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武術(shù)的愛好其實起源于對體育的不愛好。從小就體弱多病,身材矮小。學生時代,體育成績一直就不理想。球類運動基本跟我無緣。為增強體質(zhì),沒辦法就選擇了武術(shù)作為健身運動。那時候我們只有一個剛從武漢體院畢業(yè)的女老師,教我們練武術(shù)基本功和長拳。順便教了24式簡化太極拳,其實也就當長拳練的,一點太極的味道也沒有。 對形意拳的接觸,其實是是受一個同學的影響,他暑假找一個武館專門學了的,回來后,我們就跟他學,因為他說形意拳是功力拳,能強筋健骨,能長勁。我就特喜歡。我還專門買了一本李天翼寫的《形意拳術(shù)》一書,一直寶貝一樣的隨身帶著。沒事就拿出來揣摩。每天晚上都上球場去站樁、打五行拳。很快我的身體強健了,力量已經(jīng)是同學中非常強的一個了。教我的同學叫唐曉明,他除了身法比我靈活以外,力量大不如我。同宿舍一同學叫李志剛,長得桿子似的,很高,以前我瘦弱矮小。根本不是他對手,每次一被他抱住就廢了,經(jīng)過形意拳的鍛煉,終于有一天,我已經(jīng)不再怕他的抱摔了,相反他上來一抱,我就一個下蹲,反抱他雙腿,肩向前一擠,就能把他給擠出去。這種反敗為勝的感覺是非常爽的。 由于沒有老師指導(dǎo),提高是很困難的。參加工作后就基本上沒怎么練了,直到2000年的一次意外受傷,勁力全部喪失,才又想重新鍛煉了。然而再練形意拳,已經(jīng)找不到以前那種罡勁了。也就活動活動筋骨而已。 到哈薩克斯坦工作后,有不少同事都習練太極拳,受他們影響,開始研究太極拳了。 今年先學習了42式竟賽套路,有些同事練的是陳式,就又學了陳式新架一路。用心研究了半年,也每天堅持早晚練了半年。把一些心得記錄如下: 一、頭痛醫(yī)腳 有一句俗語叫“頭痛醫(yī)腳”,是嘲笑庸醫(yī)的,然而我卻真的頭痛是通過醫(yī)腳醫(yī)好的。 那天一同事剛從國內(nèi)休假回來上班,大家晚上就喝一點酒。我酒量有限得很,那天就有點過量,第二天后腦左則有一根筋疼得很,一天人都沒精神,只是拿手不斷地揉這根筋,也沒見好轉(zhuǎn)。晚上練太極時都是非常柔和遷就的。金剛搗錐都沒敢搗。練到掩手肱錘時不小心拳出快了一點,就感覺后腦一陣疼。然而當時我有一個體會,就是感覺腦袋疼是因為下面的力量傳到頭部震動了后腦,后腦就疼了。我重新打一拳出去,注意了松胯,明顯感覺力量得到了緩沖,后腦的痛感好多了。就這樣堅持練了一個小時后突然覺得后腦已經(jīng)不疼了。 真是一次因禍得福,因為頭痛,我不得不松胯讓力往下沉,而力往下沉后,頭竟然不痛了。同時我也悟出以前的松胯其實松得還不夠。 二、先緊一下 同事李世亮的太極拳老師是太極大師傅鐘文的徒弟,是有真功夫的。呵呵。所以我喜歡經(jīng)常跟他交流交流。有一次他跟我講,老師講松,要先緊一下。當時沒怎么在意。后來在一個太極QQ群里也有人這么說?;仡^自己體會了一下,真的是很容易體會到松。 其實我對松的理解還是沒什么問題的,但這種尋找松的感覺的方法對一些不知道如何放松的人來說真的是一個方便之門。 意拳有一句口決叫“為求大柔先瞬剛”,其實就是通過瞬間的緊來尋找大松大柔的體會。 三、太極操 平常練太極的人其實都是當體操來練的。一直我就為此困擾,想尋找到真正的太極鍛煉方法。經(jīng)過與網(wǎng)友交流,其實密決還是在古拳譜里?!跋扔烧惺欤缓笪蚨畡?,由懂勁而階及神明?!?br> 所謂“招熟”就是拿太極當體操來練。先把動作做對。前人光這項基本功就得三五年功夫。 “招熟”的正確練法: 1、學習全套動作,一到兩個月; 2、糾正每個動作,這是最困難的起步,有老師有糾正叫“捏架子”,沒有老師的糾正,自己照著老師的視頻、照片糾正叫“盤架子”。一年; 3、細練每個動作,把每一個動作拿出來做單練,做到熟練規(guī)范,叫做單操手。二年。 4、重新組合全套動作。 只有這樣才不會把太極拳練成街頭老太太的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