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作品欣賞-
祭 祖
在家鄉(xiāng),農(nóng)歷大年三十日是鄉(xiāng)親們盛行祭祖的日子。從我記事時起,就年復(fù)一年,從未間斷。 聽祖父說,祭祖就是給逝去的親人辭年,讓他們一年一度有年的節(jié)日。乍一聽,有些唯心作法,但是,敬重祖人、奠念祖人,是家族傳承、不忘祖德的孝心文化。我們是哪里來,根在哪里?是誰撫養(yǎng)我們,培育我們?祭祖,便是最好的詮釋。
大年這天,祖母和母親早早籌備好祭祀物品。取約10厘米寬的正方形肉塊,在鐵鍋里煎成兩面嫩黃,一塊豆腐也煎成兩面黃。買一條鰱魚,除鱗掏出內(nèi)臟后,也煎成兩面杏黃。另外,準備三碗大米飯、茶酒、炮竹香紙,以及稻草編織的大草把。
當這些準備好后,祖父和父親便帶上我們?nèi)值埽嶂榔啡プ鎵炆缴霞赖臁?/span>
我那時還小,不完全知道祭祖的道理。只是大人怎么吩咐,我就怎么做。來到先祖的墓地,他們拿出竹籃里的祭品,依次擺在墓碑前面。先斟上兩杯茶、一杯酒,再擺上魚肉,最后放上三碗米飯。祖父將香紙放在墓碑前,點燃,插上三炷香。隨著紙錢濃濃的青煙,燃放一掛鞭炮。算是告訴祖人:我們來辭年!
面對新土覆蓋,清除雜草的墳包,和墓碑上先祖的記載,祖父第一個雙膝下跪,連叩頭三個。囗中念念有詞:“祖先大人,我們給你辭年,給你吃喝……求你保佑子孫興旺,發(fā)家致富,平平安安……”等祈愿的話語。從祖父肅穆的臉龐上,我感到虔誠和敬畏。祖父沒讀過書,從他美好的祈福里,寄托著對子孫們的憧憬。接著,父親叩拜。輪到我們?nèi)值?,學著大人樣子,紛紛叩頭。調(diào)皮的我們,不時做個鬼臉,想笑,可是忍住了。
燒完紙錢后,潑掉杯中酒和茶,收拾好祭品放回竹籃中。接著,點燃那支一米來長的草把子,說是陪伴先祖守歲。在寒冷的夜里,給他們溫暖。燃著的草把子,明明滅滅的火焰,青煙裊裊……
然后,我們依次去其他先祖墳前祭拜(一般是上五輩左右),以同樣方式。
其實,在祭祖之前,家人們會把墳塋修葺一番。因為墳上動土是有忌諱的。那是進入大寒之時,相傳土地神這段時間放假了,不管事,可以抓緊這時間動土修整。由于自然界的風雨,墳包雜木叢生,水土沖失等情況,必須填土修復(fù)。修復(fù)后的墳包,覆蓋著新土,成穹隆形狀。四周開溝排水。祖父曾說,讓先祖睡得舒服,不受外界侵擾,不能荒涼他們不能冷漠他們,墳塋就是他的家。一個家族的興旺,子孫的延續(xù),墳塋修整必不可少。證明后繼有人。
祖父盡管不識字,說的話卻實實在在,很有分量。
在修整墳塋時,祖父常帶上我們,幫助除雜草。休息當中,他告訴先祖的生平故事。念叨最多的是已故的親祖母:她四十來歲就辭世,扔下十三歲的幼兒。祖母生性慈善,為人本分,持家好手。患的是嚴重風濕病,那時醫(yī)療落后,治愈不了。假如現(xiàn)在,一定會治好的,不會這么年輕就走了……說到此處,祖父眼眶紅了,重重嘆一口氣。
還有祖父的曾祖父,在家族中是有囗碑的人。他闖蕩江湖,做絲綢生意。賺了錢后,回家蓋房子,置產(chǎn)業(yè),為后輩的生活打下堅實的基礎(chǔ)。從祖父言談中,我知道不僅是先祖的風光過去,為了家族發(fā)展,付出辛勤勞動,更是寓示我們以先祖為榜樣,不忘先祖品德,做家族中的佼佼者。
從先祖的動人故事中,我明白了祭祖的重要涵義。跪拜,那只是禮行中一種固有的作態(tài),可心里銘記和傳承,才是祭祖的深義與廣義!
祖父去逝后,由父親帶領(lǐng)我們?nèi)ゼ雷妗W娓敢渤闪讼茸?。我們用同樣的儀式,用同樣的情感,深切緬懷他們。
父親慢慢也老了,在去年祭祖當中,步履蹣跚,氣喘噓噓。當然,一代接力一代,是祭祖亙古不變的規(guī)律。若干年后,我們會接承父親手中祭祖重任,帶領(lǐng)子孫們用最熱烈最隆重的儀態(tài),追思先祖,傳啟后人。
祭祖,那是心靈上的洗禮與振奮,更是子孫們與先祖一次誠摯地對話。告慰英靈,激勵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