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视频淫片aa毛片_日韩高清在线亚洲专区vr_日韩大片免费观看视频播放_亚洲欧美国产精品完整版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齊民要術(shù)》造曲并酒注譯

《齊民要術(shù)》造曲并酒注譯 (2012-09-02 10:08:35)轉(zhuǎn)載▼
標(biāo)簽: 雜談
   說明
  《齊民要術(shù)》是我國現(xiàn)存最早的保存得最完整的農(nóng)學(xué)巨著,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最有價值的農(nóng)學(xué)巨著之一。書名中的“齊民”,是指平民百姓;“要術(shù)”是指謀生方法。全書分十卷,約十一萬字,系統(tǒng)地總結(jié)了公元六世紀(jì)以前黃河中下游地區(qū)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經(jīng)驗,同時對農(nóng)副產(chǎn)品的加工方法也進(jìn)行了全面的介紹,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有關(guān)平民百姓謀生方法的大百科全書。作曲和造酒,是農(nóng)副產(chǎn)品加工的一個重要內(nèi)容,《齊民要術(shù)》第一次對當(dāng)時流行的作曲和造酒方法進(jìn)行了全面的總結(jié),是我國第一部釀酒經(jīng)典,這部分內(nèi)容集中列在《齊民要術(shù)》卷七中,個別內(nèi)容列在卷八和卷九中。
  《齊民要術(shù)》的作者是南北朝時后魏的賈思勰,他是山東益都(今壽光)人,出生在一個世代務(wù)農(nóng)的書香門第家庭,曾做過高陽太守。
  從2011年5月到2011年六月,本人曾分六個專題對《齊民要術(shù)》中的作曲造酒部分發(fā)了注譯的博文,現(xiàn)將這些博文合在一起,并作了一些修改,形成一個完整的東西,呈現(xiàn)在我的博客上,供有興趣的博友閱讀。
  本注譯所用的版本和主要的參考資料是繆啟愉先生的《齊民要術(shù)校釋》(電子版),目錄和順序編號是本人加的。
  其余參考資料全部來源于互聯(lián)網(wǎng)。
  本人學(xué)識淺薄,水平有限,懇請博友提出批評意見。


                            
《齊民要術(shù)》造曲并酒注譯
  【原文】
  一造神麴(1)并酒第六十四
  女麴在卷九藏瓜中(2)
  作三斛麥麴(3)法:蒸、炒、生,各一斛。炒麥:黃,莫令焦。生麥:擇治(4)甚令精好。種各別磨。磨欲細(xì)。磨訖,合和之。
  七月(5)取中寅日(6),使童子著青衣,日未出時,面向殺地(7),汲水二十斛。勿令人潑水,水長(8)亦可瀉卻(9),莫令人用。其和麴(10)之時,面向殺地和之,令使絕強(11)。團(tuán)麴之人,皆是童子小兒,亦面向殺地,有污穢者不使。不得令人室近(12)。團(tuán)麴,當(dāng)日使訖,不得隔宿。屋用草屋,勿使瓦屋。地須淨(jìng)掃,不得穢惡;勿令濕。畫地為阡陌(13),周成四巷(14)。作“麴人”,各置巷中,假置“麴王”(15),王者五人。麴餅隨阡陌比肩(16)相布。
  布訖,使主人家一人為主(17),莫令奴客為主。與“王”酒脯之法:濕“麴王”手中為·(18),·中盛酒、脯(19)、湯餅。主人三遍讀文,各再拜(20)。
  其房欲得(21)板戶(22),密泥塗之,勿令風(fēng)入。至七日開,當(dāng)處(23)翻之,還令泥戶。至二七日,聚麴,還令塗戶,莫使風(fēng)入。至三七日,出之,盛著甕中,塗頭(24)。至四七日,穿孔,繩貫,日中曝,欲得使乾,然後內(nèi)之。其麴餅,手團(tuán)二寸半,厚九分。
  祝麴文(25)
  東方青帝土公、青帝威神,南方赤帝土公、赤帝威神,西方白帝土公、白帝威神,北方黑帝土公、黑帝威神,中央黃帝土公、黃帝威神,某年、月,某日、辰,朝日,敬啟五方五土之神:
    主人某甲,謹(jǐn)以七月上辰,造作麥麴數(shù)千百餅,阡陌縱橫,以辨疆界,須建立五王,各布封境。酒、脯之薦,以相祈請,願垂神力,勤鑒所領(lǐng):使蟲類絕蹤,穴蟲潛影;衣色錦布,或蔚或炳。殺熱火·,以烈以猛;芳越薰椒,味超和鼎。飲利君子,既醉既逞;惠彼小人,亦恭亦靜。敬告再三,格言斯整。神之聽之,福應(yīng)自冥。人願無違,希從畢永。急急如律令。
  祝三遍,各再拜。
  【注釋】
  (1)神曲:曲的類型之一?!洱R民要術(shù)》中載有八種小麥曲,分為神曲﹑白醪曲﹑笨曲三類。三類曲的釀酒效率不相同,效率最高的是神曲,最低的是笨曲,白醪曲則介于二者之間?!吧袂敝赡苁怯捎谄溽劸菩矢叨?,也可能是在造曲時須求助五方五土之神保佑而得名。
 ?。?)女曲在卷九藏瓜中:在《齊民要術(shù)》卷八“黃衣﹑黃蒸及糵第六十八”中和卷九“作菹﹑藏生菜法第八十八”中都有女曲的內(nèi)容。女曲又有黃衣﹑“麥圇”﹑“黃子”等名稱,明李時珍說:“此乃女人以完麥罨成黃子,故有諸名?!?/div>
  (3)三斛麥曲:曲名,屬神曲類??赡苁且驗樵煸撉挠名溋渴恰罢舂p炒﹑生,各一斛”而得名。斛:古量器名,也是容量單位,十斗為一斛。
 ?。?)擇治:選擇和處理。擇,選擇。治,處理。
 ?。?)七月:在《齊民要術(shù)》等古籍中都是用陰歷。下同。
 ?。?)中寅日:不知指的是什么日子?中國古代用天干和地支計年、月、日。天干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共十個。地支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共十二個。如用地支計日,每過十二天有一個寅日;如用天干和地支配合計日,每六十天中只有五個寅日,即丙寅﹑戊寅﹑庚寅﹑壬寅﹑甲寅。這樣,輪到每一個月最多有兩個寅日,最少有一個寅日,不可能有所謂中寅日。實際上,陰歷七月皆可作曲,而以七月中旬以前作曲最好,不一定非選取寅日不可(見下文“又作神曲方”)。
  (7)殺地:迷信中的方位名稱。
  (8)水長:水大,水多。長:大也。
 ?。?)瀉卻:傾去,倒去。瀉:傾。卻:去,除。
  (10)和曲:指用水調(diào)和面粉。《齊民要術(shù)》作曲各篇,凡言“和曲”﹑“團(tuán)曲”﹑“溲曲”等,所謂“曲”,都是指用來作曲的面粉。
 ?。?1)絕強:極僵硬。此處指作曲的面粉要用水調(diào)和的極僵硬。強:通僵,僵硬。
 ?。?2)室近:即近室,近為動詞。
 ?。?3)阡陌:阡是田間南北方向的小路,陌是田間東西方向的小路。畫地為阡陌,就是在地上畫出像田間小路那樣的行列來。
 ?。?4)巷:巷道。
  (15)假置“曲王”:放置制作的“曲王”。《齊民要術(shù)》制曲各篇中,有三處提到要求制作并放置“曲人”﹑“曲王”﹑“曲奴”,這就是本篇﹑“又神曲法”和“又作神曲方”。“又神曲法”是“四角各造'曲奴’一枚”;“又作神曲方”是“作'曲王’五人,置之于四方及中央”;本例則是“假置'曲王’”。“曲人”﹑“曲王”﹑“曲奴”都是制作的,不是人裝扮的。
 ?。?6)比肩:并肩。
 ?。?7)主:主持。
 ?。?8)·:應(yīng)為碗字。
  (19)脯:肉干。
  (20)再拜:拜一次,再拜一次,即拜兩次。
  (21)欲得:須要,定要。
 ?。?2)板戶:木板單扇門。
  (23)當(dāng)處:原處。
  (24)盛著甕中,涂頭:盛于甕中,泥住甕口。著:于,在,到。涂:涂抹。頭:物的頂端,此處即指甕口。
  (25)祝曲文:這是作者采集的民間作曲時求助于五方五土之神的祭文,在莊嚴(yán)的儀式上宣讀,是一種迷信活動。
  蟲類絕縱,穴蟲潛影:讓蟲類﹑蛇鼠絕跡。
  衣色錦布,或蔚或炳:指作出好曲。什么是好曲?按《齊民要術(shù)》的說法是:不能有“烏腸”(即曲餅“繞孔黑爛”);“餅內(nèi)干燥,五色衣成”。按北宋《北山酒經(jīng)》的說法是:“體輕,心內(nèi)黃白,或上面有花衣,乃是好曲。”看來,“衣色錦布”是衡量曲餅好壞的重要依據(jù)。蔚:茂盛;炳:明亮,顯著。
  殺熱火·,以烈以猛:指糖化﹑酒化反應(yīng)旺盛?!啊ぁ保嚎妴⒂洹洱R民要術(shù)校釋·造神曲并酒》注【一四】:“·即'焚’字。”“焚”指釀酒發(fā)酵階段糖化﹑酒化反應(yīng)劇烈?!皻峄鸱佟保和鸱贌囊馑肌ⅲ罕硎境潭壬?。以烈以猛:又烈又猛。實際上,觀察糖化﹑酒化反應(yīng)是否旺盛主要看“冒氣泡”,即看反應(yīng)過程中能否產(chǎn)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從而形成大量氣泡,使醪液出現(xiàn)類似水沸騰的情況。醪液“冒氣泡”劇烈,說明糖化﹑酒化反應(yīng)旺盛。這種在發(fā)酵中劇烈的“冒氣泡”現(xiàn)象,古人誤認(rèn)為是水的沸騰,是一種誤解。發(fā)酵時是放熱的,但一般要控制溫度,不能讓醪液沸騰。
  芳越薰椒,味超和鼎:指酒的氣味和味道都很香美。薰是一種香草,椒是花椒,都是香味物質(zhì)。和鼎:指鹽﹑梅,古以鹽和梅調(diào)味?!胺荚睫菇贰笔钦f酒的氣味超過薰椒,“味超和鼎”是說酒的味道超過和鼎。
  飲利君子,既醉既逞;惠彼小人,亦恭亦靜:酒利于君子,他們既醉既稱心;酒惠及那些小人,他們會變得謙遜而閑雅。
  【譯文】
  造神曲并酒第六十四
  女曲在卷九藏瓜中
  作三斛麥曲法:取蒸熟的,炒熟的和生的小麥,各一斛。炒小麥:要炒黃,不能讓焦了。生小麥:要選擇和處理得非常精好。三種麥分別磨。磨的要細(xì)。磨完,混合起來。
  取七月中寅日,讓童子穿上青衣,太陽沒有出來的時候,面向殺地,打水二十斛。不要讓人潑水,水多了也可以倒掉一些,不能讓人用。用水調(diào)和面粉的時候,要面向殺地調(diào)和,要和的極硬。團(tuán)曲餅的人,要全部是兒童,也面向殺地,污穢不潔的兒童不能使用。不得讓閑雜人靠近曲房。團(tuán)曲餅,要當(dāng)日完成,不得隔宿。曲房要用草屋,不能用瓦房。地面須打掃干凈,不得污穢不潔;也不能讓潮濕了。曲房的地面要畫出像田間小路那樣的行列,周圍畫出四條巷道。作“曲人”若干,各安放在巷道中,還要擺放“曲王”,共五個。曲餅要沿畫出的行列肩并肩地排布。
  曲餅排布好后,讓主人家中一人擔(dān)任主祝,不要讓奴客擔(dān)任主祝。給“曲王”酒和肉干的方法是:把“曲王”手中的碗弄濕,碗中盛酒﹑肉干﹑湯餅。由主祝讀三遍祝曲文,讀一遍拜兩次。
        曲房一定要是單扇木門的,門用泥涂嚴(yán),不能讓風(fēng)吹入。到第七天時將門打開,原處把曲餅翻過來,仍然用泥把門密封住。到第二個七天時,把曲餅聚集在一起,照舊把門封住,不能讓風(fēng)吹入。到第三個七天時,取出曲餅,盛在甕里,封住甕口。到第四個七天時,給曲餅穿個孔,用繩子串起來,在太陽下面曬,一定要曬干,然后收起來。這些曲餅,要用手團(tuán)成二寸半大,九分厚。
  祝曲文為:東方青帝土公、青帝威神,南方赤帝土公、赤帝威神,西方白帝土公、白帝威神,北方黑帝土公、黑帝威神,中央黃帝土公、黃帝威神,某年、月,某日、辰,朝日,敬啟五方五土之神:
        主人某甲,謹(jǐn)以七月上辰,造作麥曲數(shù)千百餅,阡陌縱橫,以辨疆界,須建立五王,各布封境。酒脯之薦,以相祈請,願垂神力,勤鑒所領(lǐng):使蟲類絕縱,穴蟲潛影;衣色錦布,或蔚或炳。殺熱火焚,以烈以猛;芳越薰椒,味超和鼎。飲利君子,既醉既逞;惠彼小人,亦恭亦靜。敬告再三,格言斯整。神之聽之,福應(yīng)自冥。人願無違,希從畢永。急急如律令。
  祝三遍,每祝一遍拜兩次。
  【原文】
  造酒法(1):全餅麴,曬經(jīng)五日許,日三過(2)以炊帚刷治之,絕令使淨(jìng)。若遇好日,可三日曬。然後細(xì)剉(3),布帊(4)盛,高屋廚(5)上曬經(jīng)一日,莫使風(fēng)土穢污。乃平量麴一斗,臼中擣令碎。若浸麴一斗,與五升水。浸麴三日,如魚眼湯沸(6),酘米(7)。其米絕令精細(xì)(8)。淘米(9)可二十遍。酒飯(10),人狗不令噉(11)。淘米及炊釜中水、為酒之具有所洗浣者,悉用河水佳也。
  若作秫、黍米(12)酒,一斗麴,殺米(13)二石一斗:第一酘,米三斗;停一宿,酘米五斗;又停再宿,酘米一石;又停三宿,酘米三斗。其酒飯,欲得弱炊(14),炊如食飯法,舒使極冷(15),然後納(16)之。
  若作糯米酒,一斗麴,殺米一石八斗。唯三過酘米畢。其炊飯法,直下饙(17),不須報蒸(18)。其下饙法:出饙甕中,取釜下沸湯澆之,僅沒飯便止。此元僕射家法(19)。
  【注釋】
  (1)造酒法:《齊民要術(shù)》列在各種曲下面的釀酒方法都是用該曲釀造。下同。
  (2)日三過:一日三遍。過,遍。浸曲之前,有兩道工序必須進(jìn)行:一是曬曲,使曲餅極干燥,如本例要求,曲餅要曬三到五日;二是“治曲”,以清除曲餅表面的塵土污物,本例要求在曬曲的三到五日內(nèi)“日三過以炊帚刷治之,絕令使凈?!?/div>
  (3)剉:鍘切;斬剁。
  (4)布帊:兩幅寬的帛叫帊。布帊即大方布巾。帊,同帕。
 ?。?)高屋廚:高屋,指帽子頂部高起,也指高起部分。高屋廚就是頂部高起的廚房,在這樣的廚房頂上曬曲,受光好,易干燥。
  (6)如魚眼湯沸:給水加熱,會產(chǎn)生氣泡。水沸騰前氣泡小,狀如蟹眼。水剛沸騰,氣泡增大,狀如魚眼,此時的湯稱為“魚眼湯”或“魚眼沸湯”。曲浸入水中,在一定條件下就開始發(fā)酵。曲發(fā)酵會產(chǎn)生二氧化碳,從而形成氣泡。發(fā)酵開始,氣泡很小,狀如“蟹眼”,以后氣泡逐漸增大,當(dāng)增大到狀如“魚眼”時,就出現(xiàn)類似水沸騰的現(xiàn)象。實際上,并不是水沸騰了,而是冒氣泡所致,故只能說是“如魚眼湯沸”。當(dāng)曲發(fā)到“如魚眼湯沸”時就是投米的最佳時機,古人以此來掌握投米的火候。
 ?。?)酘米:酘,即投。“投”用于食品制造時,有時寫作“酘”。釀酒時投入的米不是生米,應(yīng)是熟米,要求是軟﹑熟﹑內(nèi)部完全均勻一致。下面各造酒條文中凡提到“投米”都應(yīng)是投入熟米。制造熟米的方法很多,也很有講究,將在相關(guān)的條文中注明。
  (8)絕令精細(xì):繆啟愉《齊民要術(shù)校釋》:“指舂得極精白。”舂是把東西放在碓臼中用杵搗。實際操作中,“搗”有兩種情況:一是把米搗碎搗細(xì),其操作就叫“搗”;二是只搗去皮殼,而不破壞米粒,其操作叫“舂”。二者力度不同。凡下釀用米必須“絕令精細(xì)”,但米粒必須完整,所以只能把米“舂得潔白”,不能用力搗。
  (9)淘米:舂米之后,接下來的工序就是淘米。舂下來的皮殼和米的表層含有較多的蛋白質(zhì)和脂肪,它們的存在,會影響酒質(zhì),所以要用淘洗的方法除去。
  (10)酒飯:用來釀酒的飯,即熟飯。
 ?。?1)噉:同“啖”,吃或給人吃。
  (12)秫﹑黍米:《齊民要術(shù)》造酒各篇用到的造酒原料有黍米(14例)﹑秫米(6例)﹑糯米(3例)﹑稻米(3例)﹑粟米(2例)﹑粳米(1例)﹑粱米(1例)﹑穄米(1例)。其中的糯米﹑稻米﹑粳米,其相應(yīng)谷物的名稱和現(xiàn)在相同,而黍米﹑秫米﹑粟米﹑粱米﹑穄米的相應(yīng)的作物名稱黍﹑秫﹑粟﹑粱﹑穄,現(xiàn)代的名稱是什么,各種資料說法不一。下面在相應(yīng)的條文中將把可能的情況作出注解,而在譯文中仍使用《齊民要術(shù)》原來的名稱。
  此處的秫米,可能是指粘高粱米。黍,俗稱黍子,去皮后叫黃米,熟黃米有粘性,此處的黍米是指黃米。粘高粱和黃米都是造酒原料。
  (13)殺米:指一定量的曲把米轉(zhuǎn)化為酒所能消化的米的最大數(shù)量。米多米少,都會影響酒質(zhì):米過酒甜,米不足酒苦?!耙欢非瑲⒚锥欢贰?,就是一斗的這種曲,正好能消化二石一斗米。以下譯文用“消化”代替“殺”。
 ?。?4)弱炊:即炊弱,就是飯做的很熟軟。炊的本意是燒火做飯。燒火做飯有兩種方法,一是蒸,二是煮,在《齊民要術(shù)》本文中,做飯一般用蒸的方法,而在其引用的《食經(jīng)》等的造酒法中,做飯則用煮的方法。
  (15)舒使極冷:攤開讓其極冷。這是為了在釀酒發(fā)酵階段控制溫度所采取的措施之一。用冷熟米就不會使醪液溫度過高。醪液溫度過高,不利于糖化﹑酒化反應(yīng)的進(jìn)行,這是由催化劑的性質(zhì)﹑化學(xué)平衡等多種因素決定的。
  (16)納:收入,放入。此處即指投米。亦即投“酒飯”于曲汁中(一投)或投“酒飯”于發(fā)酵醪中?!熬骑垺本褪怯脕磲劸频娘?。
 ?。?7)直下饙:饙,《玉篇》:“半熟飯?!薄墩f文》:“云饙,一蒸米也。”《釋名》:“饙,分也,眾粒各自分也?!惫仕^饙就是半生半熟的飯,也就是蒸氣初次透出飯面就不再蒸的夾生飯。夾生飯也不能用來造酒,須進(jìn)一步做成熟米。直下饙,就是把饙做成熟米的一種方法。其法是:將饙下到甕中,“取釜下沸湯澆之,僅沒飯便止?!边@種制造熟米的方法叫沃饙,制造出來的熟飯也叫沃饙,與“報蒸”法即“再餾”法制造出來的熟米有別。沃的意思是把水從上澆下。
 ?。?8)報蒸:復(fù)蒸,回蒸。先把米蒸成饙(夾生飯),再在饙上澆(淋)水復(fù)蒸,這也是一種制造熟米的方法,這種方法叫做“餾”,《齊民要術(shù)》叫“再餾”。釀酒對米的要求是軟和熟,達(dá)此要求,一是蒸的時間要足夠長,保證把米蒸熟;二是要有足夠的水,以使米軟化。因此在沃饙法中要用“釜下沸湯澆之”,蒸一次,沃一次;在“再餾”法中要先蒸一次,于饙上澆(淋)水后再蒸一次。
 ?。?9)元仆射家法:仆射是官名。古代釀酒多是家庭釀酒或手工作坊釀酒,可以想見,各個作坊﹑各個家庭的釀酒方法是有區(qū)別的。這里記述的是一位姓元的仆射家的釀酒方法。
  【譯文】
  造酒法:取整曲餅,曬經(jīng)五天左右,每天用做飯的條帚掃刷三遍,絕對讓曲餅干凈。如果遇上好天氣,可曬上三天就行了。然后剁細(xì),用大方巾盛著,擱在有高屋頂?shù)膹N房頂上曬一天,不要讓塵土弄臟了。用時平平地量曲一斗,放在碓臼中搗碎。如果浸曲一斗,則用水五升。浸曲三天,當(dāng)發(fā)如魚眼湯沸時,投入米。這米要收拾的絕對精細(xì)??捎盟衙滋韵炊椤T炀频娘?,人和狗都不能讓吃。淘米水及蒸鍋中的水﹑洗滌造酒用具的水,全用河水為好。
  如果作秫米酒﹑黍米酒,一斗曲,可消化米二石一斗:第一投,用米三斗;停一宿,投米五斗;又停兩宿,投米一石;又停三宿,投米三斗。造酒的飯,務(wù)須做得很熟軟,其做法和平常做飯一樣,飯熟后攤薄涼到極冷,然后投入釀酒的甕里。
  如果作糯米酒,一斗曲,可消化米一石八斗。只是三次就要把米投完。其做飯的方法是:直下饙,不須復(fù)蒸。直下饙的方法是:取出饙下到甕中,用蒸鍋中沸騰的水澆饙,僅到把饙淹沒就停止?jié)?。這是元仆射家的方法。
  【原文】
  又造神麴法:其麥蒸、炒、生三種齊等,與前同;但無復(fù)(1)阡陌、酒脯、湯餅、祭麴王及童子手團(tuán)之事矣。
  預(yù)(2)前事(3)麥三種,合和細(xì)磨之。七月上寅日(4)作麴。溲欲剛(5),擣欲精細(xì),作熟(6)。餅用圓鐵範(fàn)(7),令徑五寸,厚一寸五分,於平板上,令壯士熟踏之(8)。以杙刺(9)作孔。
  淨(jìng)掃東向開戶屋,布麴餅於地,閉塞窗戶,密泥縫隙,勿令通風(fēng)。滿七日翻之,二七日聚之,皆還密泥。三七日出外,日中曝令燥,麴成矣。任意舉、閣(10),亦不用甕盛。甕盛者則麴烏腸(11),烏腸者,繞孔黑爛。若欲多作者任人耳,但須三麥齊等,不以三石為限。
  此麴一斗,殺米三石;笨麴一斗,殺米六斗:省費懸絕如此。用七月七日焦麥麴(12)及春酒麴,皆笨麴法。
  【注釋】
 ?。?)無復(fù):不再有。
 ?。?)預(yù):預(yù)先,事先。
 ?。?)前事:以前的事,這里指上面說的蒸﹑炒﹑生三種麥。
 ?。?)上寅日:當(dāng)月的第一個寅日。
 ?。?)溲欲剛:用水調(diào)和曲粉要硬。溲:用水調(diào)和面粉,即用水調(diào)和曲粉。欲:需要。剛:堅硬。
 ?。?)作熟:指搗到極均勻。熟:表示程度深。
 ?。?)圓鐵范:范是模子,圓鐵范就是圓的鐵模子。在《齊民要術(shù)》時代,制作曲餅有兩種方法,一是手團(tuán),二是用模子踩踏。曲型也有兩種,一種是圓形的,一種是方形的。本例是圓形曲。
 ?。?)熟踏之:這里指踩踏到非常均勻結(jié)實的程度。
 ?。?)杙:尖銳的小木棍
 ?。?0)舉﹑閣:應(yīng)是“舉閣”,放置,存放的意思;從字面上理解,也有拿放的意思。中間不應(yīng)有頓號。舉:拿起,提起,抬起。閣:古同擱,放,放置。
 ?。?1)烏腸:專用詞,即下文所說的“繞孔黑爛”。曲餅曬干后,如果儲存在甕里,會吸收潮氣,滋生雜菌,使曲餅中心的圓孔周圍呈黑褐色,這種現(xiàn)象叫烏腸。出現(xiàn)烏腸的曲是壞曲。
  (12)焦麥麴:顧名思義,用炒焦了的小麥作的曲?!氨糠厩星⒕频诹敝白髑刂荽壕魄ā币螅坝眯←湶幌x者”,“慢火微炒”,“候麥香黃便出,不用過焦”。這可能是作笨曲對小麥的統(tǒng)一要求。
  【譯文】
  又造神曲法:造曲用的小麥蒸熟的﹑炒熟的﹑生的一樣多,對麥的要求與前面造三斛麥曲一樣;但不再有地上畫行列﹑給曲王酒肉﹑湯餅﹑祭曲王及要求用童子手團(tuán)曲餅等事了。
  取預(yù)先制作好的蒸﹑炒﹑生三種麥子,混合起來磨成細(xì)粉。于七月的第一個寅日作曲。用水調(diào)和麥粉要硬,搗麥粉要精細(xì),搗到極度均勻。曲餅用圓鐵模制作,鐵模內(nèi)徑五寸,厚一寸五分,在平板上,叫壯士踩踏到非常結(jié)實均勻。用尖銳的木棍在曲餅中心刺個孔。
  將向東開門的屋子打掃干凈,把曲餅直接擺放在地上,關(guān)閉門窗,用泥嚴(yán)密地封住縫隙,不能讓通風(fēng)。滿七天翻一次曲餅,到第二個七天時將曲餅聚集在一起,都要用泥封住門窗。到第三個七天時將曲餅?zāi)贸鑫萃?,在日中曬干,曲就造成了。造成的曲餅可任意存放,也不用甕盛。甕盛曲餅則會出現(xiàn)烏腸,所謂烏腸,就是曲餅中心的圓孔周圍又黑又爛。如果想多作曲餅是隨人意的,但須三種麥子數(shù)量相等,不必局限為三石。
  此曲一斗,可以消化三石米;而笨曲一斗,僅能消化六斗米:原料用量的省費竟是如此之懸殊。用七月七日焦麥曲及春酒曲來造酒,都屬于笨曲法。
  【原文】
  造神麴黍米酒方:細(xì)剉麴,燥曝之。麴一斗,水九斗,米三石。須多作者,率以此加之。其甕大小任人耳。桑欲落時(1)作,可得周年停(2)。初下用米一石,次酘五斗,又四斗,又三斗,以漸(3)待米消既(4)酘,無令勢不相及(5)。味足沸定(6)為熟。氣味雖正,沸未息者,麴勢未盡,宜更酘之;不酘則酒味苦、?。?)矣。得所(8)者,酒味輕香,實勝凡麴。初釀此酒者,率多傷?。?),何者?猶(10)以凡麴之意忖度(11)之,蓋(12)用米既少,麴勢未盡故也,所以傷薄耳。
  不得令雞狗見。
  所以專取桑落時作者,黍必令極冷也。
  【注釋】
  (1)桑欲落時:指秋末初冬時節(jié),大約在陰歷的九月到十月期間,這段時間適宜釀酒。
  (2)停:停放。這里的“周年?!笔侵赋善肪瓶纱娣乓荒瓴蛔冑|(zhì)。
  (3)以漸:慢慢地。
  (4)既:完了;完畢;盡。
  (5)無令勢不相及:不能讓曲無力很好地消化米。無令:不使。勢:力量,勢頭,這里指曲力,曲勢。相及:趕上,達(dá)到。如前文所述,初投米時,曲發(fā)到“如魚眼湯沸”時,曲勢最旺,是一投的最佳時機。錯前,則因曲沒有很好地發(fā)起來,曲勢弱;錯后,則曲發(fā)過無力,曲勢也弱。錯前錯后投米,曲都無力很好地消化米,叫做“勢不相及”。至于以后各投,如本例所述,應(yīng)當(dāng)是“米消既投”,即米消化完了就投米,錯前錯后,也會造成“勢不相及”的情況。
  (6)沸定:指不再冒氣泡了。
  (7)?。旱?;不濃。
  (8)得所:適當(dāng),適宜。
  (9)率多傷薄:大多很薄。
  (10)猶:仍然。
  (11)忖度:揣測,推想,估計。
  (12)蓋:因為,由于。
  【譯文】
  造神曲黍米酒方:把曲剁細(xì),曬干。一斗曲,水九斗,米三石。須多作酒,按照這個比例增加用量。造酒甕的大小是隨人意的。在秋末冬初桑葉落的時候作的酒,能夠存放一年不變質(zhì)。初投用米一石,次投用米五斗,第三次投米四斗,第四次投米三斗,慢慢地等待米一消化完就投米,不能讓曲無力很好地消化米。當(dāng)酒味已足且不再冒氣泡時就是酒釀熟了。氣味雖正,但還在冒氣泡,是曲力未盡,宜再投米:不投米酒味就淡薄﹑發(fā)苦了。投米適當(dāng),酒味就輕香,確實勝過一般曲釀的酒。初次釀造這種酒的人,大多酒味淡薄,為什么呢?他們?nèi)匀话凑找话闱那砉烙嬌袂那Γ驗橛玫拿咨?,曲勢未盡,所以酒味就淡薄了。
  作神曲黍米酒時不能讓雞狗看見。
  之所以專門選取秋末冬初桑葉落時作酒,是因為必須讓黍米極冷啊。
  【原文】
  又神麴法:以七月上寅日造。不得令雞狗見及食??贷湺嗌伲譃槿郑赫?、炒二分正等;其生者一分,一石上加一斗半(1)。各細(xì)磨,和之。溲時微令剛,足手熟揉(2)為佳。使童男小兒餅之,廣三寸,厚二寸。須西廂東向開戶屋中,淨(jìng)掃地,地上布麴:十字立巷,令通人行;四角各造“麴奴”一枚。訖,泥戶勿令泄氣。七日開戶翻麴,還塞戶。二七日聚,又塞之。三七日出之。作酒時,治麴如常法,細(xì)剉為佳。
  【注釋】
 ?。?)看麥多少句:根據(jù)用麥多少,分為三份:蒸熟的﹑炒熟的為相等的兩份;其生麥一份是,按每一石熟麥多加一斗半。
 ?。?)足手熟揉:充分用手揉到非常均勻。不是用腳和手揉均勻。足:充分。
  【譯文】
  又神曲法:于七月的第一個寅日造曲。不能讓雞狗看或吃。根據(jù)用麥多少,分為三份:蒸熟的﹑炒熟的為相等的兩份;其生麥的一份是,按每一石熟麥多加一斗半。三種麥分別磨細(xì),然后混合起來。加水調(diào)和時要讓稍微硬一些,充分用手揉到非常均勻為好。使用男童團(tuán)曲餅,餅的直徑三寸,厚二寸。須在向東開門的西廂房中,將地打掃干凈,于地上布曲:作出十字形巷道,讓人可以通行;四角各造“曲奴”一個。曲布完后,用泥把門封嚴(yán)不能讓漏氣。第七天頭上開門翻曲餅,翻完后仍把門封住。第二個七天頭上將曲餅聚集在一起,又把門封住。第三個七天頭上取出曲餅。造酒時,像平常的方法處理曲,剁細(xì)為好。
  【原文】
  造酒法:用黍米二斛,神麴一斗,水八斗。初下米五斗,米必令五六十遍淘之。第二酘七斗米。三酘八斗米。滿二石米以外,任意斟裁(1)。然要須(2)米微多,米少酒則不佳。冷暖之法(3),悉如常釀,要在精細(xì)也。
  【注釋】
  (1)斟裁:斟酌決定。
  (2)要須:必須;需要。
 ?。?)冷暖之法:掌握釀酒溫度的方法。冷暖是指溫度。
  【譯文】
  造酒法:用黍米二斛,神曲一斗,水八斗。初次下米五斗,米必須經(jīng)五六十遍淘洗。第二投下米七斗。第三投下米八斗。滿二石米以外,下米的量可任意斟酌決定。然而米必須稍微多一些,米少了酒就不佳。掌握釀酒溫度的方法,全像平常釀酒一樣,重要的是更加精細(xì)些。
  【原文】
  神麴粳米(1)醪(2)法:春月釀之。燥麴一斗,用水七斗,粳米兩石四斗。浸麴發(fā)如魚眼湯。淨(jìng)淘米八斗,炊作飯,舒令極冷。以毛袋(3)漉(4)去麴滓,又以絹濾麴汁於甕中,即酘飯。候(5)米消,又酘八斗;消盡,又酘八斗。凡三酘,畢。若猶苦者,更以二斗酘之。此酒合醅(6)飲之可也。
  【注釋】
 ?。?)粳米,稻米的一種,不帶粘性。
  (2)醪:《說文》:“汁滓酒也?!奔磶г愕木?。
 ?。?)毛袋:用羊毛線織成的袋子。
  (4)漉:在《齊民要術(shù)》中,與過濾有關(guān)的詞條有“漉”﹑“濾”﹑“ 押” ﹑“濟”﹑“壓”﹑“榨”等,現(xiàn)將其含義分述如下。
  “濾”:即過濾。過濾是指運用過濾介質(zhì)分離固體和液體或固體與氣體的一種操作。在釀酒中,過濾是指運用過濾介質(zhì)分離固體和液體。過濾介質(zhì)是一種多孔介質(zhì),實驗室常用的過濾介質(zhì)多為濾紙;工業(yè)上常用棉﹑毛﹑絲﹑麻以及金屬線等的織物;此外還有用沙粒﹑碎石﹑炭屑等堆積成層作過濾介質(zhì)的。
  “漉”:在《齊民要術(shù)》中,在多數(shù)情況下“漉”與“濾”意義相同,但也有一定的區(qū)別,主要是所用的過濾介質(zhì)有粗細(xì)之別:漉時所用介質(zhì)很粗,如毛袋﹑生疏布之類;濾時所用介質(zhì)極其細(xì)密,如絹之類。故“漉”指粗濾,“濾”指細(xì)濾;漉出來的液體常含有較大的顆粒,常顯得混濁;濾出來的液體則比較清澈。但就其實質(zhì)看,都可以認(rèn)為是“過濾”。此外,在《齊民要術(shù)》以及《北山酒經(jīng)》中,“漉”有時尚可解作“撈”﹑“隔”﹑“撇”等,其中也含有“濾”的意思。
  “押”﹑“濟”﹑“壓”﹑“榨”:都指“壓濾”。當(dāng)液體蓄積在固體中時,須先把液體擠壓出來,再使液體通過過濾介質(zhì)與固體分離?!把骸?﹑“榨”與“壓”意義相同。“濟”疑為“擠”的假借。
 ?。?)候:等待;等候。
 ?。?)醅:沒過濾的酒。此處指糟。
  【譯文】
  神曲粳米醪法:在春天釀造。如用干曲一斗,則用水七斗,粳米兩石四斗。浸曲要發(fā)到如魚眼湯。淘洗干凈八斗米,做成熟飯,攤開涼到極冷。用毛袋濾去曲渣,又用絹濾曲汁于甕中,隨即投入飯。等候米被消化了,再投米八斗;米消化完了,再投米八斗??偣踩叮徒Y(jié)束了。如果酒還有苦味,又用二斗米投入。此酒可以連糟一起飲用。
  【原文】
  又作神麴方:以七月中旬以前作麴為上時,亦不必要須寅日;二十日以後作者,麴漸弱。凡屋皆得作,亦不必要須東向開戶草屋也。大率(1)小麥生、炒、蒸三種等分,曝蒸者令乾,三種合和,碓●(2)。淨(jìng)簸擇,細(xì)磨。羅取麩(3),更重磨,唯細(xì)為良,麤則不好。剉胡葉(4),煮三沸湯。待冷,接?。?)清者,溲麴。以相著(6)為限,大都(7)欲小剛,勿令太澤(8)。擣令可團(tuán)便止,亦不必滿千杵。以手團(tuán)之,大小厚薄如蒸餅劑(9),令下微浥浥(10)。刺作孔。丈夫婦人皆團(tuán)之,不必須童男。
  其屋,預(yù)前數(shù)日著貓,塞鼠窟,泥壁,令淨(jìng)掃地。布麴餅於地上,作行伍(11),勿令相逼,當(dāng)中十字通阡陌,使容人行。作“麴王”五人,置之於四方及中央:中央者面南,四方者面皆向內(nèi)。酒脯祭與不祭,亦相似,今從省。
  布麴訖,閉戶密泥之,勿使漏氣。一七日,開戶翻麴,還著本處(12),泥閉如初。二七日聚之:若止三石麥麴者,但作一聚,多則分為兩三聚;泥閉如初。三七日,以麻繩穿之,五十餅為一貫,懸著戶內(nèi),開戶,勿令見日。五日後,出著外許(13)懸之。晝?nèi)諘?,夜受露霜,不須覆蓋。久停亦爾(14),但不用被雨(15)。此麴得三年停,陳者彌好(16)。
  【注釋】
  (1)大率:大致,大約。
 ?。?)碓·:繆啟愉《齊民要術(shù)校釋》:“·音肺,舂的意思”。
 ?。?)羅取麩:“取”應(yīng)是“去”字之誤。因為造曲用的是面粉,不是麩皮,故應(yīng)當(dāng)是“籮去麩”。
 ?。?)胡葉:胡葉可能是一種藥用植物的葉子,現(xiàn)在是何種植物,不詳。
 ?。?)接?。涸凇洱R民要術(shù)》中,液體澄清后,收取上面的清液,常用到“接取”,“接飲”。至于如何接?。咳绾谓语??沒有說明。結(jié)合后文“作粟米爐酒法”中的“筒飲之”(用管子吸飲),可以認(rèn)為,所謂“接取”﹑“接飲”可能是利用連通器的原理把清液接引出來。其法是:取一根軟管或彎管,一頭伸入液體中,使另一頭低于液面并用嘴吸引,當(dāng)管中吸滿液體并放開后,液體就自然地流出來了。
 ?。?)相著:相粘,相粘連,即能聚攏。
 ?。?)大都:大多。
 ?。?)澤:潤澤。
  (9)蒸餅劑:蒸餅即饅頭之類。做饅頭之類的食品時,將面分成一定分量的小塊,稱為劑子。
 ?。?0)浥浥:濕潤的樣子。
 ?。?1)行伍:舊時稱軍隊中的行列。
 ?。?2)還著本處:仍然放在原處。還:仍然,照舊。著:放置。
 ?。?3)外許:外邊,指屋外。許,地方,處所。
 ?。?4)亦爾:亦然,也如此。
 ?。?5)不用被雨:不能遭受雨淋。不用:不必;無須。被:遭受。
  (16)彌好:更好。
  【譯文】
  又作神曲方:于七月中旬以前作曲為上佳時節(jié),也不一定必須是寅日;七月二十日以后作的曲,曲力逐漸減弱。是凡房屋都可以作曲,也不一定必須選向東開門的草屋。大致是取生的﹑炒熟的﹑蒸熟的三種小麥等量,蒸熟的小麥要曬干,把三者混合起來,放在碓臼中用杵舂一舂。然后簸擇干凈,磨成細(xì)粉?;j去麩子,再重新磨,細(xì)了就好,粗則不佳。將胡葉剁碎,煮沸三次使成“三沸湯”。等湯冷后,收取清湯,用來調(diào)和曲粉。曲粉要和到能聚攏為度,大多須要稍硬些,不能太濕潤了。和好后在臼中搗到能團(tuán)成曲餅為止,也不一定要搗滿千杵。用手團(tuán)曲餅,其大小薄厚像平常做蒸餅的劑子,團(tuán)到微微濕潤的樣子。在餅上刺個孔。男女人都可以團(tuán)曲餅,不一定非用男童不可。
  制曲的屋子,在制曲的前幾天放貓進(jìn)去,塞鼠洞,泥墻壁,把地面打掃干凈。把曲餅直接布在地上,前后成行左右成列,不能讓靠緊,當(dāng)中留出十字形的路,讓人能通行。作“曲王”五個,放在地的四方和中央:中央的“曲王”面朝南,四方的“曲王”都面朝中央。酒肉之祭祭與不祭,也一樣,現(xiàn)在省略。
  曲餅布完后,關(guān)上門并用泥封嚴(yán),不能讓漏氣。到第一個七天時,開門翻曲餅,仍然放歸原處,與開始一樣用泥封嚴(yán)門。到第二個七天時把曲餅聚集起來:如果是用三石麥子作的曲,只聚集在一處,多則聚集在兩三處;聚集后與開始一樣用泥封嚴(yán)門。到第三個七天時,用麻繩把曲餅穿起來,五十餅為一串,掛在屋內(nèi),把門打開,不要讓見太陽。五天以后,拿出外面掛起來。白天日曬,夜受霜露,不須覆蓋。掛的時間長了也如此,但不能遭受雨淋。此曲應(yīng)該停放三年再用,時間長了更好。
  【原文】
  神麴酒方:淨(jìng)掃刷麴令淨(jìng),有土處,刀削去,必使極淨(jìng)。反斧背椎破(1),令大小如棗、栗;斧刃則殺小(2)。用故紙(3)糊席,曝之。夜乃勿收,令受霜露。風(fēng)、陰則收之,恐土污及雨潤故也。若急須者,麴乾則得;從容者,經(jīng)二十日許受霜露,彌(4)令酒香。麴必須乾,潤濕則酒惡。
  春秋二時釀?wù)撸缘眠^夏;然桑落時作者,乃勝於春。桑落時稍冷,初浸麴,與春同;及下釀,則茹甕(5)——止取微暖,勿太厚,太厚則傷熱(6)。春則不須,置甕於塼上。
  秋以九月九日或十九日收水,春以正月十五日,或以晦日(7),及二月二日收水,當(dāng)日即浸麴。此四日(8)為上時,餘日非不得作,恐不耐久(9)。收水法,河水第一好;遠(yuǎn)河者取極甘井水,小鹹(10)則不佳。
  漬麴法:春十日或十五日,秋十五或二十日。所以爾者(11),寒暖有早晚故也。但候麴香沫起,便下釀。過久麴生衣(12),則為失候(13);失候則酒重鈍,不復(fù)輕香。
  米必細(xì)●(14),淨(jìng)淘三十許遍;若淘米不淨(jìng),則酒色重濁。大率麴一斗,春用水八斗,秋用水七斗;秋殺米三石,春殺米四石。初下釀,用黍米四斗,再餾弱炊,必令均熟,勿使堅剛、生減(15)也。於席上攤黍飯令極冷,貯出(16)麴汁,於盆中調(diào)和,以手搦破(17)之,無塊然後內(nèi)甕中。春以兩重布覆,秋於布上加·(18),若值天寒,亦可加草。一宿、再宿,候米消,更酘六斗。第三酘用米或七八斗(19)。第四、第五、第六酘,用米多少,皆候(20)麴勢強弱加減之,亦無定法?;蛟偎抟会H,三宿一酘,無定準(zhǔn),惟須消化乃酘之。每酘皆挹取(21)甕中汁調(diào)和之,僅得和黍破塊而已,不盡貯出。每酘即以酒杷(22)遍攪令均調(diào)(23),然後蓋甕。
  雖言春秋二時殺米三石、四石,然要須善候麴勢:麴勢未窮,米猶消化者,便加米,唯多為良。世人云:“米過酒甜。”此乃不解法候(24)。酒冷沸止,米有不消者,便是麴勢盡。
  酒若熟矣,押出(25),清澄。竟夏(26)直以單布覆甕口,斬席(27)蓋布上,慎勿甕泥;甕泥封交即酢壞(28)。
  冬亦得釀,但不及春秋耳。冬釀?wù)撸仨毢袢惝Y、覆蓋。初下釀,則黍小暖下之。一發(fā)之後,重酘時,還攤黍使冷——酒發(fā)極暖,重釀暖黍,亦酢矣。
  其大甕多釀?wù)撸婪ū都又?。其糠、瀋(29)雜用,一切無忌。
  【注釋】
 ?。?)椎破:擊破;砸破。
  (2)斧刃則殺?。河酶卸缜鷦t使曲塊太小。刃:用刀鋒殺。殺:甚,太,過于。
  (3)故紙:舊紙。
 ?。?)彌:更加。
 ?。?)茹甕:茹是包裹的意思,就是把甕包裹住。
 ?。?)傷熱:傷于熱,被熱所傷,受到高溫的影響。
  (7)晦日:農(nóng)歷每月的最后一天。
 ?。?)四日:實為五日。
 ?。?)耐久:能持久。
  (10)小咸:稍咸。小:稍,略。
  (11)爾:如此。
  (12)生衣:繆啟愉《齊民要術(shù)校釋》:“長出菌醭,結(jié)成一層皮膜。此時曲已變質(zhì),糖化﹑發(fā)酵力減弱,使成品酒厚重不醇?!滨常核追Q白醭,腌漬蔬菜以及醋和醬油的表面長出的白色霉菌。
  (13)失候:錯過適當(dāng)?shù)臅r機。此處指錯過下釀的最佳時機。
  (14)細(xì)·:細(xì)舂。見“作三斛麥曲法”條下之“造酒法”注(8)
  (15) 勿使堅剛﹑生減:不能讓米堅硬﹑夾生。前面說的“再餾弱炊,必令均熟”,是下釀對米的要求,即,一是“弱炊”,二是“均熟”。而“堅剛”和“生減”是分別對應(yīng)“弱炊”和“均熟”的,弱炊的反義是堅剛,均熟的反義應(yīng)是生減。所以堅剛﹑生減的意思就是堅硬和夾生。
  (16)貯出:從下文的“每酘皆挹取甕中汁調(diào)和之,僅得和黍破塊而已,不盡貯出”看,這里的貯出曲汁就是舀出曲汁。
  (17)搦破:搦的本意是用力按壓,搦破就是用力按壓直到無塊。
  (18)加·:有的版本為“加氈”,合理。
 ?。?9)或七八斗:七斗或者八斗?;颍夯蛘?。
 ?。?0)候:觀測,即觀察和測量。
  (21)挹?。喊岩后w舀出來。挹的意思就是舀。
  (22)酒杷:杷是一種有齒的長柄農(nóng)具。酒杷也應(yīng)是類似的釀酒用的有齒長柄用具。
  (23)均調(diào):均衡協(xié)調(diào);均勻和諧。
 ?。?4)不解法候:上文“皆候曲勢強弱加減之”﹑“然要須善候曲勢”,兩個“候”字都當(dāng)觀測解,意即觀測曲勢強弱,決定投米數(shù)量。下文“酒冷沸止,米有不消者,便是曲勢盡”,也是根據(jù)觀測到的“酒冷沸止,米有不消者”,來認(rèn)定“曲勢盡”,曲勢盡就不應(yīng)再加米。由此可見,不解法候的意思就是不懂得觀測曲勢強弱來決定投米數(shù)量?!侗鄙骄平?jīng)》卷下“投醹”引用此段時,“法候”變?yōu)椤绑w候”,可能“法候”原本就是“體候”?!绑w”有體察,體會,體驗之意; “體候”就是體察火候,“候”當(dāng)火候解。體察火候就是體察曲勢強弱。曲勢強,則多加米;曲勢弱,則少加米;曲勢盡,就不再加米。
 ?。?5)押出:指壓濾?!把骸蓖ā皦骸?。
  (26)竟夏:整個夏天。竟,整,從頭到尾。
 ?。?7)斬席:裁取一塊草席。
 ?。?8)酢壞:酸敗。酢,變酸,腐敗。
 ?。?9)沈:汁也。
  【譯文】
  神曲酒方:把曲餅掃刷干凈,有土的地方,用刀削去,必須使之極干凈。用斧背將曲餅打破,使如棗﹑栗大?。桓h剁曲則會把曲塊剁得太小。用舊紙糊席,在席上曬曲。晚上不要收回曲餅,讓其經(jīng)受霜露。風(fēng)天﹑陰天則應(yīng)收回,這是怕塵土污染及被雨水弄濕。如果急需用曲,曲干了就可以用;不急于用曲,讓其經(jīng)受約二十日的霜露,更讓酒香。曲必須干,濕潤了釀出來的酒就不好。
  春秋二季釀的酒,都可以過夏;然而桑葉落的時候釀出來的酒,竟然勝過春天釀的酒。桑葉落的時候天氣稍冷,初浸曲,與春天相同;到了下釀的時候,則須把甕包裹起來——只取微暖,不要包裹的太厚,太厚就被嫌熱傷了。春天則不須包裹,放甕于磚上。
  秋天于九月九日或十九日取水,春天在正月十五日,或者在每月的最后一天,以及二月二日取水,取水當(dāng)日即浸曲。這五個日子為收水浸曲的最好日子,其它日子取來的水不是不能用來釀酒,而是怕放不長久。取水的方法是,取河水為第一好;離河遠(yuǎn)的人家可以取極甘的井水,水稍微咸了就不佳。
  浸曲法:春天浸曲十日或十五日,秋天浸曲十五日或二十日。其所以如此,是季節(jié)不同寒暖不同的緣故。只要等候聞到曲香并泛起泡沫,就下釀。浸曲過久表面會生出雜菌薄膜,就失去了下釀的最佳時機;失去下釀的最佳時機釀出來的酒就重鈍,不再輕香。
  釀酒的米必須仔細(xì)舂去皮殼,淘洗約三十遍;如果淘米不凈,則酒色渾濁不清。大致用曲一斗,春天用水八斗,秋天用水七斗;秋天一斗曲能消化三石米,春天能消化四石米。初次下釀,用黍米四斗,米必須經(jīng)過再餾使其充分軟化,必須達(dá)到均熟,不得堅硬﹑夾生。于席上將黍飯攤開涼到極冷,舀出浸好的曲汁,在盆中調(diào)和,用手按破黍飯,直到無塊然后倒入釀酒的甕中。春天用兩層布覆蓋甕,秋天在布上加蓋氈,如逢天寒,也可以再加蓋草席。經(jīng)過一夜﹑兩夜,等候米被消化,又投米六斗。第三投用米七斗或者八斗。第四﹑第五﹑第六投,用米多少,都要觀測曲勢強弱而加減投,也沒有定規(guī)。或者兩宿一投,或者三宿一投,無定準(zhǔn),只須米被消化了才投米。每次投米都要舀取甕中的汁液調(diào)和黍飯,僅和得飯塊破碎罷了,不需要把甕中的汁液全舀出來。每次投完米就用酒杷子充分?jǐn)嚢瑁缓笊w住甕。
  雖然說春秋二季一斗曲可以消化三石﹑四石米,然而一定要善于觀測曲勢:曲勢未盡,米仍在消化時,就加米,米多些好。世人說:“米過酒甜。”這是不懂得觀測曲勢強弱來決定投米多少的說法。甕中的酒液已冷并不再冒氣泡,米還有不被消化的,就是曲勢已盡。
  酒如果釀造成熟,就壓濾出來,讓其澄清。整個夏季要直接用單布覆蓋甕口,裁一塊草席蓋在布上,千萬不要用泥封甕;如用泥封甕酒就會酸敗。
  此酒冬天也可以釀造,只是比不上春秋罷了。冬天釀酒,必須加厚包裹甕﹑覆蓋甕口。初下釀時,黍飯要稍微暖些下。第一次投米發(fā)起來后,第二次投米時,仍然把飯攤開涼冷——這是因為酒發(fā)的時候本身很熱,第二投再下暖黍,也會酸敗了。
  其中用大甕多釀酒的,要按上述比例增加原料的用量。釀酒剩下的糠﹑湯汁要作它用,一切沒有忌諱。
  【原文】
  河?xùn)|(1)神麴方:七月初治麥,七日作麴。七日未得作者,七月二十日前亦得。麥一石者,六斗炒,三斗蒸,一斗生,細(xì)磨之。桑葉(2)五分,蒼耳一分,艾一分,茱萸一分——若無茱萸,野蓼亦得用——合煮取汁,令如酒色。漉去滓,待冷,以和麴,勿令太澤。擣千杵。餅如凡餅,方範(fàn)作之。
  臥麴(3)法:先以麥·(4)布地,然後著麴訖,又以麥·覆之。多作者,可以用箔、槌(5),如養(yǎng)蠶法。覆訖,閉戶。七日,翻麴,還以麥·覆之。二七日,聚麴,亦還覆之。三七日,甕盛。後經(jīng)七日,然後出曝之。
  【注釋】
  (1)河?xùn)|:郡名,秦置,有山西省西南角地區(qū)。後魏時郡治在今永濟縣東南。
 ?。?)桑葉等:桑葉﹑蒼耳﹑艾﹑茱萸﹑野蓼都是草藥。
 ?。?)臥曲:臥即罨,覆蓋的意思。在制曲過程的一定階段,曲餅要用麥秸等覆蓋起來,這樣制出來的曲叫罨曲,也叫臥曲。
 ?。?)麥·:·可能是秸字。秸是去掉皮葉的稻﹑麥﹑黍﹑穄﹑粟的稈莖,穰是未去皮葉的稈莖,二者是不同的。民間只有黍穰、糜穰之說,沒有麥穰、稻穰之說,故·可能就是秸字。
 ?。?)箔﹑槌:箔﹑槌﹑椽都是蠶架的構(gòu)件,箔是竹簾,槌是直柱,椽是橫檔(參見見后文“作白醪曲法”)。
  【譯文】
  河?xùn)|神曲方:七月初把麥子揀擇處理干凈,于七月初七作曲。七月初七沒有來得及作曲的,七月二十日前也可以作。用一石麥子作曲時,其中六斗是炒熟的,三斗是蒸熟的,一斗為生的,都磨細(xì)。取桑葉五分,蒼耳一分,艾一分,茱萸一分——如沒有茱萸,野蓼也可以用——共煮取汁,煮到使汁的顏色和酒色一樣。濾去渣滓,等到冷,用以和曲,和的不能太濕潤了。調(diào)和完后搗約一千杵。曲餅和普通餅一樣,用方模子制作。
  臥曲的方法是:先用麥秸鋪地,然后在麥秸上放曲餅,又用麥秸蓋住。作的曲多時,可以用竹簾和直柱,像養(yǎng)蠶那樣放曲餅。將曲餅用麥秸蓋住后,把門關(guān)閉。到第一個七天時,把曲餅翻過來,仍用麥秸覆蓋。到第二個七天時,把曲餅聚攏,也仍然用麥秸覆蓋。到第三個七天時,把曲餅盛到甕里。以后再經(jīng)過七天,拿出去曝曬。
  【原文】
  造酒法:用黍米。麴一斗,殺米一石。秫米令酒薄,不任事(1)。治麴必使表裏、四畔、孔內(nèi),悉皆淨(jìng)削,然後細(xì)剉,令如棗、栗。曝使極乾。一斗麴,用水二斗五升。
  十月桑落初凍則收水釀?wù)邽樯蠒r。春酒正月晦日收水為中時。春酒,河南地暖,二月作;河北地寒,三月作;大率用清明節(jié)前後耳。初凍後,盡年暮(2),水脈既定(3),收取則用;其春酒及餘月,皆須煮水為五沸湯,待冷浸麴,不然則動(4)。十月初凍尚暖,未須茹甕;十一月、十二月,須黍穰(5)茹之。
  浸麴,冬十日,春七日,候麴發(fā),氣香沫起,便釀。隆冬寒厲(6),雖日茹甕,麴汁猶凍,臨下釀時,宜漉出凍凌(7),於釜中融之——取液而已,不得令熱。凌液盡,還瀉著甕中,然後下黍,不爾則傷冷(8)。假令甕受五石米者,初下釀,止用米一石。淘米須極淨(jìng),水清乃止。炊為饙,下著空甕中,以釜中炊湯,及熱(9)沃之,令饙上水深一寸餘便止。以盆合頭。良久水盡,饙極熟軟,便於席上攤之使冷。貯汁於盆中,搦黍令破,瀉著甕中,復(fù)以酒杷攪之。每酘皆然。唯十一月、十二月天寒水凍,黍須人體暖(10)下之;桑落、春酒,悉皆冷下。初冷下者,酘亦冷;初暖下者,酘亦暖;不得迴易(11)冷熱相雜。次酘八斗,次酘七斗,皆須候麴糱(12)強弱增減耳,亦無定數(shù)。
  大率中分(13)米:半前作沃饙,半後作再餾黍。純作沃饙,酒便鈍;再餾黍,酒便輕香:是以須中半耳。
  冬釀六七酘,春作八九酘。冬欲溫暖,春欲清涼。酘米太多則傷熱,不能久(14)。春以單布覆甕,冬用薦(15)蓋之。冬,初下釀時,以炭火擲著甕中,拔刀橫於甕上。酒熟乃去之。冬釀十五日熟,春釀十日熟。
  至五月中,甕別·盛(16),於日中炙(17)之,好者不動,惡者色變。色變者宜先飲,好者留過夏。但合醅停(18)須臾便押出(19),還得與桑落時相接。地窖著酒,令酒土氣,唯連簷(20)草屋中居之為佳。瓦屋亦熱。作麴、浸麴、炊、釀,一切悉用河水。無手力(21)之家,乃用甘井水耳。
  《淮南萬畢術(shù)》(22)曰:“酒薄復(fù)厚,漬以莞蒲(23)?!薄皵嗥褲n酒中,有頃出之,酒則厚矣?!?/div>
  凡冬月釀酒,中冷不發(fā)者,以瓦瓶盛熱湯,堅塞口,又於釜湯中煮瓶,令極熱,引出(24),著酒甕中,須臾即發(fā)。
  【注釋】:
 ?。?)不任事:不頂用。任事:頂事,頂用。
 ?。?)盡年暮:到年終。盡:到…底;到…盡頭。暮:晚,將盡。
  (3)水脈既定:指水質(zhì)已經(jīng)穩(wěn)定,不易變質(zhì)。水脈:水流如人脈,故名水脈。既:已經(jīng)。在造酒中,水既是原料,又是溶劑,也是微生物生存必不可少的條件。水質(zhì)好壞,對造酒以及酒質(zhì)都有很大的影響,甚至關(guān)系到造酒的成敗。所以在造酒時對水的要求很嚴(yán)。除上面說的要求用河水﹑甘甜的井水外,這里又對水溫提出了要求:秋冬時節(jié),“收取則用”;其它時節(jié),“須煮水為五沸湯”,冷卻后再用。這是由于,水溫低了微生物活動能力減弱,水就不容易變質(zhì)。同時,水的溫度低了,也容易控制發(fā)酵時醪液的溫度,以免影響發(fā)酵的正常進(jìn)行。另外,其他季節(jié),水溫較高,易于微生物繁殖,須經(jīng)煮沸以殺死微生物,以免變質(zhì)。
  (4)動:指變質(zhì)。
  (5)黍穰:不去皮和葉的黍的稈莖。其保溫效果要比去皮去葉的黍秸好。
 ?。?)寒厲:形容嚴(yán)寒。
 ?。?)凍凌:冰凌。
 ?。?)不爾則傷冷:不如此作就會被冷所傷。曲液發(fā)動須要一定的溫度,溫度低了,就難以發(fā)動,這就叫“傷冷”,即傷于冷,或被冷所傷。不爾:不如此;不然。
 ?。?)及熱:趁熱。
 ?。?0)人體暖:和人體的溫度一樣。
 ?。?1)迴易:更改;變換。廻同“回”。
 ?。?2)曲糵:曲和糵本來是兩種東西。糵是發(fā)芽的谷物,一般用麥芽。曲是發(fā)霉的谷物,一般用小麥制造。從化學(xué)的角度講,曲或糵中的霉是淀粉糖化和葡萄糖酒化的催化劑,都可以用于釀酒。用糵釀酒,稱為糵法;用曲釀酒,稱為曲法。我國古代,曾經(jīng)曲法和糵法并存,后因糵法釀出來的酒味薄,不適合中國人的口味,糵法逐漸消失,曲法流傳下來,但在習(xí)慣上仍經(jīng)常把曲稱為曲糵。而此處的曲糵則是指曲勢或曲力,文中省去了“勢”或“力”。
 ?。?3)中分:從中間分開,即等分。
  (14)不能久:不能存放的時間長了,不能久放。
 ?。?5)薦:草席。
  (16)甕別·盛:·可能是碗字。“甕別碗盛”就是每甕分別用碗盛一些。
  (17)炙:曝曬。
 ?。?8)合醅停:酒和酒糟一起存放,不經(jīng)過壓濾。停:存放。醅:本指沒過濾的酒,這里指酒糟。
  (19)押出:壓濾出來。押:通壓,擠壓。
 ?。?0)連簷:簷通檐,即屋檐。
 ?。?1)手力:人手,勞力。
 ?。?2)《淮南萬畢術(shù)》:是我國古代有關(guān)物理﹑化學(xué)的重要文獻(xiàn)。大約成書于公元二世紀(jì)。作者是西漢淮南王劉安。
 ?。?3)莞蒲:一種水生植物。也叫白蒲﹑蒲﹑苻籬等。
 ?。?4)引出:拉出。
  【譯文】:
  造酒法:用黍米釀造。曲一斗,可消化一石米。秫米造的酒薄,不用。整治曲餅必須把曲餅的表里﹑四畔﹑孔內(nèi),全都削凈,然后剁細(xì),使如棗﹑栗大小。曝曬曲餅使之極干。一斗曲,用水二斗五升。
  十月桑葉墜落初凍時就取水釀酒是最佳的時令。作春酒于正月的最后一天取水釀酒是中等時令。作春酒,黃河以南地氣暖,在二月釀造;黃河以北地氣寒,在三月釀造;大致采用清明節(jié)前后的日子罷了。初凍以后,到年底這段時間,水質(zhì)已經(jīng)穩(wěn)定,水收來就可以用;作春酒以及其它月份釀酒,都須將水煮沸五次成“五沸湯”,等待冷卻后浸曲,不然就會酸敗變質(zhì)。十月初凍時天氣尚暖,不須包裹甕;在十一月﹑十二月,須用黍穰將甕包裹住。
  浸曲,冬季需十天,春季需七天,等到曲發(fā)起來,聞到香味并泛起泡沫,就下釀。隆冬嚴(yán)寒,雖然白天將甕包裹住,曲汁仍然會結(jié)冰,臨到下釀的時候,應(yīng)該濾出曲汁中的冰凌,并在鍋中把冰凌融化——僅化成液體而已,不能讓熱了。冰凌化盡,仍然倒回甕中,然后下黍米,不這樣因水溫低就難以發(fā)起來了。假如甕可容納五石米,初次下釀,只用米一石。米須淘洗的極干凈,水清了才停止淘洗。把米蒸成饙,下在空甕中,用蒸鍋中的水,趁熱澆饙,讓饙上水深一寸多就停止?jié)病S门璋旬Y口蓋住。稍久水滲盡了,饙變成極熟極軟的黍米,便在席子上攤開放涼。舀些曲汁放在盆中,把黍米倒入盆里用手搓碎,倒回浸曲的甕中,再用酒杷子攪拌。每次投米都這樣做。只是十一月﹑十二月天寒水凍,黍米須達(dá)到和人體一樣的溫度下釀;秋末冬初﹑春季釀酒,全都冷下。初投的是冷黍米,以后投的也應(yīng)該是冷黍米;初投的是暖黍米,以后投的也應(yīng)該是暖黍米;不得改換冷熱下米。第二次投米是八斗,或是七斗,都須觀測曲勢的強弱來增加或減少罷了,沒有死規(guī)定。
  大致把米均分為兩份:前一半作成沃饙,后一半作成再餾黍。純作沃饙,酒就重鈍;用了再餾黍,酒便輕香:因此應(yīng)當(dāng)一半一半的用。
  冬天釀酒投米六到七次,春天釀酒投米八到九次。冬天要溫暖,春天要清涼。投米太多就容易受高溫的傷害,造出來的酒不能久放。春天用單布蓋甕,冬天用草席蓋甕。在冬天,初下釀時,用炭火投入甕中,拔刀橫于甕上,酒釀成了才去掉。冬天釀酒十五日成熟,春天釀酒十日成熟。
  至五月中旬,分別用碗從每一個甕里盛一些酒,于太陽下曝曬,好酒無變化,不好的酒顏色會變。顏色有變化的酒宜先喝,好酒可以留著過夏。但和酒糟一起存放的酒不但用時可以馬上把酒壓濾出來,還可以與桑落時釀的酒相接。地窖里放酒,使酒有土腥氣,只在有屋檐的草屋中存放為好。瓦屋也嫌熱。作曲﹑浸曲﹑做飯﹑下釀,一切都用河水。無勞力的人家,才用甜井的水。
  《淮南萬畢術(shù)》說:“酒薄了想變厚,用莞蒲來浸滓。”“截取莞蒲浸在酒里,過一會兒取出,酒就厚了?!?/font>
  凡冬天釀酒,液冷而不發(fā)的,可用瓦瓶盛熱湯,緊塞瓶口,又在蒸鍋水中煮瓶子,令其極熱,拉出來,放在釀酒的甕中,不久就發(fā)起來了。
 


 【原文】
  二白醪曲(1)第六十五皇甫吏部(2)家法
  作白醪麴法:取小麥三石,一石熬(3)之,一石蒸之,一石生。三等(4)合和,細(xì)磨作屑(5)。煮胡葉湯,經(jīng)宿使冷,和麥屑,擣令熟。踏作餅:圓鐵作範(fàn),徑五寸,厚一寸餘。床上置箔,箔上安蘧蒢(6),蘧蒢上置桑薪灰,厚二寸。作胡葉湯令沸,籠子中盛麴五六餅許,著湯中,少時出,臥置灰中,用生胡葉覆上——以(7)經(jīng)宿,勿令露濕——特(8)覆麴薄遍而已。七日翻,二七日聚,三七日收,曝令乾。作麴屋,密泥戶,勿令風(fēng)入。若以床小,不得多著麴者,可四角頭豎槌,重置椽箔如養(yǎng)蠶法。七月作之。
  【注釋】
 ?。?)白醪曲:曲名。這里記述的是皇甫吏部家的作曲造酒方法,共兩篇,一篇作曲,一篇造酒??磥硭宜髦菍iT用來制造白醪酒的,白醪曲之名可能由此而得。然而,并非只有白醪曲才能造白醪酒,正如“笨符本切曲并酒第六十六”中所載(見“笨曲白醪酒法”),笨曲也是可以制造白醪酒的。
 ?。?)皇甫吏部:皇甫是復(fù)姓,吏部是古代官署名。古代常用姓氏加官署任職作為對人的尊稱,例如,杜甫曾任左拾遺﹑校檢工部員外郎,后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此處記述的是皇甫吏部的作曲制酒方法,即“作白醪曲法”和“釀白醪法”至于此皇甫吏部究為何人?官有多大,無從查考。
  (3)熬:熬的本意是煎干或炒干?!墩f文》:“熬,干煎也?!边@里即當(dāng)炒解。
 ?。?)等:種,類。
 ?。?)屑:碎末。
 ?。?)蘧蒢:用葦或竹編的粗席。
 ?。?)以:已經(jīng)。“以”古同“已”。
 ?。?)特:僅,只。
  【譯文】
  白醪曲第二十五皇甫吏部家法
  作白醪曲法:取小麥三石,一石炒熟,一石蒸熟,一石用生的。把三種小麥混合起來,磨作細(xì)屑。煮胡葉湯,經(jīng)宿使冷,用以調(diào)和麥屑,和好后搗到極均勻。將其踏作曲餅:用圓鐵作模子,鐵模內(nèi)徑五寸,厚一寸多。于曲床上放竹簾,竹簾上安粗席,粗席上放桑柴灰,灰厚二寸。再制作胡葉湯并煮沸,用籠子盛曲餅五六個,放入胡葉湯中,不一會兒取出來,把曲餅平放在桑柴灰上,上面用生胡葉覆蓋——此胡葉已經(jīng)放了一宿,不能讓霜露打濕——只將曲餅薄薄的覆蓋嚴(yán)實而已。第一個七天頭上翻一次曲餅,第二個七天頭上將曲餅聚攏,第三個七天頭上把曲餅收起來,曝曬使干。作曲的屋子,用泥把門封嚴(yán),不能讓風(fēng)吹入。如果因為曲床小,不能多放曲餅,可在曲床的四角豎直柱,像蠶架那樣重疊放置橫檔和竹簾像養(yǎng)蠶那樣放曲餅。此曲應(yīng)于七月作。
  【原文】
  釀白醪(1)法:取糯米一石,冷水淨(jìng)淘,漉出著甕中,作魚眼沸湯浸之。經(jīng)一宿,米欲絕酢(2),炊作一餾飯(3),攤令絕冷。取魚眼湯沃浸米泔(4)二斗,煎取六升(5),著甕中,以竹掃衝之(6),如茗渤(7)。復(fù)取水六斗,細(xì)羅麴末一斗,合飯(8)一時(9)內(nèi)甕中,和攪(10)令飯散。以·物(11)裹甕,并口覆之。經(jīng)宿米消,取生疏布(12)漉出糟。別炊好糯米一斗作飯,熱著酒中為汛(13),以單布覆甕。經(jīng)一宿,汛米消散,酒味備(14)矣。若天冷,停三五日彌善。
  一釀一斛米,一斗麴末,六斗水,六升浸米漿。若欲多釀,依法別甕中作,不得併在一甕中。四月、五月、六月、七月皆得作之。其麴預(yù)三日以水洗令淨(jìng),曝乾用之。
  【注釋】
 ?。?)白醪:是一種非常古老的汁滓混合的酒,周時叫濁醪,秦時叫醪醴,北魏時叫白醪。釀酒原料一般用糯米,如本條所述;但也有用秫米的,如后文“《食經(jīng)》作白醪酒法”所述。酒中的酒糟呈白色,故名白醪。
 ?。?)絕酢:極酸。絕:極,最。?。核釘?,酸味。
 ?。?)一餾飯:所謂的一餾飯不是饙,而是熟米,故稱為“飯”。這里說的是制造熟米的第三種方法。糯米用開水浸泡一夜,吸水充分,蒸一次就可以成為極熟軟的飯,不必再復(fù)蒸。這種方法可以理解為與沃饙法相反的方法,沃饙法是先蒸后沃,此法是先沃后蒸。
 ?。?)魚眼沸湯浸米泔:指酸漿水。用魚眼沸湯浸米一夜,當(dāng)米“絕酢”時,其米泔當(dāng)然很酸了。釀酒酵母菌喜歡在偏酸(PH值在4.2-5.0之間)的環(huán)境中生長,為了給酵母菌的生長提供這個條件,我國古代在釀酒中成功地使用了酸漿?!洱R民要術(shù)》第一次記載了酸漿的使用,共有三例,此為第一例。
 ?。?)煎取七斗:將二斗米泔煎成七斗。取:得到,獲得。
 ?。?)沖之:沖擊酸漿。
 ?。?)茗渤:茶沫,即沖泡茗茶時產(chǎn)生的泡沫。
  (8)合:與。
 ?。?)一時:同時。
  (10)和攪:即攪和。
  (11)·物:·指用來包裹之物,脫字,不知為何物。
  (12)生疏布:生粗白布。生布:指用天然纖維織成的沒有進(jìn)一步加工的布。疏布:兩層意思,一指素布;二指粗布。在這里,兩層意思都有。因為是造酒,所用濾布不能帶有有礙酒質(zhì)的物質(zhì),故要用未經(jīng)染色等進(jìn)一步加工的素布。文中用了“漉”字,說明所用布不要求細(xì),用粗布就可以。
 ?。?3)汛:古同訊,義同信,消息或信息。
 ?。?4)備:完全。這里指酒味足了。
  【譯文】
  釀白醪法:取糯米一石,用冷水淘洗干凈,撈出米放到甕里,制作魚眼沸湯浸泡之。經(jīng)過一夜,米要變得極酸,蒸成熟飯,攤開涼到極冷。取用魚眼湯浸米得到的酸漿水二斗,煎至六升,放到甕里,用竹掃帚沖擊,使出現(xiàn)類似泡茶時的泡沫。再取水六斗,用細(xì)羅羅曲末一斗,與糯米飯同時倒進(jìn)甕里,攪和之讓飯散開。把甕包裹住,并蓋住甕口。經(jīng)一宿米被消化了,取生粗白布把酒糟濾出去。另取好糯米一斗做成熟飯,趁熱放入酒中作為信子,用單布蓋住甕口。經(jīng)過一宿,信米消散,酒味就充足了。如果天氣冷,停放三五天更好。
  一次釀酒如用糯米一斛,則用曲末一斗,水六斗,六升浸米酸漿。如果要多釀酒,依照這個方法在別的甕中制作,不能合并在一個甕中制作。四月﹑五月﹑六月﹑七月都能制作白醪。所用的曲要提前三天用水洗干凈,曬干了用。
 


 【原文】
  三笨符本切麴并酒(1)第六十六
  作秦州(2)春酒麴法:七月作之,節(jié)氣(3)早者,望前(4)作;節(jié)氣晚者,望後作。用小麥不蟲者,於大鑊釜(5)中炒之。炒法:釘大橛(6),以繩緩縛長柄匕匙著橛上(7),緩火微炒。其匕匙如挽棹(8)法,連疾攪之,不得暫停,停則生熟不均。候麥香黃便出,不用過焦。然後簸擇,治令淨(jìng)。磨不求細(xì);細(xì)者酒不斷麤(9),剛強(10)難押。
  預(yù)前數(shù)日刈(11)艾,擇去雜草,曝之令萎,勿使有水露氣。溲麴欲剛,灑水欲均。初溲時,手搦不相著者佳。溲訖,聚置經(jīng)宿,來晨熟擣。作木範(fàn)之:令餅方一尺,厚二寸。使壯士熟踏之。餅成,刺作孔。豎槌,布艾椽上,臥麴餅艾上,以艾覆之。大率下艾欲厚,上艾稍薄。密閉窗、戶。三七日麴成。打破,看餅內(nèi)乾燥,五色衣成,便出曝之;如餅中未燥,五色衣未成,更停三五日,然後出。反覆日曬,令極乾,然後高廚上(12)積之。此麴一斗,殺米七斗。
  【注釋】
 ?。?)笨符本切曲并酒:本篇講作笨曲及用笨曲造酒的方法。笨曲是相對于神曲而言的。就釀酒效率來說,笨曲遠(yuǎn)不如神曲高;就曲型講,笨曲體積較大,故名之為笨曲。下面的秦州春酒曲和頤曲都屬于笨曲類。“符本切”應(yīng)是笨的音切。
 ?。?)秦州:州名,三國時魏置,有今甘肅南部天水﹑隴西﹑武都地方,州治上邽,在今天水縣南。
  (3)節(jié)氣:指二十四節(jié)氣,即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在陽歷中,每月兩個節(jié)氣,日期比較固定,上半年在每月的6日﹑21日,下半年在每月的8日﹑23日,前后相差僅一到兩天。而在陰歷中,節(jié)氣的日期則不大好確定,以立春為例,它最早可在上一年的臘月15日,最晚可在正月15日。中國古代用陰歷,所以節(jié)氣會出現(xiàn)有早有晚的情況。
  (4)望前:望日前。望日:農(nóng)歷每月的十五日或十六日。
  (5)大鑊釜:大鍋。鑊:古代的大鍋。釜:也是古代的一種鍋。
 ?。?)橛:固定在地上的木樁。
 ?。?)以繩緩縛長柄匕匙著橛上:用繩子寬松地把長柄鍋鏟綁在橛子上。匕和匙都是帶柄淺勺,此處指鍋鏟。著:附著。
 ?。?)挽棹:劃槳。
 ?。?)細(xì)者酒不斷麤:麤字費解。用炒熟的麥子制曲時,如果麥子磨得太細(xì),曲里會含有很多的細(xì)粉,這些細(xì)粉在制酒的過程中又會進(jìn)入酒里形成懸浮物或者形成膠體,很難壓濾出來,從而使酒液混濁,酒和酒糟難以分開,這叫“剛強難押”。從這個意義上講,麤應(yīng)是糟字之誤:先是“糟”誤成“粗”,而“粗”同“麤”,酒不斷糟后來也就變成酒不斷麤了。
 ?。?0)剛強:頑固。剛和強都是倔強固執(zhí)的意思。
 ?。?1)刈:割。
  (12)高廚上:即高屋廚上。見“造神曲并酒”之“造酒法”注(5)。
  【譯文】
  三笨符本切曲并酒第六十六
  作秦州春酒麴法:在七月作這種曲,節(jié)氣早時,在望日前作;節(jié)氣晚時,在望日后作。選用沒有蟲眼的小麥,在大鍋中炒。炒法是:在地上釘個大橛子,用繩子把長柄鍋鏟松松地綁在橛子上,慢火微炒。其鍋鏟要像劃槳那樣,連續(xù)迅速地攪動鍋里的麥子,不得稍稍停動,停頓就會使麥子生熟不均。等到麥子發(fā)黃并聞到香味就可以鏟出來,不必過于焦了。然后簸擇,整治干凈。磨麥粉不要求細(xì);如果細(xì)了會使酒和酒糟分不開,難以壓濾。
  預(yù)先于前數(shù)日割回艾,擇去雜草,曬枯萎了,不能讓有露水氣。用水調(diào)和麥粉要硬,灑水要均勻。初用水調(diào)和的時候,調(diào)和到用手握時不能聚攏為好。調(diào)和好后,堆在一起放一夜,第二天早晨搗到非常均勻。曲餅用木模來作:讓作出來的曲餅方一尺,厚二寸。讓壯士把曲餅踩踏均勻結(jié)實。餅作成后,中心刺個孔。豎起類似蠶架的曲床,將艾撒布在橫檔上面,曲餅平放在艾上,上面用艾蓋住。大致下面的艾須厚些,上面蓋的艾要稍薄些。密閉窗﹑門。過三個七天曲就成熟了。打破一個曲餅,如餅內(nèi)干燥,形成五色的花紋,便拿出去曝曬;如果餅內(nèi)未干燥,沒有形成五色的花紋,須再停放三五日,然后取出來。要反復(fù)日曬,令曲餅極干,然后堆積在頂部高起的廚房頂上。此曲一斗,可以消化七斗米。
  【原文】
  作春酒(1)法:治麴欲淨(jìng),剉麴欲細(xì),曝麴欲乾。以正月晦日,多收河水;井水若鹹,不堪(2)淘米,下饙亦不得。
  大率一斗麴,殺米七斗,用水四斗,率以此加減之。十七石甕,惟得(3)釀十石米,多則溢出。作甕隨大小,依法加減(4)。浸麴七八日,始發(fā),便下釀。假令甕受十石米者,初下以炊米兩石為再餾黍,黍熟,以淨(jìng)席薄攤令冷,塊大者擘破(5),然後下之。沒水而已,勿更撓勞(6)。待至明旦,以酒杷攪之,自然解散也。初下即搦者,酒喜(7)厚濁。下黍訖,以席蓋之。
  以後,間一日輒更酘,皆如初下法。第二酘用米一石七斗,第三酘用米一石四斗,第四酘用米一石一斗,第五酘用米一石,第六酘、第七酘各用米九斗:計滿九石,作三五日停。嘗看之(8),氣味足者乃罷。若猶少味者,更酘三四斗。數(shù)日復(fù)嘗,仍未足者,更酘三二斗。數(shù)日復(fù)嘗,麴勢壯,酒乃苦者,亦可過十石米,但取味足而已,不必要止十石。然必須看候(9),勿使米過,過則酒甜。其七酘以前,每欲酘時,酒薄霍霍(10)者,是麴勢盛也,酘時宜加米,與次前(11)酘等——雖勢極盛,亦不得過次前一酘斛斗也。勢弱酒厚者,須減米三斗。勢盛不加,便為失候;勢弱不減,剛強不消。加減之間,必須存意。
  若多作五甕以上者,每炊熟,即須均分熟黍,令諸甕遍得;若偏酘一甕令足,則餘甕比候(12)黍熟,已失酘矣。
  酘,常令寒食(13)前得再酘乃佳,過此便稍晚。若邂逅(14)不得早釀?wù)?,春水雖臭,仍自中用(15)。
  淘米必須極淨(jìng)。常洗手剔甲,勿令手有鹹氣;則令酒動(16),不得過夏。
  【注釋】
    (1)春酒:字典有兩種解釋:一是指冬釀春熟之酒;二是指春釀秋冬始熟之酒。而本例所謂春酒,由下文“常令寒食前得再投乃佳”和“則令酒動,不得過夏”知,是指春釀春熟之酒。
  (2)不堪:不能,不可。
  (3)惟得:只能。
 ?。?)作甕隨大小,依法加減:用來作酒的甕隨其大小,按上述比例加減。
 ?。?)擘破:掰碎?!半ⅰ蓖瓣?。
 ?。?)撓勞:即攪拌。撓,攪拌。勞,泛指一般操作。
 ?。?)喜:容易。
 ?。?)嘗看之:品嘗酒味以判斷發(fā)酵情況。嘗,用口品嘗???,判斷。
  (9)看候:看曲勢強弱。候:事物變化中的情狀。
  (10)酒薄霍霍:醪液有輕微的響聲。酒:指醪液,發(fā)酵中期,醪液中已有酒精生成,故稱醪液為酒。?。狠p微?;艋簦合舐曉~,如“磨刀霍霍”﹑“霍霍地笑”﹑“朔風(fēng)霍霍”等。薄霍霍,就是輕微地響。發(fā)酵旺盛時,會產(chǎn)生大量二氧化碳,如同打開啤酒瓶一樣,應(yīng)有輕微的響聲。
 ?。?1)次前:上一次。
 ?。?2)比候:都等候。比:皆,都。候:等待,等候?!耙划Y”投得多,則“馀甕”因投不夠而等待黍熟,會延誤投黍的最佳時機,即為“失投”。
  (13)寒食:節(jié)名,有的地方清明叫寒食節(jié),有的地方清明前一天叫寒食節(jié)。相傳寒食節(jié)源于紀(jì)念春秋時晉文公重耳的臣子介之推。晉文公即位前,介之推與之流亡列國十九年,曾割股肉供文公充饑。文公復(fù)國后,之推不求利祿,與母歸隱綿山。文公焚山以求之,之推堅決不出山,與其母抱樹而死。文公葬其尸于綿山,修祠立廟,并下令于子推焚死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后相沿成俗。 
 ?。?4)邂逅:偶然。
 ?。?5)中用:頂用,合用,宜于使用。
 ?。?6)則令酒動:否則會使酒變質(zhì)。“常洗手剔甲,勿令手有鹹氣”是正確的做法,按此去做就不會“令酒動,不得過夏”:相反,則會“令酒動,不得過夏”。因為手和指甲不潔,常含有雜菌,會使酒變質(zhì)。所以,此處的“則”是“否則”的意思。
  【譯文】
  作春酒法:整治曲餅要凈,剁曲要細(xì),曬曲要干。于正月的最后一天,多收一些河水;井水如果咸,不能用來淘米,沃饙也不可以用。
  大致一斗曲,消化七斗米,用水四斗,都按這個比例加減。十七石的甕,只能夠釀十石米,多了醪液就會溢出來。用來作酒的甕隨其大小,要按上述比例加減用料。浸曲七八天,曲開始發(fā)酵,就下釀。假如用能容納十石米的甕,初下釀時用兩石米蒸成再餾飯,飯熟后,用凈席攤薄涼冷,塊大的用手掰碎,然后下到甕里。飯沒入水中就行了,不用再攪拌。等到第二天早晨,用酒杷子攪拌之,飯就自然解散了。初下釀就把飯按碎,制出來的酒容易混濁。下飯完畢,用席子把甕蓋住。
  以后,每隔一日投米,都和初次下釀的方法一樣。第二投用米一石七斗,第三投用米一石四斗,第四投用米一石一斗,第五投用米一石,第六投﹑第七投各用米九斗:合計投滿九石米后,停放三至五日。品嘗酒味,酒味足了就停止加米。若酒味仍不足,再投三四斗。過幾日再嘗酒味,味仍不足時,又投三二斗。數(shù)日后再嘗,若曲勢壯,酒有苦味,也可以超過十石米,只取味足而已,不必要止于十石。然而必須看曲勢強弱,不能讓米多了,米過則酒甜。其七投以前,每次要投米的時候,如果醪液依稀有輕微的響聲,是曲勢盛,投時宜加米,其用量與前一次投米量相等——雖然曲勢極盛,也不能超過前一次的投米量。若曲勢弱酒又厚,投時須減米三斗。曲勢盛而不加米,就是錯過下釀的最佳時機;曲勢弱而不減米,米就顯得頑固而難以消化。加減之間,必須在意。
  如果一次多作五甕以上的,每次蒸出熟飯,就須把熟飯均分開來,讓每只甕都得到同樣多熟飯;如果偏投讓一甕充足,則其余的甕都等候黍熟,已失去投米的最佳時機了。
  投米,常在寒食節(jié)前就投完第二次才好,過了這個時間就稍微晚了。如果偶然不能早釀酒,春水雖然不好,也仍然適合使用。
  淘米必須極干凈。釀酒的人要常洗手剔甲,不能讓手有咸氣;否則會使酒變質(zhì),不能過夏。
  【原文】
  作頤麴(1)法:斷理(2)麥艾布置法,悉與春酒麴同;然以九月中作之。大凡作麴,七月最良;然七月多忙,無暇及此,且頤麴,然此麴九月作(3),亦自無嫌(4)。若不營(5)春酒麴者,自可七月中作之。俗人多以七月七日作之。崔寔(6)亦曰:“六月六日,七月七日,可作麴?!?/div>
  其殺米多少,與春酒麴同。但不中(7)為春酒:喜動。以春酒麴作頤酒,彌佳也。
  【注釋】
 ?。?)頤曲:曲名。列在“笨符本切曲并酒第六十六”篇下,屬于笨曲類。“笨符本切曲并酒第六十六”篇內(nèi)只有兩種曲的作法,一是春酒曲,二是頤曲,但沒有所謂笨曲的作法。而篇內(nèi)造酒各條卻多次提到“用笨曲”,這笨曲是指什么呢?作“河?xùn)|頤白酒法”中,不說是用頤曲,而是說“用笨曲”;“浸藥酒法”條中,更是明確指出“用春酒曲及笨曲,不用神曲”;由此說明,制酒各條所說的笨曲,實際上就是指頤曲。頤曲在“又造神曲法”條中又稱為“七月七日焦麥曲”。
 ?。?)斷理:處理。斷:治理。理:治理;管理。
  (3)且頤曲,然此曲九月作:這是一句難解的話。從上下文看,有兩個原因,使得“此麴九月作,亦自無嫌”:一是“七月多忙,無暇及此”;二是頤麴本身的特點使然。但頤曲本身有什么特點?文中沒有交代,只是說“且頤曲”,便沒有了下文,說明有脫字。
 ?。?)無嫌:無妨。
 ?。?)不營:不制造。
 ?。?)崔寔:字子真,一名元始,冀州安平(今河北安平一帶)人,東漢末期地方官。他根據(jù)自己長期參加自家田莊管理所積累的管理經(jīng)驗和技術(shù)知識,撰寫了《四民月令》,是我國古代重要的農(nóng)業(yè)技術(shù)典籍。其中也有農(nóng)產(chǎn)品加工的知識。
 ?。?)不中:不適合,不適當(dāng)。
  【譯文】
  作頤曲法:處理麥與艾和曲餅的布置法,全都與作春酒曲相同;然而一般在九月里作此曲。大凡作曲,七月最好;然而七月多半忙碌,沒有時間顧及作頤曲的事,且頤曲,……,然而此曲于九月制作,也自然無妨。如果不制造春酒曲,自然可以在七月里作頤曲。百姓多于七月七日作頤曲。崔寔也說:“六月六日,七月七日,可作曲。”
  頤曲消化米的數(shù)量,與春酒曲相同。但頤曲不適合作春酒:容易壞。用春酒曲作頤酒,更好啊。
  【原文】
  作頤酒(1)法:八月、九月中作者,水未定(2),難調(diào)適(3),宜煎湯三四沸,待冷然後浸麴,酒無不佳。大率用水多少,酘米之節(jié)(4),略準(zhǔn)(5)春酒,而須以意消息之(6)。十月桑落時者,酒氣味頗類春酒。
  【注釋】
 ?。?)頤酒:顧名思義,可能是古人認(rèn)為此酒益于養(yǎng)生而得名。頤:休養(yǎng),保養(yǎng)。
  (2)水未定:水質(zhì)不穩(wěn)定。是與“水脈既定”相反的情況。
 ?。?)難調(diào)適:難以適合。調(diào)適:適合。
  (4)投米之節(jié):投米的步驟。節(jié),節(jié)奏,即步驟。
 ?。?)略準(zhǔn):大致仿效。略:大致。準(zhǔn):仿效,效法。
 ?。?)以意消息之:按估計斟酌進(jìn)行。意:估計。釀酒者的估計不是憑空而來的,它來源于釀酒者積累的經(jīng)驗和心得體會,故這里的“意”也可以說就是釀酒者的經(jīng)驗和體會。消息:斟酌。
  【譯文】
  作頤酒法:在八月﹑九月里作頤酒,由于水質(zhì)不穩(wěn)定,不適合釀酒,應(yīng)當(dāng)把水煮沸三四次,等到水冷后浸曲,這樣釀出來的酒沒有不好的。大致用水多少,投米的步驟,基本仿效春酒的作法,而須按照釀酒者的經(jīng)驗和體會斟酌進(jìn)行。十月桑葉落的時候作的頤酒,酒的氣味很像春酒。
  【原文】
  河?xùn)|頤白酒法:六月、七月作。用笨麴,陳者彌佳,·治(1),細(xì)剉。麴一斗,熟水(2)三斗,黍米七斗。麴殺多少,各隨門法(3)。常於甕中釀(4)。無好甕(5)者,用先釀酒大甕,淨(jìng)洗曝乾,側(cè)(6)甕著地作之。
  旦起,煮甘水,至日午,令湯色白乃止。量取三斗,著盆中。日西,淘米四斗,使淨(jìng),即浸。夜半炊作再餾飯,令四更(7)中熟,下黍飯席上,薄攤,令極冷。於黍飯初熟時浸麴,向曉昧旦(8)日未出時,下釀,以手搦破塊,仰置勿蓋。日西更淘三斗米浸,炊還令四更中稍(9)熟,攤極冷,日未出前酘之,亦搦塊破。明日便熟。押出之。酒氣香美,乃勝桑落時作者。
  六月中,唯得作一石米。酒停得三五日。七月半後,稍稍多作。於北向戶大屋中作之第一(10)。如無北向戶屋,於清涼處亦得。然要須日未出前清涼時下黍;日出以後熱,即不成(11)。一石米者,前炊五斗半,後炊四斗半。
  【注釋】
 ?。?)·治:指清除曲餅表面塵土污物。“又作神曲方”條下之“神曲酒方”:“凈掃刷曲令凈,有土處刀削去,必須極凈。”;“河?xùn)|神曲方”條下之“造酒法”:“治曲必使表里﹑四畔﹑孔內(nèi),息皆凈削”,都和這里的“·治”是一個意思,即清除曲餅表面的塵土污物?!啊ぁ笔敲撀┳帧?/div>
 ?。?)熟水:開水。
 ?。?)曲殺多少,各隨門法:門法指某些專門的法則,此處指釀酒法則。雖然都是用笨麴,但“陳者彌佳”,說明曲新舊不同,其殺米多少也是有區(qū)別的,因此應(yīng)依從釀酒的專門法則來決定消化米的數(shù)量。
 ?。?)常于甕中釀:此河?xùn)|頤白酒由于是在“六﹑七月作”,天氣熱,釀出的酒易酸敗,故不宜多作,所用的釀酒甕也應(yīng)較小,宜用小甕或壇罐之類釀之。“甕前”疑脫去“小”字。
 ?。?)好甕:適合的甕。根據(jù)釀酒數(shù)量,選擇大小適合的甕。好:宜于,適合于某一方面。
 ?。?)側(cè):傾斜。
 ?。?)四更:更為古代夜間計時單位,一夜分為五更。四更指晨一至三時。
 ?。?)向曉昧旦:向曉和昧旦都指天將明未明之時。
 ?。?)稍熟:熟透。稍:表示程度深,相當(dāng)于“頗”﹑“甚”。
 ?。?0)第一:等第次序居首位,此處即指首選,最好。
 ?。?1)不成:不成功。
  【譯文】
  河?xùn)|頤白酒法:此酒于六月﹑七月作。用笨曲,陳者更好,要整治干凈,剁細(xì)。如用曲一斗,則用開水三斗,黍米七斗。但一斗曲能消化多少米,還要依從釀酒的專門法則來決定。一般在小的甕中釀制。如果沒有大小適合的甕,可以用曾經(jīng)釀過酒的大甕,洗凈曬干,傾斜地放在地上釀造。
  早晨起來,煮甘甜的水,到中午,使水色發(fā)白才停止煮。量取煮好的開水三斗,放在盆中備用。太陽偏西的時候,淘米四斗,淘洗干凈了,就用水浸泡。夜半開始蒸再餾飯,讓米在四更里熟,然后倒在席子上,攤薄了,涼到極冷。在飯初熟的時候用盆中的冷開水浸曲,天將明未明太陽沒有出來的時候,將飯下到甕中,用手將飯塊壓碎,仰置的甕不要蓋住。日偏西時再淘凈三斗米用水浸泡,蒸時仍然讓其在四更里熟透,將飯攤開涼到極冷,日未出前投入甕中,也要將飯塊壓碎。第二天酒就釀成了。把酒壓濾出來。這種酒氣味香美,竟然勝過秋末冬初作的酒。
  六月里,只能用一石米作這種酒。酒可以停放三五日不會變質(zhì)。七月半以后,可以稍稍多作些。在門朝北開的大屋中作這種酒最好。如果沒有門朝北開的屋子,在清涼的地方也可以作。然而必須在日未出前天氣清涼時下飯:日出后天熱,酒就釀不成功了。如用一石米作酒,前蒸五斗半,后蒸四斗半。
  【原文】
  笨曲桑落酒(1)法:預(yù)前凈·曲(2),細(xì)銼,曝干。作釀池(3),以·茹甕(4),不茹甕則酒甜,用穣則太熱。黍米淘須極凈。以九月九日日未出前,收水九斗,浸曲九斗。當(dāng)日即炊米九斗為饙。下饙著空甕中,以釜內(nèi)炊湯及熱沃之,令饙上游水(5)深一寸余便止。以盆合頭。良久水盡,饙熟極軟,瀉著席上,攤之令冷。挹取曲汁,于甕中搦黍令破,瀉甕中,復(fù)以酒杷攪之。每酘皆然。兩重布蓋甕口。七日一酘,每酘皆用米九斗。隨甕大小,以滿為限。假令六酘,半前三酘,皆用沃饙;半后三酘,作再餾黍。其七酘者,四炊沃饙,三炊黍飯。甕滿好熟,然后押出(6)。香美勢力,倍勝常酒。
  【注釋】
 ?。?)桑落酒:桑落酒是我國古代名酒,相傳為北魏末年蒲州徙民劉白墮所創(chuàng),距今已1600多年。從北魏末年直到明代,該酒在社會上很流行,宋代一度被列為御酒,其釀法于清代失傳,?!捌阎荨笔枪诺孛?,亦稱“阿中”﹑“河?xùn)|”,現(xiàn)為山西永濟一帶。據(jù)北魏楊炫之《洛陽伽藍(lán)記》記載,劉白墮釀的酒“飲之香美,醉而經(jīng)月不醒”,可見其香其烈,非一般酒相比。此處記述的“笨曲桑落酒法”是否就是劉白墮法,沒有注明,但其酒“香美勢力,倍勝常酒”,其香其烈,與《洛陽伽藍(lán)記》所記相同。
 ?。?)·曲:·為脫漏字。指清除曲餅表面的塵土污物。見“河?xùn)|頤白酒法”注(1)
 ?。?)釀池:釀酒的地下發(fā)酵室。地下室有溫度波動不大的特點,有利于發(fā)酵。但應(yīng)以地下水位高低決定釀池的深淺。
 ?。?)以·茹甕:·是脫字,應(yīng)是秸字。見“河?xùn)|神曲方”注(4)。
 ?。?)游水:游動的水。“饙上游水深一寸”就是饙上面游動的水深為一寸。
  (6)甕滿好熟,然后押出:甕滿酒熟,然后把酒壓濾出來。好熟,即熟好,指發(fā)酵完畢。
  【譯文】
  笨曲桑落酒法:預(yù)先將曲餅整治干凈,剁細(xì),曬干。建造釀池釀酒。要用秸包裹釀酒的甕,不包裹則酒會發(fā)甜,而用穰包裹甕則嫌太熱。黍米必須淘洗的極干凈。于九月九日太陽未出之前,收水九斗,浸曲九斗。當(dāng)日就蒸黍米九斗為饙。將饙倒在空甕中,用蒸鍋水趁熱澆饙,讓饙的上面游動的水深一寸多就停止?jié)?。用盆將甕口蓋住。過好一會兒饙上的水已滲盡,饙變成極熟軟的沃饙,倒在席子上,攤開涼冷。舀取浸好的曲汁,與沃饙混合并將沃饙壓碎,倒入釀酒的甕里,再用酒杷子攪拌。每次投米都這樣做。用兩層布蓋住甕口。每七日投一次米,每投都用米九斗。依據(jù)甕的大小,以投滿為限。假如投米六次,前面三投,都用沃饙;后面三投,蒸作再餾黍。其分七次投米的,前四投作成沃饙,后三投作成再餾黍。待甕滿酒熟,然后把酒壓濾出來。這種酒香美勢力,倍勝常酒。
  【原文】
  笨麴白醪酒法:淨(jìng)削治麴,曝令燥。漬麴必須累餅(1)置水中,以水沒餅為候(2)。七日許,搦令破,漉去滓。炊糯米為黍(3),攤令極冷,以意酘之。且飲且酘(4),乃至盡(5)?!っ祝?)亦得作。作時必須寒食前令得一酘之也。
  【注釋】
  (1)累餅:把曲餅重疊放置。
 ?。?)候:度,程度。候為事物變化中的情狀,即事物變化的程度。
 ?。?)黍:飯。《論語·微子》:“止子路舍,殺雞為黍而食之,見其二子焉。”譯成白話就是“(丈人)留子路到他家里住宿,殺雞做飯招待他,又見到他的兩個兒子。”
 ?。?)且飲且酘:一面飲一面投。且:一面這樣,一面那樣。
 ?。?)乃至盡:直到把酒喝完。乃至:直至,直到。盡:完,竭。
  (6)·米:前面說用糯米作,則此處應(yīng)是指粳米。
  【譯文】
  笨麴白醪酒法:把曲餅處理干凈,曬干。浸曲必須把曲餅重疊放在水中,以水淹沒曲餅為度。浸約七天左右,把曲餅壓碎,濾去渣滓。把糯米做成熟飯,攤開涼到極冷,按照自己的意愿投到曲汁中。一面飲一面投,直到喝完。粳米也可以作白醪酒。作酒時必須于清明節(jié)前完成第一投。
  【原文】
  蜀人作酴酒(1)法(酴音塗):十二月朝(2),取流水五斗,漬小麥麴二斤,密泥封。至正月、二月凍釋(3),發(fā)(4),漉去滓,但(5)取汁三斗,殺米三斗。炊作飯,調(diào)強軟(6)。合和,復(fù)密封。數(shù)十日便熟。合滓餐之,甘、辛、滑如甜酒味,不能醉人。多啖,溫溫(7)小暖而面熱也。
  【注釋】
  (1)酴酒:有兩種解釋:一是重釀酒;二是酒釀。酒釀是帶糟的糯米酒,也叫醪糟。從本條酴酒的作法以及酒的特點看,這里的酴酒就是指醪糟,作酒所用之米應(yīng)當(dāng)是糯米。
  (2)十二月朝:《尚書大傳》:“嵗之朝,月之朝,日之朝,則后王受之。嵗之中,月之中,日之中,則正卿受之。嵗之夕,月之夕,日之夕,則庶民受之。”鄭玄曰:“自正月盡四月謂嵗之朝,自五月盡八月為嵗之中,自九月盡十二月為嵗之夕。上旬為月之朝,中旬為月之中,下旬為月之夕。平旦至食時為日之朝,隅中至日昳為日之中,晡時至黃昏為日之夕。受之,受其兇咎也?!笨梢?,十二月朝即指十二月上旬。
 ?。?)凍釋:解凍。釋:解。
 ?。?)發(fā):打開,開啟。
 ?。?)但:只,僅。
  (6)調(diào)強軟:調(diào)到很軟。強:程度高。
  (7)溫溫:和暖;不冷不熱。
  【譯文】
  蜀人作酴酒法(酴音涂):十二月上旬,取流水五斗,浸泡麥曲二斤,用泥封嚴(yán)。到正月﹑二月解凍之后,打開,濾去曲渣,只取三斗曲汁,可以消化三斗米。把米做成熟飯,調(diào)和到很軟。把飯和曲汁混合在一起,又用泥封嚴(yán)。過數(shù)十天酒就釀成了。連渣帶酒一起食用,口感甘﹑辛﹑滑如同甜酒的味道,不能醉人。吃多了,全身微暖而面部感到發(fā)熱啊。
  【原文】
  粱米(1)酒法:凡粱米皆得用,赤粱、白粱者佳。春秋冬夏,四時皆得作。淨(jìng)治麴如上法。笨麴一斗,殺米六斗;神麴彌勝。用神麴,量殺多少,以意消息。春、秋、桑葉落時,麴皆細(xì)剉;冬則擣末,下絹簁(2)。大率一石米,用水三斗。春、秋、桑落三時,冷水浸麴,麴發(fā),漉去滓。冬即蒸甕使熱,穰茹之。以所量水,煮少許粱米薄粥,攤待(3)溫溫(4)以浸麴;一宿麴發(fā),便炊,下釀,不去滓。
  看釀多少,皆平分米作三分,一分一炊。淨(jìng)淘,弱炊為再餾,攤令溫溫暖於人體,便下,以杷攪之。盆合,泥封。夏一宿,春秋再宿,冬三宿,看米好消,更炊酘之,還泥封。第三酘,亦如之。三酘畢,後十日,便好熟。押出。酒色漂漂(5)與銀光一體(6),薑辛、桂辣、蜜甜、膽苦,悉在其中,芬芳酷烈,輕俊遒爽,超然獨異,非黍、秫之儔(7)也。
  【注釋】
 ?。?)粱米:粟類的優(yōu)良品種,有黃粱﹑白粱﹑青粱﹑紅粱之分。在古代,粱米可能是勞動人民的主要食糧之一,后來由于粱的產(chǎn)量小,種植越來越少。現(xiàn)主要作藥用。
  (2)簁:古同篩。
  (3)攤待:薄粥如何攤開?“攤”是多余的字。
 ?。?)溫溫:不冷不熱。
 ?。?)酒色漂漂:酒色浮動。漂漂:漂浮,浮動。
 ?。?)一體:一樣;一同;一律。
 ?。?)儔:相比。
  【譯文】
  粱米酒法:凡是粱米都可以用,而以紅粱、白粱最好。春秋冬夏,四季都可以作。凈治曲餅和上面說得方法一樣。笨曲一斗,可以消化六斗米:神曲更勝過笨曲。如用神曲,消化米的量,憑經(jīng)驗斟酌。春、秋、桑葉落的時候,曲都要剁細(xì);冬季則要把曲剁成末子,并用絹篩篩過。大致一石米,用水三斗。春、秋、桑落三時,用冷水浸曲,曲發(fā)起來后,濾去曲渣。冬季須把甕蒸熱,用谷穰裹甕。用所量的水,煮少量粱米薄粥,等到不冷不熱時用以浸曲;過一宿曲發(fā)起來,就蒸米,下釀,不用去掉曲渣。
  根據(jù)釀酒用米量,都平分為三分,每一分蒸一次。米要淘洗干凈,蒸成很軟的再餾飯,攤開涼到不冷不熱比人體暖一些,就下釀,下后用酒杷子攪拌。把盆倒扣在甕口上,用泥封嚴(yán)。夏季過一宿,春秋過兩宿,冬天過三宿,看見米消化得好,又蒸米投入,仍然用泥封嚴(yán)甕口。第三次投米,也是這樣。三投完畢,十天以后,酒就成熟了。把酒壓濾出來。此酒酒色浮動與銀光一樣,姜的辛味﹑桂的辣味﹑蜜的甜味﹑膽的苦味,都在其中,芬芳酷烈,輕俊遒爽,超然獨異,非黍﹑秫之酒相比啊。
  【原文】
  穄米(1)酎(2)法(酎音宙):淨(jìng)治麴如上法。笨麴一斗,殺米六斗;神麴彌勝。用神麴者,隨(3)麴殺多少,以意消息。麴,擣作末,下絹簁。計六斗米,用水一斗。從釀多少,率以此加之。
  米必須●(4),淨(jìng)淘,水清乃止,即經(jīng)宿浸置。明旦(5),碓擣作粉,稍稍箕簸,取細(xì)者如·粉法(6)。訖,以所量水煮少許穄粉作薄粥。自餘(7)粉悉於甑(8)中乾蒸(9),令氣好餾,下之,攤令冷,以麴末和之,極令調(diào)均。粥溫溫如人體時,於甕中和粉,痛抨(10)使均柔,令相著;亦可椎打,如椎麴法。擘破塊,內(nèi)著甕中。盆合,泥封。裂則更泥,勿令漏氣。
  正月作,至五月大雨後,夜暫開看,有清中飲(11),還泥封。至七月,好熟。接飲(12),不押。三年停之,亦不動。一石米,不過一斗糟,悉著甕底。酒盡出時,冰硬糟脆(13),欲似石灰(14)。酒色似麻油,甚釅(15)。先能飲好酒一斗者,唯禁得(16)升半。飲三升,大醉。三升不澆(17),必死。
  凡人大醉,酩酊無知,身體壯熱如火者,作熱湯,以冷水解(18)——名曰“生熟湯”,湯令均均(19)小熱,得通人手——以澆醉人。湯淋處即冷,不過數(shù)斛湯,迴轉(zhuǎn)翻覆,通頭面痛淋,須臾起坐。與人此酒,先問飲多少,裁量(20)與之。若不語其法,口美不能自節(jié),無不死矣。一斗酒,醉二十人。得者無不傳餉(21)親知以為樂。
  【注釋】
  (1)穄米:穄子,不粘的黍類,俗稱“糜子”。穄米為去殼后的穄子,俗稱糜米,米粒比小米大。穄米也曾是北方人民的主要食糧之一,因其產(chǎn)量低,種植面積逐漸減少。
 ?。?)酎:我國古代的一種供祭祀和天子飲用的高級酒?!抖Y記·月令》:“孟夏之月,天子飲酎,用禮樂。”漢代高廟(供奉祭祀漢高祖劉邦的地方)也用酎酒。但何為酎酒,歷來說法不一。本例和下例所釀酎酒的共同特點一是釀造時間長,二是“甚釅”,這與三國魏人張晏的說法是一致的,張晏說:“正月旦作酒,八月成,名曰酎。酎之言純也?!本褪钦f,所謂酎酒,就是釀造時間長的美酒。純:美;好;善。
 ?。?)隨:按照,依據(jù)。
 ?。?)米必須·:《齊民要術(shù)》作酒,對米的要求非常嚴(yán),一是要純,不能有其它米粒;二是要凈,不能有鼠糞﹑塵土等污物,三是要舂去殘留皮殼。因此,在釀酒前必須對原料米進(jìn)行仔細(xì)的揀擇和加工,即所謂“擇治”﹑“細(xì)·”等?!懊妆仨殹ぁ币矐?yīng)當(dāng)是指對米的揀擇和加工。
  (5)明旦:明天;明晨。
  (6)取細(xì)者如·粉法:“·”為脫字。用簸箕取細(xì)粉不外兩法:其一是將粉放入簸箕中,將簸箕不斷按同一方向旋轉(zhuǎn),隨后將箕唇稍稍向下傾斜并上下抖動箕身,則粗粉流出,細(xì)粉留在箕上;其二是將粉放入箕中,箕唇稍稍向上傾斜并不斷上下簸動簸箕,則細(xì)粉會從箕唇扇出。不知·粉法是否指這些方法?
 ?。?)自余:其余。
 ?。?)甑:古代蒸飯的一種瓦器,其作用如同現(xiàn)在的蒸鍋。
 ?。?)干蒸:與“釀白醪法”中制造“一餾飯”的方法一樣,也屬于制造熟米的第三種方法。穄米粒小,淘凈后,“經(jīng)宿浸置”,吸水已很充分,只需“於甑中乾蒸,令氣好餾”就可以制成熟飯,不需再餾。
  (10)痛抨:狠狠地抨擊,撞擊。痛:徹底地。
 ?。?1)有清中飲:有清新美好的酒。飲,指酒。清中,清新美好。
 ?。?2)接飲:把酒接引出來飲用。如何接引呢?文中沒有交代??赡芫褪遣捎眠B通器的原理接引。
  (13)冰硬糟脆:難解。按“冰硬糟脆”是形容“酒盡出時”沉淀在甕底的酒糟的性狀的,而下文明確說明其性狀“欲似石灰”,故實際上應(yīng)當(dāng)說是“欲似石灰膏”。石灰膏的性狀是潔白細(xì)膩的固體,故可將“冰硬糟脆”譯為“潔白細(xì)膩”。參見下注(14)。
  (14)欲似石灰:好像石灰膏。此處的石灰應(yīng)指石灰膏。欲似:好像。石灰石經(jīng)過煅燒就得到石灰,也叫生石灰,生石灰常含有雜質(zhì),一般不是潔白的。生石灰用水浸泡,便和水反應(yīng)生成熟石灰,熟石灰微溶于水,其水溶液澄清后異常清澈,而大量未溶于水的熟石灰則沉淀在底部,就是潔白細(xì)膩的石灰膏。
  (15)釅:酒味濃厚。
 ?。?6)禁得:承受得住。
 ?。?7)不澆:澆是一種解酒方法,就是下文所說的,用所謂的“生熟湯”“澆醉人”。
  (18)解:調(diào)和;稀釋。
  (19)均均:《齊民要術(shù)》有“溫溫”﹑“漂漂”等,都和單個字的意思相近,溫溫為和暖,漂漂為漂浮,則均均的意思應(yīng)為均勻。
 ?。?0)裁量:減量。
  (21)傳餉親知:傳贈親朋好友。餉,贈送。
  【譯文】
  穄米酎法(酎音宙):凈治曲餅和上面說的方法一樣。笨曲一斗,可以消化六斗穄米;神曲更勝過笨曲。用神曲的,依據(jù)曲能消化米的數(shù)量,憑經(jīng)驗斟酌用米。所用的曲,搗成末子,再用絹篩篩過。計用米六斗,用水一斗。相隨釀酒數(shù)量,都按此比例增加原料的用量。
  米必須經(jīng)過仔細(xì)揀擇和加工,淘洗干凈,淘洗到水清了才停止淘洗,隨即浸泡一夜。次日早晨,把米放在碓臼中搗成粉,用簸箕稍稍簸動,以常法取一些細(xì)粉。完后,用所量的水把少許穄粉煮成薄粥。其余的穄米粉則全部放在甑中干蒸,讓蒸氣充分地餾米粉,餾熟后倒出來,攤開涼冷,用曲末與之調(diào)和,調(diào)和到極均勻。當(dāng)薄粥不冷不熱如人的體溫時,在甕中調(diào)和米粉,徹底地抨擊使之均勻柔和,使能聚攏在一起;也可以椎打,像椎曲的方法一樣。最后用手掰成小塊,收入釀酒的甕中。把盆倒扣在甕口,用泥封嚴(yán)。泥裂開了再用泥封住,不要讓漏氣。
  正月作酒,到五月下過大雨后,夜晚暫時將甕打開來看,如果上面有清新美好的酒,仍用泥把甕口封住。到七月,酒就成熟了。酒要接引出來飲用,不需要壓濾。此酒停放三年,也不變質(zhì)。如用一石米作酒,出糟不過一斗,都沉淀在甕底。當(dāng)酒出盡時,留下的糟潔白細(xì)膩,好像石灰膏。酒的顏色像麻油,酒味非常濃厚。過去能飲一斗好酒的人,飲此酒只能承受得住升半。如飲三升,則會大醉。飲了三升后如不用“生熟湯”澆淋,必然死亡。
  但凡人大醉,酩酊無知,身體熱得像火一樣的,應(yīng)煮開水,再用冷水調(diào)和——這叫“生熟湯”,讓湯調(diào)和到均勻溫?zé)?,能夠插入人手——用以澆淋醉人。澆淋處溫度就降下來了,澆淋超不過數(shù)斛湯,醉人就迴轉(zhuǎn)翻覆,大汗淋漓,一會兒就坐起來了。如果給人飲這種酒,需先問他酒量,減量給他喝。如果不告訴他此酒的飲用法,他會因貪杯而不能自節(jié),沒有不死的。此酒一斗,可以醉二十個人。得到這種酒的人沒有不以傳贈親朋故友為樂的。
  【原文】
  黍米酎法:亦以正月作,七月熟。淨(jìng)治麴,擣末,絹簁,如上法。笨麴一斗,殺米六斗;用神麴彌佳,亦隨麴殺多少,以意消息。米細(xì)●(1),淨(jìng)淘,弱炊再餾黍,攤冷。以麴末於甕中和之,挼(2)令調(diào)均,擘破塊,著甕中。盆合,泥封。五月暫開,悉同穄酎法。芬香美釅,皆亦相似。
  釀此二醞(3),常宜謹(jǐn)慎:多,喜殺人;以飲少,不言醉死,正疑藥殺,尤須節(jié)量,勿輕飲之。
  【注釋】
 ?。?)米細(xì)●:指對米的揀擇和加工。 “穄米酎法”注(4)。
  (2)挼:揉搓。
  (3)醞:這里指酒。
  【譯文】
  黍米酎法:此酒也于正月作,七月成熟。曲餅的凈治,搗末,過絹篩,和上面說的方法一樣。一斗笨曲,可以消化六斗米;用神曲更好,也相隨曲能夠消化米的量,憑經(jīng)驗斟酌用米。米必須經(jīng)過仔細(xì)揀擇和加工,然后用水淘洗干凈,蒸成極熟軟的再餾飯,攤開涼冷。用曲末在甕中調(diào)和再餾飯,揉搓調(diào)勻,用手掰成小塊,放到釀酒的甕中。把盆倒扣在釀酒的甕上,用泥封嚴(yán)。五月里暫時開甕的方法,都同“穄米酎法”。此酒芳香濃烈,都和穄米酎酒相似。
  釀造以上兩種酎酒,常常應(yīng)該謹(jǐn)慎:飲用得多了,容易殺人致死;因為飲少量的酒就死了,不說是因為酒醉而死,只疑惑被什么藥物所殺,尤其應(yīng)該節(jié)量,不要輕率飲這兩種酒。
  【原文】
  粟米(1)酒法:唯正月得作,餘月悉不成。用笨麴,不用神麴。粟米皆得作酒,然青穀(2)米最佳。治麴、淘米,必須細(xì)、淨(jìng)。
  以正月一日日未出前取水。日出,即曬麴。至正月十五日,擣麴作末,即浸之。大率麴末一斗——堆量之——水八斗,殺米一石。米,平量之。隨甕大小,率以此加,以向滿(3)為度。隨米多少,皆平分為四分,從初至熟,四炊而已。
  預(yù)前(4)經(jīng)宿浸米令液(5),以正月晦日向暮(6)炊釀,正作饙(7)耳,不為再餾。飯欲熟時,預(yù)前作泥置甕邊,饙熟即舉甑(8),就甕下之,速以酒杷就甕中攪作三兩遍,即以盆合甕口,泥密封,勿令漏氣??从辛烟?,更泥封。七日一酘,皆如初法。四酘畢,四七二十八日,酒熟。
  此酒要須用夜,不得白日。四度酘者,及初押酒時,皆迴身映火(9),勿使?fàn)T明及甕。酒熟,便堪飲。未急待,且封置,至四五月押之彌佳。押訖,還泥封,須便擇取蔭屋貯置(10),亦得度夏。氣味香美,不減(11)黍米酒。貧薄之家,所宜(12)用之,黍米貴而難得故也。
  【注釋】
 ?。?)粟米:粟,一年生草本植物,籽圓形或橢圓形小粒,北方俗稱谷子,去皮后稱小米。用粟米釀酒,“貧薄之家,所宜用之,黍米貴而難得故也。”說明在當(dāng)時,粟米已經(jīng)是最大眾化的食用糧了。
  (2)榖:通“谷”。
  (3)向滿:接近滿。向,接近,臨近。
 ?。?)預(yù)前:事先。
 ?。?)令液:讓(米)潮濕,濕潤。液:潤,濕潤。
 ?。?)向暮:傍晚。
 ?。?)正作饙:正好做成飯。正:正好,恰好。饙:此處指飯,不是所謂半熟飯。此例做熟米的方法與前面的“釀白醪法”基本相同:先將米浸泡一夜,然后一次蒸熟,不復(fù)蒸。不同點是,前例用魚眼沸湯浸泡糯米,本例未明確用水的冷熱。但粟米粒很小,即使用冷水浸泡,也容易將米泡軟。
 ?。?)舉甑:抬起甑。舉,抬起。甑是蒸飯的瓦器,粟米飯在甑中蒸熟,把甑抬到釀酒的甕邊,“就甕下之”。所謂釀酒的甕就是浸曲的甕。
  (9)回身映火:掉轉(zhuǎn)身體遮蔽火光。回:掉轉(zhuǎn)。映:遮,遮藏。
 ?。?0)貯置:貯存放置。
 ?。?1)不減:不次于。
  (12)所宜:適宜;妥當(dāng)。
  【譯文】
  粟米酒法:只在正月里能作,其余月份都作不成功。用笨曲,不用神曲。凡粟米都能作這種酒,然而以青谷米最好。曲的整治﹑淘米,必須達(dá)到細(xì)﹑凈。
  于正月一日日未出前取水。太陽出來,就曬曲。到了正月十五日,把曲搗成末子,就用水浸泡。大致曲末一斗——論堆量之——用水八斗,可以消化一石米。米,平量之。相隨甕的大小,都按照這個比例增加,以接近甕滿為度。按照用米數(shù)量,都平分為四分,從開始到酒成熟,蒸四次米而已。
  事先用水浸米一夜使之濕潤,于正月最后一天傍晚時蒸米,正好把米蒸熟罷了,不做再餾。飯要熟的時候,事先作好泥巴放在浸曲的甕邊,飯熟了就把甑抬起,靠近甕邊下釀,迅速用酒杷子在甕中攪拌三兩遍,用盆倒扣甕口,用泥封嚴(yán),不能讓漏氣??吹侥嘤辛芽p處,再一次用泥封嚴(yán)。每七日投一次米,每次都和第一投的做法一樣。四投完畢,四七二十八日,酒就釀成了。
  此酒一定要在夜間作,不能在白天作。四次投米時,以及壓濾酒前,持燭者都要掉轉(zhuǎn)身子遮蔽火光,不能讓燭光照在甕上。酒熟了,就能湊合著飲用。如不急等著飲用,暫且封存放置,到四五月把酒壓濾出來更好。壓濾完后,仍然用泥把酒甕封嚴(yán),須選擇陰涼的屋子存放,也能度過夏季。此酒氣味香美,不次于黍米酒。貧薄人家,適宜用粟米作酒,這是由于黍米貴而且難以得到的緣故啊。
  【原文】
  又造粟米酒法:預(yù)前細(xì)剉麴,曝令乾,末之。正月晦日日未出時,收水浸麴。一斗麴,用水七斗。麴發(fā)便下釀,不限日數(shù),米足便休為異(1)耳。自餘(2)法用,一與前同。
  【注釋】
  (1)異:區(qū)別,分開。與“粟米酒法”有別,“粟米酒法”是七日一投,四投完畢;此“又造粟米酒法”則下釀“不限日數(shù),米足便休為異耳”。
 ?。?)自余:其余。
  【譯文】
  又造粟米酒法:事先把曲剁細(xì),曬干,搗成末子。正月的最后一天日未出時,收水浸曲。一斗曲,用水七斗。曲發(fā)起來就下釀,下釀不限日數(shù),米充足就不要區(qū)分投米次數(shù)了。其余方法的運用,一概與前面說的一樣。
  【原文】
  作粟米爐酒(1)法:五月、六月、七月中作之倍美。受二石以下甕子,以石子二三升蔽甕底。夜炊粟米飯,即攤之令冷,夜得露氣,雞鳴乃和之。大率米一石,殺,麴末一斗,春酒糟末一斗,粟米飯五斗(2)。麴殺若少,計須減飯。和法:痛挼令相雜,填滿甕為限。以紙蓋口,塼押上,勿泥之,泥則傷熱。五六日後,以手內(nèi)甕中,看冷無熱氣,便熟矣。酒停亦得二十許日。以冷水澆(3)。筒飲(4)之。●出者,歇而不美(5)。
  【注釋】
  (1)爐酒:關(guān)于這種酒名稱的來源,有各種解釋,都很牽強。
 ?。?)大率米一石句:全句應(yīng)有兩層意思:一是一斗曲末可以消化一石粟米(疑文字有錯亂);二是一斗春酒糟末可以消化粟米飯五斗。前者與“粟米酒法”的曲米用量比例相同;后者是用糟末當(dāng)曲釀酒,《齊民要術(shù)》制酒法中僅此一例,令人疑惑不解。
 ?。?)以冷水澆:“穄米酎法”中有“三升不澆,必死”的說法,說的是解酒法。此處也可能是指解酒法,是以冷水澆淋酒病病人。
 ?。?)筒飲:用管子吸飲。
  (5)●出者,歇而不美:籠統(tǒng)地說,“●出”就是取出。“●出者,歇而不美”的意思是“把酒取出來飲,酒的氣味散發(fā)掉酒就不香美了。”《齊民要術(shù)》中取酒的方法很多,舀出,倒出,接出等,此處所說的不知是那種方法?或者另有別的方法?由于“·”是脫字,不好猜測。歇:氣味散發(fā)。《說文》:“歇,氣越泄?!?/div>
  【譯文】
  作粟米爐酒法:在五月﹑六月﹑七月中作的這種酒倍加香美。能容納二石以下的甕,用二三升石子遮蔽甕底。晚上做好粟米飯,即攤開涼冷,夜里讓得到露氣,雞叫時與曲或糟調(diào)和。大致曲末一斗,可以消化粟米一石;春酒糟末一斗,可以消化粟米飯五斗。曲消化米的能力若小,總計用的米飯須減少。調(diào)和法:徹底地揉搓讓均勻混合,以填滿甕為限。用紙蓋住甕口,上用磚壓住,不用泥封,用泥封就會被熱所傷。五六天后,把手伸入甕中,感到冷而無熱氣,酒就成熟了。此酒也可以放二十天左右不變質(zhì)。要用冷水澆淋醉人來解酒。此酒用管子吸飲。把酒取出來再飲的話,酒的氣味散發(fā)掉酒就不香美了。
  【原文】
  魏武帝(1)上九醞法(2),奏曰:“臣縣故令九醞春酒法:用麴三十斤,流水五石,臘月二日漬麴。正月凍解,用好稻米,漉去麴滓便釀。法引曰:'譬諸蟲,雖久多完?!?)三日一釀,滿九石米止。臣得法,釀之常善。其上清,滓亦可飲。若以九醞苦,難飲,增為十釀,易飲不?。?)?!?/div>
  九醞用米九斛,十醞用米十斛,俱用麴三十斤,但米有多少耳。治麴淘米,一如春酒法(5)。
  【注釋】
 ?。?)魏武帝:即曹操。其子曹丕稱帝后,追尊為武帝。東漢末年,曹操得到其家鄉(xiāng)已故縣令的九醞春酒法,依法實踐,“釀之常善”,于是寫了此奏章,獻(xiàn)給漢獻(xiàn)帝。
  (2)九醞法:這是我國釀酒史上最早記載的補料發(fā)酵法(即喂飯法)。本例先浸曲,原料米分九次投入曲汁中:第一次投米一石,以后每三天投米一石,計投九次,故名九醞。
  (3)譬諸蟲,雖久多完:無法解釋。
   (4)若以九醞苦句:曲多酒苦,米多酒甜。這是符合實際情況的,也是有理論根據(jù)的。九醞酒苦,酒苦則難飲,要使酒不苦,曹操建議“增為十釀”,即增加米的用量。
 ?。?)九醞用米九斛段:該段是作者對曹操奏章的闡釋,明確了九醞與十醞各用曲多少﹑用米多少,以及治曲﹑淘米的方法。
  【譯文】
  魏武帝上九醞法,奏曰:“臣家鄉(xiāng)已故縣令的九醞春酒法:用曲三十斤,流水五石,于臘月二日浸曲。正月解凍后,用好稻米,濾去曲渣就下釀。法引曰:'譬諸蟲,雖久多完。’三日投米一次,投完九石米為止。臣得到此法,依法釀出來的酒常好。該酒上面清亮,渣滓也可以飲用。如因九次投米釀出來的酒味苦,難飲用,可以增為十次投米,其酒不難喝也不鬧酒病?!?/font>
  九醞用米九斛,十醞用米十斛,都是用曲三十斤,但用米量有多有少罷了。其曲餅的整治以及淘米法,一概和作春酒法一樣。
  【原文】
  浸藥酒法:——以此酒(1)浸五茄木皮(2),及一切藥,皆有益,神效?!么壕启鸺氨眶?,不用神麴。糠、瀋埋藏之(3),勿使六畜(4)食。治麴法:須斫去四緣、四角、上下兩面,皆三分去一,孔中亦剜去(5)。然後細(xì)剉,燥曝,末之。大率麴末一斗,用水一斗半。多作依此加之。釀用黍,必須細(xì)●(6),淘欲極淨(jìng),水清乃止。用米亦無定方,準(zhǔn)量(7)麴勢強弱。然其米要須均分為七分,一日一酘,莫令空闕(8),闕即折麴勢力(9)。七酘畢,便止。熟即押出之。春秋冬夏皆得作。茹甕厚薄之宜(10),一與春酒同,但黍飯攤使極冷,冬即須物覆甕。其斫去之麴,猶有力,不廢餘用耳。
  【注釋】
 ?。?)此酒:指用本條所述方法釀造的酒。
 ?。?)五加木皮:即五加皮,中藥,有祛風(fēng)濕,壯筋骨的作用。
 ?。?)糠、沈埋藏之:“之”代曲餅。只能說用糠埋藏曲餅,而不能說用汁液埋藏曲餅。故,在這里,“沈”同“沉”,埋沒的意思,非指汁液。原文斷句是錯的,應(yīng)當(dāng)是“糠沈埋藏之”。
 ?。?)六畜:古稱馬﹑牛﹑羊﹑雞﹑犬﹑豕(即豬)為六畜。
 ?。?)治曲法句:指清除曲餅表面塵土污物。見“河?xùn)|頤白酒法”注(1)。斫:用刀﹑斧等砍。須斫去“四角”,說明用的是方曲餅。
 ?。?)必須細(xì)·:指對原料米的揀擇和加工。見“穄米酎法”注(4)
 ?。?)準(zhǔn)量:計量;估量。
  (8)闕:即缺
 ?。?)折曲勢力:指錯過曲勢。
 ?。?0)宜:事,事宜。
  【譯文】
  浸藥酒法:——用本法釀造的酒浸五加皮,及一切藥,都有好處,藥效神奇?!劥司朴么壕魄氨壳挥蒙袂?。曲餅要用谷糠深埋,并不能讓牲畜吃。曲餅的整治方法:須用刀砍去曲餅的四邊﹑四角﹑上下兩面,都去掉三分之一,曲餅孔中也要剜去一層。然后剁細(xì),曬干,搗成末子。大致曲末一斗,用水一斗半。多作依這個比例增加。用黍米釀造,米必須經(jīng)過仔細(xì)揀擇和處理,用水淘洗到極凈,直至水清才停止淘洗。用米也沒有定規(guī),估量曲勢強弱來定。然而所用的米必須均分為七分,一日一投,不能讓空開,空開就會錯過曲勢。七投完畢,就停止投米。成熟后就把酒壓濾出來。春秋冬夏都可以作。包裹甕薄厚等事項,一概與制作春酒相同,但黍飯須攤開涼到極冷,冬天就須將甕覆蓋住。那些用刀砍下來的曲,仍有曲力,不廢除其余地方用啊。
  【原文】
  《博物志》(1)胡椒酒(2)法:“以好春酒五升;乾薑一兩,胡椒七十枚,皆擣末;好美安石榴(3)五枚,押取汁。皆以(4)薑、椒末,及安石榴汁,悉內(nèi)著酒中,火暖取溫。亦可冷飲,亦可熱飲之。溫中下氣。若病酒,苦覺體中不調(diào)(5),飲之,能者四五升,不能者可二三升從意。若欲增薑、椒亦可;若嫌多,欲減亦可。欲多作者,當(dāng)以此為率。若飲不盡,可停數(shù)日。此胡人所謂蓽撥(6)酒也。”
  【注釋】
 ?。?)《博物志》:我國第一部博物學(xué)著作,由西晉著名學(xué)者﹑詩人張華(232—300)編撰。
  (2)胡椒酒:此酒為配制酒,不是釀造酒。也是一種藥酒。方中所用的胡椒﹑干姜都是中藥,也是調(diào)味品。
  (3)好美安石榴:即美好的石榴。據(jù)《博物志》記載,石榴是漢張騫出使西域從涂林安石國帶回來的??墒秤茫部扇胨?。好美:本義美貌,或指美女;此處是美好或上好的意思。
  (4)皆以:一同把……。皆:通“偕”,一同;一起:俱。
 ?。?)不調(diào):不協(xié)調(diào)。
 ?。?)蓽撥:中藥。為胡椒科植物蓽撥未成熟的果穗。此酒方中并未用到蓽撥。但為什么說“此胡人所謂蓽撥酒也”?按胡椒和蓽撥都屬胡椒科,都是熱藥,都有暖胃和治療腹瀉的作用,是否胡人是用蓽撥代替胡椒的呢?
  【譯文】
  《博物志》胡椒酒法:“用好春酒五升;干姜一兩,胡椒七十枚,都搗成末子;上好的安石榴五枚,壓榨取汁。一同把干姜﹑胡椒末,及安石榴汁,全放入酒中,加熱到不冷不熱。此藥酒也可以冷飲,也可以熱飲。其作用是溫中下氣。如患酒病,覺得體內(nèi)不適,可飲用此酒,能飲酒的人飲四五升,不能飲酒的人飲二三升遂意。如果想增加干姜﹑胡椒的量也可以;如嫌多,想減少也可以。想多作這種酒,應(yīng)當(dāng)以上述比例做標(biāo)準(zhǔn)。如飲不完,可以停放數(shù)日。這就是胡人所謂的蓽撥酒啊。”
  【原文】
  《食經(jīng)》(1)作白醪酒法:“生秫米一石。方麴二斤,細(xì)剉,以泉水漬麴,密蓋。再宿,麴浮,起(2)。炊米三斗(3)酘之,使和調(diào)(4),蓋。滿五日,乃好。酒甘如乳。九月半後不作也。”
  【注釋】
 ?。?)《食經(jīng)》:北魏崔浩撰有《食經(jīng)》四卷,已散失。文中《食經(jīng)》可能指此。本條直至“柯柂良知反酒法”條都采自《食經(jīng)》。這部分內(nèi)容行文過于簡單,疑有脫漏文字,很多地方令人難以理解。
 ?。?)起:發(fā),發(fā)動。
 ?。?)炊米三斗:原文有脫漏。一石米,只用了三斗,其余七斗沒有交代。是一次投米?還是多次投米?并不明確。參照下文“作白醪酒法”以及前面的“神曲粳米醪法”﹑“釀白醪法”﹑“笨曲白醪酒法”,可能是分四次投米,即前三次各投三斗,最后一次投一斗,合計一石。參見繆啟愉《齊民要術(shù)校釋》同條校(31)
 ?。?)和調(diào):調(diào)和。
  【譯文】
  《食經(jīng)》作白醪酒法:“生秫米一石。方曲二斤,剁細(xì),用泉水浸曲,浸時要蓋嚴(yán)密。浸曲兩宿,如曲浮起,曲就發(fā)動了。煮三斗秫米飯投入曲汁中,使調(diào)和后,蓋住。滿五日,酒就釀好了。酒甘如乳。九月半后就不能作了?!?/font>
  【原文】
  作白醪酒法:用方麴五斤,細(xì)剉,以流水三斗五升,漬之再宿。炊米四斗,冷,酘之。令得七斗汁(1)。凡三酘(2)。濟令清(3)。又炊一斗米酘酒中,攪令和解,封。四五日,黍(4)浮,縹色上(5),便可飲矣。
  【注釋】
  (1)令得七斗汁:這里指用以上原料(曲五斤,水三斗五升,米四斗)經(jīng)發(fā)酵后得到的醪液(酒)。
  (2)凡三投:每投四斗,三投共用米一石二斗。加上最后投入的一斗米,共四投,用米一石三斗。用什么米?何時投?溫度如何控制?文字?jǐn)⑹霾辉敚钊穗y以操作。
 ?。?)濟令清:濾出糟。濟,古文泲。泲:《廣雅》:“漉也?!?/div>
 ?。?)黍:指飯渣。
 ?。?)縹色上:酒掛上淡青色??~:淡青色。
  【譯文】
  作白醪酒法:用方曲五斤,剁細(xì),用流水三斗五升,浸泡兩夜。煮四斗米飯,涼冷,投到曲汁中。使得到七斗汁液??偣餐度巍V出糟。再做一斗米的飯投入酒中,把飯攪散,封嚴(yán)。過四五日,飯渣浮上液面,酒掛上淡青色,就可以飲用了。
  【原文】
  冬米明酒法(1):九月,漬(2)精稻米一斗,擣令碎末,沸湯(3)一石澆之。麴一斤,末,攪和。三日極酢(4),合三斗釀米炊之(5),氣刺人鼻,便為大發(fā)(6),攪成(7)。用方麴十五斤酘之(8)。米三斗,水四斗,合和釀之也。
  【注釋】
 ?。?)冬米明酒法:冬米即糯米。何為“明酒”?查無資料。
 ?。?)漬:浸泡。
  (3)沸湯:開水。湯:本義為熱水。
 ?。?)三日絕?。航?jīng)過浸泡的稻米,搗碎后用沸湯澆過,放上三日,自然就很酸了。這是制造酸漿和酸米的過程。釀酒中運用酸漿,在《齊民要術(shù)》中這是第二例。
  (5)合三斗釀米炊之:指在上述發(fā)的極酸的米﹑酸漿﹑曲的混合物中加入三斗釀米一起煮熟。釀米是指釀酒的米,也就是精稻米,根據(jù)釀酒要求,當(dāng)然是用熟米了。
 ?。?)大發(fā):指炊米過程中,由于有酸漿的存在,原料米發(fā)的極酸。
  (7)攪成:攪成粥,攪成糜。
  (8)投之:這是《食經(jīng)》的說法,將曲加入米中也叫投。在《齊民要述》本文中,投是指將米加到曲汁中。
  【譯文】
  冬米明酒法:九月,浸泡精稻米一斗,然后搗成碎末,用一石開水澆之。取曲一斤,搗成末子,與上述澆有沸湯的精稻米攪和起來。放上三天就變得極酸,與三斗米混合起來共煮,當(dāng)聞到刺鼻酸味的時候,就是大發(fā)了,攪爛成糜。用方曲十五斤投入糜里。最后再用米三斗,水四斗,與糜混合起來釀造。
  【原文】
  夏米(1)明酒法:秫米一石。麴三斤,水三斗漬之。炊三斗米酘之,凡三(2)。濟出,炊一斗,酘酒中。再宿,黍浮,便可飲之。
  【注釋】
 ?。?)夏米:何為“夏米”?查無資料。
 ?。?)凡三:總共投三次米,每投三斗,共九斗,加上最后投入酒中的一斗,共用米一石。
  【譯文】
  夏米明酒法:秫米一石。麴三斤,用三斗水浸泡。煮三斗米的飯投入曲汁中,總共投三次。濾出酒,再做一斗米的飯,投到酒中。過兩夜,飯渣浮起,就可以飲用了。
  【原文】
  朗陵何公夏封清酒法:細(xì)剉麴(1)如雀頭,先布甕底。以黍一斗,次第間水五升澆之(2)。泥著日中,七日熟。
  (1)細(xì)剉麴:此例似有脫漏文字,如沒有說明用曲量。
 ?。?)以黍一斗,次第間水五升澆之:用黍米一斗,依次澆入五升水。即先布曲,次加米,最后澆水。次第:依次。
  【譯文】
  朗陵何公夏封清酒法:把曲剁到如小鳥頭大小,先布于甕底。用黍米一斗,依次澆入五升水。用泥封住放在太陽下面,過七天就釀成了。
  【原文】
  愈瘧酒法:四月八日作。用米一石,麴一斤,擣作末(1),俱酘水中。須酢,煎一石,取七斗(2)。以麴四斤,須漿冷,酘麴。一宿,上生白沫,起。炊秫一石(3),冷,酘中。三日酒成。
  【注釋】
 ?。?)擣作末:擣同搗。指將曲搗作末。此酒釀法與“釀白醪法”相似,與“冬米明酒法”釀法不同,“冬米明酒法”沒有煎漿過程,此酒和“釀白醪法”都有煎漿過程。不能把米搗碎,只能把曲搗碎。由下文“炊秫米一石”知,作此酒用的是秫米。釀酒用酸槳,在《齊民要術(shù)》中這是第三例。
 ?。?)煎一石,取七斗:這里的“煎一石”和“釀白醪法”一樣,是取浸米酸漿一石,煎成七斗。但“釀白醪法”是將二斗酸漿煎成六升,十取三,而作此酒是將一石酸漿煎成七斗,十取七。顯然,釀此酒時漿中保留的水多,就省去了再加水的操作。此點又與“冬米明酒法”相似:“冬米明酒法”所用酸漿未經(jīng)煎熬,含水較多,無須再加水。
 ?。?)炊秫米一石:這一石秫米就是開頭所說的一石秫米,此時已是酸秫米。
  【譯文】
  愈瘧酒法:于四月八日作酒。用秫米一石,曲一斤,曲要搗成末子,都投入水中。須等到變酸后,煎煮一石酸漿,使得到七斗。再用曲四斤,待酸漿冷了以后,投入其中。過一夜,上面生出白沫,曲就發(fā)起來了。將上述一石酸秫米煮成熟飯,放冷,投到曲汁中。三天酒就釀成了。
  【原文】
  作酃(盧丁反)酒(1)法:以九月中,取秫米一石六斗,炊作飯。以水一石,宿(2)漬麴七斤。炊飯令冷,酘麴汁中。覆甕多用荷、箬(3),令酒香。燥復(fù)易之。
  【注釋】
  (1)酃(盧丁反)酒:酃酒,以其釀酒之水取自酃縣(衡陽在西漢至東晉時期稱酃縣)湘江東岸耒水西岸的酃湖而得名。在北魏時就成為宮廷的貢酒,而且還被歷代帝王祭祀祖先作為最佳的祭酒之一。盧丁反是酃字的音切。
  (2)宿:預(yù)先;早先。
  (3)荷、箬:荷即蓮,葉大而圓。箬是一種竹子,葉大而寬。
  【譯文】
  作酃酒法:在九月里,取秫米一石六斗,做成熟飯。用水一石,預(yù)先浸曲七斤。把做成的飯攤開涼冷后,投到曲汁中。覆蓋甕口多用荷葉﹑寬竹葉,為的是讓酒有香氣。葉子干燥了要更換新葉。
  【原文】
  作和酒(1)法:酒一斗;胡椒六十枚,乾薑一分,雞舌香一分,蓽撥六枚,下簁,絹囊盛,內(nèi)酒中。一宿,蜜一升和之。
  【注釋】
  (1)和酒:此酒屬配制酒,也是藥酒。所用胡椒﹑干姜﹑雞舌香(即丁香)﹑蓽菝都是辛香中藥,具有溫中散寒作用,故名和酒。
  【譯文】
  作和酒法:用酒一斗;胡椒六十枚,干姜一分,丁香一分,蓽撥六枚,用篩篩過,盛在絹袋里,放入酒中。過一夜,用蜜一升調(diào)和之。
  【原文】
  作夏雞鳴酒法:秫米二斗,煮作糜;麴二斤,擣,合米和,令調(diào)(1)。以水五斗漬之,封頭。今日作,明旦雞鳴便熟。
  【注釋】
  (1)調(diào):經(jīng)攪拌使不同物質(zhì)混合。
  【譯文】
  作夏雞鳴酒法:取秫米二斗,煮成糜;又取曲二斤,搗碎,與秫米糊混合,攪拌均勻。用水五斗浸泡,封口。今日作,明日雞鳴時酒就熟了。
  【原文】
  作·(1)酒法:四月取·葉,合花采之,還,即急抑(2)著甕中。六七日,悉使烏熟(3),曝之,煮三四沸,去滓,內(nèi)甕中,下麴。炊五斗米(4),日中可燥(5),手一兩抑之。一宿,復(fù)炊五斗米酘之,便熟。
  【注釋】
 ?。?)·酒:·字有多種猜測。一種較合理的猜測是“棯”字。生長在我國嶺南的一種樹叫桃金娘,別名“逃娘”﹑“豆棯”﹑“逃軍糧”﹑“多南子”﹑“多念子”﹑“多年”等,清郭柏蒼《閩南錄異》“果實”記載“多年”說:“粵東亦產(chǎn),取以釀酒,名'棯酒’?!爆F(xiàn)權(quán)用“棯”字充之。
  (2)抑:壓。
 ?。?)烏熟:難解??赡苁菫豕夥毫恋囊馑?,或是很黑的意思。江蘇小吃有“烏熟藕”,系把糯米裝入藕孔煮熟后切片,澆紅糖漿,撒白糖而成,成品色澤烏光泛亮,形態(tài)美觀,藕糯甜香異常。
 ?。?)炊五斗米:繆啟愉《齊民要術(shù)校釋》:“意即炊五斗米投甕中”。
 ?。?)日中可燥:放在此處難解??妴⒂洹洱R民要術(shù)校釋》認(rèn)為文字有竄亂,應(yīng)放在“曝之”后,變成“曝之日中,可燥”,合理。
  【譯文】
  作棯酒法:四月取棯葉,帶花采摘,采回來后,就迅速壓在甕中。過六七日,使完全變的烏光泛亮,曬干,加水煮沸三四次,去掉渣子,倒入甕中,把曲下到里面。做五斗米飯投到甕里,用手按壓一兩下。過一夜,又做五斗米飯投入,就成功了。
  【原文】
  柯柂(良知反)酒(1)法:二月二日取水,三月三日煎之,先攪麴中水(2)。一宿,乃炊秫米飯(3)。日中曝之,酒成也。
  【注釋】
 ?。?)柯柂(良知反)酒:酒名不詳。良知反是柂的音切。
 ?。?)攪曲中水:攪,攪拌,中水可能是水中的倒錯。
  (3)炊秫米飯:做秫米飯投入。見上例注(4)
  【譯文】
  柯柂酒法:二月二日取水,三月三日煮水,先把曲攪和在水中。過一夜,做秫米飯下到其中。在日中曝曬,酒就釀成了。
  【原文】
  四法酒(1)第六十七
  釀法酒,皆用春酒麴。其米、糠、瀋汁、饙、飯,皆不用(2)人及狗鼠食之。
  【注釋】
  (1)法酒:大概是一類規(guī)格較高的酒。有幾種說法:按古法釀造的酒;按官府規(guī)定規(guī)格釀造的酒;古代朝廷舉行大禮時飲用的酒。最初,因其用途特殊,含有迷信色彩,故在釀造中常采用一些迷信的“術(shù)數(shù)”,如“當(dāng)梁”﹑“偷酒”以及取數(shù)三﹑六﹑九等,法酒名稱,可能由此而得。劉禹錫:“法酒調(diào)神氣,清琴入性靈?!笨滴酰骸胺ň普慈俗恚蹬p嫳姸??!彼未偈鹩蟹ň茙?,屬光祿寺,掌造酒以供皇帝需用及祭祀之用。
 ?。?)不用:不為所用。
  【譯文】
  法酒第六十七
  釀法酒都用春酒曲。其米﹑糠﹑汁液﹑饙﹑熟飯,一律不讓人及狗鼠吃。
  【原文】
  黍米法酒:預(yù)剉麴,曝之令極燥。三月三日,秤麴三斤三兩,取水三斗三升浸麴。經(jīng)七日,麴發(fā),細(xì)泡起,然後取黍米三斗三升,淨(jìng)淘——凡酒米,皆欲極淨(jìng),水清乃止,法酒尤宜存意,淘米不得淨(jìng),則酒黑——炊作再餾飯。攤使冷,著麴汁中,搦黍令散。兩重布蓋甕口。候米消盡,更炊四斗半米酘之。每酘皆搦令散。第三酘,炊米六斗。自此以後,每酘以漸(1)加米。甕無大小,以滿為限。酒味醇美,宜合醅飲之。飲半,更炊米重酘如初,不著水、麴,唯以漸加米,還得滿甕。竟夏飲之,不能窮盡,所謂神異矣。
  【注釋】
  (1)以漸:逐漸。
  【譯文】
  黍米法酒:預(yù)先把曲剁碎,曬到極干。三月三日,稱曲三斤三兩,取水三斗三升浸曲。經(jīng)過七天,曲發(fā)動了,開始冒出細(xì)小的氣泡,然后取黍米三斗三升,用水淘洗干凈——凡用來作酒的米,都要淘洗的極干凈,直至水清才停止淘洗,作法酒尤其應(yīng)當(dāng)留意,淘米不干凈,酒就會昏暗無光——做成再餾飯。把飯攤開涼冷,加到盛曲汁的甕中,用手按壓米飯使之散碎。用兩層布蓋住甕口。等到米消化完,又把四斗半米蒸熟投入。每投都要把米飯按散。第三投,是蒸六斗米的飯。自此以后,每投都要逐漸增加米量。無論甕大小,以投滿為限。此酒口味醇美,宜于連酒醅一起飲用。當(dāng)飲用到一半時,像原來投米那樣又蒸米飯投入,不加水﹑曲,只是逐漸加米,還能得到滿甕的酒。整個夏天飲用,不能窮盡,所以是很神異的。
  【原文】
  作當(dāng)梁(1)法酒:當(dāng)梁下置甕,故曰“當(dāng)梁”。以三月三日日未出時,取水三斗三升,乾麴末三斗三升,炊黍米三斗三升為再餾黍,攤使極冷:水、麴、黍俱時(2)下之。三月六日,炊米六斗酘之。三月九日,炊米九斗酘之。自此以後,米之多少,無復(fù)斗數(shù),任意酘之,滿甕便止。若欲取者,但言“偷酒”,勿云取酒。假令出一石,還炊一石米酘之,甕還復(fù)滿,亦為神異。其糠、瀋悉瀉坑中,勿令狗鼠食之。
  【注釋】
 ?。?)當(dāng)梁:房屋的承重梁,頂梁。當(dāng):頂端。
 ?。?)俱時:同時。俱:一起;一同。
  【譯文】
  作當(dāng)梁法酒:當(dāng)梁下放置釀酒的甕,所以叫“當(dāng)梁”。于三月三日日未出時,取水三斗三升,干曲末三斗三升,蒸黍米三斗三升成再餾飯,攤開涼到極冷:水﹑曲﹑飯同時下到甕里。三月六日,再蒸六斗米的飯下到甕里。三月九日,又蒸九斗米的飯下到甕里。自此以后,下米多少,不再量斗數(shù),任意投入,直到甕滿就停止投米。如果要取酒,只能說“偷酒”,不能說取酒。假如從甕中取出一石酒,還蒸一石米投入,甕仍然又滿,也是神異的。作酒的糠﹑汁等要全部倒入坑里,不能讓狗鼠吃。
  【原文】
  ·米(1)法酒:糯米大佳。三月三日,取井花水(2)三斗三升,絹簁麴末三斗三升,·米三斗三升——稻米(3)佳,無者,旱稻米亦得充事(4)——再餾弱炊,攤令小冷,先下水、麴,然後酘飯。七日更酘,用米六斗六升。二七日更酘,用米一石三斗二升。三七日更酘,用米二石六斗四升,乃止——量酒備足(5),便止。合醅飲者,不復(fù)封泥。令清者,以盆蓋,密泥封之。經(jīng)七日,便極清澄。接取清者,然後押之。
  【注釋】
  (1)·米:由下文“糯米大佳”,“·”可能是“稻”字,或“粳”字。
  (2)井花水:清晨初汲的井水。
  (3)稻米:疑“稻”前脫去“水”字。
  (4)充事:湊合使用。
  (5)量酒備足,便止:投米量和酒味都充足了,就停止。備足:俱全,齊備。量:指投米量。最后一投距一投的時間已十四天,三投之后,過一定時間,酒已成熟,酒味已很充足,就不再投米了。
  【譯文】
  稻米法酒:用糯米最好。三月三日,汲取井花水三斗三升,用絹篩篩曲末三斗三升,量取稻米三斗三升——用水稻米好,無水稻米,旱稻米也可以湊合使用——復(fù)蒸成極軟的飯,攤開涼的稍微冷些,先把水﹑曲下到甕里,然后投飯。第七天又投飯,用米六斗六升。第二個七天再投飯,用米一石三斗二升。第三個七天再投飯,用米二石六斗四升,就停止投飯——投米量和酒味都充足了,就停止加米。如酒和酒醅一起飲用,就不再用泥封口。如要把酒澄清,就用盆蓋住甕口,用泥封嚴(yán)。經(jīng)過七天,就非常清澄了。先把清液接引出來,然后壓濾。
  【原文】
  《食經(jīng)》七月七日作法酒方(1):“一石麴作'燠餅’(2):編竹甕下,羅餅竹上,密泥甕頭。二七日出餅,曝令燥,還內(nèi)甕中。一石米,合得三石酒也。”
  【注釋】
 ?。?)《食經(jīng)》七月七日作法酒方:明確指出,本條采自《食經(jīng)》。下面五條,也采自《食經(jīng)》或其它典籍。其共同特點是行文過于簡單,令人難以操作。
  (2)燠餅:一種經(jīng)過特殊處理的曲餅。其處理方法就是下文說的“編竹甕下,羅餅竹上,密泥甕頭”。
  【譯文】
  《食經(jīng)》七月七日作法酒方:“取一石曲作'燠餅’:方法是用竹條編成網(wǎng)格放在甕底,把曲餅羅列在網(wǎng)格上,最后用泥封嚴(yán)甕口。第二個七天時把曲餅取出來,曬干,仍放回甕中。一石米,總共可以得到三石酒呢?!?/font>
  【原文】
  又法酒方:焦麥麴末一石,曝令乾,煎湯(1)一石,黍一石,合糅(2),令甚熟。以二月二日收水,即預(yù)煎湯,停之令冷。初酘之時,十日一酘,不得使狗鼠近之。於後無若(3),或八日、六日一酘,會以(4)偶日酘之,不得隻(5)日。二月中即酘令足。常預(yù)煎湯停之,酘畢,以五升洗手,蕩甕(6)。其米多少,依焦麴殺之。
  【注釋】
 ?。?)煎湯:開水。用冷開水。
 ?。?)合糅:混合。糅:混合。
  (3)於後無若:在后面就不這樣投了。於:在;無:不。若:這樣,如此。
 ?。?)會以:應(yīng)在,應(yīng)于。會:應(yīng)當(dāng)。
  (5)隻:即“只”字,單數(shù),奇數(shù)。
 ?。?)蕩甕:洗滌甕。指把洗完手和甕的水倒回酒甕中。見下文“三九酒法”。此處未予交代。
  【譯文】
  又法酒方:焦麥曲末一石,曬干,冷開水一石,米飯一石,三者混合起來,使之非常均勻。于二月二日收水,即預(yù)先燒好開水,停放使冷待用。初投之時,十日一投,不能讓狗鼠靠近。在以后就不這樣投了,或者八日一投﹑或者六日一投,應(yīng)當(dāng)在偶日投,不得在單日投。二月中就投足。常常是預(yù)先把水燒開放下,投完后,用五升水洗手,洗甕。其投米的數(shù)量,根據(jù)焦曲能消化米的量來定。
  【原文】
  三九酒法(1):以三月三日,收水九斗,米九斗,焦麴末九斗——先曝乾之:一時(2)和之,揉和令極熟。九日一酘,後五日一酘,後三日一酘。勿令狗鼠近之。會以隻日酘,不得以偶日也。使三月中,即令酘足。常預(yù)作湯,甕中停之,酘畢,輒取五升洗手,蕩甕,傾於酒甕中也。
  【注釋】
 ?。?)酒法:從上文看,應(yīng)是“法酒”的倒錯。
  (2)一時:同時,一齊。
  【譯文】
  三九酒法:于三月三日,收水九斗,量米九斗,焦曲末九斗——先曬干:一齊混合起來,揉和到極均勻。九天投一次米,接著五天投一次米,再接著三天投一次米。不能讓狗鼠接近。應(yīng)當(dāng)在單日投米,不能在雙日投米。使在三月里,就讓投足。常常是預(yù)先燒開水,停放在甕中,投米完畢,就取五升水洗手,洗甕,然后倒在酒甕里。
  【原文】
  治酒?。?)法:若十石米酒,炒三升小麥,令甚黑,以絳帛(2)再重為袋,用盛之,周築(3)令硬如石,安在甕底。經(jīng)二七日後,飲之,即迴(4)。
  【注釋】
 ?。?)酒酢:酒變酸。
 ?。?)絳帛:大紅色的絲織物。
 ?。?)周筑:密搗。周:密。筑:搗。
 ?。?)迴:恢復(fù)原來的酒味。迴即回,意為返回。
  【譯文】
  治酒酢法:假如是十石米的酒,則炒三升小麥,炒到很黑,用大紅絲帛做成雙層袋子,用以盛麥,緊密搗實如石,安放在酒甕的底部。經(jīng)過兩個七天后,飲用酒,就恢復(fù)原來的酒味了。
  【原文】
  大州(1)白墮麴(2)方餅法:穀三石:蒸兩石,生一石,別磑(3)之令細(xì),然後合和之也。桑葉、胡·葉(4)、艾,各二尺圍,長二尺許(5),合煮之使?fàn)€。去滓取汁,以冷水和之,如酒色,和麴。燥濕以意酌之(6)。日中擣三千六百杵,訖,餅之。安置暖屋床上:先布麥·(7)厚二寸,然後置麴,上亦與·(8)二寸覆之。閉戶勿使露見風(fēng)日。一七日,冷水濕手拭之令遍,即翻之。至二七日,一例側(cè)之(9)。三七日,籠之(10)。四七日,出置日中,曝令乾。
  作酒之法,淨(jìng)削刮去垢,打碎,末,令乾燥。十斤麴,殺米一石五斗。
  【注釋】
 ?。?)大州:可能是地名。
 ?。?)白墮曲:曲名。白墮:即劉白墮。白墮曲可能是劉白墮發(fā)明的曲。
 ?。?)磑:磨碎。
 ?。?)胡·葉:·不知是何字。
 ?。?)各二尺圍,長二尺許:每把草都是周長二尺,長二尺左右。
  (6)燥濕以意酌之:干濕憑經(jīng)驗斟酌。如何憑經(jīng)驗斟酌呢?就是要達(dá)到和曲的要求:調(diào)和曲粉要“干濕得所”,“不可貪水”,“'握得聚,撲得散’,是其訣也” 。(見《北山酒經(jīng)》卷下“頓遞祠祭曲”)
 ?。?)麥·:可能是麥秸。
 ?。?)與·:給于·。·可能也是指麥秸。
  (9)一例側(cè)之:一律傾斜著立起來。
  (10)籠之:裝在籠子里?;\,名詞用為動詞。
  【譯文】
  大州白墮曲方餅法:用谷三石:蒸熟兩石,生的一石,分別磨細(xì),然后混合起來。取桑葉﹑胡·葉﹑艾各一把,每把周長二尺,長二尺左右,一起煮爛。去渣取汁,用冷水調(diào)和,調(diào)和到如酒的顏色,用來和曲粉。其干濕程度憑經(jīng)驗斟酌。上午把和好的曲搗三千六百杵,完后,團(tuán)成曲餅。把曲餅安放在暖屋的曲床上:床上先鋪二寸厚的麥秸,然后放曲餅,上面也給予二寸厚的麥秸覆蓋。關(guān)門不能暴露了見風(fēng)見光。第一個七天時,用冷水弄濕手把曲餅擦拭一遍,隨即翻過來。到第二個七天時,曲餅一律傾斜著立起來。第三個七天時,裝入籠子里。第四個七天時,拿出來放在日光下,曬干了。
  用此曲作酒的方法是,凈削刮去污垢,打碎,剁成末子,讓其干燥。每十斤曲,消化一石五斗米。
  【原文】
  作桑落酒法:麴末一斗,熟米二斗。其米令精細(xì),淨(jìng)淘,水清為度。用熟水一斗。限三酘便止。漬麴,候麴向發(fā)便酘,不得失時。勿令小兒人狗食黍。
  作春酒,以冷水漬麴,餘各同冬酒(1)。
  【注釋】
 ?。?)冬酒:即上面所說的“桑落酒”。
  【譯文】
  作桑落酒法:用曲末一斗,熟米二斗。所用的米一定要精細(xì),用水淘洗干凈,淘到水清為度。用開水一斗。限三次投米便止。浸曲,等到曲接近發(fā)動時就投米,不得失時。不能讓小兒人狗吃釀酒的飯。
      如作春酒,是用冷水浸曲,其它方面都和桑落酒的作法一樣。
 


 五 黃衣﹑黃蒸及糱第六十八
  【原文】
  作黃衣(1)法:六月中,取小麥,凈淘訖,於甕中以水浸之,令醋。漉出,熟蒸之。槌箔上敷席,置麥於上,攤令厚二寸許,預(yù)前一日刈薍(2)葉薄覆。無薍葉者,刈胡枲(3),擇去雜草,無令有水露氣;候麥冷,以胡枲覆之。七日,看黃衣色足,便出曝之,令乾。去胡枲而已,慎勿颺(4)簸。齊人喜當(dāng)風(fēng)颺去黃衣,此大謬:凡有所造作用麥·(5)者,皆仰其衣為勢(6),今反颺去之,作物必不善矣。
  【注釋】
 ?。?)黃衣:曲名,即女曲。又名黃子﹑黃衣﹑麥完等。在《齊民要術(shù)》和李時珍《本草綱目》中,女曲都是用完小麥飯罨成,在《食次》中則是用糯米飯罨成。另有一種曲叫“黃蒸”(見下文“作黃蒸法”),與女曲稍有不同。但女曲和黃蒸的有效物質(zhì)都是生長在曲表面的黃色霉菌,故其作用基本相同。(見繆啟愉《齊民要術(shù)校釋·黃衣﹑黃蒸及糱第六十八》;另見李時珍《本草綱目·女曲》)
 ?。?)薍:初生的荻。
 ?。?)胡枲: 蒼耳。
  (4)颺:同“揚”。
 ?。?)麥·:“·”為脫字?!胞湣ぁ?,指女曲。
 ?。?)勢:力量,指女曲的曲力。
  【譯文】
  作黃衣法:六月中,取小麥,淘洗干凈后,于甕中用水浸泡,讓其變酸。濾出小麥,蒸熟。蠶架的竹簾上鋪席子,把熟麥放在席子上,攤到厚二寸左右,用前一日割回的嫰荻葉薄薄地覆蓋住。如無荻葉時,則割一些蒼耳草,擇去雜草,不要讓有水露氣;等到熟麥冷后,用蒼耳草覆蓋。過七天,看到熟麥上有了充足的黃衣,就取出曝曬,令干。取出熟麥時只去掉蒼耳草而已,千萬不能揚簸。齊人喜歡當(dāng)風(fēng)揚去黃衣,這是極不正確的:凡制造女曲來用的,都是要依賴黃衣的力量,今反而把黃衣?lián)P去,其作用必然不好了。                                                                   作黃蒸法:六﹑七月中,·(1)生小麥,細(xì)磨之。以水溲而蒸之,氣餾好熟,便下之,攤令冷。布置,覆蓋,成就,一如麥·法。亦勿颺之,慮其所損。
  【注釋】
  (1)·:當(dāng)是“取”字。
  【譯文】
  作黃蒸法:六﹑七月中,取生小麥,磨細(xì)。用水調(diào)和后蒸之,蒸到熟透了,就取出來,攤開晾冷。布置,覆蓋,成就,一如作女曲法。也不要當(dāng)風(fēng)揚簸,恐損傷黃蒸之力。
  【原文】
  作糱(1)法:八月中作。盆中浸小麥,即傾去水,日曝之。一日一度著水,即去之。腳生(2),布麥於席上,厚二寸許。一日一度,以水澆之,牙生便之。即散收,令乾,勿使餅;餅成則不復(fù)使用。此煮白餳(3)糱。
  若煮黑餳,即待芽生青,成餅,然后以刀·(4)取,乾之。
  欲令餳如琥珀色者,以大麥為其糱。
  【注釋】
 ?。?)糵:麥芽。
 ?。?)腳生:繆啟愉《齊民要術(shù)·黃衣﹑黃蒸及糱第六十八》注【六】:“指小麥種子萌發(fā)時最初長出的幼根?!?/div>
 ?。?)餳:糖稀。
 ?。?)刀·:繆啟愉《齊民要術(shù)·黃衣﹑黃蒸及糱第六十八》注【九】:“用刀割裂開來?!?/div>
  【譯文】
  作糵法:八月中作。盆中浸小麥,浸后即傾倒掉水,放在太陽下曬。每天著一次水,隨即去掉水。麥生出幼根后,即布在席子上,厚二寸左右。一日一次,用水澆之,生出麥芽就停止?jié)?。隨即散收,干燥之,不能讓麥芽纏繞成餅,若纏繞成餅就無法使用。此為煮白色糖稀的糵。
        若是作煮黑色糖稀的糵,即等到幼芽生長到由白轉(zhuǎn)青,麥芽纏繞成餅,然后用刀割取,干燥之。
       欲使糖稀呈琥珀色,須用大麥作的糵。
  


  六作葅﹑藏生菜法(1)第八十八(節(jié)錄)
   【原文】
   《食次》曰:“女麴:秫稻米(2)三斗,凈淅(3),炊爲(wèi)飯——軟炊。停令極冷,以麴範(fàn)中用手餅之。以青蒿上下奄(4)之,置床上,如作麥麴法。三七二十一日,開看,遍有黃衣則止。三七日無衣,乃停,要須衣遍乃止。出,日中曝之,燥可用?!?/div>
   【注釋】
   (1)作葅、 藏生菜:作腌菜﹑藏生菜法。葅:亦作“菹”,腌菜。
   (2)秫稻米:即糯米。
   (3)淅:淘(米)。
   (4)奄:《說文》:“覆也?!贝颂幱梅ㄍ邦弧保采w的意思。
   【譯文】
       《食次》說:“制女曲法:取糯米三斗,淘洗干凈,做成飯——做熟軟了。放到極冷后,在曲模中用手做成餅子。以青蒿下鋪上蓋,放在曲床上,像作麥曲的方法一樣。過三七二十一日,扒開看,曲餅上布滿黃衣就停止。若過二十一日無黃衣,就不要扒開,必須布滿黃衣才停止掩蓋。曲成后取出來,放在日中曬,干燥后就可以用了。”
    【原文】
   釀瓜葅酒法:秫稻米一石,麥麴成剉隆隆(1)二斗,女麴成剉平一斗。釀法:須消化,復(fù)以五升米酘之;消化,復(fù)以五升米酘之。再酘酒熟,則用,不迮(2)出。瓜,鹽揩,日中曝令皺,鹽和暴糟(3)中停三宿,度內(nèi)女麴酒中爲(wèi)佳。  
    【注釋】
    (1)隆?。焊吒摺?/div>
    (2)迮:壓;榨。
    (3)暴糟 :繆啟愉《齊民要術(shù)較注》“作菹 、藏生菜法第八十八”注【二六】:“指殘留酒精含量較高的酒糟 ,不是在酒糟中曝曬 。'鹽和暴糟中停三宿’, 是說將瓜放進(jìn)用鹽和的較濃酒糟中醃三宿,然後再過到('度內(nèi)’)女麴酒中 ?!?/div>
    【譯文】
        釀瓜葅酒法:用糯米一石,剁碎的麥曲高高的二斗,剁碎的女曲平平的一斗。釀法:須等一石米被消化,再用五升米投入;又被消化,再取五升米投入。再投后酒熟了,就可以用,不須把酒壓榨出來。所用的瓜,要用鹽擦后放在日中曬到表面發(fā)皺,放進(jìn)鹽和的較濃的酒糟中腌三宿,最后再過到上述用女曲釀成的酒中為佳。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生活服務(wù)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quán)!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