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胃止嘔湯治療妊娠惡阻
妊娠早期,出現(xiàn)惡心嘔吐,食入即吐者,稱為“惡阻”,又稱“妊娠阻病”、“子病”等。婦女懷孕后二、三月時,常可出現(xiàn)晨起欲嘔、神疲嗜倦等癥,這是早孕常有現(xiàn)象,不屬病態(tài)。若嘔吐頻作,飲食難進,食入即吐,則應積極治療,否則會影響孕婦的健康和胎兒的發(fā)育。
中醫(yī)認為,妊娠以后,脾胃虛弱,胎氣逆沖胃腑,致胃氣不降,發(fā)生嘔吐。其治療本著胃氣以和降為順,胎元以和為安之義,以益氣健脾、和胃降逆、止嘔安胎為主。筆者用自擬安胃止嘔湯,治療妊娠惡阻,效果滿意,茲介紹如下。
藥物組成:黨參10克,炒白術10克,茯苓10克,陳皮10克,藿香10克,砂仁3克(后下),炙甘草6克,鮮生姜5片,大棗10枚。
用法:每日用水煎服1劑,每劑分兩次早晚煎服(頻頻頓服),重者每日煎服2劑。
加減法:若偏于熱者加竹茹10克,黃連3克,以清熱降逆止嘔;挾痰者加半夏10克,豁痰止嘔;如嘔甚傷津、舌紅口干者,加北沙參、石斛各10克,以養(yǎng)陰和胃止嘔。
按:本方為五味異功散加藿香、砂仁、生姜、大棗而成。意在健脾和胃、降逆止嘔,配合芳香化濁之品,使?jié)嵝跋陆?,脾健胃和,以達止嘔之效。本方藥性平和,經長期實踐,每收良效。此方不僅用于妊娠惡阻,對其他病引起的嘔吐,均有一定的療效。方中藿香、砂仁、生姜疏邪化濁、悅脾、和胃止嘔;黨參、甘草益氣和中;白術、茯苓健脾滲濕;陳皮理氣行滯。諸藥合用,具有健脾胃、行其滯,化濕濁、調其氣、平嘔吐的功效。凡屬脾虛而引起的嘔吐,均可運用。
文章來源:家庭醫(yī)生報 作者:謝兆豐 江蘇名老中醫(yī)
自擬“烏白蘇湯”治妊娠劇吐
孕婦在妊娠6周左右常有擇食、食欲不振、清晨惡心嘔吐、頭暈、倦怠等癥狀,稱為早孕反應。如果反應較重,惡心嘔吐頻繁,甚至不能進食,則稱為妊娠劇吐。妊娠劇吐發(fā)作起來會使孕婦水、電解質紊亂及代謝失調,嚴重影響身體健康。近年來筆者自擬“烏白蘇湯”治療妊娠劇吐多例,收到了較滿意的療效,現(xiàn)介紹如下:
方藥組成:烏梅15克,白術15克,蘇梗15克,姜半夏10克,佛手10克,砂仁5克,姜竹茹15克。
用藥方法:水煎,每日一劑,煎煮兩次取汁混勻,分早晚內服。一般服藥3-5劑即可痊愈。
祖國醫(yī)學認為,妊娠劇吐的發(fā)生,主要是由于平素胃氣虛弱或肝熱氣逆,受孕后沖脈之氣上逆,致使胃失和降,或引動肝熱氣火上沖所致。“烏白蘇湯”方中烏梅味酸,能生津開胃,降逆止嘔,以此為君藥;白術培土健脾,并能安胎為輔;姜半夏、蘇梗、佛手、砂仁、竹茹,理氣寬中,健胃止嘔,祛痰化濕。故對治療妊娠劇吐,不論胃虛、肝熱、痰滯等型,均為相宜。
文章來源:家庭醫(yī)生報 作者:名老中醫(yī)張銀增
妊娠惡阻的中醫(yī)治療
妊娠惡阻是指懷孕以后出現(xiàn)惡心嘔吐,頭暈厭食,或食入即吐,并且影響正常的生活、學習與工作。若僅見惡心嗜酸、挑食,或晨間偶有嘔吐痰涎,為妊娠早期常有的反應,一般三個月后即可逐漸消失,不屬于妊娠惡阻。
中醫(yī)認為,發(fā)生妊娠惡阻的主要機理是沖脈(沖脈屬人體奇經八脈之一,功能為調節(jié)十二經氣血、促進生殖、并與月經的產生、胎兒的孕育有密切關系。)之氣上逆,胃失和降所致。臨床常見有脾胃虛弱與肝胃不和兩種證型。
屬于脾胃虛弱者的癥狀表現(xiàn)為:妊娠后,惡心嘔吐不食,口淡或嘔吐清涎,神疲思睡,舌質淡舌苔白潤,脈緩滑無力。治以健脾和胃,降逆止嘔為主。用黨參12克,白術10克、茯苓8克、炙甘草8克,法半夏10克,陳皮8克,木香6克,砂仁8克(后下),生姜3片(后下),大棗5枚(大紅棗),共煎湯內服,每日一劑,每劑服兩次,于飯前1小時溫服。
屬于肝胃不和者的癥狀表現(xiàn)為:妊娠后,嘔吐酸水或苦水,胸滿(悶)脅(兩腋下連及乳房)痛,噯氣嘆息,頭漲而暈,心煩、口渴、口苦,舌淡紅苔微黃,脈弦滑。治以抑肝和胃,降逆止嘔為主。用蘇葉(或蘇梗)10克,黃連6克,法半夏8克,陳皮8克,竹茹8克,黃芩6克,烏梅10克,麥冬10克,共煎湯內服,每日一劑,每劑服兩次,于飯后1小時溫服。
文章來源:家庭醫(yī)生報 作者:江援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