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袋里擠不下的,就親手寫下來。
你好,我是大圓兒。
人生追求的是不悔,職場生存追求的是不耗。
有讀者留言說,自己總被職場瑣事糾纏,明明手頭任務堆成山,卻總?cè)滩蛔£P注同事的閑言碎語、領導的細微表情,甚至為了“合群”參加無意義的聚餐,結果工作沒做好,精力全耗在人際內(nèi)耗里。
問我該怎么破,是該硬著頭皮融入,還是干脆“獨行”?
你要這么一直糾結下去,興許還能“平衡”著過,可若某天突然醒悟“我本不該在意這些”,那才叫真痛苦。按我的體系看,職場內(nèi)耗從不是某次“在意他人”的單選題,而是無數(shù)次“心中有人”的慣性累積出的質(zhì)變。
俗稱當你的注意力開始偏移到“他人評價”時,接下來每一次“該聚焦事”的時刻都沒守住本心,自然就生出“內(nèi)耗”的念頭。
且不說“合群才能生存”這種老掉牙的職場偏見,單論“關注”本身,無所謂對錯。只存在你能否承擔“分心”的代價,有沒有“事了拂衣去”的決斷力,是不是總在彌補或提高自己的“專注閾值”。
很多人正陷在自己“關注人”的泥潭里,眼睛卻盯著他人“專注事”的成果。
比如看到同事高效完成項目被表揚,就暗自羨慕“他怎么那么順”,卻忘了自己花兩小時琢磨領導一句“還行”背后的潛臺詞。
看到新人敢直接匯報方案被重用,就嘀咕“他真會表現(xiàn)”,卻忽略自己磨磨唧唧改PPT的三個小時。羨慕來羨慕去,何時能清凈?
只有你真正“眼里只有事”的那刻,才能了結內(nèi)耗。你安于“事”本身,看穿“人”的干擾,不再美化“如果我當時在意他人”的虛擬路徑。
“關注錯人”未必是錯,真正讓人持續(xù)內(nèi)耗的,是你沒有自己的“事核心”,有沒有一套篤定的職場價值體系。
你聽聽職場老手說的,有人總跟著情緒走,領導皺眉就慌,同事夸句就飄,最后活干得稀碎,升遷總輪不上。
而有人無論坐哪個工位,都能把“事”做到極致,關鍵不是他運氣好,而是他的“容錯專注率”高。
不把精力隨意托付給“人際雷達”,而是聚焦事、完成事、優(yōu)化事,在事中磨煉自己。
如果把職場幸福分級別,最高級不是當上總監(jiān)、拿百萬年薪,而是能否按照“專注事”的方式過職場生涯。
這個“想要”的前提,是你已權衡過“專注事”的代價,可能被說“不合群”,可能錯過某些“人情紅利”,但依然甘之如飴地選擇“眼里有事”。用兩個字概括就是:不耗。
這種情況下,人很難陷入“我為什么總內(nèi)耗”的死循環(huán)。就算某天驚覺“我曾分心于人”,也能認了,要么調(diào)整策略“補事”,要么徹底“斷雜念”,不會困在“如果當時在意他人”的假設里走不出來。
與其花時間糾結“我為什么總在意他人”,不如把精力放在“如何讓事更高效”上。
職場女性的“下墜慣性”本就更明顯,容易在壓力大、情緒低時滑入“關注他人評價”的陷阱。
比如“她是不是討厭我”、“領導是不是不滿意”,要是“合群”就好了。但重點不是批判“分心”,也不是把“一時的情緒”當成失敗。
一次“分心”撼動不了職場系統(tǒng),人生還長著呢。更關鍵的是,認清“內(nèi)耗”的本質(zhì)是“心被他人占”。
我有個朋友,剛?cè)肼殨r總琢磨“同事是不是排擠我”,開會不敢發(fā)言,聚餐不敢缺席,結果活干得慢、人累得慌。
后來她想通了:與其猜“他人”,不如盯“事”。她開始每天列任務清單,開會只記關鍵決策點,聚餐只聊工作相關話題,慢慢發(fā)現(xiàn)“同事其實在意的是結果”。
三年后她成了部門骨干,升職那天她說:“不是我不在意人,是我先學會了把'人’放在'事’后面。”
你可以“早醒”本就是幸運。職場關系只是服務于“成事”的工具,影響力可大可小。
除去極端情況,比如職場霸凌、惡意排擠,大部分人都有機會把職場過成“專注事”的修煉場,不講雞湯,這是“自己的事自己干”的必然。
人活一世,職場一程,各有各的難處,各有各的活法。
但決定你能否“不內(nèi)耗”的,只有一樣:保持“眼里有事,心中無人”的心態(tài),不懼他人評價,把自己的“事”做好,按自己的節(jié)奏每天精進一點。
命運最后會把專注的你,帶去該去的地方,不是“合群”的舒適區(qū),而是“成事”的成就感里。
點亮「在看+贊」,愿你平安喜樂,福生無量。
關注的人越多,我更新的動力會越大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