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計34個省級行政區(qū),290個地級市,1636個縣,374個縣級市,852個市轄區(qū)19531個鎮(zhèn),14677個鄉(xiāng)。我們都清楚中國56個民族,但是我國的方言卻遠不止56種。
方言形成的因素有很多,包括了社會、歷史、地理等方面的因素,正所謂“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語”,兩個相鄰的村子出現(xiàn)的方言也很可能不同,而湖南省地區(qū)中,方言是最多的,就是一條河的距離,都可能形成不同的方言。
雖然古人講話的聲音不可能保留至今,但是漢字本身也保留了大量的古代語音信息,古代詩歌的用韻和中古以后出現(xiàn)的各種韻書為后世提供了極其豐富的語音資料。
迄今為止考古所發(fā)現(xiàn)的甲骨文是我國最早的文字,而先秦至魏晉的上古音時期,上古聲母共有30個左右,其中約有14個上古聲母依然存在于絕大多數(shù)方言中。
在南北時期我國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許多供作詩押韻用的韻書,隋唐時期出現(xiàn)的《切韻》影響深遠,南北朝至唐宋為中古音時期,中古音的聲調(diào)分“平聲、上聲、去聲、入聲”4類;近古音(元代和明代)以元代文學家周德清鎖編的《中原音韻》的語音系統(tǒng)為代表。
《中原音韻》將聲調(diào)分為“陰平、陽平、上聲、去聲”4類,和現(xiàn)代的北京話完全相同。
不過在如此多的方言中,我國也存在最奇特的一個字,3000年來全國方言都是一個讀音,它便是“街”字,普通話讀音為“jiē”。
“街”在古代讀kre,北方r變j,因此讀ie韻,南方r脫落,因此讀gai,句尾助詞乎古讀ghaa,方言讀成變嘎自然。
18世紀時北京話將“街”字讀為“giai”,后受晉語的影響變?yōu)榱薺iai,最終變?yōu)榱恕癹ie”。這是“街”字在官方標準語中的發(fā)展,在方言中,“街”字讀“gāi”,網(wǎng)絡用語“我是這個街上最靚的仔”中,“街”讀“gai”特別有意思,帶有了些俏皮。
像“逛街”,大多數(shù)人也喜歡讀成“guàng gāi”,而不是“guàng jiē”。
在古時,漢語官方標準語被稱為“官話”,周朝時稱“雅言”,現(xiàn)代稱“普通話”,現(xiàn)如今“官話”即可指漢語官方標準語,也能指“漢語官話方言”,官話可細分為八種次方言,即:北京官話、東北官話、冀魯官話、膠遼官話、江淮官話、中原官話、蘭銀官話、西南官話。
此外,口音也是地方語音文化中的一種,聽你說話的人能通過口音判斷你來自哪個地方。唐朝詩人賀知章曾寫《回鄉(xiāng)偶書》:“少小離家老大回,鄉(xiāng)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p>
鄉(xiāng)音便是這個地方的口音,鄉(xiāng)音難改,也體現(xiàn)了人們對于故土的留戀,有人學某一種口音會使某個社會階層產(chǎn)生認同感,而演員學習口音在是為了使角色更加傳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