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格瓦拉同志
日本天皇號稱“萬世一系”,從神話中的神武天皇到今天的令和天皇,一共傳承了4系126代,這對王朝屢經更迭的國家來說,簡直是“逆天”的現(xiàn)象。在這百余位天皇當中,在位時間最短的,莫過于第85代天皇-仲恭天皇,從即位到被廢,前后只有77天。那么,仲恭天皇的帝王生涯為何如此短促?他最終的結局如何?
仲恭天皇本名懷成,是后鳥羽天皇之孫,土御門天皇之侄,順德天皇的長子,生母為攝政九條良經之女一條院立子,剛出生后不久(1218年),便被冊立為皇太子。對于仲恭天皇的事跡,日本史料記載極為簡略,而他之所以能在4歲時便承繼皇位,完全是天皇跟幕府斗爭的需要。
源賴朝建立日本史上首個幕府
自從源賴朝創(chuàng)建鐮倉幕府后(1192-1333年),將軍便成為日本實際上的主宰,這種局面自然引起天皇的不滿。與此同時,幕府內部也存在著派系爭斗,源賴朝去世后不久,岳父北條時政以執(zhí)權的身份篡奪幕府實權,并誅滅二代將軍源賴家倚重的比企、梶原兩大家族,使得北條氏一家獨大。此后,北條時政又殺害源賴家,改立其弟源實朝為傀儡將軍。
源實朝因為喜愛公家文化,所以跟朝廷的關系頗佳,但卻引起舅父北條義時的猜忌(北條時政被女兒北條政子逼迫下野,由兒子北條義時掌權)。1219年,源實朝被侄兒源公曉所殺,因為沒有子嗣承襲職位,所以北條義時趁機擁立甥婿藤原賴經為將軍。至此,幕府將軍成為傀儡,北條氏成為日本最高權力實際擁有者。
后鳥羽天皇
幕府內部的爭斗不息,讓后鳥羽天皇看到了恢復公家權力、推翻武家政權的良機。為了從打倒幕府,后鳥羽天皇在1198年毅然禪位給兒子為仁親王(土御門天皇,1198-1210年在位),以上皇的身份開設院政,通過恩賜土地的方式,積極拉攏近畿地區(qū)的武士,以及對北條家族不滿的“御家人”,在“北面武士”之外,另組“西面武士”,由此擴大忠于公家的武裝。
在源實朝遇害后,后鳥羽上皇提議讓親王出任將軍,但卻遭到北條氏的反對,令上皇甚為不滿。承久元年(1219年),包括仁壽殿、宜陽殿、校書殿在內的許多宮殿被燒毀,后鳥羽上皇下令向全國征收重建宮殿的費用,以幕府為首的東國諸侯卻拒不繳納。經此一事,朝廷跟幕府間的矛盾已經不可調和,雙方間的戰(zhàn)事已不可避免。
仲恭天皇年僅4歲登基
承久三年(1221年)五月,后鳥羽上皇發(fā)布討伐幕府的院宣。此前11年,土御門天皇已經讓位給弟弟守成(順德天皇),并自稱上皇,而順德天皇為了支持討幕運動,便在父親發(fā)布院宣后不久,將皇位傳給年僅4歲的皇太子懷成,是為仲恭天皇。至此,后鳥羽上皇、土御門上皇、順德上皇父子三人站上同一戰(zhàn)線,向幕府發(fā)起挑戰(zhàn)。
討伐幕府的敕令發(fā)布后,形勢對北條氏一度很不利,東國的大名、武士們懾于天皇兼具天神與君主合一的權威,在心理上都不敢與朝廷的軍隊對抗。在這種情況下,有“尼將軍”之稱的北條政子(源賴朝之妻、北條義時之姐)親自召集御家人商議對策,并以源賴朝當年的恩義為說辭,聲淚俱下地勸說他們共同抵抗朝廷。
北條政子被稱為“尼將軍”
在北條政子的鼓動,東國的大名、武士們克服心理上的障礙,并在北條義時的弟弟北條泰時、兒子北條時房的率領下西征,一路上不斷地吸納反對朝廷的武裝,等到達京都附近后,總兵力已經擴充至19萬。反觀朝廷方面,討幕院宣發(fā)布后響應者寥寥,最終僅聚集起1.7萬名效忠皇室的武裝。雙方實力對比如此懸殊,注定戰(zhàn)事的“一邊倒”結局。
當年七月,北條泰時、北條時房率幕府軍隊攻陷京都,倒幕運動就此失敗,史稱“承久之亂”。事后,幕府將后鳥羽上皇、土御門上皇、順德上皇流放,廢黜在位僅有77天的仲恭天皇,并將后鳥羽上皇之侄茂仁扶上皇位,是為后堀河天皇,同時任命北條泰時、北條時房為六波羅探題,負責監(jiān)視朝廷、統(tǒng)轄西國的御家人。
后堀河天皇
經過這番大變動,以天皇為首的京都朝廷有名無實,掌控幕府的北條氏成為最高權力的擁有者。至于被廢黜的仲恭天皇,此后的事跡不詳,我們從史書中唯一能得到的信息,便是他在退位13年后離奇去世,終年只有17歲。由于仲恭天皇在位時間極短,而且從未舉行過即位儀式,所以歷來不被視作正統(tǒng)天皇,直到1870年才得以“擠進”天皇系列當中。
史料來源:《日本國史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