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四年級,是一個承上啟下的關(guān)鍵階段。
在這個年級,在很多方面都要有意識地進行鋪墊,為孩子進入小學高年級段做好準備。
本文主要從課外積累的幾個方面來闡述,多在課外做好學科積累,升入高年級才能在作文、閱讀等方面少費力氣~
功夫在詩外,淺談小學四年級課外積累
兩耳要聞窗外事
對于四年級的學生,不能“一心只讀圣賢書,兩耳不聞窗外事”,而應該“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guān)心”。
這種關(guān)心時事的習慣應該從小培養(yǎng),可以利用晨起吃早飯,晚上吃飯和飯后休息這樣的零碎時間,打開電視或者是聽一下廣播中的時事新聞。家中最好堅持訂報紙,例如晚報或晨報這種類型的報紙,家長堅持看報,有意識地引導孩子看報。
還有《讀者》《意林》等雜志,最好堅持常年訂閱,在家中營造這樣的閱讀氛圍,四年級的學生對于報刊雜志,也許還不能完全讀懂,但是任何事情都有一個積累的過程。在父母的影響和引導下,耳濡目染,孩子自然而然會對報刊雜志感興趣,關(guān)心時事。
現(xiàn)在語文試卷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非連續(xù)性文本閱讀,所用的資料,很多選自報刊,這就是一種導向。無論是從應試的角度,還是培養(yǎng)習慣,提升能力的角度來說,關(guān)注時事都是至關(guān)重要的。
針對一些熱點新聞事件時,家長要有意識地和孩子一起討論,引發(fā)孩子對新聞事件的關(guān)注和思考,培養(yǎng)孩子獨立思考和分析問題的能力。這種能力對于學習語文不僅是一種很重要的能力,對于孩子的一生來說,都是很重要的一種能力。
另外,我們現(xiàn)在處在信息時代,網(wǎng)絡無處不在,微信、微博等很多即時溝通工具已經(jīng)深深地融入了我們的生活中。
孩子不是生活在真空中,我們不可能讓孩子與這些溝通媒介完全隔絕,正確的做法是合理地引導,就像大禹治水一樣,封堵是行不通的,只有疏導才是有效的方法。
所以作為家長只能教孩子如何去使用這些即時通信工具。
網(wǎng)絡、微信、微博上信息冗雜繁多,良莠不齊,缺少鑒別力的孩子不能正確地識別,家長可以引導孩子怎樣區(qū)分、甄別有益的信息,引導孩子正確地利用網(wǎng)絡。
一心讀好萬卷書
學好語文,多讀課外書的重要性,不必多言,但是很多家長并不知道怎樣給孩子選擇課外書。
首先,課外書的選擇一定要精,要讀就讀好書,讀經(jīng)典,小學生缺少鑒別力和識別力,所以在閱讀上需要家長和老師的引導。
其次,還要注意閱讀書目選擇的針對性,不同年級,不同年齡段,適合閱讀的書目是不同的,只有選對了適合孩子閱讀的書目,才能把好書讀好。
另外,在閱讀的內(nèi)容上,不要過于單一,不能只限于文學作品,更不能沉迷于科幻、想象和動物小說等比較單一類型的作品。課外閱讀要雜,歷史、地理、天文、生物、藝術(shù)等各方面都要有所涉獵。
對于四年級的學生,特別要重視閱讀歷史方面的書籍,以《上下五千年》為代表,因為小學課本中有關(guān)歷史的課文和古詩詞,還有古文、成語等內(nèi)容占了很大比例,而且小學五六年級,這些內(nèi)容的比重還會加大。
扎實的歷史知識學習,為以后學好古文和古詩詞打下良好的基礎(chǔ)。
不動筆墨不讀書
有的家長反映,孩子讀了很多書,但是感覺成效不大,感覺孩子在寫作文上并沒有體現(xiàn)出來。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因為孩子讀書只是泛泛而讀,沒有精讀,所以書中的營養(yǎng)并沒有吸收進去。
要解決這個問題,一個有效的方法,是要堅持寫讀書筆記,把書上的精彩段落摘抄下來,做一下賞析,這樣堅持下去,孩子的理解能力,賞析能力無形中就會提高。
動五官行萬里路
現(xiàn)在的學生在假期大多會跟家長出去旅行,在旅行的過程中,家長要有意識地引導孩子調(diào)動五官來觀察、感知看到的景物。
具體是:
用眼睛來看,調(diào)動視覺觀察景物的形狀、顏色、明暗、動靜等;
用耳朵來聽,運用聽覺來感知聲音的大小、強弱、感情色彩等;
用鼻子來聞,運用嗅覺來感知不同氣味的細微差別;
用嘴巴來嘗,運用味覺來感知不同味道的細微差別;
用手來摸,運用觸覺來感知不同事物的硬度、溫度、形狀等。
很多有心的家長在出行前,引導孩子做好旅行攻略,擬定好出行計劃,在出發(fā)前就讓孩子對旅游目的地有了較為清晰的了解,這樣再去旅游,孩子對景物的感知就會更全面,更深刻。
旅行當日,回到賓館,很多家長就讓孩子在賓館趁熱打鐵把旅行見聞寫下來,這都是非常好的習慣。
調(diào)動多種感官,多種角度來感知景物,能更全面了解、感知景物,而不是走馬觀花,這樣行萬里路才更有意義。也為孩子寫好作文,學好語文打下了很好的基礎(chǔ)。
從無字句處讀書
無字句處,指的是日常生活,讀書貴在知行合一,讀紙面上的書可以知道很多知識,但是“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所以要在日常生活中“行”其所“知”,在沒有文字的地方實踐自己在書本上學到的知識,然后再反饋到書本上,不斷遞進提高自己的水平。
善思則能“從無字句處讀書”。從沒有文字的地方開始讀書,也就是在生活中學習。
首先要引導孩子從大自然中學習。讀沙漠,讀出了它坦蕩豪邁的胸懷;讀太陽,讀出了它普照萬物的無私;讀春雨,讀出了它潤物無聲的柔情。讀大海,讀出了它氣勢磅礴的豪情。讀石灰,讀出了它粉身碎骨不變色的清白。讀梅花,讀出了它傲立寒冬的堅韌。讀沙漠,讀出它坦蕩豪邁的胸懷。讀白雪,讀出它的潔白秀麗……
除了要從大自然中學習,我們還要引導孩子從社會生活中學習。“讀有字書的目的是為讀無字書服務的”,要學會“讀人、讀事、讀生活”。
怎樣讀人?怎樣讀事?
先說讀人,身邊的親人、朋友、老師、陌生人,尤其是一些小人物,比如清潔工、保安、公交司機、修鞋匠、導游等,引導孩子從他們身上學習可貴的品質(zhì)。
再說讀事,孩子平時經(jīng)歷的很多事,尤其是一些細微小事,都是非常好的寫作素材,經(jīng)過點撥,都可以讓孩子從中悟出一些道理,得到一些啟發(fā)。
陶行知說過:“中國教育之通病是叫用腦的人不用手,不叫用腦的人用手,所以一無所能?!?/p>
實踐出真知,書本知識必須與生活實踐相結(jié)合。
讀有字書,從字里行間讀出真知來,這是一種能力。在生活中引導孩子讀人讀事,才能讓孩子從現(xiàn)實生活中的紛繁事物中,不斷吸取營養(yǎng),悟出生活的真諦。
功夫在詩外。
多管齊下,讓四年級的孩子從多方面進行課外積累,在這個承上啟下的關(guān)鍵階段,為孩子進入小學高年級段做好準備,為孩子能更好地學習語文打下扎實的基礎(chǔ)。
點擊閱讀原文,找一個適合孩子的老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