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席之上,器物與茶湯的相遇是時光的饋贈。紫砂壺、紫砂杯、玻璃杯、瓷杯等茶器久用之后,內部和外部總會凝一層茶垢。有人視其為“時光的印記”,尤其對紫砂器皿,篤信“茶垢養(yǎng)壺”的說法;也有人嫌其藏污納垢,堅持每次用完要徹底清潔。這層琥珀色物質,究竟是養(yǎng)器的寶,還是飲茶的隱患?
茶垢的本質是沒有喝完的茶湯暴露于空氣中,茶葉中的茶多酚與水中的微量金屬元素發(fā)生氧化反應,便會形成附著于器壁的深色物質。它并非茶湯精華的沉淀,而是化學反應的產物,會隨使用時間逐漸增厚,藏納茶湯殘留的有機物。
有人說“好茶好水養(yǎng)出的茶垢無需清洗”,這是常見的誤區(qū)。無論茶葉品質高低、水質優(yōu)劣,茶垢久積都暗藏衛(wèi)生風險。茶垢雖附著于器,看似無聲無息,卻非靜止無患。尤其杯底、壺嘴等清潔死角,殘留的有機物會成為霉菌滋生的溫床,下次泡茶時便可能隨茶湯進入人體,對腸胃敏感者并不友好。即便用優(yōu)質茶葉與軟水沖泡,殘留的茶垢長期不清洗,衛(wèi)生隱患只會與日俱增。
爭議最大的當屬紫砂壺。不少茶友認為,茶垢能讓壺色更溫潤、茶湯更醇厚,可事實并非如此。紫砂壺的魅力,源于其獨特的雙氣孔結構,透氣性好而不滲水,既能吸附茶湯香氣,又能過濾部分重金屬,讓茶湯口感更柔和。但“養(yǎng)壺”養(yǎng)的是壺身的包漿,而非內壁的茶垢。
包漿是茶湯浸潤壺身、經人手摩挲后形成的自然光澤,均勻通透,是時光賦予的溫潤;茶垢則是堆積在氣孔與器壁上的雜質,會逐漸堵塞紫砂壺的氣孔。當氣孔被茶垢填滿,壺的透氣性大幅下降,不僅無法吸附茶香,還會鎖住殘留的茶漬與異味,導致后續(xù)泡出的茶湯串味,失去原有的口感。更重要的是,堵塞的氣孔會讓茶垢更難清潔,霉菌滋生,既破壞壺的實用價值,也違背了飲茶的健康初衷??梢?,無論何種材質的茶器,茶垢都該勤清洗,且需根據材質差異,選擇合適的清潔方式。
對玻璃杯、瓷杯這類表面光滑的器物,清潔相對簡單:可用海綿蘸取食鹽或小蘇打擦拭,顆粒的研磨力能輕松去除茶垢,且不會劃傷器壁;若茶垢較厚,可用軟布蘸取牙膏擦拭,再用清水沖洗,便能恢復潔凈透亮。
紫砂類器皿的清潔則需“溫和以待”,忌用任何粗糙工具與化學清洗劑,前者易刮傷壺體,后者的化學成分會滲入氣孔,破壞紫砂的吸附性與透氣性,還會殘留異味。日常養(yǎng)護可遵循“即泡即清”:每次泡完茶,用熱水沖洗壺內殘留的茶渣,再用干凈的茶巾輕輕擦拭壺身,讓其自然風干,注意保持壺蓋與壺身分開,確保完全干燥;若有輕微附著物,可在熱水沖洗時,用壺置的軟毛刷頭輕輕刷洗內壁,外壁則用濕茶巾擦拭后,再用干茶巾擦拭一遍,長期堅持,壺身會愈發(fā)溫潤光亮。
每月可進行一次深度清潔:先將紫砂壺注滿沸水升溫,倒掉后加入一勺食用小蘇打粉,再注滿沸水并蓋上壺蓋,靜置浸泡20-30分鐘。小蘇打呈弱堿性,能有效分解茶垢中的有機酸,且性質溫和,不會損傷壺體。浸泡后用軟毛刷刷洗壺內頑固污漬,再用清水與沸水反復沖洗數次,直至完全沒有小蘇打的味道即可。
茶為清雅事,器是載味體。一方凈器,不僅是視覺之悅,更是對茶味的尊重、對健康的負責。真正的養(yǎng)器之道,從不是縱容茶垢堆積,而是以細致清潔守護器物本真,讓每一把紫砂壺、每一只茶盞,都能始終保持最佳狀態(tài),陪我們品盡茶湯的醇厚與清香。(關注“秋韻香舍”,共赴每一場茶事之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