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貴妃真是在馬嵬坡香消玉殞了嗎,為何日本還存有她的墳?zāi)购瓦z跡?
《舊唐書·后妃傳》是這樣描述楊貴妃的:“姿質(zhì)豐艷,善歌舞,通音律,智算過人。”
楊貴妃又名楊玉環(huán),開始是唐玄宗兒子壽王的王妃,玄宗貪戀她美色,先令她入觀做了“太真”女道士,之后便納為己妃。自此以后,玄宗不理朝政,終于釀成“安史之亂”。
因為玄宗與楊貴妃的這段愛情故事極富傳奇性,楊貴妃的生死命運又系于“安史之亂”這件變亂大事上,因而她的事跡不僅上了正史,更引起了歷代文人的記載,尤其是她的結(jié)局,始終眾說紛紜。
概括起來講,關(guān)于楊貴妃的結(jié)局,有以下三種說法——
一、死于馬嵬
唐天寶十四年安史之亂起,京城長安為之震動。唐玄宗攜楊貴妃倉皇出奔西蜀,逃至馬嵬時,六軍不發(fā),請誅諸楊。但誅殺楊國忠后,兵猶未解。玄宗迫于情勢,同意賜死楊貴妃,貴妃乃被縊于馬嵬坡。
《舊唐書·楊貴妃傳》云:“及潼關(guān)失守從幸至馬嵬,禁軍大將陳玄禮密啟太子,誅國忠父子(注意,陳玄禮沒特別要求誅殺楊貴妃)。既而四軍不散,玄宗遣力士問,對曰:'賊本尚在’,蓋指楊貴妃也。力士復(fù)奏,帝不獲己,與妃決,遂縊死于佛室?!?/p>
由這段正史可以看出來,當(dāng)時引起公憤的主要是楊國忠,要求誅殺楊貴妃其實有借公憤起哄的意思。而當(dāng)玄宗屈從服軟表明態(tài)度后,六軍是否非讓楊貴妃當(dāng)面縊死,這一點是存疑的。
此外,如果楊貴妃果真死在了馬嵬,她究竟是怎么死的,也存在爭議。
詩人劉禹錫認為楊貴妃不是縊死的,而是吞金而死。而大歷年間的進士李益則說楊貴妃是被馬踐踏而死。即便是縊死,也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自縊,另一種說法是高力士縊死了楊貴妃。
不管怎么說,通過正史寥寥數(shù)語,總有這樣一種感覺,當(dāng)時六軍在楊貴妃這一問題上,更多地是宣泄起哄,要玄宗一個態(tài)度,即楊貴妃必須消失。
二、逃亡日本
日本民間有一個傳說,軍中主帥惜貴妃貌美,不忍殺之,遂與高力士合謀,以侍女代死,楊貴妃則由陳玄禮的親信護送南逃,至現(xiàn)在的上海附近揚帆東渡,漂泊到了日本的久町久津等地安居了下來。
白居易《長恨歌》中所謂“蓬萊仙山”就是指日本。
后來玄宗從西蜀回到長安,日夜思念貴妃,廢寢忘食,命方士出海尋找。方士最終在日本久津找到了楊貴妃,并向她面交了玄宗送她的兩尊佛像,楊貴妃亦以玉簪答謝。
然而,即便找到,楊貴妃終歸是不能回來的,最后壽終正寢在了日本。
今日本山口縣還存有楊貴妃的墳?zāi)?,熱回神宮也存留有她的遺跡。
從楊貴妃入過道觀這一點來看,去蓬萊仙山避難,在邏輯上似乎是說的通的。
三、流落民間
20世紀20年代,著名學(xué)者俞平伯發(fā)表《長恨歌及長恨歌傳的傳疑》,提出當(dāng)日楊貴妃在馬嵬坡沒有死,逃走之后當(dāng)了女道士。
俞平伯認為,如果不是另有隱情,白居易在寫玄宗和貴妃時,寫到馬嵬坡就足夠了,沒必要在馬嵬坡之后還帶出那些個隱約閃爍之詞。
更關(guān)鍵的一點,只有生離才能稱為“長恨”。
另外,白居易的一句詩:“馬嵬坡下泥土中,不見玉顏空死處”也能印證這種說法,即馬嵬坡根本沒有楊貴妃的尸身。
從當(dāng)時的人事實情看,這種可能性是很大的。陳玄禮和高力士都是唐玄宗的親信,他們了解李楊之間的感情,對貴妃也沒有惡感,實在沒有必要把事情做絕。
從馬嵬坡的環(huán)境看,馬嵬驛站的建筑很復(fù)雜,陳玄禮和高力士如果想找侍女替死在環(huán)境上是可行的。
從當(dāng)時的情勢看,安史之亂禍起倉促,玄宗與隨從一日一夜逃一百余里,急急如喪家之犬,馬嵬驛站僅是短暫停留地。在這倉皇逃命之際,六軍聽聞楊貴妃已死,或見到一個女人的尸體,誰還會站出來再去認真地辨認真?zhèn)危?/p>
一沒那個必要,二沒那個時間。
對這種說法,也有人提出過疑問,既然玄宗思念楊貴妃至深,后來在道觀中又找到了她,那為什么不接她回宮呢?或許還有別的隱情吧。
參考資料:《舊唐書》《資治通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