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80回《紅樓夢》是一個殘缺的斷璧。為了弄清斷璧的成因,必須抓住書中的“間離手段”,進行“背面閱讀”,從而抽絲剝繭,順藤摸瓜,破解謎題,找出真相。
關(guān)鍵詞:間離手段 背面閱讀 解謎 殘缺美
一部《紅樓夢》,“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云作者癡,誰解其中味?”
味有多種,本文試解其斷臂謎味。
百年紅學的偉大成就之一,就是發(fā)現(xiàn)了《紅樓夢》原是一部殘篇,一塊斷臂的玉雕。那么,《紅樓夢》為什么只有前80回呢?它殘缺的原因是什么?
一種觀點認為,曹公晚景凄涼,未能完成。一種觀點認為,完成了,但失傳了。一種觀點認為御用文人高鄂將其篡改了。那么真相到底是怎樣的呢?
筆者認為,80回后,被作者故意砍掉了。
胡適先生晚年說《紅樓夢》“好玩”,王蒙先生稱《紅樓夢》為“永遠的謎”。事實上,《紅樓夢》本身真的就是一個精心制作的謎面。它隱含了太多太重的意含讓后人猜測解答。
細細地想來,《紅樓夢》中的謎語可以分為兩類,集中在兩回。
一是書中人物間的問答,有謎面,有謎底。這類謎語集中在文本第22回“聽曲文寶玉悟禪機,制燈迷賈政悲讖語”中。這類謎語,是人物性格的寫照,是故事情節(jié)的暗示,是作品主旨的載體,因而,它們成為了小說文本的血肉,不可或缺。比如賈母的“荔枝謎”,賈政的“硯臺謎”,元春的“爆竹謎”,迎春的“算盤謎”,探春的“風箏謎”,惜春的“佛前海燈謎”等。
二是作者留給讀者的問題,有謎面,無謎底。這類謎語包括第50回湘、釵、玉、黛和第51回薛小妹的10首詩謎。那么,這類不給謎底的謎語,有什么作用?如何去猜解?
這里我們要重點研究的是第50回中的湘云、寶釵、寶玉和黛玉等4人的謎語。
有這樣幾個問題----
為什么這4人的謎語只揭底湘云的謎語?
寶玉給出的“耍的猴兒”謎底是正確的嗎?
這4人的謎語有聯(lián)系嗎?
湘云之謎
湘云笑道:“我編了一枝《點絳唇》,恰是俗物,你們猜猜?!闭f著便念道:“溪壑分離,紅塵游戲,真何趣?名利猶虛,后事終難繼?!北娙瞬唤?,想了半日,也有猜是和尚的,也有猜是道士的,也有猜是偶戲人的。寶玉笑了半日,道:“都不是,我猜著了,一定是耍的猴兒?!毕嬖菩Φ溃骸罢沁@個了?!北娙说溃骸扒邦^都好,末后一句怎么解?”湘云道:“哪一個耍的猴子不是剁了尾巴去的?”眾人聽了,都笑起來,說:“他編個謎兒也是刁鉆古怪的?!?/p>
這是一個“刁鉆古怪的”非同尋常的謎語。謎底真的是這個“剁了尾巴去的”猴兒么?非也。
我們知道,《紅樓夢》又名《風月寶鑒》。鑒者,鏡也。這面寶鏡,按作者在第12回“王熙鳳獨設(shè)相思局,賈天祥正照風月鑒”中的要求,按批書人脂硯齋的揭示,“千萬不可照正面,只照他的背面”。所以,湘云的謎底恰恰不是這個所謂的“俗物”“耍的猴兒”。相反,誰要是信以為真,誰就真的被耍了,成了“猴兒”。作者在這里通過寶玉之口,一語雙關(guān),既給出了這個答案,又否定了這個答案----“耍的猴兒”,騙你沒商量!
謎底不是“俗物”,恰是“刁鉆古怪”的“雅物”----一本書,《紅樓夢》。
溪壑分離:言外有意、象外有旨,正反內(nèi)容如同溪壑之別,讀者“只照他的背面”。
紅塵游戲:作者紅塵中人,在此玩弄文字游戲。這當然是作者謙虛的“煙霧”。
真何趣:很有趣。本書“復可悅世之耳目,破人愁悶,不亦宜乎?”
名利猶虛:不為名利,為“閨閣昭傳”,贖“半生潦倒之罪”。
后事終難繼:“繼”者,“記”也。80回后被作者砍去。一如“耍的猴兒”,“ 剁了尾巴”。
湘云之謎,道出了《紅樓夢》一書的審美個性----殘缺。
湘云和寶玉“因麒麟伏白首雙星”,按周汝昌先生的說法,二人后來有一段姻緣,夫唱婦隨,一著一批,共同創(chuàng)作了80回本《紅樓夢》。故此處用他二人合作,點出本書“后事終難繼”的特點。
請注意,“點絳唇”詞牌也非湘云隨意選取。詩詞歌賦無所不精的曹雪芹為什么讓湘云單單選用了這個詞牌?個中大有深意?!包c絳唇”詞牌因梁江淹《詠美人春游》詩中有“白雪凝瓊貌,明珠點絳唇”句而取名。明珠,亮也。絳者,紅也。唇者,口也,言也,書也?!包c絳唇”,即點明悼紅軒(絳蕓軒)中曹雪芹寫作《紅樓夢》的隱曲。指點迷津畫龍點睛也。
《點絳唇》謎語在本節(jié)文字乃至全書中都至關(guān)重要。它用雙關(guān)修辭委婉地提醒讀者,別被“耍猴”,而應換個角度,重新去尋找新的答案。這是戲曲藝術(shù)中“間離理論”的巧妙運用。它啟發(fā)讀者用新思維來破解下面的三個“俗物”謎語,找出與“俗物”對應的“雅物”,以求做到“雅俗共賞”,一謎二底,一擊雙響。
寶釵之謎
鏤檀鍥梓一層層:檀梓,硬木也,古時多做活版字釘。鏤鍥,雕刻也。鏤檀鍥梓,運用借代修辭格,指寫文章。本句意即精心寫作一本“表里皆有喻也”的書。
豈系良工堆砌成:“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弊髡咴诘考t軒中“批閱十載,增刪五次”嘔心瀝血寫成這長篇章回體小說,正面小說,背面歷史,哪里是良工文字堆砌而成?
雖是半天風雨過:風雨,與龍有關(guān)。“半天風雨過”,就是伏案十年“文心雕龍”。
何曾聞得梵鈴聲:本書“大旨談情”,并非一色二空,誨佛誨道。
寶釵之謎的謎底,也是本書《紅樓夢》。這個謎底,脂硯齋在第71回的尾批中有過回應:“良工苦心,可謂慘淡經(jīng)營。”寶釵之謎,運用了借代、比喻、用典和反問等修辭格,隱晦曲折地說出《紅樓夢》的審美意蘊----正反雙層的特點。
寶玉之謎
天上人間兩渺茫:本書內(nèi)容分正面(小說)和背面(家史),意旨大相徑庭。
瑯玕節(jié)過謹提防:“瑯玕”,竹也,紙也,借指本書?!艾槴\節(jié)過”即竹節(jié)過后,指本書背后。“謹提防”,作者告誡讀者,本書文字背后的反面的東西應當留心揣摩。
鸞音鶴信須凝睇:鸞音鶴信,指書中一語雙關(guān)的間離手段。即書中那些看似細枝末節(jié)的蜻蜓點水的似有若無的易被忽略的東西必須注意。
好把唏噓答上蒼:當我們讀懂了本書之后,會為作者良若用心而仰天唏噓擊節(jié)長嘆。
寶玉之謎,謎底也是本書,它運用借代和比喻等手法,含蓄委婉地暗示了本書的讀法。
黛玉之謎
騄駬何勞縛紫繩:騄駬即神馬,文王八駿之一。成語“筆走龍蛇”謂“筆如龍”,而成語“車水馬龍”是說“馬如龍”,故得“馬即筆”。此句意即毛筆為什么要拴上紫色的繩線呢?
馳城逐塹勢猙獰:毛筆不用懸掛,放在筆山上就行了。城、塹,指筆山的凹凸處。本句既用夸張,又用比喻,還用了反語。猙獰,貶詞褒用,筆大如椽。
主人指示風雷動:筆走龍蛇,風雷震動。
鰲背三山獨立名:鰲背三山指筆山。筆山上面,千秋獨立,名垂青史。
謎底是“毛筆”。曹雪芹曾親手制作一工藝品“曹霑筆山”,為美籍華人周策縱教授所藏。周曾撰文《曹雪芹筆山實證》介紹自己這一藏品。筆架如山,中間還有一個洞,狀如奔馬,又如鰲背三山,動勢極強。長約3.2寸,杏黃色,其材質(zhì)疑系紅絲石。筆山底面略呈新月形,其側(cè)經(jīng)打磨拋光后,以雙行刻有一聯(lián)七言詩,“高山流水詩千首,明月清風酒一船”。下方刻有一長方形印記,文曰“曹霑”。
在黛玉的謎面中,曹公用詩人的浪漫主義的想象(比喻)和夸張,化靜為動,虛實結(jié)合,熱情地謳歌了自己面前筆山上的如椽巨筆,借此堅定地預言了自己血淚之作必將千古獨立名垂青史。所以,黛玉之謎,意指本書的價值。
應當看到,湘、釵、玉、黛這四個燈謎,是一個有機的聯(lián)系的統(tǒng)一的整體,分別暗示了《紅樓夢》的特點、內(nèi)容、讀法和價值,可以看成作者對這部傾注自己畢生心血的煌煌巨著的注腳。
實際上,如果我們留心,就不難發(fā)現(xiàn)本節(jié)文字中一個特別重要而易被忽略的細節(jié)。在李紈給出了她與李紋、李綺的4個謎語被眾人猜出后,寶釵提醒大家:“這些雖好,不合老太太的意,不如作些淺近的物兒,大家雅俗共賞才好?!北娙硕嫉溃骸耙惨餍\的俗物才是?!边@里,作者巧用“雅俗共賞”,一語雙關(guān)。就是說,破解下面4個謎語應從“雅”和“俗”兩個角度入手,尋找每一個謎語的雅俗雙解來。寶釵的話,實是作者又一間離之語。為此,作者文思一變,在運用“耍猴”這一北京方言間離之后,索性不給謎底,放手讓讀者思考求解,以期發(fā)現(xiàn)真正的謎底。
《紅樓夢》問世以來,關(guān)于此處釵、玉、黛的燈謎,有五花八門各種各樣的“俗解”。這些“俗解”,孤立、片面、零亂、膚淺,它們無視作者的間離藝術(shù),不知不覺間落入傳統(tǒng)的思維窠臼,破壞了湘、釵、玉、黛4個謎語間的整體性和深刻性,從而也就極大地降低了《紅樓夢》的藝術(shù)水準,削弱了《紅樓夢》的藝術(shù)魅力。
“蘆雪庵爭聯(lián)即景詩,暖香塢雅致春燈謎”,切記,“春燈謎”是“雅制”(諧音“雅致”)的,不可“俗解”?!耙o,要緊!”
“溪壑分離,紅塵游戲,真何趣?名利猶虛,后事終難繼。”“繼”者,“記”也。“后事終難繼”,就是去掉了“猴兒”的“尾巴”。曹雪芹,他去掉了《紅樓夢》的“尾巴”,讓《紅樓夢》變成了千古遺憾的“殘篇”。但是,他和金圣嘆腰斬《水滸》不同。金追求的是自欺欺人的大團圓式的完美理想,而曹,正視的是“美中不足,好事多磨”(甲戌本“凡例”)的苦難現(xiàn)實。
“嘆人間,美中不足今方信”(第五回“終身誤”曲)?!都t樓夢》是“殘篇”,但它又是“完璧”。它是完整的“殘篇”,也是殘缺的“完璧”。它在一個不完整的作品中完成了一個又一個完整的人物、故事、思想。而這正是基于作家審美理想的藝術(shù)個性,是對中國數(shù)千年傳統(tǒng)文化的藝術(shù)洞析和美學總結(jié)。這樣,“殘缺”,就成為了一個“有意味”的“能指”,成為了一次文學史、哲學史、文化史上的創(chuàng)造和超越!
作者:惠杉(安徽泗縣第一中學)
源自語文報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