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仁杰(630年—700年),唐朝大臣。字懷英,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生于唐太宗貞觀四年(630)。狄仁杰的祖父狄孝緒,在太宗時期做過尚書左丞,父親狄知遜也做過夔州長史。受家庭影響,狄仁杰自小便酷愛讀書、學習,希望將來能有所作為。
狄仁杰少年時,有一次,附近有人被害,縣吏下來察詢案情,鄰居們都爭著分辨對答,只有狄仁杰始終捧著本書在不停地誦讀,根本不理會周圍發(fā)生了什么事。縣吏為此很是惱火,對他叱責不已,狄仁杰卻說:“我正在和書中的圣賢交談,哪有工夫和俗吏們說話。”
唐高宗初年,狄仁杰以明經(jīng)書為人所重,被授為汴州判佐。
顯慶年間,狄仁杰被誣告,很不得志。這一年,工部尚書閻立本為河南道黜陟使來到汴州對此事進行調(diào)查、審理。閻立本是個惠眼識才的賢者,他經(jīng)過與狄仁杰的接觸,發(fā)現(xiàn)狄仁杰能言善辨,且深謀遠慮,有理政之異才,大加贊賞說:“孔子曾說'觀過知仁矣’,狄仁杰可以稱得上是'海曲之明珠,東南之遺寶’啊!”經(jīng)閻立本之力薦,狄仁杰升任為并州都督府法曹。
在并州任職時,狄仁杰經(jīng)常登上太行山,向南眺望,思念遠方的親人。有時,望見一片片孤零零的白云,他就會對左右的人說:“我的家人們住的地方,就在這白云的下面?!闭f完,就靜靜佇立著,遠遠望著云彩,想著親人,直到白云飄得無影無蹤,還是不愿離去。和狄仁杰同府的一位法曹鄭崇賢,家中有一位上了年紀而且體弱多病的老母,需要照顧,可這時鄭崇賢又接受了任務要去很遠的地方。狄仁杰知道后,主動找到鄭崇賢,對他說:“你母親身體不好,你遠走異地又如何能不牽掛家人呢?不如讓我去吧?!庇谑?,狄仁杰找到長史藺仁基,請求允許他代替鄭崇賢外出,藺仁基對此大為贊賞,慨然應允,并經(jīng)常對別人說:“狄公之賢,北斗以南,一人而已?!睆拇?,狄仁杰以“孝友”著稱于并州,很受當時人們的尊重。
唐高宗儀鳳元年(676)初,狄仁杰升任大理丞。上任之初,狄仁杰發(fā)現(xiàn)這里有很多案件,長期積壓,無人處理。狄仁杰憑著卓越的才能,快刀斬亂麻,以極高的辦案效率,僅用了一年時間就公平、合法地處理了17000個遺留案件,而沒有一人訴冤叫屈。狄仁杰斷案之神奇,至今仍為人津津樂道,演繹出許許多多令人神秘莫測的故事。狄仁杰理案問刑處處堅持秉公執(zhí)法,上至天子,下至黎民百姓,一視同仁,為人所敬仰。
儀鳳元年,左威衛(wèi)大將軍權善才和左監(jiān)門中郎將范懷義錯砍了唐太宗昭陵上的一棵柏樹,禍從天降。高宗為此大怒,責令狄仁杰對其嚴懲。狄仁杰根據(jù)理法,判二人免官,上奏高宗。但是高宗嫌判得太輕,非要定二人死罪不可。狄仁杰對高宗說:“權善才二人之罪,完全是一時疏忽所為,不是罪不容赦,罷其官足矣?!备咦诖笈溃骸皺嗌撇趴畴拮鎵炆系臉洌岆蘼涞貌恍⒌淖锩?,不殺他們叫朕如何對得住先帝呢?”其他官吏見高宗動怒,忙給狄仁杰使眼色讓他退下,以免引火燒身。誰知狄仁杰反而義正詞嚴地向高宗申辨道:“臣曾聽人說,自古以來,違背人主的意見,直言進諫都是很難的,而臣卻認為并非如此。同樣是忤人主、逆龍鱗,處在桀、紂統(tǒng)治時期,就很難;而在堯、舜時卻是很容易的。如今我慶幸自己遇到的是像堯舜那樣的明君,不用害怕有比干那樣的殺身之禍。不知陛下是否記得,在漢文帝統(tǒng)治時,有人偷了高廟中的玉環(huán),文帝想滅其族,張釋之進諍說:'如果有人偷了長陵上的一抔土,陛下又將如何置罪呢?’于是文帝一改初衷,只判了這個人死罪。陛下您所定的法律,像流放、死罪等,都是因其不同的性質(zhì)、結果而決定的,是有差別的,哪里有刑律不應判死罪而陛下卻要賜死的呢?國家制訂法律,就是要讓大家照著辦,如果法律變化無常,就不能使人民信任,人民就會不知所以。”高宗聽完這些話,冷靜下來,覺得頗有道理,最后只得同意狄仁杰的主張,免去權、范二人官職,流放嶺南。
高宗通過這件事,看出狄仁杰不僅有著剛直不阿的膽氣,而且有超凡脫俗的才識和忠貞為國的抱負,因而,不僅沒有責怪之意,反而提升狄仁杰為侍御史。
調(diào)露元年(679),高宗以宮殿狹小,不能很好地安度晚年為借口,派司農(nóng)卿韋弘執(zhí)為他另修宮殿。這個韋弘執(zhí)是個善于奉承拍馬之徒。他接受高宗旨意,費盡心機,揮霍民財,在洛陽為高宗建造了宿羽、高山、上陽等幾座宮殿,其中的上陽宮瀕臨洛水,背依秀麗山川,修有一里多長的畫廊,巧奪天工,極為豪華氣派。高宗看后心滿意足,移居此宮,本想好好地享受一番。但不久就接到了狄仁杰的諫疏,彈劾韋弘執(zhí)為皇帝建華麗宮殿,是引誘皇帝追求奢侈,應當受到處罰。此疏言辭懇切,據(jù)理論實,高宗看過不住點頭稱是,立即下令免除韋弘執(zhí)的官職,同時不再久居上陽宮。
當時在朝廷中,左司郎中王本立深受皇帝寵幸,進而由寵而驕,目無王法,橫行霸道,惹事生非,大小官吏誰也不敢惹他。身為侍御史的狄仁杰自感有責任清除這一惡霸。于是,他把王本立種種罪證一一列舉,上奏皇帝,請求將其交法司問罪??赏醣玖⑸畹酶咦跉g心,偏袒之情,可想而知,明知有罪,還是赦免了他。為此,狄仁杰面見高宗說:“大唐王朝雖然有德有識的英才不多,但王本立這樣的惡官有一個就不少了!陛下怎能因對他有寵愛之情而姑息其罪,從而使王法理虧呢?如果陛下一定要枉曲法律而赦免王本立,就請把我丟在沒有人的地方,為忠貞者將來之戒!”理直則詞強,一席話說得高宗無言以對,只得依照狄仁杰的疏論,交法司定了王本立的罪。
狄仁杰深恤民情,許多事被傳為佳話。有一次,狄仁杰奉命出使岐州,行至半途,發(fā)現(xiàn)道路不通,待向官府打聽,才知道這條路上有近百名盜賊出沒,專門搶劫行人的錢物,官府只得封閉了這條道路。狄仁杰詢問官府為何不把盜賊捉拿歸案,縣令滿臉愁容地說,早就派人去捕殺過,怎奈,盜賊人多,實在奈何不了他們。狄仁杰聽后,思忖一番說:“他們一定是生活極其窮苦,無奈才走上這條路的。”狄仁杰一方面叫人發(fā)放賑濟糧給窮苦百姓,一方面派人進山勸說盜賊改邪歸正。不久,這些為生計所逼的盜賊,自己捆著手臂紛紛來官府自首。高宗得知這件事后,對狄仁杰深為贊許,加授狄仁杰為朝散大夫,安撫百姓。不久,又被調(diào)職為度支郎中。
一次,高宗要去汾陽宮,狄仁杰隨行前往。途中要經(jīng)過并州境內(nèi),并州長史李沖玄迷信舊俗,因為皇帝車駕要途經(jīng)妒女祠,而民間流傳著一種說法認為華服盛裝過妒女祠,會遭受風雷之災。于是李沖玄便征發(fā)數(shù)萬民伕改修馳道,以便皇帝車駕繞過妒女祠。狄仁杰得知后,對李沖玄的勞民傷財行為很是氣憤,立即制止說:“天子出行,有千乘萬騎隨行,風伯為之清塵,雨師為之灑道,難道還有什么妒女敢于加害嗎?”遂命數(shù)萬民伕返歸家鄉(xiāng)。高宗對狄仁杰的行為很欣賞,贊嘆道:“狄仁杰真可以稱得上是大丈夫啊!”
公元684年,中宗被廢,武則天立幼子李旦為帝,是為睿宗。從此,所有政事都由臨朝執(zhí)政的皇太后武則天裁決。
垂拱二年(686),狄仁杰被調(diào)到寧州(今甘肅寧縣)做刺史。寧州是漢族和其它少數(shù)民族雜居的地方,社會風情和民俗都比較復雜,矛盾也比較多。狄仁杰到任后,采取了有力的政治措施,尤其注意民族團結,體察民情,使各族百姓都和睦相處。因此,各族百姓為紀念頌揚仁杰政績,給他立碑歌功頌德。不久,右臺監(jiān)察使郭翰奉命來此視察,一路上,彈劾了許多不稱職的官員。可是當他來到狄仁杰管轄的寧州境內(nèi),立即感到情況和其它各地大有不同,所到之處,政通民和,人們都交口稱頌狄仁杰的功德。郭翰于是明白狄仁杰是一個不可多得的人才?;氐匠校Q贊仁杰施政有方,不久,武則天提升狄仁杰為冬官侍郎,充任江南巡撫使。
狄仁杰到任后,發(fā)現(xiàn)吳、楚各地修建很多祠廟。他一貫對社會上存在的頹風陋俗十分厭惡,認為它們擾民壞事,應盡力根除。于是,他力排眾議,下令毀祠,一舉毀掉祠廟1800多座。
垂拱四年(688),武則天鎮(zhèn)壓了反對她臨朝稱制的徐敬業(yè)和越王李貞的叛亂。為此案牽連犯罪的多達六七百人。此時,狄仁杰已轉為文昌右丞,出任豫州刺史。他認為這事處理的不妥,一方面請司刑使暫緩刑期;另一方面用密報上奏武則天說:“臣如果當著朝中大臣的面,給陛下上奏,他們一定會說我是在替叛亂的犯人辨護。但臣如果知而不言,不給陛下上奏,又怕違背了陛下一向體貼百姓的本意。因此,這個奏章我寫了好幾次,寫好了,又撕掉,撕了又寫,實在拿不定主意。臣以為這些人原本并非真心要背叛朝廷,只是由于李貞的脅迫,才參與了叛亂活動,他們確實沒有反叛之心,因此,情有可原,希望陛下體諒下情,減輕對他們的處分?!蔽鋭t天接受了狄仁杰的勸諫,果真下令免除了這些人的死罪,把他們流放到豐州(今內(nèi)蒙古五原南)。當這些犯人們路過寧州時,寧州父老對他們說:“是我們狄府君救了你們的命啊!”這些人感激流涕,在紀念仁杰的德政碑下祭奠了三日,才趕路。到達流放地后,他們又立碑以紀念狄仁杰的功德。
當初,越王李貞叛亂的時候,宰相張光輔率兵前去討伐,叛亂被平定之后,張光輔的軍隊暫駐豫州。他手下的將士居功自傲,在豫州要這要那,私欲難填。狄仁杰自然對他們的無理要求不肯答應,張光輔得知后,很是氣憤,以為狄仁杰目中無人,斥責說:“你一個小小的州官居然敢輕視我這個元帥嗎?”狄仁杰沒有直接反擊他,卻指東說西,自言自語道:“使河南出現(xiàn)戰(zhàn)亂的,不過是一個越王李貞罷了。如今,死了一個李貞,卻出現(xiàn)了萬數(shù)的李貞。”張光輔聽了,惱羞成怒,卻無言相駁,回到朝廷后,張光輔上奏武則天,說狄仁杰驕傲不遜,武則天便把狄仁杰調(diào)到復州做刺史,不久又調(diào)為洛州司馬。
武則天雖處分了狄仁杰,但對狄仁杰的政績和為人還是十分欣賞的。不久,武則天又借故殺了宰相張光輔。天授二年(691)九月,武則天提升狄仁杰為地官侍郎,同鳳閣鸞臺平章事,做上了宰相。武則天召見他時,說:“你在汝南的時候,雖然很有善政,可是還有人在我面前說你的壞話,你想知道這個人是誰嗎?”狄仁杰不加思索地說:“陛下認為臣有過錯的話,臣應當改正它;陛下知道臣沒有罪過,就是我的萬幸了。臣不想知道這個人的姓名,而寧愿和他做個好朋友。希望陛下不要告訴臣這個人是誰。”武則天對狄仁杰這種不記私仇、心胸坦蕩的品德,頗為贊賞,說道:“狄仁杰果然很有長者風范?!币虼?,對他更加信任重用。
武則天做了皇帝以后,為防止大權旁落,獨攬大權,強化皇帝的專制統(tǒng)治,以致朝中大小事情都要由她親自批閱。有一次,狄仁杰看到武則天正在審批太學生請假還鄉(xiāng)的奏章,認為這樣會影響她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國家大事中,便對武則天說:“作為一國之主的皇帝應當牢牢掌握好生殺大權,絕對不能把它讓給別人。至于其它一些小事,例如太學生請假等事,就應該交給國子監(jiān)丞和主簿處理,如果都由陛下您親自審批,那么成千的太學生陛下您何時能審完,國家大政豈不因此而耽誤了。”武則天聽后,認為很有道理,便采納了狄仁杰的建議。
但是,狄仁杰只作了四個月的宰相,便被酷吏來俊臣誣告謀反而被罷相下獄。來俊臣決定親自來審這個案子。原來,武則天曾有指令,凡是初次審問就承認罪狀的,可以免除死刑。于是,當來俊臣審問狄仁杰時,為了免于冤死,等待時機,再圖他計,狄仁杰便爽快地招認了謀反罪。來俊臣見狄仁杰如此痛快地承認了謀反的罪狀,便沒有對他再施刑罰。為了陷害宰相楊執(zhí)柔,來俊臣教唆判官王德壽通過狄仁杰以達其目的。王德壽找到狄仁杰,說:“您犯了謀反罪,是要判死刑的。我很想替您去求情,只要您肯把楊執(zhí)柔也牽扯進來,說他也想要反叛朝廷,我就可以上奏皇帝,免你一死。”聽了王德壽的一番話,狄仁杰看出了來俊臣一伙的險惡用心,怒不可遏,氣憤地說:“皇天后土,遣仁杰行此事……”話聲未落,以頭觸柱,頓時血流滿地。王德壽一見,驚懼萬分,不敢再去逼問了。
后來,狄仁杰趁獄中看管松弛之機,請求獄卒給他拿來筆硯,瞅看守不注意時,從被頭上撕下一塊白布,寫明了自己的冤枉,放進棉衣里面。然后,他把棉衣交給獄吏說:“天氣熱了,請把這件棉衣交給我家里的人,讓他們給我去掉里面的棉絮?!豹z吏沒有察覺出異樣,便答應了他的請求。
狄仁杰的兒子狄光遠接到棉衣,拆開棉絮,發(fā)現(xiàn)了里面藏著的帛書,就急忙拿去向武則天告發(fā)。
武則天看了帛書之后,立即把來俊臣召來問道:“你上奏說狄仁杰已招認了謀反罪,可如今他的兒子又拿著他的冤狀來申訴,這究竟是怎么回事?難道你又對他用刑了嗎?”來俊臣一聽,連忙辨解道:“對于狄仁杰,我確實不曾用刑,讓他吃好的,住好的,沒有虐待過他,就連他的頭巾和衣帶也沒有去掉。只是他們?nèi)缃駴]有犯罪的事實證據(jù),是不肯老實承認罪過的?!蔽鋭t天聽了,半信半疑,便派通事舍人周綝前去查看。來俊臣聽說后急忙趕到獄中,令獄卒把狄仁杰打扮一番,戴上頭巾,系上腰帶,讓他在旁站立,然后叫周綝進來看。周綝一向懼怕來俊臣,這次更是擔心得罪他,只是張望了一下,唯唯諾諾地說了幾句恭維話就退出去了。來俊臣還是怕此事敗露,又命人替狄仁杰寫了個《謝死表》,交給周綝,讓他帶呈武則天。恰巧這時,鳳閣侍郎樂思晦,被來俊臣誣告謀害,以致家破人亡,他的兒子控告來俊臣,被武則天召見,他怒斥來俊臣欺君枉法,并說朝中任何忠臣,來俊臣都可以逼他承認謀反。武則天聯(lián)想到周綝帶回的那份狄仁杰的《謝死表》,頓時有所醒悟,急忙派人把狄仁杰帶到朝中,問道:“你既然已經(jīng)供認有謀反罪,為何又讓你兒子來告狀呢?”狄仁杰回答說:“當初我如果不認罪,只怕早被來俊臣他們折磨死了。”武則天又問:“既是如此,你為什么又要寫《謝死表》呢?”狄仁杰一時莫名其妙,說:“臣從來不曾寫過什么《謝死表》?!蔽鋭t天于是把《謝死表》拿出來讓狄仁杰看。狄仁杰看后氣憤地說:“這不是我的筆跡,一定是有人偽造以陷害為臣,還請陛下明察。”武則天這才明白真相,免除了他的死罪,把他貶為彭澤縣令。
來俊臣和他的后臺武承嗣沒有達到目的,便到武則天那里說:“狄仁杰他們犯了謀反的大罪,這樣處分未免太輕了,應當把他們殺掉啊?!蔽鋭t天堅決不答應,并且對他說:“既然我已經(jīng)下達了赦免他們死罪的詔令,就不會收回?!?/p>
彭澤縣是個窮困地方,狄仁杰深入民間,體察民情,并上疏武則天,希望減免民租。這種身處困境依然憂國憂民的精神,很為武則天贊賞。不久,武則天把狄仁杰從彭澤縣調(diào)到魏州做刺史。
當時的魏州形勢已經(jīng)很緊張。北方的契丹族,隨著勢力的強大,向外擴張的野心也不斷增長,不僅出兵侵占了冀州,殺死了刺史陸寶積,殺害了數(shù)以千計的吏民,而且又攻打瀛州,致使河北百姓驚慌不安。原魏州刺史獨孤思莊對契丹更是害怕,便把附近的老百姓都趕到了城里,加固城墻,準備固守魏州。狄仁杰到達魏州以后,分析了敵我形勢,覺得契丹仍然勢單力薄,無法進攻魏州,老百姓在城內(nèi)坐吃山空倒會自亂,下令讓所有百姓回家生產(chǎn),并對他們說:“敵人離這里還遠著呢,何必如此驚慌。萬一敵軍來到魏州,我就親自帶領軍隊去同他們作戰(zhàn),也用不著煩擾老百姓,你們回去安心耕作吧?!?/p>
果然契丹人不僅沒有敢來侵犯,而且悄悄地退走了。魏州的百姓個個都對狄仁杰的膽略和氣勢贊佩不已。
隨著狄仁杰在魏州的聲望與日俱增,武則天看出狄仁杰確是一個不可多得的人才。不久,武則天就提升他為幽州都督,并賜給他紫袍、龜帶。狄仁杰在紫袍上縫制了12個金字,以表示他對武則天的耿耿忠心。神功元年(697)閏十月,武則天特意召狄仁杰回朝,任命他為鸞臺侍郎,同鳳閣鸞臺平章事,加銀青光祿大夫,兼納言。在狄仁杰這第二次被任用宰相時,武則天還特意賜給他一所很好的宅第讓他居住。
這時疏勒、龜茲、于闐、碎葉四鎮(zhèn)是唐朝的西疆戰(zhàn)略要地,很多人被征到這里戍邊,百姓們苦不堪言,怨聲載道。狄仁杰恢復相位之后,立即向武則天上疏,建議采取以少數(shù)民族治理少數(shù)民族的方法來保衛(wèi)疆土,以減少對國家大量資財?shù)暮馁M。他說:“如果派兵到荒外去作戰(zhàn),即使傾其府庫的全部,爭奪來的仍是一塊不毛之地,既不足以增加國家的收入,獲得的土地也不能用來耕種,不過是徒勞無益罷了。如今,我們國家頻頻出兵,軍費開支很大,西邊要戍守四鎮(zhèn),東邊還要戍守安東,每天都要增加調(diào)發(fā)的任務,老百姓們被搞得疲憊不堪。阿史那斛瑟羅是陰山一帶的貴族,在沙漠稱雄,如果冊封他為可汗,將四鎮(zhèn)委他來統(tǒng)治,不僅消除了突厥人的疑慮,而且節(jié)省了國家大量開支,同時又減少了荒外轉輸之勞,減輕了百姓的戍邊之苦。捐四鎮(zhèn)而使國內(nèi)殷實安寧,百姓沒有了怨苦,本根得以鞏固。在當前,應當加強邊防守備,以逸待勞,以防侵侮之患?!苯Y果,狄仁杰的建議,武則天沒有采納,還是派兵鎮(zhèn)守四鎮(zhèn)。然而當時的有識之士卻認為狄仁杰的意見是正確的。
武則天做皇帝后,隨著時間的推移,立太子成為極其敏感的問題,是立李氏為太子還是立武氏為太子,兩家爭奪極其激烈,成了進一步穩(wěn)定政局的關鍵,而且也成為契丹、突厥出兵犯邊的口實。
當時武則天的侄兒武承嗣、武三思為謀太子之位,在暗地頻頻活動,多次讓人勸說武則天立武氏之后為太子,認為“自古天子未有以異姓為嗣者”。武則天也確有想立武三思為太子的意思,便詢問各位宰相的意見。一些官宦大都怕言差語錯招來殺身之禍,一言不發(fā)。唯有狄仁杰站出來說:“臣看出天下百姓還沒有忘記唐室的恩德。例如匈奴來犯的時候,陛下派梁王武三思去招募勇士,幾個月的時間才招集了不及千人,后來讓廬陵王代替他,不幾天,已招集了5萬人?,F(xiàn)在要立太子,非廬陵王莫屬?!蔽鋭t天這次沒有發(fā)怒,但還是沒有下定決心立李氏之后為太子。眼看武則天老眼昏花,武則天的男寵張易之兄弟來找狄仁杰,向他詢問保全自己的計策,狄仁杰又對他們說:“只有勸說武則天復立廬陵王為皇太子,才能免禍?!倍埪犉溲裕瑢掖我笪鋭t天立廬陵王。
不久,74歲高齡的武則天對狄仁杰說:“朕昨天夜里,夢見一只大鸚鵡,兩翼都折斷了,不知為何。卿看是何征兆?”狄仁杰趁機借題發(fā)揮說:“鵡者,武也,即指陛下;兩翼即指陛下的兩個兒子。陛下若起用兩位殿下,兩翼不就復振了嗎?況且太子是天下的柢柱,他一動搖,天下就危急了。太宗親冒爭戰(zhàn)之險,在血雨腥風中奪得天下,以求傳之子孫;高宗病危時,把二子托付于陛下,陛下取得帝位,已有十幾年了,如今又想傳位給他姓,恐怕就不是天意了。而且,姑侄與母子哪個更親呢?陛下若立廬陵王,那么百年之后,可以永享兒孫的香火;若立侄子,則從未聽說過侄子當皇帝為姑母修廟奉祀的。”狄仁杰這些關鍵的話無疑觸動了武則天的心,終于促使她決定立子廬陵王為太子。
圣歷元年(698)三月,武則天派徐彥伯到房州將廬陵王李顯秘密接回神都。廬陵王到了以后,武皇將他藏在帳中,召見狄仁杰,同他談起廬陵王的事。狄仁杰不知,還在向武皇慷慨敷奏,言發(fā)流涕,武則天微笑著對狄仁杰說:“還卿廬陵王。”于是讓李顯從帳中出來相見。狄仁杰一見,悲喜交加,說:“太子既已回來神都,卻沒有人知道,外面人言紛紛,怎么能使人相信呢?”武則天認為有道理,就讓太子住在龍門,準備好禮物后將他迎回了朝中。由此,挫敗了武氏家族想奪取太子地位的野心,維護了李唐的統(tǒng)治,為避免征戰(zhàn)和消除外敵入侵的口實,狄仁杰作出了自己的貢獻。
圣歷元年(698),狄仁杰被任命為檢校納言,并兼右肅政臺御史大夫。
這時,北方的突厥貴族帶兵侵入趙州、定州一帶,武則天任命狄仁杰為河北道元帥,率領10萬大軍,討伐突厥。突厥聞訊后,將俘獲的1萬余人全部殺死,帶著掠奪的大量財物,倉皇逃走。狄仁杰率軍猛追,終因突厥人逃循時間太久而無濟于事。突厥人入侵時,有些人被驅趕逼迫,為突厥干了些事,狄仁杰率兵來到后,這些人擔心被殺,惶恐不安,紛紛逃匿。狄仁杰認為應對這些百姓施以寬大政策,一律赦免,不加問罪。他特上疏武則天:“不能因為各城曾經(jīng)淪入敵手,便認為這是壞地方,使這些地方在敵人退走后,還要遭受摧殘。我們?yōu)榱苏袚釟w附的敵人,還要秋毫無犯;對百姓加以傷害,更是君子所愧辱的事情。百姓就好比是水,堵塞它就成為泉,疏導它就成為河流。過去董卓之亂時,董卓被殺,王允不赦免董卓的部屬,由此變亂紛呈,以致釀成大亂,最終使京師化為廢墟。如今戴罪的人,涉足草野,潛藏在山澤中,赦免他們的罪,就會歸順朝廷不赦免他們,就會出現(xiàn)暴亂;不如對他們寬大處理,讓他們回家安心生產(chǎn)。”武則天同意了狄仁杰的意見,對被突厥驅使的百姓一律不問罪,狄仁杰還分發(fā)給他們一些糧食,以安撫人心,修驛館以利于官軍撤回,禁止部下和朝里派來的使臣勒索百姓,為此,他以身作則,帶頭吃菜、粗糧,過儉樸的生活。逃匿的百姓聞訊后,紛紛返回家鄉(xiāng),結果,黃河以北安定下來。狄仁杰返回京城后,拜任為內(nèi)史。
狄仁杰為相時,知人善任、舉賢薦能的事情有很多,經(jīng)他先后推薦的桓彥范、敬暉、竇懷貞、姚崇等人,官至公卿的有數(shù)十位,還有的后來成為有名的宰相,如姚崇,至今仍為人們所稱道。有一次,武則天問狄仁杰:“我想找一個有勇有謀的,你可知道有這樣的人嗎?”狄仁杰問道:“不知陛下要這樣的人做什么呢?”武則天說:“我想讓他做未來的宰相。”狄仁杰說:“陛下要用文字功底深厚的人,現(xiàn)在的宰相李嶠、蘇味道就足以勝任了。陛下是不是覺得他們過于拘謹,想要找一個天下奇才,能擔當起國家重任的人呢?”武則天高興地說:“你說得很對,我正是這個意思?!钡胰式苌钪獜埣碇赜许w略,腹有良謀,是個相才,便力薦張柬之,說:“陛下如果想取得一個卓絕出眾的奇才,就只有荊州長史張柬之。陛下不要以為他年紀大了,事實上他很有韜略,的的確確是個宰相之才。只因為,他如今只是荊州(今湖北江陵)長史,老是得不到重用,所以一直不能很好地發(fā)揮他的才干。如果陛下能提拔他作宰相,他一定會為國家效忠盡節(jié)?!蔽鋭t天并沒有完全聽信狄仁杰的話,只升任張柬之做了洛州(今河南洛陽)司馬。過了一些日子,武則天第二次請狄仁杰給她推舉人才,狄仁杰說:“我上次推舉的張柬之,陛下還沒有重用呢?!蔽鋭t天說:“我不是已經(jīng)把他提升為洛州司馬了嗎?”狄仁杰說:“我推薦的是宰相,只做一個小小的洛州司馬,是遠遠不夠的啊!”武則天又提升張柬之做了秋官侍郎。直至狄仁杰不在人世的長安四年(704),武則天聽到朝中大臣們議論張柬之,說他沈厚有謀,能斷大事,確有相才,應居相位,這才認識到狄仁杰推薦的正確,提升張柬之作了宰相。張柬之果然深孚所望,使中宗復位,為唐朝振興作出了貢獻。
狄仁杰舉人,總是以德才為重,以至公為懷,內(nèi)不避親。圣歷元年(698),狄仁杰任相期間,武則天命令宰相各薦舉尚書郎一人。狄仁杰推薦自己的兒子司府丞狄光嗣,授任地官員外郎。他上任后果然很勝任這個職務。武則天高興地對狄仁杰說:“你可以繼承古代薦舉自己的兒子的祁奚了?!逼钷墒谴呵飼r人,曾推薦他的仇人解狐接替他,解狐未上任就死了,祁奚又推薦自己的兒子祁午,祁午就職后,政績顯著,為人稱道。因此武皇稱贊狄仁杰有古之遺風。
狄仁杰善于用人,能使人各得其所。契丹的將領李楷固,精騎射,善舞槊,又長于使用套索,每次入陣廝殺,所向披靡。還有契丹戰(zhàn)將駱務整,英勇善戰(zhàn),多次打敗唐兵。契丹的首領死后,李、駱二人都歸降了唐朝。朝中有人認為他們投降太遲,且多次殺傷唐軍,主張對他們處以極刑并滅其族。狄仁杰卻認為李、駱二人勇猛無比,如果用恩惠安撫他們,就都能夠為我所用。他上奏武則天,請求對其寬恕免死,授以官爵,使其感恩戴罪立功。狄仁杰的親友們深為他這樣做擔心,都勸他不要引火燒身,狄仁杰卻說:“這件事有利于國家,即使有危險,也不應該為自己打算?!蔽鋭t天采納了狄仁杰的意見,任命李楷固為左玉鈐衛(wèi)將軍,駱務整為右武威衛(wèi)將軍,派他們率兵進擊契丹余部,果然凱旋。李楷固到含樞殿獻契丹俘虜,武則天很高興,當即任命李楷固為左玉鈐衛(wèi)大將軍,封燕國公,并賜姓武,又下令設宴款待諸位將帥。席間,武皇舉杯對狄仁杰說:“這都是你的功勞啊?!辈⒁右元勝p,狄仁杰說:“這些功勞都是陛下威力神靈和各位將帥竭忠盡力所致,我有什么功勞呢?”固辭不受。
狄仁杰的知人薦才,外不避仇,內(nèi)不避親,大公無私,可謂符合了唐太宗所說的“廣求賢才,隨才授任”了。在這方面,他鞠躬盡瘁,以盡其相職,起用了一批正直博學的賢才,對武則天的政權穩(wěn)固起了很大作用,武則天對其恩禮有加,而狄仁杰對武則天卻不是言聽計從。武則天在稱帝以后,為了證明她以周代唐是受于天命,更為尊崇佛教。久視元年(700)四月,武則天前往三陽宮避暑,有胡僧邀請她去觀看僧人葬佛舍利,武則天立即答應了。要出發(fā)時,狄仁杰來到武則天馬前,跪著說:“佛不過是夷狄的神,是不值得讓人主降低身份接受邀請的。僧人詭詐,想邀請到萬乘之尊來迷惑遠近的百姓。再說,沿途山路狹窄奇險,不利于侍衛(wèi),這也不是萬乘之尊的陛下所應當去的啊!”武則天當時沒有答應狄仁杰的請求,照計劃起程了。一路上,武則天越想越覺得狄仁杰的話有道理,此時隊伍已走過了一半的路程,武則天還是命令隊伍返回原駐地,并對左右大臣說:“我這樣做完全是為了成全我正直之臣的正氣。”
同年,武則天計劃再次要建造大佛像,以便借助佛教鞏固她的統(tǒng)治。工程花費巨大,府庫的財力不足,武則天準備讓天下僧尼每人每天施一個銅錢,作為助修費用。狄仁杰認為這是勞民傷財?shù)拇胧谑巧鲜鑴裰G說:“為政之本,必先人事。現(xiàn)在有的佛寺比天子的宮殿還要華麗堂皇,但這些建筑,鬼神既不能建造,僧尼又不參加勞動,人力物力最終還是由老百姓來負擔。百姓們本來就吃不飽,穿不暖,除了官府的賦稅外,僧尼們還要通過各種渠道勒索老百姓,有的甚至比官府還要厲害,以致于老百姓為了逃避繁重的賦役,不得不放棄生產(chǎn),去做僧尼,現(xiàn)在僧尼已經(jīng)達到了好幾萬人,使得從事生產(chǎn)的人越來越少,吃閑飯的人卻越來越多,百姓的負擔也就隨之越來越重。游方和尚又以佛法為借口,到處欺騙百姓,他們動不動就在鄉(xiāng)村修建經(jīng)坊,在城里也蓋起精美豪華的館舍。他們?yōu)榉鹚录Y化緣的急切程度,超過了官府征收賦稅;僧尼們做法事的規(guī)程的嚴格程度,甚至要超過皇帝所頒發(fā)的制書敕令。每次想到這些事,我心里就十分憂慮不安。相當年,如來佛祖創(chuàng)立佛教,就是以大慈大悲為宗,并不為追求奢華使百姓民不聊生。陛下既然敬重佛教,就更應當以慈悲為懷,節(jié)省百姓的人力財力。請陛下下詔立即停止此役?!蔽鋭t天看了狄仁杰的奏章,很受感動,對狄仁杰說:“你既然勸導我行善,我又怎么能不聽從你的教誨呢?”于是,令停止修建佛像。
在滿朝文武大臣中,武則天對狄仁杰最為推重和信任,常常稱他為“國老”,而不直呼其名。狄仁杰性格剛直,習慣于直言進諫,武則天一般都能屈己而采納他的建議。有一次,狄仁杰陪同武則天到郊外游覽,途中忽然狂風大作,天昏地暗,狄仁杰的頭巾被大風吹落在地,坐騎也因為受驚,狂奔起來。
武則天忙令太子李顯追逐驚馬;自己親自拾起狄仁杰的頭巾,讓狄仁杰戴好。
久視元年(700),狄仁杰76歲,因年老多病多次向武則天提出告老還鄉(xiāng),但武皇卻未答應。武則天對年老多病的狄仁杰百般照顧,入朝參見的時候,還常常免除他行三跪九叩的大禮,并且說:“每次看到國老下拜的時候,我的身體都會感到痛楚,心里會很不安?!蔽鋭t天還免去了狄仁杰在宮中的宿值,并告訴狄仁杰的同僚們說:“如果不是十分重要的軍國大事,就不要去麻煩國老?!蔽鋭t天對狄仁杰的尊崇和禮遇,不枉狄仁杰對武則天事主盡忠的一片真心。
久視元年九月,狄仁杰因病與世長辭。武則天聞訊后,悲痛不已,為狄仁杰舉哀,停止上朝三天,贈文昌右相,謚號文惠;后中宗即位,追贈為司空,睿宗時又封為梁國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