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彤解讀《三字經(jīng)》21
沙彤編著
上次解讀的是《三字經(jīng)》中“稻粱菽,麥黍稷,此六谷,人所食”。今天與讀者分享“馬牛羊,雞犬豕,此六畜,人所飼”。
【原句】馬牛羊,雞犬豕,此六畜,人所飼。
【釋字】馬牛羊,該三種家畜被古人贊譽為“上珍三品”;雞犬豕,該三種家畜被古人稱之為“下珍三品”。畜,指養(yǎng)。此六畜,指馬、牛、羊、雞、犬、豕;人所飼,指為人所飼養(yǎng)。
【解讀】
家畜,一般指已經(jīng)被人馴化的被人工在家庭養(yǎng)殖的畜類。為何古代將“馬、牛、羊、雞、犬、豕”視為“上珍三品”與“下珍三品”呢?古人說“馬有騍(音ke,雌性的騾、馬)騷(雄性的家畜)之分,能負重致遠;牛有水、黃之別,能運貨耕田;羊有牯(音gu注《新華字典》解釋為牯牛,此處用意未詳)牸(音zi,指雌性的牲畜)之論,能供備祭品(筆者注:該句源于古人解釋。筆者認為,解讀“羊”字,應(yīng)讓兒童區(qū)分或辨別綿羊、山羊、羚羊等不同形貌,不同養(yǎng)殖產(chǎn)地與適應(yīng)氣候之習(xí)性。不能只讓兒童了解“雌”“雄”。如此解讀,似乎更貼近現(xiàn)實對“羊”字認識的需要。僅供商榷);雞有雌雄之名,能司晨報曉;犬有義患之異,能守夜防患;豕有豮(音fen,未發(fā)情或閹割過的豬)獐(形貌丑陋的動物。此處是借喻說豬的形貌像獐一般丑陋)之殊,能燕饗速賓”。因為“馬能負重致遠,牛能運貨耕田,羊有跪乳之恩,雞有報曉之功,犬有守夜之義,豬有庖廚之用”,所以被人們統(tǒng)稱為“六畜”,過春節(jié)時,農(nóng)村常會看到“六畜興旺”的盈聯(lián),此處“六畜”所指即此。又因為豬喜雨,犬喜雪;牛喜順風(fēng),馬喜逆風(fēng),所以才有了“風(fēng)馬牛不相及”的成語。
大家可以仔細觀察,馬臥地后腳先曲,馬起身前腳先起;牛臥地前腳先曲,牛起身后腳先起。究其原因,古人說“皆因馬屬陽,牛屬陰”。不僅如此,就連馬蹄圓,牛蹄方,古人也附會說“亦因馬屬陽而牛屬陰也”。上面講的都是有史料可考的正文,而在邢臺地區(qū)還有一個《馬站立為啥一蹄懸空不踩地》的民間傳說,記載如下,以饗讀者:
這件故事與漢武帝劉秀有關(guān)。說是西漢末年的一天,王莽帶著兵馬把劉秀攆進一個叫“柏林關(guān)”的地方。天快黑了。劉秀又餓又累,跨下的棗紅馬也邁不動步了。這時,劉秀瞅見一個老頭兒在前邊耕地哩,于是,牽馬走過去,求老頭兒救他一命。老頭兒打量了劉秀一眼,見他長得天庭飽滿,地額方圓,一幅帝王像,就思謀著搭救他。于是,老頭兒讓劉秀躺進墑溝,往他身上扒了些黃土,再叫耕地的白馬立在墑溝上面。一切布置妥當(dāng),老頭兒抄起犁地鞭在劉秀的坐騎棗紅馬身上狠狠抽了幾鞭。那馬撩起蹄子一溜煙跑了。老頭兒這才坐在犁背上,嘬起旱煙來。不大會兒,王莽帶著追兵趕到,吆喝:“老頭兒,見到一位騎棗紅馬的人跑哪了?”老頭兒用煙袋桿兒往東指了指,遠處正有一個黑點向前飛奔,王莽帶著追兵追去。
直到望不見追兵蹤影了,老頭兒這才收起煙桿兒,要為劉秀扒拉開蒙在身上的浮土。嘿!原先自己耕田的那匹白馬的右后腿彎曲著懸了起來,只將馬蹄兒輕輕點在劉秀脊梁上。老頭兒心想,墑溝里藏的這個人日后一準是大人物,要不,啞巴牲口咋都不肯踩他一下?老頭兒趕緊把劉秀從墑溝拽出,為他指明道兒,叫他趕緊逃命!
據(jù)說,從那時起,馬只要一停歇,右后腿就彎曲起來,蹄子虛踩地面,生怕踩疼下面的帝王(民間將蚯蚓戲稱“帝王”)。讀者朋友,你留心觀察過馬的生活嗎,直到現(xiàn)在,馬還保留著停歇時右后蹄懸空的習(xí)性呢(該段傳說,據(jù)《柏鄉(xiāng)縣志》載文改編)。
(下次對“曰喜怒,曰哀懼,愛惡欲,七情俱”解讀分享。本文純屬個人學(xué)習(xí)心得,議論部分僅屬個人觀點。不當(dāng)之處,敬請批評指正,共同探討)。
歡迎添加沙彤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