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二十四節(jié)氣中,受父親的影響,我常把清明當作一本線裝書來默讀。
父親對清明懷有虔誠的心態(tài),自小我耳聞目濡。清明前幾天,父親拋開手中的一切農(nóng)活,就連臉上的笑容也因清明臨近消失殆盡,說話也變得沉默寡言,偶爾吩咐我們辦事,也是低聲細語;父親拋下手中的農(nóng)活,可手腳更加忙碌起來,那把開春還沒用過的大鍬,被父親磨得像在精雕一件工藝品,因為他要用此鍬為祖父母、曾祖父母挖土填墳,磨得光亮的鍬,一時還沒被父親扛去填墳,他會在鍬口上涂上一層桐油,爾后用一張紅紙把鍬連著木質(zhì)的鍬柄包扎好;一把如新月的鐮刀,也被父親磨得如鍬一樣鄭重,因為鐮刀要割去世親人的墳塋上的荒草,讓墳塋在春天里長出一片蔥籠……父親忙完填墳必備的工具,又幫著母親忙起填墳的祭品,一鍋鍋潔白的米餅,我們只有望梅止渴的份;紅燭、寶塔香、鞭炮的擺放,容不得我們插手,唯一我們能做的,也必須做的,就是折紙錢,折紙錢時父親要求極嚴,不容我們說半句玩笑話或嬉戲片刻,用父親的話說,這是陰間人用的錢,是神圣而肅穆的。雖說我們私下里說父親迷信,但從不敢當面父親說半句,因為小弟有一次在折紙錢時,重復了老師說的話,說這是迷信活動,當場小弟就受到父親揚來的一巴掌,小弟可是爸爸眼中最疼愛的人,嚇得我們從此折紙錢再不敢亂說話。后來從母親的口中得知,父親之所以不允許我們說清明的系列活動是迷信,因為在父親的眼中,說清明是迷信活動那是對去世的人極大的侮辱,后來,了解父親的身世,才讀懂父親那顆對清明虔誠的心,父親三歲喪父,祖母隨后改嫁,他從小就是曾祖母帶大,曾祖母去世后,已是年老的祖母在改嫁后的人家,養(yǎng)子女無人接收她養(yǎng)老,父親含淚又把祖母帶回家,為她養(yǎng)老送終,其中一把辛酸淚,只有父親知其味……
清明填墳的祭品一切準備就緒,父親撐來一頁扁舟,喊上全家人,搬上祭品、填墳的農(nóng)具,親自執(zhí)篙,扁舟在父親用力執(zhí)篙下,駛下那座四面環(huán)水葬有曾祖父母、祖父母的小土堆島嶼……
清明填墳是父親一手而做的,在修葺每一座墳塋時,父親總是叫住大哥,告訴他,這土中葬的是誰,我們幾個小的只有幫幫母親端上一盤盤祭品。修葺到曾祖母的墳塋,父親總是向個孩子當著我們的面痛哭一陣,撩得我們和父親一樣悲傷起來。
填墳結束,父親便帶領全家進行祭拜儀式,首先是他禱告幾句,告訴地下的人,他的子女是如何的孝順和爭氣,請他們放心,他會帶領全家人把日子越過越好……燒紙錢、挨個墳塋磕頭,這是我們的事,父親和母親總是在一旁看著,到紙錢焚燒盡,他們磕三響頭,就算清明祭拜結束。
回家的水路,往往撐舟的是大哥,而此時的父親像似極度勞累,他總是重復著一句話,對大哥,也對我們,等我和你媽百老歸天,你們就把我們葬于此,四面環(huán)水,春有草綠花香,夏有蛙鼓蟲鳴,還有家人疼愛,這是多美的地方呀……
有幾年,我因在外讀書,沒能參加父親清明填墳祭拜的儀式,心中很是失落,就在清明節(jié)選擇逛書店,以填補心中的空虛,無意中在一家書店發(fā)現(xiàn)一排排線裝書,古色古香,書中的文字,豎式繁體,很有一種尋古的味道。捧回一本本線裝書,我自然想到了故鄉(xiāng)的清明,聯(lián)想到父親對清明的心態(tài)……
參加工作后,我年年清明趕回老家陪父親舉行填墳祭拜儀式,同時我也帶著我的家人,還有那幾本線裝書,在清明的風清月如鉤的夜晚,用故鄉(xiāng)的方言默讀,讓我的心靈盈滿故鄉(xiāng)盤結的根,親情的感恩和一代代傳承的孝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