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散點閱讀”到“系統(tǒng)生長”的突圍
云說——
閱讀教育的最高境界,是讓文字成為照亮生命的火種~~
吳欣歆教授的專著《培養(yǎng)真正的閱讀者——整本書閱讀之理論基礎》是一本讀起來很過癮的書,在應試教育慣性依然強大的今天,捧讀此書,恰似在迷霧中遇見一盞明燈。
這本書旨在探討整本書閱讀的理論基礎和實踐方法,是面向中小學語文教師、教研員,甚至是學生家長的一本讀物。全書內容豐富,涵蓋整本書閱讀的課標解讀、策略建構、指導方案、教學設計和評價工具等諸多方面。
整本書閱讀的終極價值是什么?如何培養(yǎng)真正的閱讀者?整本書閱讀如何操作?吳教授在這本書中娓娓道來,結合近年來的研究和實踐給出了答案。
課標·方向
吳欣歆教授在第一章重點對課標中關于整本書閱讀的要求進行了極為詳細且深入的解讀。
第一學段閱讀目的側重于幫助學生養(yǎng)成與書相處的習慣,這一階段主要是以“字”為意義單位的閱讀,連續(xù)集中注意力大約15分鐘。
第二學段既是學生閱讀能力發(fā)展的低潮期,又是關鍵期,從一學段的5萬字到二學段的40萬字,閱讀數(shù)量要求的飛躍折射出閱讀能力發(fā)展的質的變化,這一階段是以“詞或詞組”為意義單位的閱讀,連續(xù)集中注意力可達20分鐘。
第三學段是學生閱讀意義單位發(fā)生變化的時期,速度和數(shù)量的提升需要依靠學生閱讀心理狀態(tài)的變化,這一階段是以“穩(wěn)定地以詞組為意義單位”的閱讀向“以句子為意義單位”的閱讀,連續(xù)集中注意力可達30分鐘。
第四學段逐漸能夠熟練地把句子分成幾個短語或者意群。高中學段在此基礎上又是大的飛躍和提升。
根據(jù)以上進階標準,吳教授團隊給出了很多數(shù)量標準供一線教師參考并用于實踐。
結合布魯姆觀點,書中把學生的閱讀意識和閱讀行為發(fā)展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意識到閱讀很重要,認為自己應該成為持續(xù)穩(wěn)定地閱讀者,但需要一定的外部刺激支持,比如老師家長的鼓勵、打卡記錄等,用外部的激勵或獎勵增加持續(xù)閱讀的動力。
第二階段,初步養(yǎng)成閱讀習慣,能夠堅持在固定的時間閱讀,每天設定專用閱讀時間,且閱讀專用時間已發(fā)揮效用。
第三階段,喜歡閱讀,在閱讀過程中享受到積極狀態(tài)帶來的心理愉悅,不是靠強大的意志力,而是靠積極的情感引導主動閱讀,甚至借助閱讀來重建心理,恢復良好的情緒狀態(tài)。
在這一部分中,吳教授關于“閱讀品味”之說給了我很好的啟示。
1.閱讀對象:除了關注“讀什么”,還要關注呈現(xiàn)形式,吳教授直言新媒體自稱體系的終端經常附帶大量鏈接,閱讀帶有跳躍性和發(fā)散性,加重了碎片化閱讀的負面影響,其豐富的呈現(xiàn)形式容易導致閱讀中的注意力分散,影響學生的精讀靜思。傳統(tǒng)紙媒更適合系統(tǒng)化閱讀,學生長時間關注相對集中的閱讀內容,有助于閱讀專注力的形成和發(fā)展,有助于深度閱讀的實現(xiàn)、閱讀體驗的優(yōu)化,有助于學生藝術品味的提升。
2.閱讀動機:關注“為什么而讀”。
3.閱讀收獲:關注“讀完之后怎么樣”,這一點是往往容易被忽視的,閱讀過程中的及時記錄、思考、回顧,有助于形成螺旋上升的良性循環(huán),如此,閱讀的價值便會無限增大。
策略·方案
吳教授在第二章給出了整本書閱讀的五種基本策略:內容重構、捕捉閃回、對照閱讀、跨界閱讀、經典重讀并在第三章給出了全過程指導、混合式學習背景下的整本書閱讀和基于項目學習的整本書閱讀指導方案。在第四章詳細解讀讀書會、工作坊、研究課三種課堂教學設計組織形式。
這幾個章節(jié)的內容可謂干貨滿滿,既有高屋建瓴的理論指導,又有貼合教學實際的案例分享。
如果一線老師們掌握了這些方法和策略,是不是可以帶著學生把書讀活,讀出味道?
《駱駝祥子》中27次天氣描寫與人物命運的轉折有著隱秘的關聯(lián),這種基于真實情境的閱讀實踐,實現(xiàn)了"將文本轉化為思維載體",當學生主動在字里行間建立聯(lián)結,教材便不再是需要攻克的堡壘,而是通往思維高原的階梯。
《蘇州園林》的課堂上,當老師不再是簡單梳理說明要素,而是帶領學生繪制"園林設計思維導圖",用建筑師的視角解構文本邏輯,當學生用"移步換景"策略設計校園文化長廊,他們不僅讀懂了葉圣陶的文字,更習得了信息整合與遷移的思維工具。真正的閱讀教育,是賦予學生"帶得走的能力",“去得了的遠方”。
當學生用《鄉(xiāng)土中國》的"差序格局"理論解讀《孔乙己》酒客們的冷漠,"跨文本對話"正在真實發(fā)生,這種思維碰撞產生的火花,遠比背誦人物形象分析更有生命力。閱讀教育的最高境界,是讓文字成為照亮生命的火種。
評價·工具
評價向來是一個出力不討好的活兒,很多人“淺嘗輒止”。吳教授在本書“后記”中坦言,第五章評價工具的寫作“留有遺憾”,她說雖然已經找到了國際上整本書閱讀評價的相關資料,但“詳細閱讀和準確翻譯大概需要一年的時間”,因為參與的是叢書編寫,得遵從約定時間。是的,“留有遺憾也是好事,時間和心靈都充裕,更有可能做出好東西?!?/span>
盡管如此謙虛,吳教授仍然在這一章進行了邏輯性很強的闡述。從課標要求到各地中考大綱和高考測試內容要點進行了詳細梳理分析,對比國際測評中的名著閱讀,對與未來名著閱讀測試新形勢進行預測。
評價是基于目標而言,如果將“單篇——多篇——整本書”的閱讀體系打通,也就是構建課內外一體化閱讀評價體系,會不會針對性更強?
思考·探索
吳教授寫作這本書的時間是2018-2019年,最新版的義教課標2022年4月出版,這本書與新課標的很多理念貼合的非常緊密,我想,只要符合教育規(guī)律,就永遠不會過時。當然,基于新課標的理念和要求,關于整本書閱讀,我們還可以有更深刻的思考和探索。
閱讀,是"在心靈深處播撒向美向善的種子"。這條路雖布滿荊棘,但書中提供的理論支架與實踐路徑,讓我們有勇氣繼續(xù)探索,在功利主義洪流中守護閱讀教育的純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