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僅供學習、參考,不能替代醫(yī)囑和處方。文中所述配伍、方劑,必須在中醫(yī)師當面辨證指導下來借鑒、應(yīng)用,切勿盲目嘗試。)
本文理論依據(jù):《中醫(yī)外科學》、《中醫(yī)方劑學》
你好,我是中醫(yī)人,文君然。
有人跟我說,文老師,你撰寫中醫(yī)科普文說,圖什么?
坦率地說,我只圖一個名聲——
我想讓讀者知道,中醫(yī)是可以治病的。
我想讓讀者知道,做醫(yī)的人,不僅有冷冰冰的面孔,更有內(nèi)心如火的熱情。
我還想讓讀者知道,中醫(yī)學是易學、有趣的。通過對中醫(yī)的學習,我們可以對這個世界,多一分了解。
好,現(xiàn)在,我就帶你認識一下甲亢,以及中醫(yī)對甲亢的治療心得。
這個病,很多見,我的后臺里,不少人和我提及。
我還得給你舉例子。
話說有這么一個女子,當時才27歲。
這個人,在最近這一年里,體重莫名其妙地下降了十斤。與此同時,時常心煩氣躁,到了夏天就熱得受不了,冒大汗,然后就疲倦,啥也不想干,啥也不想吃,身體明顯消瘦。大便每天2到3次,很稀,不成形。
有這么一次,她照鏡子的時候,無意間發(fā)現(xiàn)自己的脖子,似乎比從前腫大。她用手仔細一摸,嚇出一身冷汗:頸前部位有瘤子,還不小呢,像雞蛋那么大!
患者慌了,趕緊到醫(yī)院去檢查。結(jié)果,被確診為甲亢。
怎么辦?經(jīng)過再三權(quán)衡,決定去看看中醫(yī)。
刻診,見脈象沉細而數(shù),苔薄白,舌紅,嘴里頭總是干巴巴的,想喝水。
了解到這些情況以后,醫(yī)師給開了一張配伍,但見——
太子參30克,五味子10克,麥冬10克,夏枯草30克,生牡蠣30克,炙香附10克,川貝10克,黨參20克,海藻和昆布各10克,炙甘草3克。每日一劑,日服2次。
當時囑咐,這方子可以常用,每周來看一次,做適當加減。
就這樣,患者連續(xù)服藥3個月,所有癥狀基本消失,生活恢復正常。脖子上的腫塊,基本摸不到了。
這是怎么回事呢?我把這個道理講一講。你看完以后,對甲亢這個病,就心里有數(shù)了。
對甲亢患者來說,中醫(yī)在分型治療的時候,比較重視起其中的一種,就是氣陰兩虛。
這樣的患者,特別多見,而且以女性患者居多。
氣虛,她就乏力、胸悶、氣短,脈沉細。
陰虛,她就口渴、多汗、煩熱、夏天受不了,睡不好覺,脈數(shù)。
心氣和心陰不足,她就容易心悸心慌、手抖。
此類人的食欲和體重,往往會下降明顯。
再有就是,這樣的患者多可能伴隨抑郁寡歡。抑郁寡歡,她肝氣不暢啊。肝氣不舒,則氣滯生痰。痰氣搏結(jié),形成了腫塊,生長在脖子上。
現(xiàn)在,你可以回想一下,甲亢患者是不是具備上述癥候?
當然了,這種癥候,絕非放之四海而皆準。它只是代表了其中一部分人的特點,這就是氣陰兩虛、痰氣搏結(jié)。
這個時候怎么辦???氣虛了,就補氣。陰虛了,就補陰。痰氣搏結(jié),咱們就化痰行氣??傊?,哪兒有問題,我們就治哪里。
現(xiàn)在,你再看看醫(yī)案里的配伍——
太子參30克,五味子10克,麥冬10克,夏枯草30克,生牡蠣30克,炙香附10克,川貝10克,黨參20克,海藻和昆布各10克,炙甘草3克。
這個配伍,其實是古方生脈散的加減。生脈散,就是由人參、麥冬、五味子組成的。這里不過是把人參換成氣陰雙補的太子參。
補氣的事兒,交給太子參和黨參。
補陰的是,交給五味子、麥冬、太子參。
化痰散結(jié)的事兒,交給昆布、海藻、牡蠣。
行氣的事兒,交給夏枯草和香附。
你看,這層次多清楚。我為啥把它拿出來給你講啊?就是因為它清晰,容易理解和掌握。
在這樣的調(diào)治下,患者氣不虛、陰不虧、肝不郁、痰不結(jié),問題自然可以很好解決了。
我個人感覺,這個配伍還是很有借鑒意義的。當然了,它談不上萬能,不可能對任何甲亢患者都合適。但是最起碼,它向我們揭示了,對氣陰兩虛、痰氣搏結(jié)型的甲亢患者,該用什么思路來應(yīng)對。有此類問題的朋友,可以借鑒一下。使用前提,還是要根據(jù)實際情況來合理地加減調(diào)整。比如說,有些人伴隨脾虛,可以加黃芪和白術(shù)。有些人陰虛明顯,尤其是肝腎陰虛嚴重,可以加生地。還有的人,火熱之象明顯,可以適當加石膏或者知母。
無論怎么說吧,這算是一點小小的經(jīng)驗,我寫出來,對我的讀者朋友也算一份交代。
其實,甲亢這個病,中醫(yī)認為可以很好控制。因為這類患者一般都具備十分典型、明顯的辨證特征。或氣陰兩虛,或肝火偏亢,或痰凝血瘀,或氣郁痰阻,癥候表現(xiàn)相對容易辨識。所以,有此類問題的朋友,應(yīng)該樹立信心。積淀了幾千年的中醫(yī)學,是有辦法幫你恢復正常的。
全文完。文老師感謝你的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