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背倚長安,古時為京畿之地,飲食上也與長安相互影響。時光荏苒,長安不再,但當(dāng)時美食卻依然存留在。渭南的美食多為家常食品,以各種普普通通的面食為多,卻有著不同于其他地方的獨特風(fēng)味。
渭南時辰包子
創(chuàng)始于清乾隆年間。光緒二十九年,渭南城南村出了一位做包子的名手叫張坤,他家的包子特別味長,每天爭嘗的食客排成長龍,一過上午時,就買不到包子了。因此人們就給這種包子加上“時辰”兩字,流傳至今。“白面細皮僧帽裝,油滲包皮呈金黃。香飄招徠行人步,油而不膩味道長”。這是舊時對久負盛名的渭南時辰包子的一首贊美詩。時辰包子每做6個油包子,搭配4個素包子以調(diào)劑口味。包子狀如僧帽,小巧玲瓏,周邊潔白,包底金黃,肥而不膩,香味悠長。吃時必定佐以大蔥蘸黃面醬,還須喝一杯濃茶,這樣更顯風(fēng)味。
富平瓊鍋糖
瓊鍋糖是東府有名的漢族小吃,尤以古頻陽縣鳳凰城(今渭南市富平縣流曲鎮(zhèn))生產(chǎn)的成糖馳名中外,富平流曲鎮(zhèn)的瓊鍋糖據(jù)今已有數(shù)百年的制作歷史。瓊鍋糖選用該古鎮(zhèn)的優(yōu)質(zhì)井水與上等精細小米蒸餾,配大麥芽漿、白芝麻、花生仁、核桃仁等十余種輔料,經(jīng)多重工序制成,以“酥、脆、香、甜”為特點,吃時嚼勁十足、甜香盈口,并可潤肺消食、健脾補腎。
蒲城水盆羊肉
水盆羊肉起源于明朝崇禎年間,因在農(nóng)歷六月上市,又稱“六月鮮”。渭南蒲城水盆羊肉久負盛名。以剔骨鮮羊肉、骨頭、桂皮、花菽、小茴香、草果、精鹽、味精為原料 ,分原料處理、煮羊肉、調(diào)制熟羊肉三道工序,食用時用燒餅或白吉饃同吃,佐以糖蒜、辣子醬和鮮蒜瓣,肉爛湯清,肥而不膩,清醇可口,別具風(fēng)味。
大荔月牙燒餅
“走南京,到北京,同州府里好燒餅。熱吃脆,冷吃酥,芝麻粒粒油層層?!闭f的就是這大荔月牙餅,因狀如月牙而得名。熱吃香軟冷吃酥脆,和久負盛名的水盆羊肉是絕配。它有獨特的香軟口感,表皮酥脆而面香濃郁,佐水盆羊肉、螺絲辣子或者酸辣土豆絲都是上好的關(guān)中美味,滋補暖胃,老少皆宜。
蒲城椽頭蒸饃
椽頭蒸饃因其狀如椽頭而得名,距今已有千余年的制作歷史。相古代地方官員多以椽頭蒸饃用麻紙包裹裝箱,作為上貢皇家及執(zhí)政大員之禮品,也曾遠銷湖廣各省。椽頭蒸饃內(nèi)酥外光,含水分少,不佐菜疏吃,則甘香滿口,且便于攜帶,又耐久貯,成為宴會待客,饋贈親友,外出旅游必備美食。
合陽踅面
踅(讀xué)面也叫旋面、頁面,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稱得上是中國最古老的方便面,香味濃郁、軟糯粘甜,是合陽獨有的地方風(fēng)味食品,當(dāng)?shù)亓鱾鳌皼]吃踅面沒看線(提線木偶戲),沒有到過合陽縣”。相傳,漢朝初年,淮陰侯韓信奉命出兵平叛,準備在合陽洽川的夏陽渡軍,假如埋鍋做飯,敵兵就會從煙火的大小多少判斷兵力的強弱,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韓信命令士兵以當(dāng)?shù)厥a(chǎn)的蕎麥為原料,烙成大餅,吃時用開水一泡即可,十分快捷方便,后來踅面為戰(zhàn)爭的勝利起到了重要作用。
大荔帶把肘子
大荔的美食最富盛名的就是帶把肘子,相當(dāng)于烤鴨對于北京,羊肉泡對于西安,是大荔的標志性的美食。帶把肘子選用帶骨豬肘,最好是前肘,佐以大香、桂皮等煮蒸而成,其色澤棗紅,形似橢圓,肉爛膠粘,肥而不膩,瘦而不柴,不僅營養(yǎng)豐富,而且具有美容的作用。即使肥一點的,吃時佐以面醬和蔥段也會爽口的。
相傳帶把肘子始于明弘治年間,當(dāng)時陜西撫臺鄭時來同州巡視,州官傳名廚李玉山到衙做菜,州官的管家對李玉山故意刁難,弄來帶骨頭的豬肉要他限時做好。李玉山便做了一道上面是肉下邊鋪著骨頭的菜。撫臺問:這叫什么菜?李玉山答:撫臺有所不知,我們州的老爺,不光愛吃肉,連骨頭也要吃的。撫臺聽出話里有音,先賞了李玉山十兩銀子,隨即作了調(diào)查,嚴懲了貪臟枉法的州官。撫臺臨行再問這道菜的名字,李玉山想了想,說:“帶把肘子”。由此便有了此道名菜。
大荔棗肉沫糊
大荔棗肉沫糊最初起源于唐代,用華山著名的“三大寶”之一的“馬芽棗”為主要原料,另外再加入面粉、缸豆、堿面、糖做成做出棗肉汁、缸豆湯,最后混合做成沫糊完工。色澤紅潤,味道滑潤甜美,是老幼皆宜的開胃佳品。
韓城羊肉饸饹
韓城羊肉饸饹起源于唐代,饸饹細長綿軟,臊子酥爛濃醇,入口麻辣宜人,回味芬芳雋永,香中透鮮味美,油香爽口不膩的獨特風(fēng)味,成為韓城第一風(fēng)味小吃,譽滿三秦。
富平太后餅
富平太后餅具有外皮焦黃酥脆,內(nèi)質(zhì)層次分明,柔軟可口,油香不膩的特點。相傳,漢薄太后平時最喜歡吃油酥面餅。她經(jīng)常到懷得縣(今富平縣華朱鄉(xiāng)懷陽城)的皇家莊園探望生母靈文侯夫人。每次省母都要帶隨行御廚做油酥面餅吃。這樣將烤餅技術(shù)也就帶到了懷得莊園。后來,這一宮廷烤餅技術(shù)傳至民間。老百姓稱其為“太后餅”。
渭南水晶餅
水晶餅是陜西渭南的名點,特色是金面銀幫,起皮掉酥,含有大量脂肪、蛋白質(zhì)和維生素,油多而不膩,糖重而滲甜,具有濃郁的玫瑰芳香。傳說宋相寇準有一年從京都汴梁回到老家渭南鄉(xiāng)下探親,正逢五十大壽,手下人捧來個精致的桐木盒子,里面裝著50個晶瑩透亮如同水晶石一般的點心。在點心上面,還放著一張紅紙,整整齊齊地寫著一首詩:“公有水晶目,又有水晶心,能辨忠與奸,清白不染塵?!焙髞恚軠蕮?jù)其特點給它取了一個好聽的名字,叫做“水晶餅”。渭南現(xiàn)今最有名的傳統(tǒng)水晶餅當(dāng)屬健民食品廠的“石灰窯”傳統(tǒng)水晶餅。
石子饃
石子饃是頗受群眾喜愛的傳統(tǒng)食品,又名古鏊餅。由于它歷史悠久,被稱為我國食品中的“活化石”。酥松荃香,易于消化,攜帶方便,利于儲存。石子饃是渭南農(nóng)村孕婦產(chǎn)后常吃的食品,也是饋贈親友、招待佳賓、出外旅行的必備佳點。
澄城三翻餅
三翻餅是一種糖餡油炸菜點,制作此餅時需三翻三卷,故得名。三翻餅之優(yōu)在于外皮。外皮金黃,油炸后呈翻裂千層之狀,似金花盛開,層次分明、外形美觀、質(zhì)地酥松、味沁甜、酥美又耐久貯,雖存放月余,隨時取食,而色香味不變,遠近聞名。
潼關(guān)鯰魚湯
雖然鯰魚湯不少地方都有,以潼關(guān)為最。這主要是因為黃渭河潼關(guān)段是鯰魚最適合生長的優(yōu)生區(qū),再加上潼關(guān)獨特的水質(zhì),更是如虎添翼。潼關(guān)鯰魚湯以黃河鮮活鯰魚為主料,其身通黃,無鱗肉厚,營養(yǎng)豐富,佐以秘制調(diào)料,經(jīng)慢火燉、熬1小時左右方可食用,其湯色乳白如奶,味道鮮香醇厚,且有滋補強壯之功效,被國外友人譽為“黃河第一湯”。
大荔水磨絲
“尋常豬耳精細烹,片薄如紙絲當(dāng)風(fēng);盤中聳起千條線,人間刀法奪天工”!這是流傳于大荔地區(qū)贊美“水磨絲”的詩句?!八ソz”以豬耳為原料,因?qū)⒇i耳傳統(tǒng)名菜平面片開,可見水磨石般花,據(jù)說是由唐代韋巨源《燒尾食單》中的“羊皮花絲”一菜演變而來。距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素以精湛的刀功而著稱。制作此菜,須將豬耳片薄、切細,成菜細如毛發(fā),蓬松透明,脆嫩光滑,調(diào)和入味,酸辛出頭,吃起來細而不綿,滑潤利口,軟而香脆,清爽不膩,宜于醒酒,令食客稱奇,行家叫絕。
大荔“九碗十三花”
“九碗十三花”,是大荔傳統(tǒng)菜肴,也是陜西東府餐飲和秦菜藝術(shù)的一朵奇葩,其源遠流長,距今已有600年歷史。其名來自所上菜肴和茶點數(shù)量,酒席熱菜共九碗,茶點和冷菜十三種,故稱“九碗十三花”。另外,這種宴席還有面點小吃42道,不僅非常豐盛,而且很講究?!熬磐胧ā痹弦载i肉、牛肉、海參、河蝦、黃河鮑、海蜇、金錢菇、海帶、木耳等20種為主,經(jīng)炒、爆、炸、鹵、拌、腌、扒、燒、蒸、燴等技法制作而成??谖断条r、咸甜、酸辣等復(fù)合型搭配,老少皆宜,口味極佳。
老潼關(guān)肉夾饃
潼關(guān)肉夾饃肥而不膩,瘦而不柴,吃起來咸香適口,回味深長。據(jù)介紹,老潼關(guān)肉夾饃原名燒餅夾饃,起源于初唐。傳說當(dāng)年李世民騎馬打天下,路過潼關(guān)時,品嘗過潼關(guān)肉夾饃后贊不絕口:“妙妙,吾竟不知世上有如此美食。”千百年來,老潼關(guān)肉夾饃讓人百吃不厭,與其他肉夾饃的區(qū)別主要在于燒餅的不同,其燒餅制作方法獨特,剛出爐的千層燒餅里邊是一層層的,皮薄松脆,像油酥餅,咬一口,掉渣燙嘴,口感極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