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歷史上,“西方”一詞是一個含混不清的名稱,它和歷史上中西交通密切相關聯(lián),而這個名稱也歷經了千年的歷史演變和發(fā)展。
要深入理解“西方”這個詞,需要理解它在歷史上的兩個地域名稱:即漢唐時候的“西域”一詞,以及宋代的“西洋”,從這兩個詞的轉化過程,也可以看出中國對于“西方”觀念和理解的變遷過程。
最早的從中原通往西域的事件是歷史上有名的“張騫出使西域”的典故。在司馬遷的《史記·大宛列傳》中極其宏偉的介紹了張騫出使西域的整個過程,而文中的“西域”一詞已經在史書中引用:“ 是歲漢遣驃騎破匈奴西域數(shù)萬人,至祁連山?!痹凇妒酚洝ばl(wèi)將軍驃騎列傳》中也有所提及:“匈奴西域王”。
從這兩部史料中,我們可以看出,西域一次的指代并不十分明確,而把匈奴和西域連接在一起,說明了西域為匈奴之地或者是所屬匈奴的管轄范圍。
直到了《漢書·西域傳》中,才對西域有了明確的定義,文中的”西域“指代的是西部的話外之城,即廣義上的“西域”。廣義的西域,指代的是玉門關,陽關以西的范圍;而狹義上的”西域“指代的是塔里木盆地和周邊的范圍。
張騫出使西域路線圖
在《后漢書·西域傳》中對于西域有這這樣的描述和解釋:“南北有大山,中央有河,東西六千余里,南北千余里。東則接漢,厄以玉門、陽關,西則限以蔥嶺?!?/p>
從這里面的記載我們可以看出,“西域”的范圍是非常大的,甚至包括天竺,安息,大秦等國。從現(xiàn)在的地理位置來分析,大概指的是意大利半島和地中海東岸、北岸。
在魏晉南北朝時期,西域的范圍,除了中原和西域交通情形,實際上也指代的是絲綢之路,所以,后人在研究西域的同時往往會和絲綢之路連接在一起。
盛唐時期,唐代和西域的連接更為緊密,交通更為發(fā)達,大唐和中亞,西亞,歐洲的交通日益增多,中國對“西域”諸國的了解日益清晰。
《宋史》未再列《西域傳》,但是也指出了“天竺”、“大食”、“回鶻”等諸條;《明史》中的“西域”中的大致范圍也只是狹義上的西域,并且在《西域傳》之前還設有《外國傳》,可見明朝和西域的微妙和復雜關系,即既不同于外國,又和本土有別的地方,作為中西交通的特殊區(qū)域和必經之地已經逐漸失去了它的價值所在。
“西洋”一次說起來大家都不陌生,這一詞語出現(xiàn)的時間較晚,在五代時期。如果說“西域”指代的是中西陸路交通,那么“西洋”更大一部分程度指的是海路交通。
從陸路到海陸,也體現(xiàn)了古代交通方式的發(fā)展和變化,將“西洋”作為一個整體的區(qū)域來看待,并將這個稱謂一直都保留了下來,被后人所接受和應用,這一歷史過程始于元代,完成于明代的下西洋時期。
明朝的“西洋”所指代的范圍并不僅僅是歐洲,甚至不含有歐洲,而是指代東南亞,西亞,南非和印度洋周邊。鄭和下西洋中的“西洋”指得是所經這些地區(qū),而西洋也逐漸由原來的東南亞,南非,印度洋等地轉為歐洲一帶,這也表明了明朝之后中西交流的實際情況。
而那個時候,“西洋”也被稱為“西?!?,人們對于“海”和“洋”的區(qū)別不甚在意,所以;兩個詞經常會混用。
在我國晚清時期,“西方”的地理范圍由原來的歐洲擴大到了美洲和澳洲地區(qū),“西方”一詞也成為了基督教文化圈的一個代名詞,被賦予了除地理位置以外的文化含義。
二戰(zhàn)時期的“東西方冷戰(zhàn)”,這里的西方指代的是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而以蘇聯(lián)為首的東歐社會主義國家則被排除在”西方“之外,這是一個意識形態(tài)轉變的過程。
從歷史上看,西方的文明古國主要指代的是古代的希臘和羅馬地區(qū),它和東方文明古國相對應,是一個地理性和文化性的概念。
在近代,由于西方國家意識形態(tài)色彩的加重,西方已經不僅僅局限于地理位置,它更是“可以近似定位為法治國家,民主,精神自由,理性批判和私有制為基礎的自由經濟!”
這樣的說法是不太全面的,也包含了對于“非西方”國家的排外,這個時期,很多西方學者使用”西方“這個詞語的時候,更是一種文化優(yōu)越感和自豪感的升華,和“西方中心主義”有某種意義上的關聯(lián)。
總體梳理中國人的西方觀念,從漢唐時期的“西域”到宋元時期的“西洋”,再到明末清初的“西方”,可以看出中國人對于西方的演變是和中西方交通緊密相關的。中西方的交通指向哪里,中國人眼中的“西方”就指代哪里!
“西方”這一個名稱往往體現(xiàn)的是一種異域,為華夏文明之外的化外地區(qū)和非我族的文化。從文明程度來看,“西方”為文明也歷經了一個從異域文化到強勢文化的演變和發(fā)展過程。
在發(fā)展的階段,既遭受到了“中國天朝文明”的排斥,又常常通過了文化融合和思想共鳴而被華夏文明所吸納和接受,西方文明的興起,和華夏文明形成了新的對峙,也是中國最重要的參照文明。
而在西方文明的強勢沖擊下,中國傳統(tǒng)的文化和文明以其頑強的生命力和深厚的歷史底蘊,謀求以中國區(qū)別于西方文明的更加適合華夏兒女生存的新文明,在和西方文明思想的碰撞和交流中煥發(fā)出新的生機和希望。
西方古代神廟
參考文獻:
1,《史記·衛(wèi)將軍驃騎列傳》
2,《漢書·西域傳》
3,《后漢書·西域傳》
4,《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