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亡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婦女無顏色…”,當車輪馬蹄卷起漫漫黃沙,匈奴人在悲涼的歌聲中漸行漸遠。經過數(shù)十年征戰(zhàn),匈奴,這個頗具傳奇色彩的游牧民族,在漢朝連續(xù)的打擊下,走向分裂,一部分西遷遠遁,一部分南下歸附,曾經稱霸歐亞草原的第一個游牧帝國,最終消失在民族大融合之中。但匈奴與漢王朝之間演繹了數(shù)百年或戰(zhàn)或和的歷史,卻在白登之圍、封狼居胥、蘇武牧羊等膾炙人口的故事中依舊鮮活。
匈奴是第一個稱霸歐亞草原的游牧帝國,在漢朝的接連打擊下,最終消失。
興于草原,南下劫掠
匈奴興起于商周時期的蒙古草原,被中原稱為“鬼方”、“獫狁”(音“險允”)。到了秦漢,才稱“匈奴”,并一直沿用至今。漢代以前,匈奴內部并不統(tǒng)一,對中原來說,他們是邊境上不時趁火打劫的鄰居,雖然討厭,卻還未構成強大的威脅。秦朝時,始皇帝派蒙恬北擊匈奴,收復河南地(今河套地區(qū)),筑秦長城在陰山之上,匈奴退居大漠以北,十余年不敢南下而牧馬。
秦朝時,秦始皇派蒙恬北擊匈奴,收復河南地,使“胡人十年不敢南下而牧馬”。
然而,公元前209年前后(秦末漢初),中原戰(zhàn)亂,匈奴冒頓單于橫空出世,統(tǒng)一起松散的匈奴各部,開始對外擴張。在蒙古草原上,匈奴東滅東胡,西驅大月氏,南并樓煩王、白羊王,北服丁令、鬲昆、屈射等部族,勢力急劇擴張,有“控弦之士三十萬”,稱霸西域與北方草原,然后,對南面豐饒的中原,探出了利爪,不斷襲掠西漢北部邊郡,給西漢邊疆帶來巨大災難。
冒頓單于統(tǒng)一匈奴各部,開始對外擴張后,達到“控弦之士三十萬”,稱霸西域與草原。
公元前201年,漢朝初立,百廢待興,南下劫掠的匈奴騎兵包圍了馬邑(今山西朔縣),迫使韓王信投降后又企圖南擾太原城。漢高祖劉邦親率32萬大軍前往相救,卻被包圍于白登山長達7天7夜,最后不得不以賄賂單于閼氏,并下嫁公主和親的方式來解困。贈送大量金、酒、米、繒等物品與匈奴,開放官市,最終漢匈和解,約以長城為界。迫使西漢皇帝忍氣吞聲、安撫求和的是西漢初年,長期戰(zhàn)亂導致的經濟殘破,人口銳減,百姓貧困,國庫空虛,軍力衰弱,再加之內部有諸多各懷己意的異姓諸侯王,西漢迫切需要一個休養(yǎng)生息的時間。
百廢待興的漢初,無力抵擋匈奴襲擾,只得以和親安撫來解困,獲得休養(yǎng)生息的時間。
此后,西漢王朝歷經惠帝劉盈、高后呂雉、文帝劉啟、景帝劉桓,至武帝劉徹初期,共60余年間,在和親安撫的防御戰(zhàn)略下,匈奴南下侵擾的次數(shù)減少,西漢獲得了鞏固政權和進行戰(zhàn)略反擊的時間。
匈奴軍隊序列簡表,便于理解漢匈雙方軍力。
匈奴作為草原游牧民族,部落最高首領為單于,單于以下有左右賢王、左右谷蠡王、左右大將、左右大都尉、左右大當戶等。實行民兵制,成年男子均為甲騎,平時游牧狩獵,戰(zhàn)時則從事攻伐。掌握了對馬的馴化和騎乘的匈奴人,作戰(zhàn)時戰(zhàn)法飄忽不定,聚散無常,“利則進,不利則退,不羞遁走”,善于奇襲和突襲。
漢朝經過文景之治,為漢武帝留下了豐富的糧秣和兵源。
匈奴未滅,何以家為
“匈奴未滅,何以家為!”是西漢驃騎將軍霍去病的千古名言,也印證了漢擊匈奴的積極進攻取代了安撫和親的妥協(xié)忍讓。經過長達六十余年的重農抑商,鼓勵生育,崇尚節(jié)儉等一系列與民休息的措施,西漢經濟得到恢復和發(fā)展,人口也大為增長。同時隨著高祖平定異姓諸侯王、文景二帝的“削藩”和平定吳、楚“七國之亂”,以及武帝“推恩令”的實行,西漢中央集權得到充分鞏固。還有長期實行的徙民實邊、輸栗實邊等邊防建設,以及國家對邊民的軍事訓練,設立馬苑,大量飼養(yǎng)戰(zhàn)馬,并獎勵私人養(yǎng)馬等措施,為漢武帝組建大規(guī)模的騎兵軍團奠定了基礎。
西漢長達60年的與民休息政策,為出擊匈奴奠定了扎實的物質基礎。
元光二年(前133年),漢武帝決然放棄和親防御策略,對匈奴實行反擊。六月,西漢以精騎30萬,設伏于馬邑附近和代郡西部,欲誘匈奴單于南下而擊之,不果,但卻揭開了西漢對匈奴戰(zhàn)略反擊的序幕。
河南之戰(zhàn)的高捷,西漢收復河南地,解除了匈奴對關中長安的威脅,使匈奴失去了水草豐美的河套地區(qū)。
元朔二年(前127年)春,匈奴襲擾西漢北方東部諸郡,西漢采取胡人東進,漢軍西擊的策略,衛(wèi)青、李息率部出云中郡,沿黃河西進發(fā)動河南之戰(zhàn),對河南地區(qū)(即河套地區(qū))的匈奴樓煩王、白羊王實施迂回包圍突襲,一舉收復河南地,解除了匈奴對關中長安的威脅,使匈奴失去了水草豐美的河套地區(qū)。西漢隨后在河南地設立郡縣,移民屯墾,修繕長城,將河南地建成出擊匈奴的重要基地。此戰(zhàn)之后,匈奴襲擾邊疆愈發(fā)頻繁,右賢王所部更是不斷侵掠朔方,企圖奪回河南地。
漠南之戰(zhàn)的勝利,迫使匈奴單于將主力轉移至大漠以北,為河西之戰(zhàn)的發(fā)動奠定了優(yōu)勢。
元朔五年(前124年),為鞏固河南地,并打擊大漠以南匈奴勢力,漢軍騎兵10萬發(fā)動漠南之戰(zhàn),其中衛(wèi)青3萬騎兵出高闕六百余里,趁夜包圍右賢王所部王庭,右賢王兵敗出逃,俘獲1.5萬余人,牲畜數(shù)十萬頭。匈奴在漠南地區(qū)的勢力受到削弱,阻隔了匈奴中、西部的聯(lián)系。
元朔六年(前123年),衛(wèi)青率中將軍公孫敖,左將軍公孫賀,前將軍趙信,右將軍蘇建,后將軍李廣,強弩將軍李沮等六將軍共10余萬騎出定襄兩次北擊匈奴主力,以損失3千漢軍的代價,前后斬殺匈奴1.9萬人,迫使匈奴單于將主力轉移至大漠以北,河西走廊(今甘肅武威、張掖、酒泉地區(qū))的匈奴右部勢單力孤。
漢匈河西之戰(zhàn),
元狩二年(前121年),剪除匈奴右臂,切斷其與西域及西羌各部之聯(lián)系,漢武帝又發(fā)動河西之戰(zhàn)。河西走廊即是原大月氏部族的領地,又是中原地區(qū)通往西域的咽喉要道?;羧ゲ÷示T萬人出隴西,越烏戾山,渡黃河,六天轉戰(zhàn)千余里,踏破匈奴五王國,有如摧枯拉朽般將斬獲匈奴折蘭王、盧侯王等8900余人,擊敗渾邪王,俘獲渾邪王之子及其相國、都尉,還有休屠部祭天的金人。
隨后修整數(shù)月后,同年夏,霍去病再次率萬騎兵出北地郡,采用大縱深外線迂回作戰(zhàn)方式,渡黃河越賀蘭山,繞道居延澤,深入匈奴境內2000余里,溯弱水而上,從渾邪王、休屠王軍側背發(fā)起猛攻。以傷亡3千余人的代價,殲滅渾邪王、休屠王所部3萬余人,迫降單桓王、酋涂王及相國、都尉等2500人。從此河西地區(qū)納入漢朝疆域,為日后向漠北的匈奴單于、左賢王部發(fā)動進攻奠定了基礎。
漠北之戰(zhàn)是漢武帝向匈奴戰(zhàn)略進攻的頂點.也是匈奴伊稚斜單于與西漢畢其功于一役的戰(zhàn)略大決戰(zhàn)。
元狩四年春(前123年),經過兩年秣兵歷馬的準備,衛(wèi)青、霍去病各率5萬騎漢軍深入匈奴腹地,發(fā)動漠北之戰(zhàn)。衛(wèi)青出定襄,北進千余里至漠北,擊敗單于軍,追擊至闐顏山(今蒙古納柱特山)趙信城,殲敵19000人;霍去病率部出代郡兩千余里,至漠北,殲左賢王所部70443人,左賢王部精銳幾乎損失殆盡,后追擊至狼居胥山,在山上祭天,又在姑衍山祭地,得勝而回。
漠北之戰(zhàn)是漢武帝向匈奴戰(zhàn)略進攻的頂點.也是匈奴伊稚斜單于與西漢畢其功于一役的戰(zhàn)略大決戰(zhàn)。漢軍以損兵近萬的代價,殲滅匈奴主力9萬余人,元氣大傷。此戰(zhàn)后“匈奴遠遁,而漠南無王庭”,直接進入衰落期。但此戰(zhàn)消耗甚巨,漢軍也暫時無力再度進攻。此后,張騫出使西域,希望能夠聯(lián)絡西域諸國共攻匈奴,不過并未成功。
霍去病征戰(zhàn)匈奴路線圖
將帥隕落,轉攻為守
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冠軍侯霍去病去世;元封五年(前106年),大將軍衛(wèi)青病故。兩位功勛卓著的攻匈將帥相繼辭世,使?jié)h武帝失去了最好的戰(zhàn)略執(zhí)行者,漢軍軍事力量此后難以得到充分發(fā)揮。
元鼎六年(前111年),為打擊匈奴,也為爭奪對西域的控制,在平定西羌的同時,漢武帝派公孫賀、趙破奴等五路漢軍出塞外千里擊匈奴,卻并未能尋見匈奴主力。
太和元年(前104年),匈奴左大都尉欲歸降漢,武帝令趙破奴率2萬騎兵出朔方兩千余里,欲至?;浇討?。結果左大都尉事泄被殺,趙破奴所部撤退途中被圍,全軍覆沒。
隨著霍去病、衛(wèi)青的相繼隕落,再加上漢武帝急于求成、后勤準備不足等原因,往往出師不利,無功而返。導致
天漢二年(前99年)五月,貳師將軍李廣利率3萬騎兵出酒泉,擊右賢王部于天山,初戰(zhàn)后失利,所部被包圍,漢軍死傷大部后突圍而出。
天漢四年(前98年),李廣利再率漢軍騎兵6萬,步兵7萬出朔方;另有萬余騎出居延、步兵3萬出五原、騎步兵3萬出雁門,配合作戰(zhàn)。匈奴單于將輜重移至余吾水北,自率10萬騎兵迎戰(zhàn)李廣利所部于余吾水南,漢軍交戰(zhàn)十余日不能取勝,無功而返,其他諸路也是無功而返。
征和三年(前90年),李廣利率軍7萬出五原,商丘成率軍2萬出西河,馬通率軍4萬出酒泉。單于自率主力渡姑且水以待漢軍,李廣利出塞后敗左大都尉衛(wèi)律所部,后又渡郅居水敗左賢王所部。漢軍撤退時,匈奴阻擊于燕然山,漢軍大敗,李廣利投降。商丘成,馬通兩路無功而返。此戰(zhàn)之后,武帝暫時停止了對匈奴的用兵,轉而繼續(xù)積蓄力量,恢復國力。
漢武帝時除與匈奴長年交戰(zhàn)外,還破閩越、南越、衛(wèi)氏朝鮮、大宛,又鑿空西域、開絲綢之路,開辟西南夷。
從元光二年(前133年)到征和三年(前90年),漢武帝寧愿付出“海內虛耗,人口減半”的代價,也要集中兵力,主動出擊匈奴,將其驅逐之。采用大騎兵集團深入大漠,以大縱深迂回、遠程奔襲等戰(zhàn)法,對匈奴發(fā)動了10余次反擊作戰(zhàn),西漢軍隊在衛(wèi)青、霍去病等將帥的統(tǒng)領下,終于搗毀匈奴單于王庭,消除了西漢王朝的北方威脅,河西走廊和西域也正式納入中原王朝的版圖,漢武帝、衛(wèi)青、霍去病也因此彪炳史冊。
備注:文章參考資料:《史記 · 匈奴列傳》—司馬遷、《漢書 · 地理志 · 匈奴傳》—班固;
另外本文是《蒙古國合集》系列連載的第21期,為一家之言,歡迎指正轉發(fā),文中配圖部分引自網絡,若有版權,私聯(lián)請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