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參加籃球校隊,因為身體條件一般,于是開始刻苦練習投籃。
后來可以做到3分10中10,罰籃20中20……
雖然在專業(yè)人士看來不算什么,但對于業(yè)余愛好者來說還是有點難度的。
工作之后迷戀上了羽毛球,請教練系統(tǒng)訓練了一陣子。
正反手被動高遠能頂回端線,對于業(yè)余愛好者來說也有些挑戰(zhàn)。
然后我發(fā)現(xiàn),投籃的發(fā)力跟高遠球的發(fā)力,其要點都是“鞭打”,利用的同樣是小臂旋轉。
還不止是手上動作相通。
籃球的墊步啟動和羽毛球的叉步啟動,籃球的轉髖突破和羽毛球的轉髖蹬地后撤步,籃球的投籃轉髖和羽毛球的高遠球轉髖……
這些都是一通百通的動作。
除此之外,足球的抽射,散打的直鉤擺拳,甚至乒乓球的弧圈球……同樣都需要蹬地轉髖。
所以,就運動而言,這些東西實際上就是一個東西。
同樣的道理,象棋和數(shù)學,數(shù)學和物理,物理和哲學,它們的底層都是簡單的幾條抽象規(guī)則。
象棋是馬走日象飛田,數(shù)學、物理、哲學則是形式邏輯,這些都可以觸類旁通。
熟練運用形式邏輯之后,理解辯證法不難。
有了理性工具,再加上一些溝通技巧,職場的絕大多數(shù)問題也都可以輕松搞定。
能搞定領導,就可以當領導,領導做大了就可以自己當老板創(chuàng)業(yè)。
所以,看似五花八門的內容,歸根到底其實都是同一個底層,明白了這個道理,你也可以舉一反三。
以上方法層面的“開竅”。
▼點擊下方卡片 每晚6點準時推送
還有一類“開竅”是關于認知的。
所謂認知,也就是知道了原來不知道的。
表現(xiàn)在形式上,往往是對一個概念的重新定義。
認知說到底,其實是一種價值判斷。
例如有人問如何才能測試出父母是不是真的愛我?
我會勸他不要測試,因為測試只能發(fā)生在功利層面,而愛則是價值判斷。
這是兩個垂直維度,不論你在x軸上努力走了多元,在y軸上始終還是0。
功利就是x軸,愛則是y軸。
如果你聽了之后發(fā)現(xiàn),原來x、y是兩個垂直維度,那么就突破了認知,也就不會再試圖去測試“真愛”。
但有些人他接受不了這種認知,認為連錢都“舍不得”給還能叫真愛?
那么這個回答對他當然沒有用,沒準還會把他氣得半死。
所以對于這類認知問題,突破了就是突破了,沒突破就是沒突破,大可不必為此試圖說服對方。
關于價值判斷也是同理。
我認為“愛”是價值判斷,不需要交換條件。
認為應該愛國就去愛國,認為應該愛父母就去愛父母,這本是“有錢難買我樂意”的事。
但有人認為“愛”也必須有交換,父母給我錢我就愛,不給就不愛。
國家怎么愛我,我就怎么愛國家。
這里沒有對錯之分,你不用說服他,他也別試圖說服你,大家各自承擔后果就好。
分不清邏輯判斷和價值判斷會有什么后果呢?
短期可能還好,但長期看,滿腦子只有利益,就沒了“人味兒”,只剩下銅臭味兒。
誰愿意跟這樣的人相處呢?
當然,面對現(xiàn)實問題,不會有天然的邏輯判斷和價值判斷之分。
區(qū)分什么時候該用哪個,本身也是一種價值判斷。
例如有些人經常問,要不要為了愛情犧牲前途?
這本身就混淆了價值判斷和邏輯判斷。
愛是非功利的,是價值判斷,前途是功利的,是邏輯判斷。
一個在x軸上,一個在y軸上,怎么比較大小呢?
比不了(結婚生子倒是功利的,但那是另一個問題,跟“愛”還不一樣)。
這也是開竅路上最難突破的一關吧。
打通邏輯,可以做到一通百通。
價值判斷相互自洽,構建起價值觀,會使人堅定不移。
這就是孔子說的“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吧。
點“在看"評論分享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