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香港中環(huán),很容易會聯(lián)想到CBD的高樓大廈和購物商場,其實中環(huán)一帶是從山腳向山頂一路建上去的,高樓的后面有許多別具香港特色的小街小巷,很多需要爬坡或者爬樓梯上去。這次香港之行我們專門花了大半天的時間將那一帶幾乎走遍,體驗了一把走街串巷的樂趣。

乘坐地鐵到“中環(huán)站”,出口處不知為何有許多洋倒爺在擺地攤,賣的東西看起來比義烏小商品質(zhì)量還差,但還是有很多人捧場。洋地攤將整個地鐵口擠了個水泄不通,行走都很困難。不知經(jīng)歷了兩年的疫情,這里是否熱鬧依舊。

香港中環(huán)一帶高樓林立

目光所及都是摩天大樓

樓層太高,樓與樓之間非常密集,感覺走在高聳的大樓下都很難照得到陽光。

大樓下的商店鱗次櫛比

穿過高樓大廈,我們到達第一個目的地 - 石板街。石板街也稱為“砵甸乍街”,名字很怪,其實是英語翻譯過來的。

這是一段坡道,整條街面由一塊塊大石板鋪成的,高高低低的石板起到了很好的防滑作用。石板街兩邊有許多小店鋪,很有老香港的氣息,值得一看。

去之前做功課時看到網(wǎng)上很多人推薦“蘭芳園”中環(huán)老店,說這是一家歷史悠久的茶餐廳,首創(chuàng)香港著名的“絲襪奶茶”,我們找了很久才找到它。門口排著很長的隊伍,一看差不多都是大陸游客,估計都是看了攻略專程奔過來的。排了一段時間的隊終于有位置進去,結果很令我失望,餐廳環(huán)境差、服務態(tài)度差不說,燒鵝一點都不好吃,比我們廈門萬達廣場的燒臘店水準還低。大冬天居然只提供加冰塊的絲襪奶茶,連熱奶茶都沒有,那頓飯吃得很不爽,看來不能全信所謂的攻略。蘭芳園的具體地點就不寫了,不推薦去吃。

極力推薦位于“擺花街”的“泰昌餅家”,感覺這家才是名副其實的老字號,蛋撻非常好吃,據(jù)說深受最后一任港督彭定康的喜愛。

泰昌的蛋撻跟葡式蛋撻完全不一樣,外層香酥可口,記得一定要趁熱吃,涼了味道就差很多。

他們家的雞批、馬豆糕、枸杞桂花糕統(tǒng)統(tǒng)都好吃。當時趁熱吃過一輪,想說離開中環(huán)時再去買一些,后來走殘了,實在沒力氣再倒回去買,所以到現(xiàn)在還在懷念。

除了吃,其它時間我們都在那一帶轉。

這里又有條上坡道

走過“美輪街”

這是一條樓梯路,兩旁盡是小店鋪。

我們沿著“荷里活道”一直走到“文武廟”,又倒回來。

這一帶的小巷非常多,轉來轉去轉暈了。

中環(huán)這邊的建筑大都依山而建,所以坡道特別多。



我們又去搭乘中環(huán)至半山的自動扶梯,全程從起點一直坐到終點。

半山扶梯穿過多條中環(huán)的主要街道,我們一路坐坐停停逛逛。

若不是有了這條方便的手扶電梯,住在這里的人們上下一定很辛苦。

我們來到半山的一處清真寺

這里沒有游人,非常安靜。

又坐扶梯繼續(xù)上,這里也有舊衣回收箱。

扶梯全長800米,垂直落差為135米,我們終于坐到終點“干德道”,再一路步行下去。

路過一座非常小的廟,估計是個土地公廟。

中環(huán)的蘭桂坊名氣很大,其實就是一條短而狹窄的小街,有很多酒吧。

白天的蘭桂坊看不出有什么特別的,要到晚上才會一片燈紅酒綠。

離開“蘭桂坊”,我們走到大街上。

這里有不少西式建筑

這些建筑看樣子都比較古老,估計都有上百年的歷史。

最后我們終于找到“煤氣燈街”,這是很多港劇里男主角送女主角回家的地方。

花崗巖石梯兩旁有四支煤氣燈,這也是香港僅有的四支煤氣燈,已有上百年的歷史了,目前煤氣燈還在使用,每天傍晚6點至早上六點仍然會亮燈。


石階旁邊有一家星巴克,里面的裝修風格是香港六七十年代很流行的冰室,據(jù)說全港僅此一家,我們本想也進去喝一杯,后來發(fā)現(xiàn)里面擠滿了人,感覺很壓抑,就沒多停留。


離開中環(huán)的小街回到主干道上,接下來就是乘坐叮叮車了。叮叮車其實就是電車,只在港島運行,是香港的一大特色,小時候在香港日歷里見過,印象深刻。

這次專門去乘坐感受一下。叮叮車都是雙層的,車身比較窄小,上面往往有大幅廣告。

我們坐在二樓最前面的位置,沿途觀光和拍照。

坐叮叮車視野特別好,是游覽香港市區(qū)很好的方式之一。


我個人覺得中環(huán)后面的小街小巷比前面的高樓大廈更加值得游覽。走在迷宮般的小巷里,時不時會有意外的發(fā)現(xiàn),充滿了樂趣,特別推薦大家有時間也去探索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