燮父,一個奇怪的名字,也是一個陌生的名字,但燮父是一個很重要的人,中國歷史上有個叫“晉”的國號,很多國家用過,中國歷史有一個赫赫有名的王位——“晉王”,很多皇帝曾經(jīng)用過。翻遍史書,有一個奇特的現(xiàn)象叫“晉王逆襲”——很多本不該當(dāng)皇帝的人,被封為“晉王”后,很多都莫名其妙的當(dāng)上了皇帝,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現(xiàn)象。所以“晉”是一個神奇的字,而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晉”字就來源于燮父。
燮父,唐叔虞的兒子,晉國的第二位諸侯,但我們把他稱之為第一代晉侯,因為唐叔虞時期晉國國號為唐,唐叔虞是“唐侯”,燮父繼位之后“改唐為晉”,燮父就是第一代晉侯。關(guān)于燮父,歷史上對他記載很少,就像晉國早期的國君一樣,他們做過什么事情,我們知之甚少。
文獻(xiàn)中關(guān)于燮父的記載,主要有幾條:一、《竹書紀(jì)年》“康王”篇,“九年,唐遷于晉,作宮而美,王使人讓之?!?;二、西漢司馬遷《史記》,“唐叔子燮父,是為晉侯?!?;三、東漢經(jīng)學(xué)大師鄭玄《毛詩譜》,“叔虞子燮父以堯墟南有晉水,改曰晉侯”。這些是比較靠譜的原始文獻(xiàn)資料,從這短短幾乎話,我們能得到幾個信息:一、燮父改唐為晉;二、改唐為晉是因為南有晉水;三、燮父曾經(jīng)遷過都;四、燮父建的宮室“美”,甚至可能越制了,周天子不開心了,“使人讓之”。就這些!這就是我們知道的關(guān)于晉侯燮父的事情。
但是,就這些也有爭議,除了燮父“改唐為晉”沒有爭議,其余都有爭議,最主要爭議在兩點:一、燮父是否遷過都;二、改唐為晉是否因為有晉水。而歷史的魅力也許就在于此,越久遠(yuǎn)的,越搞不清楚的,我們越是好奇。這樣的爭議持續(xù)了很久,直到發(fā)現(xiàn)一個“簋”——覺公簋,覺公簋是一個私人藏家的藏品,來源不明,重要的是上面的銘文:“覺公作妻姚/簋,遘于王命/唐伯侯于晉/唯王廿又八祀。”。這個銘文告訴我們些什么信息?覺公,是一個人,是誰,我們不知道,他為其妻子“姚”作了一個簋,時間正好是周天子讓唐伯去晉地為侯,時間是周天子的二十八年。“遘于王命唐伯侯于晉”,這句話解決了幾個重要的問題:其一,晉,應(yīng)該是個地名,可能是因為境內(nèi)有條河叫晉水而得名;其二,燮父應(yīng)該的確是遷過都,由唐遷到晉。但是又出現(xiàn)了謎,唐伯應(yīng)該是燮父沒有太大爭議,但是這個“伯”是什么意思?歷史上伯有三個意思,第一,按照兄弟排行“伯仲叔季”;第二,按照爵位“公侯伯子男”;第三,諸侯之長叫“伯”,春秋時間做過霸的很多被周天子封為“伯”。這個唐伯到底指的是哪個?另外一個謎,“唯王廿又八祀”,這個王是誰?按照竹書紀(jì)年,成王在位三十七年,康王在位二十六年,康王九年的時候“唐遷于晉”,與銘文記載不符。
覺公簋
覺公簋銘文
覺公簋最早的研究是朱鳳瀚先生在《考古》2007年第3期發(fā)表《覺公簋與唐伯侯于晉》一文。而早在約十年之前山西發(fā)生的一件事也與燮父息息相關(guān)。
1998年春天,在一個漆黑的夜,著名的“天馬-曲村遺址”出現(xiàn)了幾個黑影,他們盜掘了一座西周大墓,而這座西周大墓的盜掘讓兩千年前的晉侯燮父重見天日。2000年,盜墓賊落網(wǎng),在他們的指認(rèn)下,找到兩座帶墓道的西周高等級貴族墓地,2000年10月14日至2001年1月15日,三個月的時間,北大考古文博院與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發(fā)掘了晉侯墓地最后兩座大墓——113號墓及114號墓,113號墓是燮父夫人,114號墓是晉侯燮父。
114號墓晉侯墓地,雖然被盜掘,很多文物丟失,但仍出土了大量珍貴文物,最著名的是叔虞方鼎和晉侯鳥尊,上面的銘文是我們了解墓主人珍貴的資料。最珍貴的當(dāng)然是鳥尊,今天它是山西博物院的鎮(zhèn)館之寶,整個青銅器造型優(yōu)美別致,大鳥回眸,小鳥翹首,尾部巧妙的變?yōu)榇笙笙蟊亲樱歉呗柕镍B冠和粗壯的雙腿,正是燮父勃勃向上的生動體現(xiàn)。鳥尊的銘文“晉侯作向太室寶尊彝”里面的“晉”字是我們能看到最早的“晉”,今天是山西的簡稱。
晉侯墓地114號出土鳥尊 王猙攝
突然想到一個有趣的現(xiàn)象,西周時期很多叫“某父”的,文獻(xiàn)中記載的燮父、禽父,考古銘文中的邦父、喜父,這個到底是什么原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