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吶喊》《彷徨》是中國現(xiàn)代小說的藝術高峰。“中國現(xiàn)代小說在魯迅手中開始,又在魯迅手中成熟,這在歷史上是一種并不多見的現(xiàn)象?!?/span>①嚴家炎:《魯迅小說的歷史地位》,《求實集》,第10頁,北京大學出版社1983年版。
一、《吶喊》《彷徨》概述
《吶喊》收錄1918—1922 年所寫的14篇小說(《狂人日記》《孔乙己》《藥》《明天》《一件小事》《頭發(fā)的故事》《風波》《故鄉(xiāng)》《阿Q正傳》《端午節(jié)》《白光》《兔和貓》《鴨的喜劇》《社戲》,初版時收入15篇,1930年1月第13次印刷時抽出《不周山》一篇)。
魯迅把這個集子題作《吶喊》,意思是指他受新文化運動的鼓舞,“有時候仍不免吶喊幾聲,聊以慰籍那在寂寞里奔馳的猛士,使他不憚于前驅”?!暗热皇菂群埃瑒t當然須聽將令的了?!?span style="color: rgb(255, 192, 0);">②魯迅:《吶喊·自序》《魯迅全集》第 1卷,第419頁。
后來,魯迅把這時的創(chuàng)作稱為“遵命文學”,他說:“不過我所遵奉的,是那時革命的前驅者的命令,也是我自己所愿意遵奉的命令?!?/span>③魯迅:《南腔北調集·<自選集>自序》,《魯迅全集>第4卷,第456頁。
《吶喊》中的小說具有充沛的反封建的熱情,從總的傾向到具體描寫,都和五四時代精神一致,表現(xiàn)了文化革新和思想啟蒙的特色。這些作品尖銳地揭露了宗法制度和封建文化傳統(tǒng)的弊害,通過對人民命運特別是農(nóng)民命運的描寫,揭示了舊民主主義革命失敗的歷史教訓和現(xiàn)實運動應當關注的問題,深刻地刻畫了一群“老中國的兒女”①茅盾:《魯迅論》,《小說月報》18卷11期(1927年11月)。——沉默的國民的靈魂。
《彷徨》收1924— 1925年寫的11篇(《祝福》《在酒樓上》《幸福的家庭》《肥皂》《長明燈》《示眾》《高老夫子》《孤獨者》《傷逝》《兄弟》《離婚》)小說。
魯迅經(jīng)歷了五四新文化運動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分裂,他一面獨立地同反動勢力進行著堅韌的斗爭,一面又由于還沒有與當時正在走向高潮的革命運動相結合,暫時還沒有看清歷史發(fā)展的路徑和前景,“成了游勇,布不成陣”,因而精神上有“寂寞”、“彷徨”之感。魯迅后來在《題<彷徨>》一詩中說:“寂寞新文苑,平安舊戰(zhàn)場;兩間余一卒,荷戟獨彷徨?!边@便是題名《彷徨》的由來。
《彷徨》在反封建的內(nèi)容上與《吶喊》相承續(xù),藝術上則更加成熟。作者的愛憎更深地埋藏在對現(xiàn)實的客觀冷靜的描寫之中。這些作品在對舊制度舊傳統(tǒng)進行更加細致的揭露的同時,比較集中地描寫了在歷史變動中掙扎浮沉的知識分子的命運,以及他們的軟弱、動搖和孤獨、頹唐的思想性格弱點。
二、《吶喊》《彷徨》的思想、藝術
縱觀《吶喊》和《彷徨》,它們無論在其思想性還是在其藝術性上,都更多地具有內(nèi)在的統(tǒng)一性。
(一)《狂人日記》
魯迅的《狂人日記》是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現(xiàn)代白話小說,1918年5月發(fā)表在《新青年》第4卷第5號上,標志著“五四”新文學創(chuàng)作的開端。它以“表現(xiàn)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別”,從一問世就引起了巨大的反響。在思想上,《狂人日記》可以被認為中國五四新文學的一篇總序,它體現(xiàn)了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反封建的總體傾向。
1.《狂人日記》思想內(nèi)涵
《狂人日記》通過對一個迫害妄想癥患者的精神狀態(tài)和心理活動的描寫,揭露了從家族到社會的“吃人”現(xiàn)象,抨擊了封建家族制度和禮教的“吃人”本質,表現(xiàn)了現(xiàn)代人最初的覺醒意識。
《狂人日記》對封建制度和禮教的揭露與批判是多層次展開的。作品首先揭示了狂人周圍的環(huán)境,一個充滿殺機的生存空間。接著,作品通過狂人的聯(lián)想,把狂人所處的環(huán)境擴展到廣大的社會??袢藦摹耙鬃佣场薄ⅰ笆橙鈱嬈ぁ钡挠浭雎?lián)想開去,引出了一個怵目驚心的發(fā)現(xiàn):“我翻開歷史一查,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頁上都有寫著'仁義道德’幾個字。我橫豎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里看出字來,滿本都寫著兩個字'吃人’!”這個發(fā)現(xiàn)又把歷史和現(xiàn)實中具體的肉體上的吃人,上升到仁義道德等綱常名教“吃人”的更深的層次。
在此基礎上,作品還通過狂人的自省,把封建綱常名教“吃人”的含義引向深廣。“四千年來時時吃人的地方,今天才明白,我也在其中混了多年”,“我未必無意之中,不吃了我妹子的幾片肉”,狂人也被綱常名教毒害而成了吃人者。尤其是狂人所說的“有了四千年吃人履歷”的“我”,顯然不僅是狂人自身,而且也代指處于宗法制度和封建禮教之下的中國人。這無疑是說,封建綱常名教害了所有的中國人。作品由此表達了對封建禮教“吃人”本質的最深層次的揭露和批判。
《狂人日記》在揭露禮教“吃人”的同時,還表現(xiàn)了強烈的反思和叛逆的精神。狂人面對因循數(shù)千年之久的傳統(tǒng)思想,大膽地提出了“從來如此,便對么?”的質疑,這集中體現(xiàn)了大膽懷疑和否定一切的五四時代精神。狂人還向食人者發(fā)出了警告:“要曉得將來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彼释辉佟俺匀恕钡母呒壍摹罢嫒恕背霈F(xiàn),這表現(xiàn)了一種改變舊世界、創(chuàng)造新世界的朦朧理想。最后,狂人期望未來,矚目下一代,發(fā)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喊,這更是一種向封建主義抗爭的號召,同時也向世人昭示了一條變革社會的途徑。
2.《狂人日記》狂人形象
《狂人日記》成功地塑造出了豐富復雜、蘊藉深厚的狂人藝術形象。狂人藝術形象所具有的豐富的現(xiàn)實性意義,不僅在于這確實是一個寫得真實傳神的迫害妄想癥患者,他之所以成為狂人,就是因為對封建宗法制度和禮教“吃人”本質的暴露,而且在于作品集中描寫了狂人在精神刺激造成的“強迫觀念”的支配下,所發(fā)出的“從來如此,便對么?”的質問,“將來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的警告,以及“救救孩子”的呼喊,這呼喊以狂人病態(tài)思維為特征,表達了時代的反思與叛逆之聲。
在傳統(tǒng)勢力支配下的社會里,那些首先說出了歷史真理的先驅者,常常被視為反常,乃至被誣為狂人和瘋子。狂人藝術形象所具有的象征性意義在于,狂人的言行中包涵著的真理和正義,有激發(fā)人們聯(lián)想的暗示性??袢藢λ幍沫h(huán)境的認識,給人們一種神奇的暗示,引導著讀者看到老中國幾千年來宗法制度和禮教“吃人”的真相。
3.《狂人日記》藝術成就
在藝術表現(xiàn)上,《狂人日記》沖破了傳統(tǒng)手法,大膽采用了全新的現(xiàn)代創(chuàng)作方法,形成了獨特的藝術效果。
關于《狂人日記》的創(chuàng)作方法,學術界曾有過不同的看法。
二三十年代較多的評論者認為該小說是現(xiàn)實主義中,建國后一般沿用這一看法,但也有人主張“積極的浪漫主義精神和浪漫主義手法是它的基調”;
新時期以后,則有一些學者認為《狂人日記》是象征主義的作品中,甚至有人指認《狂人日記》是“中國的第一篇意識流小說”。
此后有學者提出的《狂人日記》是采用了“現(xiàn)實主義與象征主義相結合的創(chuàng)作方法”的觀點,受到了學術界的普遍認可。作品把反對肉體上“吃人”提升到揭露禮教“吃人”,是通過象征主義來實現(xiàn)的。作者巧妙地在狂人的瘋話里,用象征、隱喻的手法,一語雙關地寄寓了戰(zhàn)斗的深意;作品巧妙地在狂人的環(huán)境氛圍、人物關系中融入了極精彩的象征性描畫,從而使之具有了一定的象征意義,使人對深刻豐富的象外之意產(chǎn)生聯(lián)想。
《狂人日記》中并用著兩種創(chuàng)作方法:實寫人物,用的是現(xiàn)實主義;虛寫寓意,用的是象征主義。作品的思想性主要是通過象征主義方法來體現(xiàn)的。
(二)《阿Q正傳》
魯迅的《阿Q正傳》是中國現(xiàn)代小說史上的又一個杰出成就,也是最早被介紹到世界上的中國現(xiàn)代小說。這篇小說創(chuàng)作于1921年12月至1922年2月,當小說以筆名“巴人”在《晨報副鐫》上連載的時候,著名評論家沈雁冰就在《小說月報》通信欄里指出:“《阿Q正傳》雖只登到第四章,但以我看來,實是一部杰作?!贝撕笃呤嗄?,阿Q在中國幾乎成了家喻戶曉的人物,《阿Q正傳》也被譯成幾十種文字,國內(nèi)外研究、評論文章眾多。
1.阿Q的形象
自《阿Q正傳》發(fā)表之日起,對它的理解和評價就眾說紛紜,不同時代、不同民族、不同層次的讀者從不同的角度和側面去讀解它,其結論也不盡相同,這正是作品本身的豐富性所決定的。
對阿Q形象的基本特征問題,學術界曾進行過長期的論爭。有人認為阿Q是辛亥革命時期的落后農(nóng)民的典型;有人認為阿Q“是一種精神的性格化和典型化”;有人認為,阿Q作為一個虛構的人物,是某些具有種種消極性格的人的“共名”;還有的人認為,阿Q是一個革命農(nóng)民的典型,是一個一步步走向革命覺醒的農(nóng)民形象。目前學術界趨向于認為阿Q是一個落后不覺悟的、帶有精神病態(tài)的農(nóng)民形象。
阿Q首先是一個被剝奪得一無所有的貧苦農(nóng)民。
作品對阿Q的階級地位和生活處境作了明確而具體的描寫。魯迅說過,阿Q“有農(nóng)民式的質樸、愚蠢,但也很沾了些游手之徒的狡猾”。但同時,阿Q又是一個深受封建觀念侵蝕和毒害,帶有小生產(chǎn)者狹隘保守思想的落后、不覺悟的農(nóng)民:他不敢正視現(xiàn)實,常以健忘來解脫自己的痛苦;他同時又妄自尊大,進了幾回城就瞧不起未莊人,又因城里人有不符合未莊生活習慣的地方便鄙薄城里人;他身上有“看客”式的無聊和冷酷,如向人們夸耀自己看到過殺革命黨,并口口聲聲“殺頭好看”;他更有不少符合圣經(jīng)賢傳的思想;他有著守舊的心態(tài),如對錢大少爺?shù)募艮p子深惡痛絕,稱之為“假洋鬼子”;他身上有著畏強凌弱的卑怯和勢利,在受了強者凌辱后不敢反抗,卻轉而欺侮更弱小者。阿Q的這些小生產(chǎn)者的弱點和深刻的傳統(tǒng)觀念,說明他是一個不覺悟的落后農(nóng)民。
阿Q的不覺悟,更突出地表現(xiàn)在他對革命的態(tài)度和認識上(在對于革命的態(tài)度和認識方面的不覺醒)。
在傳統(tǒng)觀念的影響下,阿Q最初“以為革命黨便是造反,造反便是與他為難”,所以一向是“深惡而痛絕之”的,但當現(xiàn)實的階級壓迫將他逼到絕境,而辛亥革命的浪潮又已波及未莊時,在他樸素的階級直感中,還是產(chǎn)生了“要投降革命黨”的愿望。但是,他對革命在態(tài)度上的這種變化,并不是政治上的真正覺醒,因為他對革命的認識十分幼稚、糊涂、錯誤。作品第七章寫他在聽說革命黨進城的當天晚上,躺在土谷祠里朦朧中想象革命黨到未莊的情形。這段想象表明,阿Q是帶著傳統(tǒng)觀念來理解眼前的革命的。
阿Q神往革命,不是為了推翻豪紳階級的統(tǒng)治,而只是“想跟別人一樣”拿點東西;阿Q抱著狹隘的原始復仇主義,認為革命后“第一個該死的是小D和趙太爺”;阿Q還幻想著自己革命后可以奴役曾與他一樣生活在底層的小D、王胡們。
總之,阿Q這種革命觀,是封建傳統(tǒng)觀念和小生產(chǎn)狹隘保守意識合成的產(chǎn)物。
阿Q最突出的特點是他的精神勝利法。
他能用夸耀過去來解脫現(xiàn)實的苦惱,他能用虛無的未來寬解眼前的窘迫。他連老婆也沒有,卻還如此夸口:“我的兒子會闊的多啦!”他能用自輕自賤來掩蓋自己所處的失敗者的地位,并且立即從這種自輕自賤的“第一”中獲取心理滿足;他能用健忘來淡化所受的欺侮和屈辱,將屈辱拋到腦后。
總之,阿Q在生活中常常遭受挫折和屈辱,而精神上卻永遠優(yōu)勝,總能得意而滿足,所憑借的就是這種可悲的精神勝利法。
2.《阿Q正傳》的思想內(nèi)涵
在《阿Q正傳》中,作者把探索中國農(nóng)民問題(即農(nóng)民在民主革命中的處境、地位)和考察中國革命問題聯(lián)系在一起,通過對阿Q的遭遇和阿Q式的革命的描寫,深刻地總結了辛亥革命之所以失敗的歷史教訓。辛亥革命爆發(fā)后,趙太爺、錢太爺們和阿Q開始出現(xiàn)不同的動向。小說一方面寫了趙太爺、錢太爺們從害怕革命、投機革命到壟斷革命和鎮(zhèn)壓阿Q,由此揭示出辛亥革命的悲劇:革命的對象不僅仍然執(zhí)掌著政權,而且“驟然大闊”,發(fā)了“革命財”,而本應在革命中得到解放的民眾卻依舊是任人宰割的奴隸。
另一方面還著重揭示和批判了阿Q式的革命,觸目驚心地寫出了阿Q至死不覺悟和他可悲的“大團圓”下場,由此暗示了辛亥革命更深層次的悲?。?/span>革命沒有真正喚醒民眾,并未覺醒的民眾糊里糊涂地參加革命,又糊里糊涂地被殺;而且可以想象,阿Q即使參加革命并掌握政權,他那樣落后的革命意識又將導致革命成為什么性質!《阿Q正傳》要告訴人們的是:阿Q式的革命和殺害阿Q式的革命都只能使中國一天一天“沉入黑暗”;中國迫切需要真正的革命,而要使真革命獲得勝利,首先需要有真的革命者和覺醒了的人民!
《阿Q正傳》具有廣泛的社會意義,它畫出了國人的靈魂,暴露了國民的弱點,達到了“揭出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的效果。《阿Q正傳》是魯迅長期以來關注和探討國民性的結果,他在談到創(chuàng)作該作品的動機時明確說過是想“寫出一個現(xiàn)代的我們國人的靈魂來”,“是想暴露國民的弱點”。
阿Q的身份雖是農(nóng)民,但這個形象所表現(xiàn)出的性格弱點卻并不只是農(nóng)民才有的,它具有廣泛性和普遍性。魯迅把阿Q性格作為國民性的最劣表現(xiàn)加以鞭撻,因而也就更具廣泛的社會意義。因此,在作品發(fā)表的當時就有不少人惴惴不安,甚至“對號入座”,以為魯迅在罵他。
魯迅從整個國民的思想和精神狀況出發(fā),對其精神、思想的痼疾進行概括,是要提醒人們,引導人們反思和自省,同時也是要吁請改革者們來做改造國民性的工作。
《阿Q正傳》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作品所揭示的阿Q精神,作為一種歷史的和社會的“病狀”將在相當長的一個歷史階段中存在,它將作為一面鏡子,讓人們從中窺測到這種精神的病容而時時警戒。《阿Q正傳》所寫的雖是辛亥革命前后的事,但它的深刻的思想價值卻不會隨時代變遷而喪失。
中國是一個被封建政權、封建思想和文化統(tǒng)治了幾千年的國家,封建意識不可能一下子從人們腦中完全清除,用魯迅的話說,是積習太深,以至于產(chǎn)生了巨大的惰性。又由于種種歷史原因,中國反封建的思想革命尚不十分徹底。因此,當年存在于阿Q身上的落后意識和精神病態(tài)也不可能從今天或明天的人們身上消除得無影無蹤。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可以說,在當前乃至以后的一段時期內(nèi),在許多人身上,阿Q精神雖不再占主導地位,但卻依然還可能時時見到其影子。
近年來,《阿Q正傳》的研究有了新的開掘,深入的探討還會繼續(xù)下去。
3.《阿Q正傳》的藝術風格
《阿Q正傳》的風格特征之一是外冷內(nèi)熱。作者將思想啟蒙者的高度熱情,在小說中轉化為對阿Q的痛苦生活、愚昧無知和悲劇命運的深切同情,哀其不幸,怒其不爭;轉化為對辛亥革命中途夭折的無比痛惜;轉化為對趙太爺、假洋鬼子之流的憎惡、鄙視。他把一顆火熱的心深深地埋藏在心坎里,以犀利的解剖刀冷峻地解剖著一切。這種冷,是“不見火焰的白熱”,是“熱到發(fā)冷的熱情”。
特征之二是以諷抒情。魯迅善用諷刺手法,在《阿Q正傳》中,他以諷刺手法批判了阿Q的落后、麻木和精神勝利法,鞭撻了趙太爺、假洋鬼子等人的兇殘、卑劣,譴責了知縣大老爺、把總、“民政幫辦”的反動實質。這種諷刺,貴在旨微而語婉,雖無一貶詞而情偽畢露,同時在諷刺背后處處隱含著作者改革社會重鑄國魂的革命熱情。
特征之三是形喜實悲。作品展示了一出出喜?。喊?/span>Q種種可笑的行徑,未莊人的種種可笑可鄙等等。但在這種喜劇性場面后面卻都隱藏著深刻的悲劇,我們在被那些喜劇場面引得發(fā)笑的同時,又總是有一股無情的力量,把我們的笑變成一種含淚的笑:我們在笑阿Q精神勝利法時,又不能不為中國國民的變態(tài)心理而感到悲痛;我們在阿Q可笑地厲行“男女大防”和“排斥異端”的行徑中看到的是封建思想對人民思想的扭曲;在阿Q滑稽的求愛場面里感到作者對三十多歲孤苦伶仃的阿Q的同情,看到了阿Q極度困窘的物質生活悲劇和極度空虛貧乏的精神生活悲??;我們更在阿Q可笑的革命中,看到了中國辛亥革命不發(fā)動群眾不被群眾所理解的悲劇.....作品這種形喜實悲的悲喜劇色彩,正是其產(chǎn)生巨大藝術魅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從《狂人日記》開始的反封建思路,在《吶喊》、《彷徨》其他篇中,從各個不同的角度、側面在延伸著、擴展著。《孔乙己》《白光》通過孔乙己和陳士誠的悲劇命運,揭露了封建科舉制度的“吃人”;《明天》《祝?!吠ㄟ^對中國農(nóng)村婦女命運的揭示,深入而具體地寫出了封建禮教的“吃人”;《藥》《阿Q正傳》等作品從更深的層次揭示了封建思想意識和封建愚民政策的“吃人”;《示眾》等作品寫出了看客的“吃人”;即如《高老夫子》《肥皂》等作品,又何嘗不是封建倫理道德的陳腐虛偽同樣在“吃人”。
魯迅在《狂人日記》中所揭示的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吃人”的總主題,幾乎貫穿在他的《吶喊》《彷徨》的每篇小說中。
(三)農(nóng)民題材
在《吶喊》《彷徨》中,農(nóng)民題材的小說占有重要的位置。魯迅對中國農(nóng)民的命運是深切同情的,他看到農(nóng)民們所遭遇的苦難,也洞察他們的弱點與病態(tài),當然也更理解造成他們精神上病弱的社會原因和歷史原因。
在創(chuàng)作中,魯迅一方面把中國農(nóng)民放在中國農(nóng)村社會各種現(xiàn)實關系(經(jīng)濟、政治,尤其是文化心理和意識結構等)中加以再現(xiàn),真實地反映了農(nóng)民在辛亥革命前后的社會地位和經(jīng)濟地位,從而展現(xiàn)了一個未經(jīng)徹底革命的封建半封建農(nóng)村的落后和閉塞的典型環(huán)境;另一方面,魯迅著力塑造在這樣一個典型環(huán)境中生存、掙扎的中國農(nóng)民的典型性格,把解剖中國農(nóng)民靈魂和改造國民性問題聯(lián)系起來,通過對農(nóng)民性格中的愚弱、麻木和落后的批判,導向對造成這種性格的社會根源的揭露和批判。
在這方面,《阿Q正傳》堪稱代表,其他如《藥》、《風波》、《故鄉(xiāng)》等也是如此。
《藥》通過清末革命者夏瑜慘遭殺害,而他的鮮血卻被愚昧的勞動群眾買去治病的故事,真實地顯示了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的不徹底性和悲劇性。由于這場革命沒有真正喚起民眾,因而缺少群眾基礎,不為廣大群眾所理解和接受。華老栓們的無知、迷信,既是落后、愚昧的民族社會生活的反映,也是舊民主主義革命失敗的必然原因之一。
《風波》的背景是1917年張勛復辟時期江南一個偏僻的農(nóng)村。小說通過發(fā)生在鄉(xiāng)場上的一場因“皇帝又要坐龍庭”而引起的復辟與剪辮風波,揭露了辛亥革命后中國農(nóng)村的停滯、落后和農(nóng)民的貧困、愚昧與精神麻木。如果說,辛亥革命前夜,華老栓父子對夏瑜的鮮血的褻瀆,是出于愚昧而對革命者流血犧牲的冷漠無知,也是革命本身脫離群眾這一一致命弱點的暴露,那么,許多年之后,七斤一家在趙七爺?shù)摹皼]有辮子,該當何罪”的威懾下所流露的惶恐、昏亂與茫然,則是從更深刻的歷史層次上揭示了辛亥革命的實際結果:中國封建社會的舊基礎并沒被摧毀,由這個舊基礎培育出來并維護這個舊基礎的封建意識形態(tài)和落后愚昧的精神并沒有被消滅。
《故鄉(xiāng)》中,辛亥革命后的農(nóng)村,愈益蕭條,淳樸的農(nóng)民們?nèi)匀簧钤诶Э嘀?。作品最震動人心的還不僅是閏土的貧困,而是一聲“老爺”中所顯示的精神的麻木,以及在無出路之中把命運寄托于香爐和燭臺的迷信和愚昧。
魯迅在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的歷史背景上,展示了農(nóng)村現(xiàn)狀和農(nóng)民的生活圖景,在與中國民主革命的聯(lián)系中探索農(nóng)民問題;這里所表明的是這樣一個思想認識:中國必須有一場深刻而廣泛的思想革命,這個革命的主要任務是清除根深蒂固的封建勢力的影響。
在魯迅的農(nóng)民題材的小說中,同樣值得重視的是他的一組反映農(nóng)村婦女命運的作品,如《明天》、《祝?!贰ⅰ峨x婚》等。
在這些作品中,魯迅在感受著農(nóng)民及其他下層人民的精神苦痛,把批判鋒芒指向毒害人民靈魂的封建宗法制度與思想的同時,更集中地對農(nóng)民及其他小生產(chǎn)者自身的弱點進行了清醒的批判。
《明天》中,單四嫂子的不幸不僅在寡婦喪子,更重要的是她周圍一般人對于受苦人的冷漠以及她處在這樣的氛圍中不得不承受的精神上的孤獨和空虛。
《祝?!?/span>通過祥林嫂的悲劇命運,一方面批判了造成其悲劇的客觀社會環(huán)境:封建的政權、族權、夫權、神權這四大繩索編織成的嚴密的網(wǎng);另一方面,作品也把譴責的筆指向了祥林嫂周圍的一大群不覺悟的有名無名的群眾,他們和祥林嫂同是受壓迫剝削的勞動者,然而偏偏又正是他們維護著“三綱五?!保⒂媒y(tǒng)治階級的觀念審視、貴備、折磨著祥林嫂,不僅使她處于孤立無援的地步,而且促成了她的悲劇。
《離婚》寫出了愛姑外表的剛強潑辣,敢于反抗,但同時卻也從潑辣剛強的外殼下挖掘出了靈魂深處的軟弱,在小說結尾,愛姑終于屈服。
魯迅正是通過對農(nóng)民,包括廣大農(nóng)村婦女靈魂深處的病態(tài)與弱點的開掘,尖銳地提出了改造國民性的主題。
(四)知識分子題材
魯迅《吶喊》、《彷徨》中還有大量知識分子題材的小說。魯迅所寫的知識分子題材的小說有各種類型:
其中有以深受封建科舉制度毒害的下層知識分子為主人公的《孔乙已》和《白光》;
有以封建衛(wèi)道士為諷刺對象的《高老夫子》和《肥皂》,
著力描寫的,還是那些在中國民主革命中尋找道路,彷徨、苦悶與求索的知識分子,他們是一些具有一定現(xiàn)代意識,首先覺醒,然而又從前進道路上敗退下來,帶有濃重的悲劇色彩的人物,如《在酒樓上》中的呂緯甫、《孤獨者》中的魏連殳、《傷逝》中的子君與涓生。對于這一類知識分子,魯迅一方面充分肯定他們的歷史進步作用,一方面也著重揭示他們的精神痛苦和自身的精神危機。
《在酒樓上》中的呂緯甫,曾經(jīng)是一個富有朝氣的青年,在辛亥革命的高潮時期敢于議論改革,到城隍廟去拔神像的胡子??墒鞘嗄旰髤s形容大改,銳氣盡消,變得遷緩而頹唐,他“敷敷行衍,模模糊糊”地靠教“子曰詩云”混日子,心安理得地干著為早夭的小弟遷葬和給一個船家女兒送剪絨花等無聊的事情。殘酷的現(xiàn)實生活已將他的靈魂擠扁了,他無力繼續(xù)為自己過去的理想而奮斗,只能凄苦地自嘲像一只蒼蠅“飛了一個小圈子,又回來停在原地點,在頹唐消沉中無辜銷磨著生命”。
《孤獨者》中的魏連殳,曾經(jīng)是一位“獨戰(zhàn)多數(shù)”的英雄,是一個使人害怕的“新黨”,即使在五四高潮之后,也還敢于發(fā)表一些“無所顧忌的議論”,他在世人的侮辱、誹謗中頑強地活著。然而他只是孤獨地掙扎著,終而失去了理想,最后采用玩世不恭的態(tài)度向社會進行著盲目的報復,甚至躬行起他“先前所憎惡所反對的一切”,拒斥起他“先前所崇仰,所主張的一切了”,成了一個真正的失敗者。
《傷逝》中的涓生和子君的戀愛悲劇,固然有其客觀的原因:中國封建勢力過于強大,社會過于黑暗,在封建勢力汪洋大海的包圍下(思想、政治、經(jīng)濟、社會習慣勢力等多方面結成的“神圣同盟”),在廣大的社會群眾實現(xiàn)廣泛的思想啟蒙和廣泛的社會解放之前,小資產(chǎn)階級知識分子想要單獨地實現(xiàn)他們的理想是不可能的;但作品對其主觀原因的揭示同樣是深刻的:這對五四時期勇敢地沖出舊家庭的青年男女,由于他們把爭取戀愛自由看做是人生奮斗的終極目標,眼光局限于小家庭凝固的安寧與幸福,缺乏更高遠的社會理想來支撐他們的新生活,因而他們既無力抵御社會經(jīng)濟的壓力,愛情也失去附麗,結果,子君只好又回到頑固的父親身邊,最后凄慘地死去,而消生則懷著矛盾、悔恨的心情,去尋找“新的生活”。
魯迅在他的小說中所提出的知識分子歷史命運與道路的主題,在中國現(xiàn)代小說史上也是具有開創(chuàng)意義的。
三、魯迅小說的藝術成就
魯迅小說創(chuàng)作所取得的杰出成就,是與他所接受的中外文化和文學傳統(tǒng)的影響分不開的。
魯迅小說所受的中國傳統(tǒng)文學的影響是非常廣泛的。
他從小就喜歡閱讀中國古典筆記與小說,后來更是全面地接觸和研究過中國古典小說。他輯錄了《古小說鉤沉》,著述了《中國小說史略》《中國小說的歷史的變遷》等。魯迅曾高度評價《世說新語》在人物描寫方面的成就,認為作品使“魏晉人的豪放瀟灑的風姿,也仿佛在眼前浮動”;魯迅對唐傳奇的“文采與意想”“敘述宛轉,文辭華艷”等特點極為贊賞,稱之為“唐代特絕之作”;魯迅對《儒林外史》的“指謫時弊”、“抨擊習俗”、“洞見所謂儒者之心肝”、不飾一一辭而“情偽畢露”等優(yōu)長也給以較高贊譽;魯迅更從《紅樓夢》中看到了它打破“傳統(tǒng)的思想和寫法”的示范作用:“敢于如實描寫,并無諱飾,和從前的小說敘好人完全是好,壞人完全是壞的,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敘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span>
魯迅的小說創(chuàng)作與上述中國古典小說有著明顯的藝術淵源的關系。我們從魯迅小說敢于如實描寫、敢于抨擊時弊和洞察深淵的清醒的現(xiàn)實主義精神中,從處處體現(xiàn)出的平民意識和對下層人民及婦女兒童的人道主義關懷中,從描寫的凝煉、白描手法的運用、結構形式上的兼有首尾與波瀾、對人物形象的傳神勾勒、富于抒情性和長于諷刺性等方面,都可以體察到它們和中國古代小說的深刻的內(nèi)在的聯(lián)系。對本民族文學傳統(tǒng)的承傳和擇取,是形成魯迅小說民族性特點的重要原因。
在重視對本民族文學傳統(tǒng)的承傳和擇取的同時,魯迅以更大的熱情,積極從事“紹介國外思潮,翻譯世界名作”的工作。
他認為,“注重翻譯,以作借鏡,其實也就是催進和鼓勵著創(chuàng)作”?!秴群啊?、《彷徨》之成為中國現(xiàn)代小說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開山之作,在很大程度上得力于魯迅適應時代變革的需要,從現(xiàn)實出發(fā),從外來文化與文學中吸取了豐富的優(yōu)秀的藝術營養(yǎng)。
魯迅小說創(chuàng)作所受的外來影響主要有俄羅斯文學、東歐弱小民族文學與日本文學。俄羅斯作家果戈理、契訶夫對小人物、灰色人物的病態(tài)心理的現(xiàn)實主義刻畫以及“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人道主義創(chuàng)作思想給魯迅以深刻啟悟。波蘭作家顯克微支“寄悲憤絕望于幽默”的思想風格、俄羅斯作家安德列夫的“陰冷”、阿爾志跋綏夫的心理刻畫、日本作家夏目漱石幽默諷刺的“輕妙筆致”,被魯迅融化進小說創(chuàng)作中。魯迅欣賞陀思妥也夫斯基對病態(tài)心理的挖掘,“顯示著靈魂的深”,是“高的意義上的寫實主義者”。魯迅還接受過有島武郎的“愛幼者”進化觀念與愛羅先珂式的博愛思想。他翻譯了日本廚川白村建構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上的《苦悶的象征》,作為文藝理論課程的教科書。
魯迅以“拿來主義”態(tài)度融合了這些外來文學的藝術優(yōu)長,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現(xiàn)代現(xiàn)實主義小說藝術。
魯迅的《吶喊》、《彷徨》在思想和藝術方面都對中國現(xiàn)代小說的形成、成熟和發(fā)展產(chǎn)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魯迅憑他為數(shù)不多的小說,牢牢地確立了他在中國現(xiàn)代小說史上崇高的歷史地位。魯迅一反視小說為茶后飯余消遣娛樂的“閑書”的傳統(tǒng)認識,更新了小說觀念,確立了“利用”小說的“力量”“來改良社會”的創(chuàng)作目的。魯迅的小說與五四文學革命取同一步調,徹底地面向現(xiàn)實,敢于直面“慘淡的人生”和“淋漓的鮮血”,在小說的取材上,努力描寫上流社會的墮落和下層社會的不幸,“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
在創(chuàng)作方法上,魯迅開辟了多種創(chuàng)作方法的源頭:《孔乙己》《明天》《阿Q正傳》《祝?!贰峨x婚》等作品顯示了清醒的現(xiàn)實主義的特點;《狂人日記》《長明燈》則是現(xiàn)實主義與象征主義相結合的優(yōu)秀之作;《肥皂》《兄弟》《白光》等對人物潛意識的描摹,表明在某些局部帶有心理剖析的色彩;在魯迅的小說中,還“常?;仨懼鴥煞N或兩種以上不同的聲音。而且這兩種不同的聲音,并非來自兩個不同的對立著的人物,竟是包含在作品的基調或總體傾向之中”,這使魯迅的許多小說“以多聲部的復調為特點”,乃至“成為復調小說”。
《吶喊》《彷徨》在藝術表現(xiàn)上也有多方面的創(chuàng)造。
在藝術風格上,《吶喊》《彷徨》中的小說顯示出了多樣化的特點:魯迅作品在整體上注重白描,但也有出色的抒情小說(如《傷逝》、《孤獨者》、《在酒樓上》等)和杰出的諷刺小說(如《高老夫子》《肥皂》等),以及蕩漾著鄉(xiāng)情和鄉(xiāng)風的鄉(xiāng)土小說(如《故鄉(xiāng)》、《風波》、《社戲》等)。
在格式上,魯迅更是“創(chuàng)造'新形式’的先鋒”,他的小說“幾乎一篇有一篇新形式”?!犊袢巳沼洝匪捎玫牡谝蝗朔Q的主人公獨語自白(日記體)的敘述方式,在中國小說藝術的發(fā)展上顯然是一個首創(chuàng);《孔乙己》通過截取人物生平片斷來概括人的一生;《藥》從事件中途起筆;《離婚》則主要寫了船上和尉老爺家這兩個場面。這些寫法,打破了中國傳統(tǒng)小說有頭有尾、單線敘述的格式。
在表現(xiàn)手法上,《吶喊》《彷徨》中的小說也堪稱中國現(xiàn)代小說的典范。在情節(jié)的提煉和設置方面,魯迅強調選材要嚴,開掘要深,他并不追求情節(jié)的離奇與曲折,而是注意情節(jié)的深刻蘊涵。他嚴格依據(jù)表達的主題和塑造人物性格的需要來設置和提煉情節(jié),使之具有嚴謹、凝煉、蘊藉深厚的特點。
在塑造人物方面,魯迅注重采用“雜取種種人,合成一個”的辦法,對生活中的原型進行充分的藝術集中和概括,使人物形象具有較為廣泛的典型性。例如,阿Q這個人物形象,“是一個所謂箭垛,好些人的事情都有堆積在他身上”,正因為如此,不同階層、不同身份的人都能在阿Q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從而使阿Q形象能在讀者心目中產(chǎn)生非常廣泛的影響。
魯迅強調寫出人物的靈魂,要“顯示靈魂的深”,因此他在塑造人物形象時,常常是以“畫眼睛”的方式,通過眼睛這一心靈的窗戶來“極省儉地畫出一個人的特點”,例如《祝?!分星昂髱状螌ο榱稚┭凵竦拿璁?,非常傳神地寫出了人物的精神狀態(tài)。為了寫出人物的靈魂,魯迅有時還采用直接揭示人物心靈秘密的手法,例如《阿Q正傳》第七章,寫了阿Q的“革命狂想曲”,借人物的幻想,直接揭示了阿Q的病態(tài)心理和褊狹的革命目的。魯迅在寫人物時,還注重以個性化的人物語言來揭示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有時即使“并不描寫人物的模樣,卻能使讀者看了對話,便好像目睹了說話的那些人”。
魯迅小說在塑造人物時,還特別注重將人物擺在一定的環(huán)境中來加以表現(xiàn),這種環(huán)境大到時代背景,小到人物具體的生存環(huán)境和生活氛圍,從而使作品對人物性格的揭示和對人物性格社會意義和時代意義的揭示都得到了強化。
魯迅正是以其短篇小說創(chuàng)作的杰出成就顯示了中國現(xiàn)代短篇小說藝術的成熟。魯迅的小說在藝術上一方面大膽借鑒了西洋小說的表現(xiàn)手法,另一方面又融合了中國傳統(tǒng)小說的長處,從而創(chuàng)造了中國現(xiàn)代小說的新形式。魯迅的小說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精湛的藝術,深遠地影響著中國現(xiàn)代小說以至整個新文學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朱棟霖等主編.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1917—2012上.2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6 第63-7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