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卷雞蛋”,作為中國最古老的傳統(tǒng)面食之一,在頭伏這天,全國各地的吃貨們終于都有了名正言順吃餃子的機會。
薄嫩的餃子皮,一口咬破之后是鮮滑的汁,混著香噴噴的餡兒一起“溜”進嘴里……
頭伏吃餃子·搶福
老話里的養(yǎng)生經(jīng)
餃子形似元寶,“伏”與“?!蓖?,因此頭伏餃子又有“元寶藏?!钡恼f法。
過去,入伏之時恰逢麥?zhǔn)詹坏揭粋€月,家家有糧、儲備充足,人們就趁機犒勞一下自己、享享口福。
再加上小暑之后氣溫升高,“燒烤模式”+“汗蒸模式”來襲,身體會額外損失不少蛋白質(zhì)、氨基酸、維生素等。
餃子無疑是最適合補充營養(yǎng)的傳統(tǒng)食物之一。
搟皮時·放“顏料”
餃子皮篇
和面時加入各種粗糧粉和豆粉,不僅能增加營養(yǎng),還能讓口感更豐富,但需要注意的是,它們的比例需要控制在20%以下。
想增加營養(yǎng)素,就在面粉里加入蔬菜汁;想更有嚼勁,就加入雞蛋或牛奶。
餃子皮里面還可以放些純天然無害的“顏料”:
用紅曲粉或藏紅花做出紅色的餃子,能健脾消食、活血化瘀;
把南瓜或胡蘿卜蒸熟后打成的南瓜泥或胡蘿卜泥和到面粉里面,這樣包出的餃子顏色金黃,口味清香;
黑豆?jié){和黑芝麻粉用來和面,做出黑灰色的餃子,增加飲食中花青素和維生素E的含量
充分?jǐn)嚢琛ぜ狱c香油
餃子餡篇
肉餡:自己剁,充分?jǐn)嚢?/span>
肉餡材料應(yīng)選擇三分肥七分瘦或二分肥八分瘦的豬肉,最理想的是瘦肉中帶一點白色脂肪紋路,肉質(zhì)嫩,沒有筋,而且比較多汁的。
肉切碎后一定要加入咸味調(diào)味品,鹽、雞精和醬油都可以。
如果肉餡要吸入更多的菜水,就選前兩項;如果肉多菜少,或者菜出水少,就可選醬油。
肉加入醬油、鹽和雞精等咸味調(diào)味品之后,要往同一個方向充分?jǐn)嚢?。這樣能讓肉餡變黏,煮的過程中也不易散開。
建議大家盡量自己剁肉,能吸收相當(dāng)于肉餡重量20%~30%的水分。
蔬菜:切碎后馬上加香油
制作餃子的蔬菜餡兒有4個要點。
一定不要用鹽把水“逼”出來,更不要擠去菜汁,可以利用加鹽拌好的肉餡來吸水。
蔬菜的可溶性營養(yǎng)成分很大一部分在菜汁當(dāng)中,香氣物質(zhì)也是如此。
切對細胞完整性的破壞較小,出水少;剁碎則會嚴(yán)重破壞細胞,出水多。
菜切碎后放時間久了,蔬菜里的維生素、香氣物質(zhì)容易損失。一些十字花科蔬菜中的硫甙類抗癌物質(zhì)也會損失慘重。
所以必須先把肉餡拌好,然后放蔬菜攪拌,并立刻包進餃子里。
切碎后,立刻拌進兩勺香油。
油會在蔬菜顆粒表面形成一層脂肪薄層。這樣就能進一步保證餃子餡少出水,蔬菜顆粒與肉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吸水:加這些食材就行
做肉餡比例相對較低的餃子餡,或者做素餡餃子時,就需要額外增加吸水食材了。
比較好用的是粉絲、木耳和香菇,還可以加入海米和蝦皮增加海鮮味兒。
以干木耳為例,洗凈先泡幾分鐘,表面沾水之后洗干凈,然后甩掉水分,剁碎,放在餡料中,它們自然會從中吸收水分,逐漸膨脹起來。
下鍋煮·別添水
煮餃子篇
傳統(tǒng)的“煮四開”方式(添冷水,水開四次),其實已經(jīng)不適合現(xiàn)在的烹飪習(xí)慣了。
正確的煮餃子方法是:
大火使鍋里的水沸騰,水開了下入餃子。一次別煮太多,以鍋底大小判斷,讓餃子之間留出空隙。
剛下入鍋里的餃子還沒沸騰,會往鍋底沉。這時拿把勺子順著鍋邊攪動水面,讓渦流的力量帶動底部的餃子旋轉(zhuǎn)。
水開后轉(zhuǎn)中小火,保持鍋里微微沸騰,能讓餃子熟得均勻,餃子皮也不會很快變黏。
微沸時可以將鍋蓋半蓋在鍋口上,既能讓熱蒸汽往下循環(huán),又能起到連煮帶蒸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