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xué)評論家何其芳有言:“詩是一種最集中地反映社會生活的文學(xué)樣式,它飽和著豐富的想象和感情,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來表現(xiàn),而且在精煉與和諧的程度上,特別是在節(jié)奏的鮮明上,它的語言有別于散文的語言。”
在數(shù)千年的歷史長河中,詩詞是貫穿古今的文學(xué)形式,它往往隨著作者心境變化,隨著社會發(fā)展而改變??赡芎芏嗳硕贾肋@么一句話: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
也就是說,古詩在唐朝最為鼎盛,而詞在宋朝最為盛行,曲那就在元朝比較盛行了,明清就比較興盛小說,比如,四大名著作者基本都是明清時人。
那你可知唐朝時期,最為盛行的詩篇風(fēng)格,是如何一步一步發(fā)生演變的?
大圖模式 唐朝是古詩發(fā)展最鼎盛的時期,“李杜詩篇萬口傳”,后人皆把李白、杜甫兩人看作詩壇上的典范,二人合稱“李杜”,李白被稱為“詩仙”,杜甫被稱為“詩圣”。兩人都是才華橫溢之人,可際遇卻截然不同,所以倆人的詩風(fēng)也都有各有風(fēng)格。
李白生于盛唐,杜甫生于國破家亡之際,兩人的詩不僅是個人心情的寄托,更是一個時代的縮影。
有人評價李白說“繡口一吐,便是半個盛唐”。李白生來便是萬眾矚目的天才,如同《上安州裴長史書》所說:“五歲誦六甲?!彼鷣肀銦o憂無慮,所以他所思所想,皆是天馬行空。
李白生于長安元年,也就是701年,他出生沒多久,唐朝便發(fā)生“唐隆政變”。712年唐玄宗順利登基,在唐玄宗勵精圖治下,唐朝迎來開元盛世。
縱觀李白一生,基本上貫穿于唐玄宗與唐肅宗時期,雖然唐玄宗晚年昏庸,可唐朝底蘊雄厚,所以李白早期的詩詞大多受大唐盛風(fēng)的影響,充滿渾厚灑脫的風(fēng)格。
李白少年時便游山玩水,所以他早期的詩,大多歌頌唐朝大好河山,感嘆安康盛世,“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鐘”,“泠然紫霞賞,果得錦囊術(shù)?!边@看似自由暢快的詩,不僅寫出了李白心中的恣意,也側(cè)面寫出了百姓和樂的生活。
大圖模式 公元744年,李白早已經(jīng)步入官場,他看著官場中的蠅營狗茍,看著皇帝日漸消沉,只能惆悵道“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此時的李白無疑是孤寂的,奸臣當(dāng)?shù)溃实刍栌?。在這樣的社會環(huán)境下,孤寂的不僅是李白,還有忠于唐朝的忠臣和等待清明的百姓。
隨后李白又寫出名動天下的《將進酒》,“與爾同銷萬古愁”,妄圖用美酒來一解千愁。不多久李白又寫出《蜀道難》,用“悲鳥號古木”,“子規(guī)啼夜月”烘托出枯寂的氣氛,隱隱暗示枯寂的唐王朝。
“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這幾字在開篇中間和結(jié)尾都有出現(xiàn),后人評價說頗有“一嘆不足而至于再,再嘆不足而至于三”之意,李白嘆的不僅是難于上天的蜀道,更是呈現(xiàn)頹勢的國家??衫畎卓v使憂國憂民,他內(nèi)心還是保留了三分自由。
安史之亂前期,李白一改往日風(fēng)格,在《宣州謝樓餞別校書叔云》中
寫到
“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
公元755年,安祿山、史思明發(fā)動叛亂,史稱“安史之亂”。隱居在外的李白,不愿看到盛唐江山如此凋零,便應(yīng)邀做了永王李璘的幕僚,永王被唐肅宗殺害后,李白也以連坐之罪入獄。
隨后李白便寫到“九日龍山飲,黃花笑逐臣。醉看風(fēng)落帽,舞愛月留人?!彼灾鸪甲员龋@自己潦倒的一生,至此唐朝徹底衰頹。
大圖模式 李白雖經(jīng)歷安史之亂,可他大半生都生活在盛唐,相比于李白,杜甫則是真正地經(jīng)歷了由盛轉(zhuǎn)衰的局面。
他生于公元712年,幼時生活還算暢快,可他三十二歲時便發(fā)生了安史之亂。杜甫幼時也曾寄情山水,寫出“會當(dāng)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這一千古名句,他生于官宦世家,最大的心愿便是入朝為官,輔佐皇帝,報效國家。
元寶中后期,杜甫被困于長安,在此期間,他感嘆唐玄宗沉溺美色,痛斥李林甫把控朝政,羞辱楊國忠這一無恥小人,寫下《馬車行》“牽衣頓足攔道哭,哭聲直上干云霄。道旁過者問行人,行人但云點行頻?!?div style="height:15px;">
用尖銳刻薄的語言諷刺時政,天寶十四載,安史之亂的消息雖還未傳到宮里,可長安城內(nèi)人人自危,城內(nèi)一片沉寂,杜甫寫下《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用“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尖銳地嘲諷當(dāng)政者。
大圖模式 安史之亂爆發(fā)后,杜甫對唐玄宗徹底失望,便想去投靠唐肅宗,卻不幸在路上被亂軍逮捕。杜甫看著凋零的山河,聽著叛軍叫囂的聲音,內(nèi)心惆悵無比。在此期間他寫下《春望》,直言“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杜甫逃出后做了左拾遺,他本以為自己終于有機會為國效力,可現(xiàn)實又給他迎頭一棒,為官期間,杜甫處處被排擠。在這內(nèi)憂外患之際,竟還有這般小人行徑,思量至此,杜甫對這個國家徹底失望,無奈之下,他只能棄官而逃。
棄官之后,杜甫生活越來越窘迫,在逃難期間,他又寫下《茅屋為秋風(fēng)所破歌》“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里裂。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自經(jīng)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
杜甫這首詩不僅寫出了自己的生活環(huán)境,也讓我們聯(lián)想出當(dāng)時社會下,底層百姓生活之苦,縱使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杜甫仍然想“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由他這句詩,我們便能知曉,唐朝缺的不是文人志士,而是能賞識他們的為政者。
大圖模式 杜甫與李白皆是懷才不遇之人,兩位文豪尚且不被重用,何況是寒門子弟?
兩人作詩的靈感皆源于現(xiàn)實,兩人迥異的寫作風(fēng)格,側(cè)面襯托出安史之亂帶給唐朝的影響,兩人的詩仿佛百姓的心境,從盛唐時的歡呼雀躍,一路衰為頹然之氣?;靵y的時代成就了杜甫這位憂國憂民的詩人,給詩壇注入了不一樣的色彩,可卻也斬斷了百姓心中的希望。
幼年的杜甫也曾像李白一樣寄情山水,可晚年的他卻始終學(xué)不會李白的灑脫,由此可見,時代轉(zhuǎn)變對人心,對人詩風(fēng)的影響。
試想,若杜甫生于和平盛世,他是否還會寫出如此悲壯的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