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癥狀包括呼吸困難、胸痛、咯血、驚恐、心動過速、咳嗽、暈厥、腹痛、下肢疼痛等.
超過80%的肺動脈栓塞患者有突發(fā)性呼吸困難癥狀,但也可表現(xiàn)為活動引起的漸進性呼吸困難。胸痛癥狀也是常見癥狀之一,需要與心絞痛引發(fā)的疼痛鑒別.
偶爾會伴隨咳嗽或少量咳血。心率增快和呼吸急促也暗示著肺栓塞可能性,更嚴重情況下,灌注差會導致低血壓,心輸出量驟降則會引發(fā)昏厥,甚至心跳驟停.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肺動脈栓塞患者得到及時診斷,有效治療,其短期死亡率可低于8%,但是70%的肺動脈栓塞患者沒有得到正確診斷,其死亡率高達20%~30%.
另一方面,肺栓塞在不同病人身上的臨床表現(xiàn)差異巨大,可以從無癥狀到發(fā)生猝死都有可能,并且常常不具特異性.
早期正確診斷肺動脈栓塞是各科醫(yī)生需要面對的極為重要和困難的問題,肺部增強CT是目前早期診斷肺栓塞的常用方法,但肺動脈造影仍是診斷肺動脈栓塞的金標準且可術中進行治療,同時快速恢復肺動脈血流是糾正血流動力學障礙的關鍵,也是治療肺動脈栓塞的關鍵
適應證:抗凝治療、全身溶栓治療等內科保守治療后仍反復發(fā)作的肺動脈栓塞者;存在抗凝、溶栓禁忌證或不能外科直視下取栓的患者;肺動脈栓塞引起肺動脈高壓危及生命,需要急診處理者。
禁忌證:無絕對手術禁忌;近期手術,外傷,凝血功能障礙等為相對禁忌。
基于導管的介入治療肺動脈栓塞,其主要原理和優(yōu)點是:直接器械血管腔內取栓,或者使血栓碎裂和/或將其從肺動脈近端移向外周,進而擴大灌注面積。并且可將纖溶藥物直接注入血栓內,從而減少藥物全身分布和降低誘發(fā)出血風險。
肺動脈栓塞介入治療
A.肺動脈造影見肺動脈內充盈缺損,以右下肺動脈為著;
B.采用導絲配合導管打通右下肺動脈主干,反復攪動碎栓;
C.引入球囊導管推擠血栓并注入溶栓藥物局部溶栓;
D.復查造影見肺動脈血流大部分復通;
腔靜脈濾器置入術是預防致命性肺栓塞的有效手段,可根據(jù)病情選擇永久、可回收和臨時的腔靜脈濾器。一般在以下情況下均應該考慮行腔靜脈濾器置入術,包括有抗凝治療絕對禁忌;充分抗凝治療仍有復發(fā)性肺動脈栓塞;已經(jīng)證實有下肢深靜脈血栓脫落風險;或下肢深靜脈血栓行血管內治療者。
取出的腔靜脈濾器
肺動脈栓塞是內源性或外源性栓子脫落堵塞肺動脈或其分支,引起肺循環(huán)障礙的臨床和病理生理綜合征。當栓塞后產(chǎn)生嚴重血供障礙時,肺組織可發(fā)生缺血或壞死,稱為肺梗死。肺動脈栓塞是一種常見的、嚴重威脅患者生命的心肺疾病,最常見的栓子來源于體靜脈系統(tǒng),尤以髂靜脈、下肢深靜脈或盆腔靜脈的血栓最常見。
介入治療肺動脈栓塞具有簡便、易行、安全有效和微創(chuàng)等特點,能夠迅速解除肺動脈栓塞或有效緩解恢復肺動脈血流灌注,降低肺動脈高壓。介入治療中的導管接觸性溶栓、碎栓和機械性取栓技術是肺動脈栓塞治療領域的發(fā)展趨勢.
[參考文獻]
1. 鮑姆.Abrams介入放射學. 徐克,滕皋軍,譯.2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0.
2.中華醫(yī)學會放射學分會介入學組.下肢靜脈血栓形成介入治療規(guī)范的專家共識.中華放射學雜志,2011,45:293-296.
3. Galanaud J. P., Blanchet-Deverly A., Pernod G., Quere I. [Management of pulmonary embolism: A 2015 update][J]. J Mal Vasc, 2016, 41(1): 5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