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教師節(jié),是所有老師的節(jié)日,向人民教師致敬!
祝福所有老師:節(jié)日快樂,健康幸福!
尊師重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
兩千多年前,孔子奉行“有教無類”的教育思想,廣收門徒,最多的時候,弟子達到3000多人。
孔子的思想也藉由弟子們傳承下來,儒學成為中華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
孔子也被后世奉為“至圣先師”,受到無數(shù)人的追慕。
今天是教師節(jié),細讀中國八大尊師故事,尊師道,敬師德,念師恩。
程門立雪
程顥(hào)、程頤(yí),世稱“二程”,是北宋理學家和教育學家,為宋明理學的奠基者。
程頤辦書院,收門徒,許多人不遠萬里來求學。
這一年冬天,楊時和游酢(zuò)來拜訪程頤,向他求教。
不巧的是,程頤閉眼坐在椅子上睡著了。
楊時和游酢就站在一旁恭敬相候,沒有離開。
屋外正大雪紛飛。
等到程頤醒來,看到他們,說:“你們兩位賢者還站在這里呀?天色晚了,你們先去休息吧?!?/span>
等他們推開門時,發(fā)現(xiàn)外面的雪已經(jīng)一尺深了。
尊重老師,就是尊重知識。渴望知識改變命運,渴望知識改造人格,渴望知識修習內心。
子貢結廬
孔子是一位大教育家,一生收了3000多個徒弟,其中賢達之士就有七十多位。
端木賜,字子貢,是孔子的得意門生,善于雄辯,辦事通達。
公元前479年,孔子去世了,子貢哀傷至極。
眾弟子服喪三年后訣別離開,而子貢在孔子的墓旁建了一個小屋,又守喪了三年才離開。
如今,在孔子的家鄉(xiāng)曲阜孔林,還有子貢結廬的遺跡。
“一日為師,終身為父”,是中國人對老師最樸素的情感。
張良拾履
張良是西漢三杰之一。
秦末漢初時,張良隱居在下邳,常到一座橋上散步。
有一個穿著粗布衣服的老人,走到張良面前,將自己的鞋子丟到橋下。
然后對張良說:“小子,下去把鞋子撿起來?!?/span>
張良很生氣想打他,看他年紀大,忍住了,幫他把鞋子撿了起來。
老人穿上鞋,笑著離開了。
老人走了一里路,又返回來了,告訴他:“孺子可教,五天后天剛亮,跟我在這里相會?!?/span>
五天后,張良如約而至,老人早已等候多時。
他對張良沒好氣地說:“跟老年人相約,反而后到,是為什么呢?”
老人非常生氣,說:“五天以后早早再來吧。”
五天后雞一叫,張良就趕緊來赴約,老人又先在那里了。
老人又約五天后相見。
五天后的半夜,張良趕緊來赴約。
果然,這一次,他先到了。
不一會兒,老人也到了,對張良的表現(xiàn)非常滿意。
他送給張良一本書:“看完這本書,你就可以做帝王的老師了。”
天亮時,張良一看手中的書,正是《太公兵法》。
此后,張良詳讀書中的內容,最后果然輔佐劉邦,建立了一番事業(yè)。
提燈引路,育夢成光,去往星辰大海的路上,老師是領路人。
孔子問禮
公元前523年的一天,孔子對弟子南宮敬叔說:
“東周圖書館里的老子,博古通今,知道禮樂之源,懂得道德之要。我想去向他求教,你愿意跟我一起去嗎?”
南宮敬叔欣然同往。
彼時,孔子在魯國,距東周路途遙遠。
孔子和南宮敬叔一車一馬一僮一御出發(fā)了。
終于見到老子了,老子得知他們千里迢迢而來,非常高興。
他和孔子徹夜長談,受益匪淺。
而孔子向老子問禮的故事也傳為佳話。
追逐老師的身影,就是在追逐夢想的路上。
一字師
唐朝人李相,曾任大居守。
李相最喜歡讀《春秋》,每天都要讀一卷。
每次讀到魯國大夫叔孫婼的章節(jié)時,一旁的小吏臉色就變得不好。
李相問他:“你經(jīng)常讀這本書嗎?”
小吏說“是”。
李相問他:“為什么我每次讀到這里,你的臉色就變了呢?”
小吏說:“因為我的老師教我讀時,'婼’讀chuò,如今聽到您讀'婼’為ruò,才知道我以前都讀錯了。”
李相說:“不是這樣的。我沒有跟老師學習,是自己查閱《經(jīng)典釋文》而讀的,錯誤一定在我。”
于是,李相又翻開《經(jīng)典釋文》,發(fā)現(xiàn)注音的字模糊了,小吏才明白李相把注音的字形看錯了。
小吏委婉地告訴了李相他確實讀錯了。
李相非常慚愧,于是把太師椅放在北墻邊,請小吏坐下,接受他的禮拜。
從此,你就是我的“一字師”。
每一次謙虛的低頭,都是在狠狠吸吮著知識的養(yǎng)份。
岳飛思師
周同是北宋末年武術大師,以善箭術聞名。
岳飛年少時跟著周同學藝。
有一天,周同連發(fā)三箭,皆中靶心。
他對岳飛說:“這樣才能說精通射箭?!?/span>
岳飛試射,第一箭擊破周同剛才那一箭的箭頭,第二箭又中。
周同非常驚訝,他當即將自己心愛的兩把弓贈給岳飛。
跟著周同,岳飛學得一身高超的箭術,能左右射箭。
后來,周同去世了,岳飛每到初一、十五都會去墓前憑吊祭祀。
岳飛沒有錢,他就賣掉自己的衣服,買一些酒肉祭奠,同時還連射三支箭,借此懷念可敬的師傅。
師恩隱身,從不求顯赫聲名,潤物無聲,卻又刻骨銘心。
陸佃千里求師
陸佃是大詩人陸游的祖父。
古時學校很少,求師困難,求名師更為不易。
陸佃得知大文豪王安石正在江南講學,便決心去拜師。
為了拜師,他穿著草鞋,背著鋪蓋,長途跋涉,跑了千里路程。
一天下午,來到一條河邊,當時沒有渡船,只得把行李頂在頭上涉水過河。
當他走到河心,突遇山洪暴發(fā),巨大的洪流將他卷走,幸好被一位好心的艄公救了上來。
經(jīng)過幾個月的努力,歷盡艱辛,終于找到了王安石,當他跨進王安石的家門時,已精疲力竭了。
王安石看到這位不遠千里前來求學的有志青年后,十分喜愛,決心把全部知識傳授給他。
在王安石的精心教導下,陸佃學習非??炭?,博覽群書,終于成為一個大學者。
年少對世界的好奇,總能在老師那里找到答案。
飲水思源,莫忘師恩。一杯佳茗,敬予人生路上掌燈人。
今天是教師節(jié),感謝所有幫助過我們的師長,向他們道一聲:老師,謝謝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