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念產(chǎn)生行為,行為養(yǎng)成習慣,習慣塑造品格,而品格則是決定命運的關鍵因素。對于一所大學來說,理念也是至關重要的,沒有理念的大學不成其為大學。什么是大學理念? 大學理念就是大學的精神,是引導學生的靈魂,是團結大家的價值尺度。作為一種價值尺度,它反過來還要評價大學這種制度。
在近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大學理念曾多次被討論、被詮釋,總的來說,大約經(jīng)歷過四次大的調整與補充。現(xiàn)代意義上的大學源自歐洲中世紀,大學的理念也漸趨形成。英文“university”一詞,原意即指“一個接納來自世界各地的學生的地方”。早期的大學提供博雅教育,以培育“紳士”———通達而有修養(yǎng)與見識之文化人———為己任,注重人格和道德培養(yǎng)。深諳古典大學理念的牛津學者紐曼說,“一所大學就是一個群英會集的殿堂,天下各處各地的學子到這里來,以尋求天下各種各樣的知識”。對于知識,大學目的在于傳播和推廣,而不在發(fā)展和增擴。一言以蔽之,這種大學理念強調大學是“教學”的場所、是培育“人才”的機構。它代表著古典大學理念的濫觴。
到了19世紀,德意志帝國的教育大臣洪堡在創(chuàng)辦柏林大學時提出了“育人”與“科研”并重的理念,主張大學不但要成為人才培養(yǎng)的中心,還要成為科學研究的殿堂。換句話說,大學不只是“傳授”知識的,同樣重要的功能是“創(chuàng)造”知識。這一理念宣告了中世紀大學的終結,對后世影響至深。由于當時德國大學崇尚的是純理論的基礎研究,特別是哲學思維的訓練,從某種意義上說,其所注重的科學研究僅僅是“貴族之間的一種精神活動”。就大學的總體情況而言,它仍然是一個相對遠離社會的“獨立的有機體”,是故一度被法國批評家稱為“象牙塔”。
19 世紀末20世紀初,隨著市場經(jīng)濟、工業(yè)社會、國家體系的復雜化,美國出現(xiàn)了大學理念更新的第三次浪潮。對其有多種表達方式:大學是一種國家工業(yè)或知識工業(yè),大學是一種公共服務機構,大學是社區(qū)發(fā)展的服務站,大學是社區(qū)發(fā)展的動力站……它強調大學不單是一個教育機構、一個研究機構,還應該是一個服務的機構。言下之意,大學要對社會開放,并對社會產(chǎn)生作用,大學的最終目的還要為社會服務。“兩彈”的發(fā)明和“硅谷”的崛起,奠定了這一理念在當時的主導地位,其時的大學由象牙塔行進到了社會的中心位置。
20 世紀70年代后,人類文明發(fā)展對大學提出了新的要求。與全球化浪潮結伴而行的,是文明之間的沖突也加劇了,于是大學有了一項新的使命:促進文明交流與文化融合,以緩解民族國家之間的沖突,營造世界的和平與和諧。所以,大學應成為文化交流的中心,倡導求同存異,既弘揚普世價值,又尊重文化多元,并以此引領人類文明前行。
以上所述,就是近代大學理念的四次重構。我倒認為,今天的大學應該是“四念”并重、四位一體的。
每一所大學都想建成一流的大學,那么什么是一流大學? 標準是什么?
盡管世界各國乃至某一國內的各評鑒機構所使用的標準各有側重,但我認為,一所大學想成為“一流”,都需要具備一些基本的條件。它們是:
一流的師資。所謂“一流的師資”,就是稱得上大師級的師資,其標準有三:首先,他們應是學科創(chuàng)始人;其次,具有跨學科的影響力;最后,能夠培養(yǎng)和帶好一支薪火相傳的團隊。一個研究學問的人,能在三級學科中產(chǎn)生影響,他算是一個學者;能在二級學科中做出貢獻,他是一個學科的帶頭人;如果能在一級學科領域里創(chuàng)出天地,他就是杰出的學科領袖;在此基礎上產(chǎn)生跨學科影響的,便是“大師”。大師預示著一所大學的水平和聲望,也是大學的吸引力所在。一流的師資不僅能夠創(chuàng)造出卓越的成果,而且還能培養(yǎng)出優(yōu)秀的學生?!八^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
一流的生源。一流大學的生源必是最好的,哈佛、耶魯向全世界開放,“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在我國內陸,每年春夏之交,高考前后,都要上演一場又一場頂尖大學爭奪優(yōu)秀生源的好戲。近年來香港的大學不惜重金延攬內陸高考狀元。種種現(xiàn)象表明,學生的素質,也就是生源的優(yōu)劣,既是大學在青年學子心目中魅力大小的體現(xiàn),也是進一步提升自身品質的條件。
一流的成果。大學有條件思考根本性、基礎性的命題,有條件進行綜合性、跨學科的研究,所以能產(chǎn)生具有奠基性、前沿性、標志性的研究成果。大學應該是社會的思想庫,要出具原創(chuàng)的理論和思想,當國家和社會需要的時候,它的“庫存”應該是滿的。大學在開展研究時敢于懷疑,因有懷疑才有活力,有活力才有創(chuàng)新,有創(chuàng)新才有進步。
一流的本科教學。本科教學永遠是大學的中心任務之一。耶魯大學校長雷文在1993 年發(fā)表就職演說時說,“我們特別感到驕傲的是,在一些具有同等能力的院校中,我們最致力于本科教學。在我就職之時展望未來,我們再一次確認這一使命,再一次確認支持我們不懈追求這一使命的價值觀”。學生交費上學,如果享受不到該校最高質量的教育,便構成“消費上的欺詐”。本科生入校的第一堂課,是要由最好的教授來講授的。
一流的硬件設施。中國進入市場經(jīng)濟以后,高校對人才的競爭異常激烈。在這種情勢下,大學要想延攬大師,還得建大樓。這里的“大樓”,除了統(tǒng)指硬件設施之外,也包括寬松的學術環(huán)境和優(yōu)越的教師待遇,這既是教學和研究的需要,也是維護學者價值與尊嚴的條件。大學要做的是:“延聘一流人才,并使他們快樂!”
一流的氛圍。自然科學是一種邏輯結果,而人文科學,卻是一種理性感受的結果,注重的是一種氛圍的營造,以期求得人格之獨立和精神之自由。大學是一個生態(tài)系統(tǒng),環(huán)境會造就人。如果把大學比作一個發(fā)酵池,文化就是酵母,學生受到酵母的熏陶,往往帶有學校的風格。在校園里,一磚一瓦,一草一木,一條道路的名稱,教員的舉手投足,都在形成著整體的氛圍。在學校里,我不提倡打麻將,而寧愿學生打橋牌,麻將代表著一種“我不好過也不讓你好過”的心態(tài),橋牌則崇尚合作,追求卓越。我們的學生應該在這樣的一種氣氛中成長。
此外,還要有一流的形象和聲譽。這個指標是綜合性的,而且應該由社會來做評價。在國際上有影響的,由國際上的大學及專業(yè)機構來評價;在國內有影響的,由國內其他的大學及專業(yè)機構來評價。以上七個方面,是任何一所一流大學都必須具備的基本要素,也是一流大學之生命力所在,缺少其中任何一個方面,都難成氣候。
世界上最早的大學,是意大利的博洛尼亞大學,它最初只有一個專業(yè)———法學,后來才陸續(xù)設立神學、醫(yī)學等學科。法學代表著人文社會科學的最高成就,醫(yī)學則代表了自然科學的最高成就。博洛尼亞大學法學教育的最大貢獻,是促進了羅馬法的復興,它進一步促進了人文主義思想的傳播。
法律的特殊地位,決定了法學教育在整個教育改革中的特殊性,這要從現(xiàn)代法學面臨的空前挑戰(zhàn)說起:
首先是信息全球化的背景。目前全世界有14億臺電腦,這些電腦儲存的信息96%是用英文表達的,所以說,將來的法科學生如果不能很好地通過語言能力接近這些信息,是要被淘汰的。外語能力不能僅僅被視為一種手段,它是一種眼界,會一門外語便等于打開了一種眼界。
其次是經(jīng)濟一體化的背景。中國“入世”的過程,也就是中國的觀念、思想和制度第二次解放的過程,歷來法商不分家,所以法科學生還要學會適應新的經(jīng)濟規(guī)則和管理規(guī)則。
最后是法律一體化的沖擊。各種管理規(guī)則的一體化和學科間的交融,要求我們具有共同的法律文化,而這些,恰恰是建立在人文關懷和科學精神基礎之上的。人文關懷和科學精神是法科學生最不可缺少的,這兩種品質的培養(yǎng)是當務之急。
以上三方面的沖擊加劇了文化力的競爭,也為我們提出了三個問題:
法學教育是大眾教育還是精英教育? 按照美國社會學家馬丁·特羅的劃分,適齡青年的高等學校毛入學率低于15%,屬于精英型高等教育;達到15% ~50%,為大眾化階段;超過50%,為普及階段。隨著規(guī)模的擴張、大眾化階段的到來,法學教育“注重人格、道德、倫理培養(yǎng)”的精英教育訴求如何得以滿足? 法學教育應該大眾化嗎?
法學教育應該是通識教育還是職業(yè)教育? 通識教育源自古羅馬時期的自由教育,它與職業(yè)教育相對。就內容而言,它是一種“廣泛的、非專業(yè)性、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識、技能和態(tài)度教育”。在美國,法學是本科畢業(yè)以后才有資格修讀的。凡是進入哈佛、芝加哥等一流大學法學院的學生,本科課程成績必須都是“A”。所以它的法學教育是一種經(jīng)歷了通識教育和殘酷學習競爭后的精英式職業(yè)教育。而在我國,高中畢業(yè)生直接進入法學教育,法學本科一畢業(yè)就有資格當法官、檢察官和律師,精英主義與通識教育的矛盾和沖突就凸顯出來。當前中國法學教育有兩個缺陷:一是學生缺乏職業(yè)倫理訓練,二是缺乏法律技巧訓練,特別是后者,真正的法律技巧是在面對面的實踐中獲得的,而中國目前的法學教育尚不具備這種條件。當然,最好的辦法是將兩種教育結合起來,但這在本科四年的時間內又是完不成的。
法律應是邏輯推理的結果還是經(jīng)驗積累的結果? 在西方,特別是在英美法系國家,秉承法律的經(jīng)驗理性,只有職業(yè)倫理最優(yōu)秀的律師才能當上初等法官,初等法官經(jīng)年累月有了豐富經(jīng)驗之后,其中的佼佼者才能成為中等法官;然后再經(jīng)過一些積累,才可能成為高等法官和大法官。如此一來,一位大法官就成了一座資源豐富的法學寶庫,常常被奉若神明。而在我國的背景中,邏輯與經(jīng)驗如何結合?
我一直認為,大學應該以教師為本位、以學生為主體?!耙越處煘楸?/span>位”是指,一所大學的中心工作是通過教師和圍繞教師這個關鍵點來展開的。大學要因應教師個體差異的需求,提供質量相同但內容有別的服務,在這個意義上,校長也是為教師服務的。香港科技大學名譽校長吳家瑋先生說得好:“我們管理的目標就是利用有限的資源為教師提供最優(yōu)質的服務?!?/span>“以學生為主體”至少有以下幾層含義:首先從教育學意義上來理解,在教育關系上要改變學生的客體地位,恢復其主體地位。教育關系中是應該講“兩個主體”的,受教育者是主體,教育者也是主體。為什么要講“學生是主體”呢? 在我國一貫的教育體制中,特別是在教和學的關系上,學生總是處在被動的地位,大學培養(yǎng)學生的過程就像一個流水線作業(yè)過程,學生處身其中是沒有選擇的。我曾經(jīng)打過一個比方,過去我們是把學生當作“礦物”來對待的?,F(xiàn)在應該把這個關系改變過來,把學生當作“生物”來對待。當把學生當作生物看待時,大學四年的育人過程就是生物的生長過程。如此一來,大學也就成了一個生態(tài)系統(tǒng),成了一個生意盎然的百花園。在這樣一個生態(tài)系統(tǒng)里面,有人愿意長成動物,有人愿意長成植物。動物里面有人喜歡老虎的勇猛,有人喜歡猴子的智慧,有人喜歡兔子的可愛;植物里面有人愿意長成大樹,為的是有“參天之高”,有人則說我不愿招來那么多的風雨,只愿意做一棵清清靜靜的小草。盡可如此! 當把“礦物”轉為“生物”之后,在這樣一個生態(tài)系統(tǒng)當中,每個人的成長就是根據(jù)興趣去自主選擇,學生的主體地位也就恢復了。哈佛大學有一條規(guī)則:以學生的需要作為開課的依據(jù)。有五名以上的學生聯(lián)名向學校提出來需要開設什么樣的課程,學校通常就要滿足他們的要求。這就是學生的主體地位,而不是要你學什么你就學什么,不要你學什么你就不能學什么。
在法律關系上,學生是無可置疑的主體。從憲法關系上看,學生是憲法權利———受教育權———的主體,而國家、學校則是滿足其要求的義務主體。從行政法律關系上說,學生是一個行政相對人,和學校有四層關系:一是服從關系。學生有義務服從學校符合法律的管理,而不具有服從不符合法律的管理的義務。二是排拒關系。在私生活、人身自由、通信自由等自由領域,學生對學校的管理具有排拒能力,學校公共權力不得隨意侵入。三是參與關系。學生對學校的中心工作具有參與權。最典型的,是學生對課程講授效果的評價、對教師教學水平的評價以及對學校某些管理事務的參與。四是請求關系。學生有權請求獎學金、助學崗位、榮譽稱號、學位和畢業(yè)證書等一系列權利,這種關系和請求,學校不能漠視,要盡一切努力予以滿足。最后,學生和學校形成民事法律關系,在這一重要法律關系上,學生是百分之百的主體,主體和主體之間權利必須平等,學生的權利與校長的權利是完全平等的。
“以學生為主體”的理念讓我們看到,管理不是一條條刻板冰冷的規(guī)定,不是強制性的“不許”和“不能”,而是在以學生為出發(fā)點的方方面面,每個細節(jié)都體現(xiàn)出為學生著想的良苦用心。
再來簡要地梳理一下關系現(xiàn)代大學制度建構的幾種關系。
一是大學與政府之間的關系。現(xiàn)代大學制度有兩個基石:一是大學自治,一是學術自由,都涉及大學與政府的關系。從目前的設置來看,大學與政府之間存有五個層次的關系:第一個是持資關系,即兩者處于政府掌握著資源的配置權、大學爭取資源的支持權這樣的關系中。第二是人事任免關系。目前,大學的主要負責人由政府選任,這意味著高校領導要向任免機構負責。第三個是規(guī)范和制約關系。這往往表現(xiàn)為上級機關直接向所屬高校下達指令、提出要求,它是用權力的方式進行規(guī)制的。第四個是行政許可關系。這種涉及許多和行政管理相關的事項,包括大學校長出國等單項許可等。第五個是評價與被評價關系。政府有權力自己或者通過中介組織對高校的辦學狀況進行評估。依法自主辦學,實現(xiàn)大學自治和保障學術自由,首先要正確處理大學與政府之間的權利界限。
二是大學與社會之間的關系。大學要向社會開放,為社會服務,把自己的培養(yǎng)目標同社會的需要結合起來。同時,大學也要從社會獲取發(fā)展的資源和機會。在辦學形式越來越靈活的情況下,高校與社會之間是一種什么樣的關系? 特別是在社會向大學捐資或投入的情況下,更是要求高校學會用法律等各種方式處理好與社會之間的關系。
三是大學內部的關系。主要是要處理好剛才談及的“教師本位”與“學生主體”的問題,在此不再贅述。
當今時代,大學、政府、社會三者已然構成了一種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共生共榮關系。要想營造“三元開泰”的和諧局面,就必須認真審視和處理好它們之間的微妙關系。
一所大學如果能讓學生有自豪感,教師有尊嚴感,管理人員有成就感,它就是充滿活力的大學。一所大學為教師和學生服務的空間是有限的,但教師和學生個人發(fā)展的空間卻是無限的,把這種有限統(tǒng)一到無限中去,這就是我的大學理念。
我希望,我的理念也能成為大家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