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耕
人生之旅,歲月如歌。有爛漫坦途,亦有攀峰之艱;有春華秋實,也有夏雨冬霏。這一幕幕、一段段歲月的鏈條連接成一條壯麗的畫卷。在渭南日報社工作的那段日子,讓人難忘,給人啟迪,令人感悟。它像一條清清的溪,長久地流淌在記憶的源處。
長相憶 可親可敬好師長
我是在1985年春季,從渭北高原走進渭南報社的。當時《渭南報》剛復刊不久,人才極缺,資深報人李思聰煞費苦心,從全區(qū)各縣市遴選了有一定寫作基礎(chǔ)又對新聞工作執(zhí)著愛好的人才,開始了細微而復雜的采編校業(yè)務,他那熱情和藹認真執(zhí)著的態(tài)度給人留下了永久難忘的記憶。主管領(lǐng)導、負責宣傳工作的地委副書記王中林,對編采人員關(guān)心備至,抽暇常來編輯部精心指導,從采編到發(fā)行校驗,一一過問。中秋夜,他和編采人員一起賞月,一起交談報紙得失,給我們增添了用之不竭的熱情和動力。他是一位可親可敬的師長,更是一位事業(yè)心極強的好領(lǐng)導。1986年,趙懷璧同志擔任報社領(lǐng)導,他是一位思維縝密虛懷若谷的長者,對同志從工作到生活到政治上的進步,都熱情關(guān)注,他了解人,關(guān)心人,包容人。不論時序輪換到何年何月,不論生活在何時何地,我都忘不了他們。渭水之泱,我人生記憶中的一道彩虹。
炎夏夜 二樓頂上“烙燒餅”
渭南地處南面傍塬而北面臨水的夾槽地帶,炎夏勝似火爐蒸籠。1988年,我們搬進了剛建好的新報社,單身職工都蝸居在前院的小二樓,房子小,沒風扇,三伏天熱得夠嗆。晚上,我們夾上床單和涼席攀上樓頂乘涼,暴曬了一天的水泥樓面熱得發(fā)燙,我們躺在涼席上聊天,談笑,涼風從身上掠過,身底卻熱得發(fā)燙,不到10多分鐘,就要把身子翻個過兒,就這樣反來轉(zhuǎn)去,直到水泥面上的熱量散去,才能入睡。茂勝打趣地說:“在這兒乘涼,要學會烙燒餅,不停地翻身?!贝蠹腋型硎埽颊f茂勝這個定義下得準。我們在笑聲中聊天,談得最多的還是報紙。后來,我們住進了新居,有了風扇,也告別了在二樓頂上“烙燒餅”的樂趣。至今想起,仍難以忘懷。
“上元會”晝夜鏊戰(zhàn)出結(jié)晶
千百年來,人們在華山腳下幻化演繹出了許多膾炙人口的神話典故和民俗道場,每年正月初九,華山腳下的“上元會”更是熱鬧異常。1989年正月初八,領(lǐng)導讓我和盧萌去華陰采訪。
當天中午,我們和華陰宣傳部通訊干事周笑親,一頭扎進了桃下鎮(zhèn)。桃下鎮(zhèn),商店穿戴著春節(jié)的盛裝,人們滿面春風地東來西往。在鎮(zhèn)政府的統(tǒng)一安排下,人們熱火朝天地投入到了迎接“上元會”的節(jié)目排練中,有敲鑼打鼓的、有踩高蹺的、有打腰鼓的、有扭秧歌的、還有耍獅子的,從南到北,整個街道成了歡樂的海洋。在鎮(zhèn)干部的引導下,我們不停地向人們問這問那,老周的相機在空中頻繁地閃著鎂光,一直到晚上八點,我們在村干部家吃了一頓熱騰騰的面條,才去了華陰縣城。
在華陰宣傳部辦公室,老周生了爐子,我們分了工,便連夜干了起來。趕天明,我們共拿出了9篇新聞稿件,后相繼在《渭南報》刊登,其中有的篇目還獲得了省好新聞獎。
制標題 遣詞煉意費斟酌
標題是文章的眼睛,眼睛畫好了,文章整體皆活,讀者也為之耳目一新。因此,我們平時在編采新聞稿件時,也特別注意標題的制作。1988年春,我們和華陰宣傳部的同志去陜西榮軍醫(yī)院采訪,院方領(lǐng)導向我們介紹了他們對精神病患者采取了“藥療”、“娛療”、“工療”的三個步驟治療,取得了良好的療效?!八幆煛笔怯盟幬锟刂撇∏?;“娛療”是根據(jù)患者的愛好與特長,參加適當?shù)奈幕瘖蕵坊顒?,喚起和激發(fā)積極的情志;“工療”是在病情基本好轉(zhuǎn)后,組織患者參加適當?shù)捏w力勞作。我們當場采訪了患者,覺得很有新聞價值,便寫了一則消息,在眉題的制作中采用了迭字重復的手法:“藥療娛療工療 療療療出療效 陜西榮軍醫(yī)院采取分步療法效果好”。1988年,省重點建設(shè)項目——陜西復肥廠竣工投產(chǎn),廠家在渭南召開了新聞發(fā)布會,主產(chǎn)磷酸二銨,這是廣大農(nóng)民久盼的喜訊,我們制作了頭條新聞標題:“東府造出‘化肥王’ 農(nóng)家降下吉祥鳥 陜西復合肥廠投產(chǎn)運營”。1989年植樹節(jié)前后,我們?nèi)トA縣采訪,在南山潛龍寺,聽說寺內(nèi)主持七十多歲的馬元之老人,拿出準備給自己制棺木的費用500元,全部買了樹苗對寺內(nèi)外進行綠化。我們?yōu)槔先丝犊饽业木窀袆?,便采寫了消息:“春神播綠潛龍寺”。
伴隨著改革開放的皓日祥云,沐浴著國運昌隆的春風雨露,1984年重新復刊的《渭南報》與時俱進,不斷成長壯大。一個十年過去了,又一個十年過去了,在第三個十年開始之初,市委領(lǐng)導慧眼識珠派長期從事新聞宣傳工作的行家里手、年富力強的陳永久同志主政報社。永久同志大刀闊斧,銳意拓新,凝心聚力提升報紙質(zhì)量,大膽改革創(chuàng)新管理機制,最大限度地開發(fā)和調(diào)動全社人員的智慧和潛力,在《渭南日報》這塊平臺上,各顯其智,各盡其能,在短短兩三年內(nèi),讓一張普通的地市報躍升全國創(chuàng)新百強媒體,大幅度地提升了報紙在渭南人民和廣大讀者心目中的形象,這確實是一個令人慨嘆的奇跡!
桐花萬里丹山路,雛鳳清于老鳳聲。愿《渭南日報》永遠保持美妙之青春,為全市人民和廣大讀者奉獻更多更好更美的精神產(chǎn)品,在實現(xiàn)中國夢的偉大進程中,源源不斷地輸送振奮人心的正能量!(作者系原蒲城報副總編、原渭南日報社記者)
投稿郵箱:37481321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