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這幾個字連起來是:
既命女更乃且考司
這也是冊命文檔中的標準格式,不僅是這件師
這句話的意思是:“就任命你接替你的先祖的官職”。這是讓師
我們大致來了解一下遠古傳說中的禪讓制,還有禪讓制是怎么被世襲制取代的。
堯舜禹禪讓
傳說中遠古的中國曾經有過一段禪讓制的美好時光,在堯舜禹三代帝王的時候,他們實行的是禪讓制。
相傳堯年老的時候,舉行部落聯(lián)盟議事會,各部落領袖都推舉舜為繼承人。堯對舜考核三年,認為他可以勝任,就命舜攝政。舜的政績得到各方肯定,堯舉行禪讓儀式,在祖廟的祖宗牌位前推薦舜做自己的繼承人。堯死后,便由舜繼任為王。
舜繼位后,用同樣的方式選拔王。經過治水考驗,各方認同禹的表現(xiàn),于是帝舜舉行禪讓儀式,在祖廟里的祖宗牌位前推薦禹做自己的繼承人。禹在舜死后便成為王。
禹繼位后,以同樣方式先后指定了皋陶、伯益作候補繼承人,但似乎沒有舉行過正式的禪讓儀式。
這種傳賢不傳子的繼位方式被稱為公天下。是儒家思想中的理想社會,是天下為公。還記得嗎?孫中山先生建立的民國,就想要實現(xiàn)“天下為公”,和“耕者有其田”。
世襲制
禹的兒子叫啟,禹死后,啟廢除了傳統(tǒng)的部落禪讓制,傳說啟率兵殺死了伯益而稱王,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國家,夏。很可能禹為了讓兒子繼位,削弱了伯益的力量,增強了啟的力量,是禹有意的作為。禹傳子,代替了以前的禪讓制度,由禪讓制變成世襲制,以后歷代相沿,被稱為家天下。
夏商周三代實行的是世襲制,世襲的不限于王位,也適用于其他的爵位和官位。從西周的銘文可以看到大量的記載,格式基本相似:“命汝更乃祖考……”,夏商的制度我們已經不清楚了,而西周的整個制度設計保留在周禮中,可以看得出,都是為了保證世襲制的有效運行。
從禪讓制過渡到世襲制,在人類的各個文明社會從低級階段發(fā)展到高級階段的過程是普遍發(fā)生的,中華文明是這樣,中東文明是這樣,歐洲文明是這樣,美洲文明也是這樣。從人類文明發(fā)展的這一規(guī)律來看,世襲制代替禪讓制應該是進步的。
到秦代,郡縣制取代了世襲制,只有皇帝和諸侯的位置是世襲的,其他所有的官位都不能世襲,這就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