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12月的一天,中國社科院考古研...
1999年12月的一天,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的楊泓先生,急匆匆來到北大紅樓的《文物》編輯部,找到編審李力先生。他開口就說:“給你看件奇怪的東西?!闭f著拿出一個信封放在桌上。只見黃色的信封邊角都有輕微磨損。上面用鋼筆手寫著寄件人名字和地址:“北京市,朗澗團×公寓××室,宿白”。
宿白先生是北京大學(xué)考古系教授。與宿白先生非常熟悉的李力,一眼便認(rèn)出這上面的字不是宿教授寫的。而且宿教授的家是北大“朗潤園”,而不是什么“朗澗團”。宿教授不可能連自己家地址都寫錯。
再看信封上的郵戳寫著“廣州長壽西路”。也就是說,這件信封也不是從上面的寄件地址寄出來,而是從廣州寄出。
楊泓和李力兩人面面相覷。他們兩人內(nèi)心都很疑惑:這是誰再冒充宿白先生寄出這封信件?里面到底是什么?
兩人按捺住內(nèi)心的疑慮,打開了信封。只見里面有一本日本美秀博物館的藏品展覽圖錄。圖錄第34?35頁夾著三張白紙:
第一張復(fù)印了《文物》月刊1983年第7期的封面;第二張復(fù)印這期刊發(fā)的考古簡報《山東省博興出土一批北朝造像》,那是當(dāng)?shù)匦鲁鐾恋?張北朝晚期(約公元6世紀(jì))石雕佛、菩薩照片;最后一張為白紙,上面只醒目地用中文繁體字由右至左書寫兩個大字:“國寶”。而圖冊這兩頁刊登的正是一件有巨大蓮花頭光的石雕菩薩照片。
作為那篇山東博興出土造像簡報的責(zé)任編輯,李力先生很快就找出那期刊物和那篇稿件相關(guān)的原始資料。他們仔細(xì)分析后發(fā)現(xiàn),美秀博物館館藏品圖錄那件石雕菩薩立像,與《文物》1983年第7期中的一張“青石單身菩薩像”完全相同。而這件石像是在1976年山東省博興縣出土,是一處北朝晚期佛教造像窖藏中的一件。
難道說寄件人是想借宿白教授的名義,告訴考古研究所,日本博物館展出的這件菩薩佛像是我國國寶?
兩位先生立即與山東方面聯(lián)系,了解這批造像的保存現(xiàn)狀。山東省博興縣文物管理所方面的回答是,該菩薩像于1976年在當(dāng)?shù)爻鐾?,一直保存在縣文管所,1994年7月4日深夜被竊,至今下落不明。
至此楊泓和李力都覺得事情并不簡單。眼前的信封、目錄冊和山東方面的回答,背后似乎有雙“推手”,把他們推到這些事實面前,告訴他們國寶流失在外。
于是兩位先生決定去找宿白教授。經(jīng)過宿白教授鑒定,日本博物館展出的佛像,就是山東此前出土的“蟬冠菩薩佛像”。此尊佛像曾經(jīng)在國內(nèi)展出,是一件中華瑰寶。在聽說國寶至今下落不明,甚至可能就在日本博物館里,宿白先生覺得遺憾可惜,又覺得應(yīng)該盡快促成國寶回歸。
而如今,國寶經(jīng)過被盜后輾轉(zhuǎn)流失海外,專家們都極力希望促成國寶回歸。通過《紐約時報》采訪報道施壓以及多方努力,中方代表團終于與美秀博物館代表取得聯(lián)系,而對方在輿論壓力下,也愿意和談。
在經(jīng)過與中國方面長達8個月的磋商談判后,美秀博物館最終同意將這件文物無償返還中國。而中方在征得國家有關(guān)部門的同意后,決定石像可以在美秀博物館借展6年。
2008年1月,在外流浪長達14年的蟬冠菩薩像終于回到故鄉(xiāng),入藏山東博物館。
#古史傳奇# #歷史上的趣事# #山東頭條# @憶點歷史 :
“蟬冠菩薩佛像”是我國佛教文化藝術(shù)中璀璨的明珠。它的一生,幾經(jīng)流轉(zhuǎn),漂洋過海,最終回到祖國懷抱,接受子孫后代瞻仰,向他們述說著那些年歷經(jīng)的風(fēng)華歲月,傳播盛世梵音。
我是
@憶點歷史 ,每天分享點滴故事和知識。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