準確理解題目意思是一種非常非常重要的能力。而往往這種重復的簡單歸因就會認為這沒有什么了不起。導致不斷地犯錯誤,一次一次。
并且更為嚴重的是,有時候會掩蓋我們的缺陷,比如在做受力分析的時候,我們漏掉了某個力,實際上是我們受力分析不過關,這時候我們說,哦,當時我粗心,忘了這個。而沒有意識到這是一個非常嚴重錯誤。
說了那么多,我們應該怎么樣去歸因錯誤?第一,如果能夠找到當時考試用的草稿紙是最好的,草稿是當時考場思維的重要證據,往往比自己回憶可靠。第二,錯誤或者猜的題目通通進行分析,不要認為這次猜的中,下次還能猜中。第三,找到知識點,講解之后一段時間重新做。
不知道你們有沒有這種體驗,錯過一次就會錯二次三次。還記得當初做錯題集,一個題我寫了五遍。我想說的是,錯題集不是收集錯題,更重要的是消化,消滅錯題。它不是形式主義,要歸咎到實處。
所以找到自己錯誤,去可以練習才是王道。比如,電學不行,先把電路過一遍,然后從基礎到難題,選一些題自己做。比如,數學二次函數不行,就那么幾個圖像,天天看幾遍也就熟了。
不去正視錯誤糾正錯誤,錯誤永遠是錯誤。
個人拙見,歡迎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