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浙江臺州的一位網(wǎng)友兔媽,為了助力孩子學習,決定“用美食治愈心靈”,從初一到高三,堅持給兒子送餐6年,而且每天的菜色幾乎都不重樣。
兔媽還曬出了制作美食的過程,葷素搭配合理,食材十分豐富,一頓飯至少有5、6種菜品。
因為送的是午餐,所以一般從早上8點,她就開始準備了,11點左右給孩子送去。
制作過程如此費時繁瑣,竟然還堅持了6年,足以說明這位媽媽為此付出了多少心血。
網(wǎng)友們看到后,都羨慕不已,紛紛感慨媽媽的付出和偉大。
與此同時,還出現(xiàn)了一些不同的聲音,不少人認為,媽媽這種形式的關愛,會讓孩子覺得壓力很大。
父母付出的愛和關心,怎么就變成了壓力?這樣的家庭并不少見。
為什么給得越多,孩子反而越不“領情”?
相信不少父母也有過這樣的困惑。
從心理學的角度看,父母的付出,之所以得不到孩子等價的回饋,是因為,很多父母對孩子的關心還停留在物質(zhì)層面,卻忽略了孩子心理上的需求。
去年,我在一家補習機構工作,接觸過許多孩子,有一位叫做小浩的16歲男孩,令人印象十分深刻。
來補習的大多是成績不太理想的孩子,但小浩不僅成績好,而且學習還特別自覺,平時就算沒有課,也會來教室自習,幾乎每天晚上都等補習班關門了,他才回家。
可這樣一位“好學生”,在父母眼中卻是個“問題孩子”。
不但經(jīng)常跟父母吵架,對父母也十分冷漠,有一次父親生病住院,小浩竟然一次都沒去醫(yī)院看望過。
小浩父母是自己創(chuàng)業(yè)發(fā)家的,因為以前吃過貧窮的苦,因此在富裕后,就特別舍得給孩子花錢,孩子想要什么,都是有求必應。
他們實在想不通:“孩子要什么有什么,平時也從沒打過他,罵過他,他到底還有哪里不滿意?”
后來,補習班老師在和小浩聊天時,了解到了事情的真相:
小時候,因為父母忙于工作,就將小浩丟到了各個補習班,讓老師幫“管”兒子。
父母不僅缺乏陪伴,還經(jīng)常喜歡對他橫加批判。
有段時間,小浩喜歡上了跳舞,父母雖然給他報了班,但卻經(jīng)常對他說:“跳舞玩玩就行了,沒出息的人才會去學跳舞?!?/span>
小浩歌唱比賽拿了一等獎,父親隨手甩給他2000塊錢,說:“唱歌好有啥用,等你拿數(shù)學比賽第一名,獎勵你1萬塊?!?/span>
……
父母給了他優(yōu)渥的物質(zhì)生活,卻沒給他足夠的理解和尊重。
最終,小浩對父母越來越失望,再也不愿跟父母溝通了,寧愿整日呆在補習班,也不愿回家面對父母。
現(xiàn)在的孩子,基本的物質(zhì)和安全需求已經(jīng)得到保障,已經(jīng)開始過渡到更高層次的心理需求上。
因此,比起物質(zhì)上的滿足,孩子更渴望能得到心理層面的尊重和理解,關心和愛護。
但是很多家長,對孩子的關愛,依舊體現(xiàn)在吃得好、用得好、教育好等等外在的、物質(zhì)的層面。
誠然,物質(zhì)的滿足確實能給人帶來快樂,但這種低層次的快樂是有閾值的,等到達極限后,再富足的物質(zhì)條件,也無法提升一個人的幸福感。
只有高層次的心理上的需求得到滿足,才能讓人得到持久的,真正的快樂。
“心理營養(yǎng)”不良,孩子長不出健全的人格。
美國心理學博士林彩文曾提出過一個理念,叫做“心理營養(yǎng)”。
心理營養(yǎng)指的其實就是心理需求,就跟孩子的身體成長離不開物質(zhì)營養(yǎng)一樣,孩子如果想要擁有健康的人格,有力量的心靈,那么就要得到足夠的心理營養(yǎng)。
這些心理營養(yǎng),指的是愛、安全感、接納、贊美等等,較為正面、積極的情感。
而如果一個孩子的心理需求長期被忽視,心理營養(yǎng)匱乏,那么孩子的人格很可能就會產(chǎn)生缺陷。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yī)生》一書中的蛤蟆先生,就是“心理營養(yǎng)”不良的典型案例。
蛤蟆先生從小就家境優(yōu)渥,他住在漂亮的莊園里,父親經(jīng)營著家族的釀酒企業(yè),家中往來的都是各界精英。
父母去世后,還給蛤蟆留下一大筆財產(chǎn),確保他一輩子衣食無憂。
但蛤蟆卻過得不開心,甚至還得了抑郁癥,幾度起了自殺的念頭。
在做心理咨詢的過程中,蛤蟆回憶起了自己的童年,卻發(fā)現(xiàn)這段時光,給他留下的只有悲傷:
父親嚴厲苛刻,不僅從未給過他肯定和鼓勵,還動不動就因為一些小事訓斥和指責他;
母親性格懦弱,一直勸他忍耐脾氣,壓抑情緒,不要跟父親作對。
……
為了討好父母,蛤蟆一次又一次地壓抑自己的真實情感,變成了一個“沒有脾氣”的孩子。
他不敢討要擁抱,因為怕父母會拒絕;不敢去憤怒,因為擔心會受到懲罰。
然而,日復一日的壓抑,終于崩斷了他最后一根神經(jīng),讓他走向了抑郁。
著名心理學家埃瑞克·伯恩認為,每個人內(nèi)心深處都住著一個小孩。
剛出生時,我們內(nèi)心的小孩都是“自然型兒童”,擁有著最純粹的喜怒哀樂。
但如果經(jīng)常被父母忽略、輕視、貶低,為了適應這樣的狀態(tài),內(nèi)心的小孩就會轉(zhuǎn)變成“適應型兒童”,變得聽話、討好、順從,甚至是自我攻擊,自我否定。
“自然型兒童”和“適應型兒童”本來沒有好壞之分,它們交替出現(xiàn)在我們的人格里,是我們完整人格中的一部分。
但如果心理需求一直被忽視,得不到足夠的“心理營養(yǎng)”,那么“適應型兒童”就會越來越壯大,最終導致人格失衡,出現(xiàn)一系列心理問題。
而一個有人格缺陷的孩子,就算將來能取得成功,但他們的內(nèi)心因為缺乏情感的連接,時刻都會感受到空虛、迷茫、沒有歸屬感。
最后很可能會像蛤蟆先生一樣,精神逐漸走向崩潰,甚至做出一些傷害自己的行為。
如何才能滿足孩子的心理需求?
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認為,孩子是社會人,他們時刻都在追求歸屬感和價值感,而孩子行為偏差的背后,就是對歸屬感和價值感的錯誤認知。
雖然不同年齡段的孩子,有不同的心理需求,但從長遠人格發(fā)展角度考慮,給孩子創(chuàng)造歸屬感和價值感,就是孩子最好的“心理營養(yǎng)”。
那么家長們,具體應該怎么做,才能讓孩子擁有歸屬感和價值感?
無條件接納
這里的接納,指的是兩個方面:
(1)接納孩子的個體差異。
前段時間,北京大學教授丁延慶曾吐槽說,自己小時候明明是個“神童”,無奈女兒卻是個“學渣”。
丁延慶教授最終選擇了跟自己和解,接受了女兒的平庸。
但現(xiàn)實生活中,很多父母卻無法接納孩子的差異,總是試圖將孩子改造成自己心目中的“完美小孩”。
然而,孩子是個獨立的個體,他們擁有獨立的生理特性和人格差異。
父母如果不尊重孩子的差異,強行“改造”,只會創(chuàng)造出“問題小孩”。
只有放下對孩子的固有期待,從內(nèi)心深處去認同孩子的差異,接受孩子的本來面目,孩子也才能真正地認同自我,接納自我。
(2)接納孩子的情緒,對孩子時刻懷有同理心
接納孩子的情緒,并不是意味著對孩子“無條件縱容”,而是允許孩子表達自我,展現(xiàn)自我。
在孩子表現(xiàn)出悲傷、冷漠、厭惡、焦慮等負面情緒時,家長應該懷著同理心,引導孩子健康地釋放和表達自己的情緒,而不是打壓和禁止。
幫助孩子尋找價值
什么是價值感?
簡而言之,價值感其實就是被需要的感覺。
孩子如果覺得自己不被需要,找不到價值感,就會生活在自我否定的負面情緒之中,找不到前進動力。
培養(yǎng)孩子的自我價值感,父母可以從2個方面入手:
(1)讓孩子多參與家庭勞動
現(xiàn)在很多父母,都只關注孩子的學習,完全忽視了動手能力的培養(yǎng)。
導致孩子的價值感都建立在學習上,一旦學習體系崩塌,孩子的世界也塌了。
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多讓孩子參與家庭勞動,
在跟父母一起勞動的過程中,不僅可以讓孩子感受到自己是對家庭有貢獻的,是被需要的、有價值的,還能夠培養(yǎng)孩子的家庭責任感。
(2)陪伴孩子多去嘗試,多去探索。
陪孩子學習更多的知識,多去嘗試新鮮事物。例如嘗試去野營,周末帶孩子去觀察鳥類,或是鼓勵孩子去嘗試喜歡的樂器。
多接觸不同領域,而不是將視野局限在學習上,讓孩子找到熱愛的東西,擁有多種愛好,當價值感建立在更多的維度上時,才能更牢固。
寫在最后
教育是個雙向的過程,滿足孩子心理需求的前提,是父母的心理需求得到滿足。
父母如果為了孩子,而犧牲自我,孩子收獲的并不是感動,而是壓力和愧疚。這種愧疚會迫使孩子也不得不去做犧牲,為父母做出妥協(xié)。
而長期妥協(xié)犧牲的結果,就是父母和孩子心中都堆滿了怨念,雙方過得都不快樂,親子關系也越來越緊張。
父母快樂,孩子才會快樂;父母首先要尊重自己的內(nèi)心,孩子也才會尊重自我,認可自己的價值。
總之,每位父母,在愛孩子之前,多愛自己一點;每個孩子,能從父母那里汲取足夠的心理養(yǎng)分,他們的心身才會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