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因為在小飯館“切兩斤肉”下酒?,到底?切?“什么?肉?”的問題,李逵還差點跟一個“小二”打起來,在《水滸傳》三十八回里面,李逵和宋江、戴宗去喝酒,就鬧出過這么一個笑話。
三人在江州琵琶亭大口喝酒,大口吃魚,話說這李逵最心急,也最盡興,把魚骨頭都一同嚼爛吞下,可光是“軟肉”(魚肉)始終是不夠就酒的,如何都要上點硬菜,于是魚吃得差不多的時候,宋江喊來小二:
“我這大哥想是肚饑,你可去大塊肉切二斤來與他吃,少刻一發(fā)算錢還你”。
小二一聽這話,腦子里就懵了,切二斤肉?
切二斤肉是沒問題,但這幾位客官是要切什么肉呢?羊肉?豬肉?牛肉?還是雞肉?
他摸不著頭緒,可一看這三人的“江湖作風(fēng)”,心里就認(rèn)定這幾人沒啥錢,沒錢能吃啥肉?
還不就是只能吃牛肉唄,就這樣一想明白,小二就順勢開口了:
“小人這里只賣羊肉,卻沒牛肉,要肥羊盡有”。
誰知道小二這話把李逵給激怒了,李逵二話不說,也沒有解釋,直接指罵小二“侮辱”他,還做勢要打人的樣子。
宋江急忙之下問了個大概,原來才明白,因為牛肉普遍比羊肉便宜,小二下意識就把便宜的牛肉說出來了,李逵認(rèn)為這就是看不起他們能吃貴的,羞辱他們,但李逵等人本就是想吃羊肉。
此事后來還是讓小二上了羊肉,賠禮道歉,此事才算揭了過去。
所以從《水滸傳》里看飯館里的“二斤肉”,實際上只要顧客不說清楚,小二也沒有什么能耐真的得知顧客要吃什么肉,如果飯館只賣一種肉倒還好,如果肉賣得多了,那的確讓人摸不著頭腦。
其實不管是看水滸,還是看宋代一些文人的生活筆記,都能感覺到,一旦有人“下館子”喝點小酒,就酒的幾乎都是“牛肉”,而且動不動就是二斤、三斤,好生豪氣。
后世人覺得,這宋朝下館子的人真是有錢,牛肉幾斤幾斤地造,還只是下酒而已,可實際上后人大多數(shù)并不知道,牛肉在宋代、元代,一直都是性價比最高的肉,再說接地氣一些,就是最“便宜”的肉。
有的人一聽,什么?居然說牛肉最便宜?這不是拿人當(dāng)傻子不是?
還真的不是開玩笑,宋代的牛肉,價格不僅比羊肉價格低,即便比豬肉的價格,都要低很多。
在宋代,牛的地位是很高的,高到什么地步呢?
牛都有“戶籍”,而且每一頭的出生和死亡都要和當(dāng)?shù)氐幕鶎咏M織報備,此等待遇,快趕上人了。
而之所以會這樣,這是因為耕牛在宋代是很重要的生產(chǎn)“工具”,宋朝廷嚴(yán)令禁止私自殺害耕牛,進(jìn)行牛肉買賣,一旦有人私下販賣牛肉被抓了,輕則坐半個月牢,重則要蹲上三年牢房或者是被派去服役,后果還是很嚴(yán)重的。
那照這樣說,牛肉肯定還會“物以稀為貴”才對呀,咋就便宜了。
這就必須要講一講宋代的“活死?!钡膬r格笑話了。
在宋代,可以吃的牛肉,要比不能吃的活牛便宜許多。
宋代的牛肉價格在最初的時候,一斤大概在“一百錢”左右,這是一個很正常的價格,而一頭牛的“價格”大概在6000錢—7000錢這個區(qū)間,一頭牛屠宰完后,可以賣出的牛肉約是250斤,這就等于一頭??梢詾橥缿魩砣蹲笥业睦麧櫋?/p>
可宋朝廷會讓這些屠夫賺暴利嗎?如果賺習(xí)慣了,牛就真的危險了,因此宋朝廷從源頭上控制問題,在《宋會要·刑法志》里規(guī)定:
凡倒死牛肉每斤不得過二十文。
這個規(guī)定的意思就是,一頭牛死后被屠宰,它的肉不能拆過二十錢一斤,這就導(dǎo)致了牛肉價格被政府調(diào)控,屠夫壓根沒錢賺,一頭進(jìn)價要六七千錢,賣完了可能還要虧一千錢,只要沒錢賺了,屠夫還做這種事嗎?
結(jié)果可想而知,所以宋代牛肉價格低最根本一個原因,宋朝廷出手在壓價。
因為這種牛肉價格低迷的緣故,加上牛肉在市面上流通困難,百姓們紛紛選擇了豬肉、羊肉、雞肉、魚肉這些肉類,漸漸地都淡忘了牛肉的味道,牛肉價格怎么都提不起來了,這才給了很多“黑店”機(jī)會。
實際上宋朝能大膽吃牛肉的,反而是一些“黑店”,開在郊外,一不怕官,二不怕天天喊著保護(hù)耕牛的老實人,接待的客人也是宋江、李逵之流,而那些顧客也知道這些地方的牛肉稍貴,卻能吃得盡興,即便是三、四十錢一斤,也算值得。
所以宋朝人的“二斤肉”里性價比最高的,肯定是牛肉,缺點就在于,偶爾會沒有,供不應(yīng)求。
宋代的牛肉被大面積禁賣,可羊肉卻是自由買賣的,而宋朝的羊肉,有相當(dāng)一部分是“進(jìn)口”的,進(jìn)口地主要就是西夏和遼國這兩個國家。
羊肉有奇效,也能生人力氣,但比起牛肉,羊肉更加滋補(bǔ),有宋一代,被貴族追捧,吃點羊肉,幸福得很。
但羊肉,也確實是很貴。
在宋神宗時期,羊肉在汴京一度十分緊缺,就連皇帝想吃都需要進(jìn)行安排,因此就要先加大采購的規(guī)模,而“采購”的價格,堪稱“天價”:
“請募人于京畿入羊,每斤為錢百三十”。
錢百三十,也就是一百三十錢,而這個也只還是“建議價”,具體收到的羊肉多少錢一斤,還要看實際情況,但不管怎么說,羊肉的價格已經(jīng)是很高的水平了,同時期的米價差不多是15錢一斗(約6.6升),而一斗米能養(yǎng)活多少人了?一斤羊才能養(yǎng)活多少人?
宋仁宗還在位時期,蘇軾還在汴京城里瀟灑自如,蘇軾很喜歡吃羊肉,有一回跟一個胖子朋友開玩笑,他嘲笑胖子朋友長得像個屠戶,于是扔了三十錢給胖子,說給切“四兩”羊肉,通過這個物價還原一斤的價格,當(dāng)時的羊肉也是120錢一斤。
后來蘇軾因為王安石變法的站隊問題落魄了,開啟了“調(diào)官”的命運(yùn),接下來的人生中,蘇軾不斷奔波于各地,工資雖然跟以前比也差不多,可架不住花銷大,比如在杭州的時候,蘇軾一個月只能領(lǐng)4貫500文(一貫約800文),大概也就是3700錢左右。
雖然杭州的羊肉會比汴京便宜,可也沒多少頓吃的,蘇軾在作品還經(jīng)常感嘆此事。
而羊肉放在飯館里,那也算是“奢侈品”了,一般來講,小老百姓喝酒,桌桌都是就著羊肉,這個可能性太低了,宋朝人雖然有錢,但不至于那么有錢,羊肉的價格昂貴,是建立在供需關(guān)系和交通遙遠(yuǎn)的基礎(chǔ)上的,實際上大宋與西夏接壤的地方,羊肉跟牛肉是一個價。
因此也難怪《水滸傳》里小二“看不起”李逵,像這么幾個大老粗,大大咧咧地喝酒,喝上頭了來三斤羊肉,這看起來不就像是吹牛嗎,吃羊肉畢竟也分人,有錢人吃得起、吃得多,普通人吃得少,窮人吃不起,這是一種看人的經(jīng)驗。
假如在宋代下館子能請吃羊肉,那么這肯定是真朋友了,值得交!
豬肉是中國人自古以來餐桌上最常見的肉類,一般百姓家里可能一年吃不上牛,吃不上羊,但吃豬卻是問題不大。
在宋代,豬肉價格大概為羊肉的四分之一(部分時候是五分之一),如果羊肉是120文一斤的時候,那么豬肉的價格也就在30兩左右,比規(guī)定死的牛肉要貴一點,可勝在“合法”,事實上,拋開《水滸傳》不談,宋朝的飯館里,吃豬肉才應(yīng)該是最多的。
宋朝的豬肉供應(yīng)十分充足,因為有很成熟的“養(yǎng)豬方案”。
養(yǎng)豬在宋朝是一件很流行的事情,流行到什么地步呢?
那就是大宋的朝廷自己都在養(yǎng)。
宋朝廷的光祿寺下,有一個“牛羊司”,牛羊司這個機(jī)構(gòu)看名字以為是光養(yǎng)牛羊的,實際上,牛羊司養(yǎng)得最多的就是豬,因為養(yǎng)豬技術(shù)的普及和簡單,加上豬的習(xí)性,豬非常好養(yǎng),是大宋皇宮里的最高消費(fèi)肉類。
再把目光看向民間的市場,豬肉也是十分受歡迎的。
在《夢梁錄》里面,就記載過杭州每天殺幾百頭豬的場面:
“壩北修義坊,名曰肉市,巷內(nèi)兩街,皆是屠宰之家,每日不下宰數(shù)百口”。
可以想象,這么龐大的屠宰量,豬肉絕對是宋代肉類消費(fèi)的第一名,而這些豬肉能供應(yīng)到哪里?除了百姓之家的日常需要,還不就是全部都去了飯館,因為宋朝的“下館子”已經(jīng)很流行了,很多工薪階層,平時都是下館子解決三餐。
所以在飯館里,喊“切兩斤肉”,這個肉是豬肉的占比更大。
實際上豬肉也有豬肉獨特的味道,蘸醬吃,撒鹽吃,就著酒也是一番好滋味,而蘇軾最喜歡的就是喝酒吃豬肘子,這也不是蘇軾一人獨自喜歡的,更是宋朝人飲食習(xí)慣的一種反映,啃著豬蹄喝著好酒,這豈不是非常愜意。
商品經(jīng)濟(jì)發(fā)達(dá)的宋代,在美食上、消費(fèi)方向上都和前后的時代大有不同,《水滸傳》帶火了一種吃肉喝酒的風(fēng)格,可這些風(fēng)格不是一本小說創(chuàng)造的,而是宋人真實生活的反映,真實的他們也不止如武松一樣大碗喝酒大口吃牛肉,別的肉也是喜愛的。
除了豬肉、羊肉、牛肉以外,宋朝人的魚肉、雞肉、鴨肉、鵝肉等等肉類都是很好的下酒菜,而各地有各地的味道,大宋的“美食家”蘇軾就曾多地“打卡”測評,分析這些不同地方的肉類不同的味道。
距離我們上千年前的古代百姓生活,已經(jīng)如此多彩了,雖然科技和社會等方面比不上今天,可論起美食和享受,想必在這一點上,古今孰勝孰負(fù),都是兩說的事情。
本文原創(chuàng)自“紀(jì)元的尾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