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光朝鮮
以前看過的電影因為音樂而忘不掉的有一部《砂器》,這么多年下來,時間過濾掉電影里的很多內(nèi)容,只剩下兩個忘不掉:一是那對相依為命的父子以及后來為了兒子前程不惜把兒子當成陌生人的那個父親;二是影片最后的鋼琴協(xié)奏曲《宿命》。
前幾天因為父親節(jié)的緣故,做了功課,總算搞清了原來不知道的東西,順便再看一遍影片最后的視頻,依然感動不輸當年。
《砂器》是日本著名推理小說家松本清張的代表作,描寫了一個音樂家淪為殺人犯的故事,成為當年最暢銷的作品。1974 年,小說被改編成電影,上映后引起了空前反響,成為當年度日本最賣座的電影。1980年由上海電影譯制片廠配音在中國上映。
故事梗概:
鋼琴家和賀英良出身貧賤,幼時跟著患有麻風病的父親本浦千代吉四處流浪行乞,父子二人餐風宿露,飽受嫌棄和驅(qū)趕。后遇到善良正直的鄉(xiāng)村警察三木謙一,為了兒子的前途,本浦千代吉將兒子交給三木謙一領(lǐng)養(yǎng),自己被三木送入隔離所治病。分別時,和賀英良依依不舍抱住父親,淚流滿面。
為改變命運,成長過程中的和賀英良憑過人才華和不懈努力,成為著名作曲家和鋼琴家。為了斬斷過去,他偽造了身份,狠心拋棄了真心愛著的女友,攀上了顯貴人家的女兒。
當年收養(yǎng)他的鄉(xiāng)村警察三木謙一偶然發(fā)現(xiàn)和賀英良已經(jīng)成了社會名流,便找到和賀英良,執(zhí)意要他去見見風獨殘年的父親。三木對和賀英良說:
“ 為什么?為什么說跟你父親見面就會斷送你的事業(yè)?哪怕用繩子套在脖子上我也要你去!”
然而,生怕暴露身世丟掉錦繡前程的和賀英良卻殺害了養(yǎng)父三木謙一。
辦案刑警今西拿著和賀英良的照片找到在麻風病院的本浦千代吉辨認,一眼認出兒子的父親嚎啕大哭,口中卻說:“這……這個人我不認識!”
影片的高潮是和賀英良舉辦作品演奏會,彈奏根據(jù)自己身世創(chuàng)作的鋼琴協(xié)奏曲《宿命》。輝煌的舞臺上,和賀全情投入地演奏著《宿命》,畫面不時閃回到幼年時與父親流浪乞討受盡屈辱的一幕幕往事。。。這是這部影片最感人的地方。在“宿命”的演奏中,那個幼年的男孩又回來了。音樂帶著對生父深深的眷戀,對養(yǎng)父深深的愧疚,以及昔日父子流浪的痛苦記憶,產(chǎn)生出強烈的沖擊力,使觀眾受到心靈的震撼。觀眾得以體察和賀英良這一人物深刻復雜的內(nèi)心世界,極具心靈的震染力。
菅野光亮(1939—1983)
《砂器》催人淚下的一大利器,就是菅野光亮創(chuàng)作的鋼琴協(xié)奏曲《宿命》,日本電影史上最出色的主題音樂,旋律表達了文字和鏡頭無法表達的情感。獲1974年日本電影音樂獎。菅野光亮生于1939年,畢業(yè)于東京藝術(shù)大學作曲系,還在學校時他就獲得了NHK毎日音樂大賽的作曲獎(日本最有影響力的古典音樂新人賞)。創(chuàng)作《宿命》時菅野只有35歲,一舉成名后菅野又為不少電影創(chuàng)作了原聲音樂。但讓人惋惜的是,菅野光亮于1983年因病突然去逝,享年44歲。
鋼琴協(xié)奏曲《宿命》后來專門出版,也成為日本鋼琴家經(jīng)常演奏的本土作品。
再聽一下《宿命》的第一樂章吧,日本著名女指揮家西本智實指揮東京交響樂團的版本。
網(wǎng)上有一篇文章,寫于2008年,其中說到:
《砂器》日本影院至今仍在上映,門口還放著宣傳海報,可見這部影片在日本是極受尊重的。年代已太久遠,編劇死了,導演死了,作曲家死了,男主角也老了,然而電影仍然被人們記著。
感謝聽友“照照柳”提供日文資料翻譯。
3、紅蜻蜓
馨聞旋律
只選最好聽的音樂
只用最精彩的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