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于在今年暑假抽空跟團去了趟花果山,體驗一下那個人間仙境。來到花果山,令我們最向往的地方當然就是水簾洞了。我想當時吳承恩就是受了這個水簾洞的啟發(fā),在《西游記》中給早期的孫悟空提供了一個神話色彩十分濃郁的場所。跟團的導(dǎo)游說,這里的水簾洞在《西游記》風(fēng)行以前就有了。明代海州人張朝瑞在為三元官寫的一塊碑記里,記載著水簾洞是香客必游之處。石壁上“高山流水”四個大字,是海州知州王同題寫的,時為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那時《西游記》還不曾出書。
水簾洞是一個天然裂隙洞穴,洞口常年飛流直下的小瀑布恰似水簾,仿佛孫悟空就住在里面。水簾洞內(nèi)有人工隧道可通下層平臺。洞門前有許多珍貴的題刻?!坝⌒氖荨笔乔宕拦饣实凼謺?,賜給太子少保、兵部尚書、兩江總督陶澍的。道光十二年(1832年)陶澍奉命來海州改革鹽政,成效卓著,使清廷國庫轉(zhuǎn)虧為盈,出現(xiàn)了短時期的中興局面,因此皇帝給予他親書室名的殊榮。
順著導(dǎo)游左手方向看去,夾在大石縫中的那塊奇石叫媧遺石,它上不靠天,下不著地,傳說是女媧煉石補天剩下來的石頭。從明代開始,我國進入了長篇小說的鼎盛時期,許多作家都喜歡在這石頭上大做文章,首創(chuàng)者吳承恩就是按照這里石頭的尺寸和形象來描述孫悟空出世的。
花果山正門上首為孫悟空的頭像,背襯圓形圖案,象征功德圓滿,法輪常轉(zhuǎn)。北側(cè)有唐僧師徒4人西方取經(jīng)的浮雕,下方有6只圓雕雄獅把門,廣場四周有109只石猴迎賓。山門背面的匾額上鐫 “東勝神洲”四字,是大書法家沈鵬先生題寫的。透過中間的門洞,可看到松林中《西游記》的作者吳承恩雕像,整個場景,巍峨壯觀,栩栩如生。很多游客紛紛依偎在孫悟空的家門口拍照留戀。此次游完花果山真的很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