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對天道、人道有清楚地認(rèn)識:天之道,損有余以補不足。人之道,損不足以補有余。
從老子的話里,可以清楚地知道:人道是違背天道的,與天道背向而馳。
為什么說人道是損不足以補有余呢?這個是很容易看到的:比如財富,特別是當(dāng)下的資本,運用種種不為人知的手段,搜集窮人的錢,流向資本家的手中。這就是減少不足的、增補有余的。同樣的道理,人世間的其它的物資資源,特別是有價值的東西,甚至是人際圈,都是在不斷的從不足者的手中,向有余者的手中集中。因此,社會的普遍現(xiàn)象就是:財富、資源、名望、人脈等,都集中在金字塔尖上的那一小部分人的手中。
但是,天道與此完全相反,它一直在減少有余的、補充不足的。在此的作用下,天地間一直維持著動態(tài)的平衡,因而天地和暢有序。擁擠的空間里,就會向?qū)捤傻沫h(huán)境里擴散;壓力大的地方,就會流向壓力小的地方。
天道里有一個真理:物極必反。任何事物都不會無限制地向一個方向發(fā)展。當(dāng)達(dá)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就會走向自己的對立面。因此,天地間的萬事萬物,都是榮枯有續(xù),起伏不斷,黑白相接,往返連綿。那么,當(dāng)一個人的財富達(dá)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就會通過種種不同的方式,返回到原來的地方。明朝的沈萬三、清朝的胡雪巖等,都不得善終。而被后人尊為文財神的陶朱公,三次散盡萬貫家財,卻得善終。同樣,迷戀于權(quán)力不知收斂者,歷史上不乏事例。
曾國藩深知此理,在其家書中對家人說:花未全開月未圓?;ㄎ慈_,說明尚有向上的空間,留有余地。他在平定太平天國運動后,主動解散他一手創(chuàng)辦的湘軍,解除了朝廷對他的防備之心,也同時消除了殺身之隱患。
古人說:眼見他高樓起,眼見他宴賓朋。這是人道的作用。但是,同樣也是眼見他樓塌了,眼見他猢猻散。這是天道的作用。人道是敵不過天道的。
見好就收,就是正理。只是,人們都是貪欲心作怪,當(dāng)恐怕難以知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