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癰是指發(fā)生于牙齦處的癰腫,以牙齦疼痛、腫脹、溢膿為特征。相當(dāng)于西醫(yī)的急性根尖膿腫、牙周膿腫。
牙癰的診斷要點
1.癥狀患牙有浮出或伸長感,疼痛較劇,呈持續(xù)跳痛,咀嚼時痛更甚。
2.檢查齒齦局限性紅腫,初硬后軟,有潰膿或穿潰出膿,觸叩患牙則痛劇,患牙松動,腮頰腫脹,臖核腫大、壓痛。
3.本病需與牙咬癰相鑒別(參見牙咬癰)。
牙癰的辨證分析
多由于平素不注意口腔衛(wèi)生,或牙齒保護(hù)不當(dāng),致使牙體被齲蝕,穢毒郁結(jié)于齦肉及牙根,聚積漸化成膿;或由于平素嗜食辛辣厚味,脾胃蘊熱,熱毒壅盛于里,積困中焦而化火,火性上炎,火熱循經(jīng)至牙床而腐肉成膿;或風(fēng)熱邪毒直侵人體,引動脾胃之積熱,風(fēng)熱與胃火交蒸,循經(jīng)上沖于牙齦而成牙癰。本病為陰明胃經(jīng)熱毒熾盛所致,所以總的治療方法為清熱解毒,清胃瀉火,消腫排膿。
牙癰的辨證論治
穢毒結(jié)聚
【證見】 牙痛反復(fù)發(fā)作,齦肉亦多次受累。每因過度勞累或口腔不潔時,突發(fā)牙齦紅腫,齦袋溢膿,牙齒有浮出感,叩痛。伴有高熱,乏力,頭痛,咽痛,食欲不振。舌質(zhì)紅,苔薄黃,脈數(shù)。
【治法】 清熱解毒。
【方藥】
1.主方五味消毒飲(吳謙《醫(yī)宗金鑒》)加味
處方:金銀花15克,紫花地丁15克,紫背天葵12克,蒲公英15克,野菊花15克,防風(fēng)10克,白芷10克,赤芍12克,當(dāng)歸尾10克,甘草10克。水煎服。
2.中成藥
(1)上清丸(片),口服,大蜜丸每次1丸,每日1~2次;片劑每次4片,每日3次。
(2)牛黃上清丸,口服,每次1~2丸,每日2次。
3.單方驗方牙周敗毒飲(徐治鴻驗方,見《名醫(yī)名方錄》)
處方:生石膏30克,黃芩12克,紫花地丁15克,生地黃20克,玄參12克,大黃6克。水煎服。每日1劑。
風(fēng)熱邪毒侵襲
【證見】 牙齦浮腫疼痛,如棋子狀,不敢咀嚼,得涼則痛減,流涎粘稠,頜下有臖核觸痛。可伴有發(fā)熱或惡寒發(fā)熱,口渴。舌尖紅,苔薄白或薄黃,脈浮數(shù)。
【治法】 疏風(fēng)清熱。
【方藥】
1.主方疏風(fēng)清熱湯(王德鎰《中醫(yī)耳鼻喉科學(xué)》)
處方:荊芥6克,防風(fēng)6克,牛蒡子10克,金銀花12克,連翹15克,桑白皮12克,赤芍12克,桔梗10克,天花粉15克,玄參15克,浙貝母12克,甘草6克。水煎服。
2.中成藥銀翹解毒丸(片、沖劑、液),口服或沖服,大蜜丸每次l丸,水泛丸每次5丸,片劑每次4片,沖劑每次1包或l塊,合劑每次20毫升,每日2~3次。
脾胃火盛
【證見】 牙齦紅腫較甚,持續(xù)性跳痛,有膿液溢出,量較多,或齦緣糜爛易出血,患側(cè)面部、口唇、頜下腫脹疼痛,煩渴,口臭,大便秘結(jié)。舌質(zhì)紅絳,苔黃厚,脈洪數(shù)。
【治法】 清胃瀉火,解毒涼血,消腫排膿。
【方藥】
1.主方清胃湯(吳謙《醫(yī)宗金鑒》)合仙方活命飲(陳自明《婦人良方》)加減
處方:生石膏30克,黃芩15克,生地黃15克,牡丹皮12克,黃連10克,升麻6克,穿山甲15克,乳香6克,沒藥6克,赤芍12克,金銀花12克,甘草6克。水煎服。
若牙癰久治不愈,反復(fù)溢膿,瘡口不收者,宜補氣益血,托里排膿,宜選用托里消毒散。
2.中成藥
(1)牛黃解毒丸(片),口服,大蜜丸每次l~2丸,片劑每次2—3片,每日2~3次。
(2)六神丸,口服,每次1歲1粒,2歲2粒,3歲3~4粒,4~8歲5—6粒,9—15歲8—9粒,成人10粒,每日3次,噙化或溫開水送服。
3.單方驗方牙周敗毒飲(徐治鴻經(jīng)方,見《名醫(yī)名方錄》)
處方:見“穢毒結(jié)聚”單方驗方。
牙癰的外治法
1.牙癰初起,未破潰時,用冰硼散搽牙齦腫脹處,或用六神丸2—3粒用溫開水溶成糊狀,搽于牙齦腫痛處,有清熱解毒消腫之功效。
2.若已成膿,按齦肉軟處便是癰頭。癰頭可用消毒針頭輕輕刺破,或用消毒刀尖挑破,去除膿血,再搽以冰硼散或金玉丹。
3.牙癰已潰,可用珠黃散外敷,以清熱祛腐生肌。
4.若牙癰反復(fù)發(fā)作或潰后久不收口而成牙漏者,可用金玉丹制成條狀,插入漏管中,以解毒排膿生肌。
5.若腮頰部腫痛,可外敷金黃散,以消腫止痛。
牙癰的其他療法
1.針灸治療 選用合谷、頰車、下關(guān)等穴,針刺用瀉法,留針10~20分鐘,以疏通經(jīng)絡(luò)、瀉熱消腫止痛。
2.飲食療法
(1)柳根煲豬瘦肉:柳根30克,豬瘦肉100—150克,加清水適量煲湯,以食鹽少許調(diào)味,飲湯吃肉。
(2)臭草綠豆糖水:鮮臭草30克,綠豆30~50克,清水5碗煎成2碗,加入紅糖適量再煎片刻,即可飲食(臭草可不吃)。
3.預(yù)防調(diào)護(hù)
(1)注意口腔清潔衛(wèi)生,經(jīng)常漱口,早晚刷牙。
(2)定期檢查口腔,及早防治齲齒是預(yù)防牙癰的根本方法。
(3)平時少食辛辣之食物。
(4)患病時應(yīng)進(jìn)食易消化之食品,忌粗硬食物,以免加重病情。
| |
| |
吹喉散2
吹喉散2
【來源】《楊氏家藏方》卷十一。
【組成】消120克(別研) 甘草末30克(生)
【用法】上藥研勻。每用1.5克,干摻口中。如腫甚者,吹入喉內(nèi)。
【主治】咽喉腫痛。
· 盤根牙癰
盤根牙癰 病名,系指盤根牙痛、牙根破爛,甚至骨、牙通身脫落的病證。即骨槽風(fēng)。詳見該條。 作者:
牙根破爛,甚至牙骨通身脫落,須用金素丹(見癰毒諸方)摻棉紙上,卷成紙捻,塞牙 根 《驗方新編》 清 鮑相璈 公元1644-1911年
(牙根破爛,甚至牙骨通身脫落)明礬生六錢、熟三錢,明雄黃一錢。共研細(xì)末(藥名金素丹),摻綿紙上,卷成紙燃塞牙邊,久塞可保不脫,飲食時去藥條,日換數(shù)次。 《奇效簡便良方》
· 牙齩癰
牙齩癰 病名。本病多因陽明濕火熏蒸,火毒上沖齒齦所致??梢?/span>牙盡齩中,盤牙盡處,齒齦腫起,或齒齦與腮頰之間腫痛異常,牙關(guān)開合不利,湯水難進(jìn)等的癥狀。治宜瀉火解毒,消腫止痛??蛇x用仙方活命飲、五味消毒飲等加減。本病類似今之智齒冠周炎。 作者:
· 牙
子和治一人忽患牙痛,曰:陽明經(jīng)熱有余也。及付舟車丸七十粒,服畢,過數(shù)知交留飲,強飲熱酒數(shù)杯,藥為熱酒所發(fā),盡吐之,吐畢而痛止。三五日又痛,再飲前藥百余粒,大小數(shù)行乃止。 一婦牙痛,治療不瘥,致口頰皆腫。以金
· 盤肛癰
盤肛癰 病名。指肛癰且患處有數(shù)處潰膿者?!夺t(yī)門補要》卷中:“肛門四周紅腫作痛……每易成漏,有數(shù)處潰開者盤肛癰。”即肛門周圍膿腫。證治參見肛癰條。 作者:
· 盤舌癰
盤舌癰 病名。系指舌體腫脹疼痛、飲食難咽、語言不利的疾病。屬舌癰的一種?!夺t(yī)門補要》卷中:“滿舌腫硬,難于語言進(jìn)食為盤舌癰。”本病多因心火上炎所致,治宜清心瀉火,方用犀角地黃湯加減。 作者:
· 盤腸癰
盤腸癰 病名。 ①指腸癰化膿后,膿汁從臍部溢出者。見《張氏醫(yī)通》卷七。相當(dāng)于臍腸漏,宜手術(shù)治療。 ②見清抄本《外科或問》。抄本指出:“此因臟腑積熱歸大小腸,或因食死畜肉發(fā)毒于左腹腸下,初覺紅腫如粟,漸大如杯盤。”治法:以活命飲加柴胡勝金丹
· 盤槽癰
盤槽癰月余,自左及右間潰流膿,腮外堅腫,硬勢又將破潰,發(fā)熱便閉,食少噦惡,脈細(xì)神疲,陰傷胃熱不化,癥屬不輕,擬以甘寒清解。鮮石斛貝母銀花桔梗丹皮使君子元參甘草連翹天花粉橘紅茯苓枳殼蘆根 盤槽癰腮外腫,勢難消,究須外潰,精神雖起,
· 牙根
牙根 解剖名稱。見《醫(yī)學(xué)準(zhǔn)繩六要》。即牙齒之埋于牙齦部分者。 作者:
· 乳根癰
乳根癰 病名。癰疽之生于乳根穴部位者。出《外科活人定本》卷二。因該癰疽發(fā)于乳根穴而得名。證治參見乳癰條。 作者:
· 附牙癰
附牙癰 病名。見《證治準(zhǔn)繩·外科》卷三。即牙癰之別名。詳見牙癰條。 作者:
· 舌根癰
舌根癰 病名。多由時病熱毒不清引起?!吨貥怯耔€續(xù)篇》:“舌根生癰,紅而且腫。”甚至連喉腫痛。治宜清熱涼血解毒??蛇x犀角地黃湯、黃連解毒湯等加減。參見舌癰條。 作者:
· 舌根癰
舌根癰硬痛,大便閉,通降法。生軍牛蒡子姜蠶赤勺連翹橘紅風(fēng)化硝元參薄荷竹葉 《馬培之醫(yī)案》 清 馬培之 公元1893年
· 盡根牙
盡根牙 人體器官名。又名臼齒。俗稱大牙。方凹如臼,長于牙槽兩旁,左右上下各三。主要具有磨碎食物的作用。在上左者屬膽,下左者屬肝,上右者屬大腸,下右者屬肺。該部位有病時,可作為辨證施治的參考。 作者:
· 耳根癰
耳根癰 病名。見《瘡瘍經(jīng)驗全書》卷二。多由肝胃毒火上沖所致。癥見耳根腫痛、色紅或寒熱間作。治宜解毒消腫。用五味消毒飲、仙方活命飲等加減?!动冡t(yī)大全》卷十三:“耳根焮熱脹痛,初起俱宜梔子清肝湯、加味逍遙散;如內(nèi)膿已成,用四妙湯去黃芪加白芷、
· 牙癰
瘡瘍經(jīng)驗全書》卷一:“牙邊生癰者如豆大,此脾胃二經(jīng)火也。宜用小刀點破,搽以冰片散。”《醫(yī)宗金鑒·外科心法要訣》:“牙癰胃熱腫牙床,寒熱堅硬痛難當(dāng),破流膿水未收口,誤犯寒涼多骨妨。”治宜清胃、瀉火、解毒、消腫??蛇x用五味消毒飲、黃連解毒湯等加
· 牙
西瓜翠衣 生綠豆皮 連翹 銀花 牙癥不外乎風(fēng)火蟲虛,此但言其痛也,其他如牙宣牙,牙菌牙疳,牙癰穿牙毒,骨槽風(fēng)走馬牙疳之類,皆由于濕火熱毒,蘊結(jié)牙床,須分上下二齒,辨明手足陽明,及少陰之異,又當(dāng)察其??贫沃?。
牙根肉紅腫痛甚者是。刺出毒血,取珍珠散吹之,內(nèi)服龍膽瀉肝湯而愈。倘牙骨及腮內(nèi)疼痛,不腫不紅,痛連臉骨者,是骨槽風(fēng)也。倘以癰治,則害之矣。故治病貴在識癥。馬曰∶牙癰乃胃火風(fēng)熱交攻,膿出即愈。至腮頰之腫不退,外潰則成穿腮漏。
一名牙棋風(fēng)。初起有一小塊,生于牙根肉上,或上或下,或內(nèi)或外,其狀高硬,牙癰、 牙、牙菌三病,大同小異,治法亦不難。 《尤氏喉科秘書》 清 王士雄 公元1644-1911年
· [牙部]牙癰
此癥發(fā)在牙關(guān)、牙床,結(jié)核已成,或左或右,耳底有痛,接上下左右照經(jīng)絡(luò)治之。有腫要外敷,切忌齒落,落則不治。 《喉舌備要秘旨》 清 佚名 公元1644-1911年
· [卷中]盤舌癰
滿舌腫硬,難于語言進(jìn)食,為盤舌癰。由濕火熏灼心君而然,內(nèi)服犀角湯,待五六朝,看舌上中心起高點,以刀刺出血,又刺舌下或出膿血,自可漸松。 《醫(yī)門補要》 清 趙濂 公元1644-1911年
紅腫痛甚者名牙癰,刺出毒血,用珍珠散吹之,不吹亦可,內(nèi)服龍膽瀉肝湯(見內(nèi)外備用諸方),即愈。倘牙骨及腮內(nèi)疼痛,不腫不紅,痛連臉骨者,名骨槽風(fēng),治法見后。 《驗方新編》 清 鮑相璈 公元1644-1911年
耳根癰生于耳根下牙根上,乃少陽陽明火甚而然。宜瀉二經(jīng)之火,用清肝消毒飲。初起用神仙敷毒失笑餅,更灸頰車、肩井穴各三壯。 十三味清肝消毒飲 柴胡、升麻、前胡、防風(fēng)、玄參、桔根、黃連、白芷、石膏、川芎、黃柏、生地、羌活
牙蜞風(fēng) 病名。見《奇效良方》卷六十一?!堆屎斫?jīng)驗秘傳》:“牙癰一名牙蜞風(fēng)。初起有小塊,生于根肉上,或上或下,或內(nèi)或外,其狀高硬。”本病多由陽明胃經(jīng)火毒上攻牙齦所致。治宜清胃瀉火,方用清胃散加減。參見牙癰條。 作者:
或問∶牙根生癰何如?曰∶此名附牙癰,屬足陽明胃經(jīng)熱毒所致,宜服清胃散、黃連消毒飲,或刺出惡血則愈。 清胃散 治膏粱積熱,唇口腫痛,齒齦潰爛,痛連頭面,或惡寒發(fā)熱。升麻(二錢)生地黃牡丹皮黃連當(dāng)歸(酒洗,各一錢)上
牙匡生癤是牙癰上下生兮總共同。但用破皮針出血更加角藥有奇功。凡牙匡生癤毒或滿匡紅腫或一處紅腫。先用冰硼散以角藥調(diào)噙。服紫地湯。凡牙癰搜牙兩癥。以牙床高低界為辨。在牙床上高處為搜牙。在牙床下低處為牙癰。此癥亦有內(nèi)外生者。皆可用破
· 肝癰
半夏僵蠶新絳枳殼澤蘭茯苓青皮郁金蔥管肋癰硬痛發(fā)熱,胸脘阻隔,半月未得更衣。宜疏肝和胃,兼以通幽。廣郁金蔞仁枳殼赤芍旋覆花山梔藕根桃仁通草青皮半夏曲佛手荸薺肋癰即肝癰也,乃痰氣血滯于肝絡(luò),肝脹成癰,外潰兩月,肉腐外紫,胸背骨脹,內(nèi)熱咳
· 外癰
外癰 病名。發(fā)于體表的癰腫,與發(fā)于臟腑之內(nèi)癰相對而言者。見《外科精義》卷上。該癰之初起,多于局部見紅腫熱痛而無頭,腫脹之界限分明,根盤收束,多有易腫、易膿、易潰、易斂之特點。重者伴有全身癥狀:身寒熱、口渴、舌苔黃、脈數(shù)等。治宜清熱解毒、活
根折; 牙根牽引術(shù); 齦緣成形術(shù); 樁核金屬烤瓷冠 保存對義齒修復(fù)有用的牙根,可預(yù)防牙槽萎縮和牙列畸形,天然牙根與種植牙根相比不存在根吸收等問題,應(yīng)該做到不輕易拔除牙根。對牙折線已達(dá)牙槽嵴頂?shù)那把?/span>根
牙邊腫痛,如豆大,脾胃二經(jīng)濕熱也,可用小刀點破之,吹以冰片散,仍服清胃散。又牙HT宣癥,牙根盡腫,宣露于外,或齒衄不止,并服前方,仍用陳茶、薄荷、金銀花等頻服之,再用冰片散搽之。 《醫(yī)學(xué)心悟》 清 程國彭 公元1644
· [臟腑類]腸癰
而不熱,腸癰何疑。(《崔氏脈訣》)腸癰腫結(jié),活者脈浮,殂者脈沉。(《直指》)其如五內(nèi)生瘡,亦止分陰陽利而已,不比外癰,須根據(jù)四節(jié)八事之次第也。(《三因》)腸痛亦多端,若疼甚者乃腸癰,急宜服內(nèi)補十全散等藥。(《資生》)夫腸癰者,皆濕熱
先以∶ 大黃一斤白芷十兩共為末,水丸之,每服三五錢。五更時用連須蔥大者十余根,陳酒一碗,煮蔥爛,取酒送藥,覆被取汗,汗過二三時,行一二次立效。別以∶治鼻疔蟾酥丸(見十一卷)噙之。 《華佗神方》 漢 華佗 公元前206
毒流于胃經(jīng),致有此患。勢甚危急,甚則落牙穿腮透鼻,一二日即能致命,故有走馬之名,言其驟也。此癥有五不治∶不食、爛舌根不治,黑腐如筋者不治,白色肉浮者為胃爛不治,牙落、穿腮、鼻臭不堪聞?wù)卟恢危?/span>根上發(fā)紅點者不治。如是兇險,命在須臾。急用
【方歌】牙癰胃熱腫牙床,寒熱堅硬痛難當(dāng),破流膿水未收口,誤犯寒涼多骨妨?!咀ⅰ看俗C由陽明胃經(jīng)熱毒所致。生于牙床,堅腫疼痛,身發(fā)寒熱,腮頰浮腫。初宜服荊防散毒散,若大渴、煩嘔者,蟾酥丸汗之;便秘者,雙解貴金丸下之;腫處宣軟刺
· [卷五齒部]牙癰
牙癰胃熱腫牙床,寒熱堅硬痛難當(dāng),破流膿水未收口,誤犯寒涼多骨妨?!咀ⅰ看俗C由陽明胃經(jīng)熱毒所致。生于牙床,堅腫疼痛,身發(fā)寒熱,腮頰浮腫。初宜服荊防敗毒散,若大渴、煩嘔者,蟾酥丸汗之;便秘者,雙解貴金丸下之;腫處宣軟刺破,搽冰硼
· 少腹癰
。潞黨參懷山藥炙甘草象牙屑茯苓廣皮當(dāng)歸玉竹大熟地白芍參須黃絲絹腸癰一月,少腹內(nèi)硬,拘攣作痛,小溲混濁如膿。宜化瘀利濕。萆茯苓淮膝赤芍澤瀉車前黃柏延胡歸尾杏仁蔞仁藕節(jié)氣血凝滯,少腹硬痛,小溲不爽,寒熱,勢成腸癰,急為流氣化痰。歸尾桃
(名牙瀉)草決明煎水,噙之即止。 《奇方類編》 清 吳世昌 公元1644年—1911年
胡桐淚散 (出圣惠方) 治牙齒根搖動。宣露生肌。 胡桐淚波斯鹽綠石膽丁香生地黃上等分為散。每服一字。涂敷齒根中神效。 一方 (出海上方) 治牙動搖疼痛。 五倍子白茯苓北細(xì)辛(各五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