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奇點糕 2021-12-20 08:31
大家平時會關注自己的靜息心率嗎?就是完全放松的非運動狀態(tài)下的每分鐘心跳次數(shù),其實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健康指標,不止一項研究表明,靜息心率升高是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因素,甚至比傳統(tǒng)的風險因素影響更大,而心血管疾病又是癡呆癥的已知風險因素,那么,靜息心率升高是不是也與癡呆癥有關聯(lián)呢?最近發(fā)表在Alzheimer's & Dementia雜
大家平時會關注自己的靜息心率嗎?就是完全放松的非運動狀態(tài)下的每分鐘心跳次數(shù),其實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健康指標,不止一項研究表明,靜息心率升高是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因素,甚至比傳統(tǒng)的風險因素影響更大,而心血管疾病又是癡呆癥的已知風險因素,那么,靜息心率升高是不是也與癡呆癥有關聯(lián)呢?
最近發(fā)表在Alzheimer's & Dementia雜志上的一項研究就發(fā)現(xiàn),在6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中,靜息心率≥80次/分鐘(bpm)相比介于60-69 bpm之間,與患癡呆癥的風險增加55%有關,而且這種關聯(lián)是獨立于心血管風險因素和心血管疾病的。
這項研究的參與者來自瑞典全國老齡化和護理研究隊列,年齡為60歲及以上,居住在瑞典斯德哥爾摩,排除了基線時缺少靜息心率數(shù)據(jù)或簡易精神狀態(tài)檢查量表(MMSE)分數(shù)、已經(jīng)患癡呆癥或MMSE分數(shù)<24,以及非竇性心律等不符合要求的參與者后,共有2147人納入了最終分析。
研究開始于2001-2004年,隨訪至2013-2016年,隨訪期間,有289名參與者被診斷癡呆癥,發(fā)生率為14.9/1000人年。
在校正了多種因素(年齡、性別、受教育程度、吸煙、運動、BMI、總膽固醇、高血壓、糖尿病、β受體阻滯劑、非二氫吡啶類鈣通道阻滯劑、地高辛、APOE4基因型、心衰、房顫、缺血性心臟病和腦血管疾病)的模型中,與靜息心率60-69 bpm的參與者相比,靜息心率≥80 bpm的參與者患癡呆癥的風險增加了55%。靜息心率與年齡、性別、心衰、房顫、缺血性心臟病、腦血管疾病和APOE基因型之間均不存在相互作用(P均>0.10)。
在排除了基線時至少患心衰、房顫、缺血性心臟病和腦血管疾病四種中的一種的參與者后,靜息心率升高仍然與癡呆癥具有顯著的相關性,進一步排除了在隨訪期間患這四種疾病中至少一種的參與者后,結果仍然沒有改變。
雖然所有年齡段的參與者的MMSE分數(shù)在隨訪期間都隨時間下降,但是與靜息心率60-69 bpm的參與者相比,70-79 bpm和≥80 bpm兩組參與者在同一時間點上的下降幅度明顯更大。同樣的,排除了在基線時或隨訪期間患幾種心血管疾病的參與者后,這種相關性仍然是顯著的。
總的來說,這項研究表明,在6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中,靜息心率≥80 bpm與未來12年內(nèi)患癡呆癥的風險增加55%有關,且這是獨立于心血管風險因素和心血管疾病的一個風險因素。同時,靜息心率≥70 bpm與認知功能下降更快有關。
研究人員認為,靜息心率升高和癡呆癥之間的關聯(lián)可能有幾種解釋:
首先,雖然研究表明,靜息心率是獨立于心血管風險因素和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因素,但研究無法排除亞臨床狀態(tài)或未確診的心血管疾?。?/p>
其次,靜息心率可能通過改變動脈血管壁上的脈動應力和剪切應力導致內(nèi)皮功能障礙和動脈僵硬,而動脈僵硬與腦小血管疾病和認知能力下降有關;
第三,由靜息心率升高反映出的自主神經(jīng)張力受損是認知功能變差的風險因素;
第四,較高的靜息心率可能反映了運動較少,這也是癡呆癥的風險因素之一,研究雖然在基線時統(tǒng)計了運動習慣,但并未在隨訪中記錄它的動態(tài)變化,長期持續(xù)的運動習慣可能更能反映對癡呆癥風險的影響。
研究的通訊作者之一,卡羅林斯卡醫(yī)學院的Yume Imahori研究員表示,探索靜息心率是否可以作為癡呆癥的預測因素是非常有價值的,有助于及早發(fā)現(xiàn)老年人的認知功能變化,通過一些干預手段,延緩認知功能的下降,推遲癡呆癥的發(fā)生,從而改善他們的生活質量。(生物谷Bioo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