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你?辛?哥?,人送?外號?“辛?青?兕?”。? 他曾帶50個小弟突襲五萬?金軍大營,將叛賊張安國?一刀砍了;他創(chuàng)建飛虎軍,氣得皇帝跳腳將他辭退;他給兒子取名辛鐵柱,土味氣息滿滿。
年少時,外族入侵,辛棄疾滿腔復(fù)國壯志;青年時,參與耿京起義,擒殺叛徒張安國;中年時,建立飛虎軍,遭人陷害,退隱山居;晚年時,醉里挑燈看劍,從未放棄戰(zhàn)斗的欲望。
那個寫出“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辛棄疾,其實是個“氣吞萬里如虎”的將才,他的膽魄與俠義,會讓你顛覆對他的認知。
如果說,歷史上最牛的大爺是誰,非辛棄疾莫屬。讀過他的詩和詞,我一直以為他是一位文縐縐的書生,其實,帶兵打仗才是辛大爺?shù)闹鳂I(yè)。
辛棄疾,公元1140年出生于濟南歷城,字幼安,號稼軒,是南宋文學(xué)家,豪放派詞人。辛辛棄疾出生這一年,皇帝連下十二道金牌,岳飛班師回朝,從此再未提起北伐。
2歲時,尚是孩童的辛棄疾不懂,過年是開心的,為何大人們滿臉憂愁。長大后他知道,那一天,岳飛被皇帝賜死了。
這個戎馬一生的男人,曾是大宋的希望,但是,他被猜忌,被誣陷,最后死于非命,背上的“精忠報國”顯得尤為諷刺。
北宋滅亡的時候,辛棄疾的家族因為族人眾多,無法南渡,只能留在這片淪陷的國土上。祖父辛贊為了求得生存,在金國做了官。
然而,辛贊雖然身體臣服了,心卻沒有,他無時不刻不想拿起武器,與金人決一死戰(zhàn)。他給孫子取名“棄疾”,或許是希望他能和霍去病一樣,驅(qū)除外族,保衛(wèi)疆土。
然而,年幼的辛棄疾沒能明白祖父的良苦用心,他只知道,他的日子是快樂的。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
7歲時,父親辛文郁秘密訓(xùn)練的辛家軍被金人發(fā)現(xiàn),辛家軍被一舉屠盡,父親雖中箭逃脫,最終還是毒發(fā)身亡。母親日夜傷心,也撒手人寰。
這一年,不識愁滋味的少年,終是嘗到了失去父母的苦,也讀懂了祖父眼中的憂愁。
父親去世后,祖父帶著辛棄疾遠赴亳州上任,一路上,祖父帶著他看遍了祖國的山河,將復(fù)國的思想一點一滴地種在了辛棄疾的心里,從此,辛棄疾有了人生的目標。
13歲時,祖父帶著他去登泰山。清晨,少年爬上山頂時,一輪紅日從云端跳出,金光灑滿大地,天地都寧靜了。
祖父站在一旁,問他:“幼安?,你已經(jīng)長大了,今后?有什么打算?”
少年回答道:“我想讀最好的書,練最好的武,我知道接下來的路該往哪里走,必定會如您期許的那般。”
祖父深深地看了一眼少年,嘆息道:“這條路我走過?,你父親?亦?走過?,前路?艱險?,我雖愿你一世安穩(wěn),但我更希望你成為頂天立地的男子漢。”
少年挺直了脊背,望著連綿的山脈,堅定地說:“驅(qū)除?金人?,收復(fù)河山?,這將是我終身奮斗的目標。”
說完,他朝著祖父深深地拜了一拜。從此,少年褪去了青澀,眼中無比堅定,這誓言他會用一生達成。
這一年,少年拜別祖父,回到了家鄉(xiāng),開始讀書練武。很快,辛棄疾憑借著斐然的文采,在同齡人中脫穎而出,受到官府的推薦,前去燕京參加科舉。
結(jié)果?如他?所愿?,名落孫山?!
18歲時,官府再一次舉薦辛棄疾去燕京參加科舉考試,這一次,同行的還有幼年時的好友黨懷英。
科舉結(jié)束后,兩人一同策馬回鄉(xiāng),黨懷英滿懷期冀地說:“真希望我們都能金榜題名,同朝為官!”
辛棄疾笑了笑說:“以你的才華,定是金榜題名,高官厚祿,而我,四處漂泊才是我的人生。”
黨懷英嘆息道:“你文采?斐然?,只是?不愿?入仕?金國?。但是?,大宋?已?江河日下?,你?雖?雄心壯志?,但?一人之力?難以?轉(zhuǎn)圜?,安穩(wěn)度日?不是?更好??”
辛棄疾笑道:“國土淪陷,吾輩男兒豈能袖手旁觀。”說罷,辛棄疾策馬飛奔,揚長而去。
黨懷英打馬追去,大聲喊道:“幼安,你這是要往何處去?”
辛棄疾回道:“南邊!”
黨懷英一路追著辛棄疾來到了泰山腳下,辛棄疾不禁想起他與祖父登上泰山的那一天,他立下的誓言。
兩人拾級而上,暢談著人生理想。路上,他們被一位老者攔下,說要給他們算一卦,二人欣然同意了。
算完卦,老者說:“吉鳳北飛,游龍南歸,你們?都會成為?了不起?的人物?,只可惜道不同不相為謀。”說罷,飄然而去。
黨懷英聽罷,躊躇著問辛棄疾道:“你去南方,是不是想要去戰(zhàn)場?”
辛棄疾笑著反問道:“?靖康之恥?,父母?之仇?,我忘不掉了?,如今?我?還?年輕?,不去?陣?前?搏殺?,難道?茍且偷生?不成??”
黨懷英急急地說道:“這并非你我之過,以你一人的力量,不過是徒勞,萬不可去送死??!”
辛棄疾沉默了會,指著遠處的緩緩升起的太陽說道:“你看,這天下不管是誰的天下,太陽照常會升起。這看似平靜的大地,早已是人間烈獄,陽光之下的百姓,被欺壓,被侮辱。如果我不去反抗,不去犧牲,總有一天,侵略者的屠刀一樣會落到我們的頭上。”
說罷,辛棄疾拍了拍黨懷英的肩膀,說道:“你我就在這里分別吧,你金榜題名,我上陣殺敵,望?來日?不負??兄弟?情誼?。”
少年心思懵懂,他何嘗不想輕馬裘狂,安穩(wěn)度日??墒?,自他年幼起,祖父的期盼,父母的死亡,百姓的掙扎,他都看在眼里,他的血液被熊熊燃燒,他誓要奪回中原大地。
懷英,你曾經(jīng)陪我走過無邊孤寂的歲月,陪我讀書,伴我長大,如今,我要去履行我的使命,也愿你得償所愿。今日就此別過,從此山高水長,有緣再會!
在南邊的日子里,辛棄疾日日練武,從未荒廢一天,他想,上陣殺敵的日子不會太遠了。兩年后,祖父去世了,辛棄疾悲痛萬分,然而,更令他心痛的是,祖國的山河再一次被金兵踐踏。
公元1161年,金主完顏亮舉兵南侵,眼看山河破碎,21歲的辛棄疾振臂一呼,建立起了一支2000人的起義軍,與金兵頑強對抗。
辛棄疾帶著武裝隊伍一路追著金兵打,所向披靡,一路打到了南宋邊境。就在他們整裝休息的時候,一個名叫義端的和尚勸說辛棄疾道:“現(xiàn)在我們雖然無往不勝,但是規(guī)模太小了,如果遭遇金兵重兵圍剿,插翅難逃,不如投靠規(guī)模更大的起義軍,更能實現(xiàn)殺敵報國的理想。”
辛棄疾聽取了義端的建議,帶著2000兄弟,歸順了南宋邊境的起義軍首領(lǐng)耿京。那一日,耿京見到了前來投誠的少年,他翻身下馬,一襲戰(zhàn)袍,在風中獵獵作響,眉清目秀,掩不住一身俠義之氣。
他目光炯炯,望著耿京,頷首道:“在下辛棄疾,率2000弟兄前來投奔將軍,望能與將軍一起上陣殺敵,收復(fù)祖國山河!”
少年目光如炬,話中滿是堅定,耿京不覺驚嘆,好一個少年將軍!耿京接受了辛棄疾的投誠,將他任命為掌書記,跟隨左右,保管帥印。
耿京十分欣賞辛棄疾的才華,更欣賞他的為人,兩人常常飲酒暢談,切磋武藝,討論戰(zhàn)事。不料一日夜晚,辛棄疾的好兄弟義端盜取了耿京的帥印,想要獻給金兵。
耿京得知帥印被盜后,大怒,認為義端乃是辛棄疾的兄弟,定是兩人里應(yīng)外合,于是想要將辛棄疾就地處決。
辛棄疾見狀,從容不迫地說:“這是因我而起,是我保管不當才讓叛徒有了可趁之機,且給我三日時間,若我不能追回帥印,再殺不遲!”
于是,辛棄疾縱身上馬,追著義端和尚的蹤跡而去。辛棄疾追了一天一夜,奔襲千里,終于將義端和尚攔在了金軍大營之外。
義端眼見追來的辛棄疾,嚇得魂都掉了,顫抖著跪倒在地,將帥印還給了辛棄疾,痛哭道:“我識君真相,乃青兕也,力能殺人,幸勿殺我。”
少年心中凜冽,握緊了手中的刀,他想起曾經(jīng)的兄弟情義,然而,叛國無法饒恕。他手起刀落,義端死了,少年終于懂了戰(zhàn)場的殘酷,不在于狡詐的敵人,而在于人心的背叛。
少年有些痛苦,這是他第一次手刃兄弟。義端說他是青兕,如果自己真的是青兕,那定要用自己的尖角拱碎這不堪的世間。
收拾好心情,他帶著義端的首級回到軍營向耿京復(fù)命,耿京見此也不再責怪辛棄疾,也更加信任他。
隨著軍隊與金兵不斷交戰(zhàn),起義軍開始不敵訓(xùn)練有素的金軍,開始節(jié)節(jié)敗退,被打得四散潰逃。
為了保住起義軍,辛棄疾建議耿京道:“是時候?派人與朝廷談判,只有?取得他們的支持,才能擴大規(guī)模,與金兵抗衡。”
耿京沉默了一會,厲聲問道:“誰?愿?前去??”
眾人明白,此去路遠,沿途兇險萬分,一去說不定就沒命回來了,于是都沉默不語,辛棄疾見狀,起身拱手道:“我去?!”
耿京拍案而起,大喝一聲:“好!你帶領(lǐng)?一千?精兵?,速去速回?!”
辛棄疾回道:“五十足矣!”
公元1162年,辛棄疾奉命南下,面見宋高宗趙構(gòu)。
穩(wěn)坐在龍位上的宋高宗,面色蒼白,身體孱弱,他看著底下的少年,一身寒氣逼人,目光灼灼。
宋高宗說:“你為何而來?”
辛棄疾望著高位上的宋高宗,他就是下令處死岳飛的人,他心下鄙夷,卻擲地有聲地說道:“我奉耿京將軍之命,帶著20萬弟兄前來投誠,望朝廷能夠給予糧草兵器支持,我們定能驅(qū)除金兵,守衛(wèi)大宋山河!”
宋高宗聽罷,大手一揮道:“好!即刻封耿京為天平軍節(jié)度使,總管北方起義軍。”
辛棄疾拿到詔書,跪謝皇帝后,馬不停蹄地出了宮。這里是臨安,他奔走在市井街巷,這里有他從未見過的喧鬧繁華,這里是他魂牽夢繞的祖國,但是他無心欣賞。
他穿城而過,與屬下會和后,一路向北而去,他要盡快將這個消息告訴將軍。然而,當他還沒有回到軍營的時候,軍營中傳來消息。
耿京被殺了!
原來,接連的失敗,對死亡的恐懼,不斷沖刷著戰(zhàn)士們的內(nèi)心。有膽小懦弱的人開始恐懼,害怕這好不容易得來的安寧,會因為死亡瞬間失去。
為了保命,為了不再刀口舔血,為了唾手可得的榮華富貴,他們投降了。以張安國?為首的叛徒,殺了大哥耿京,一次作為投誠的獻祭。
聽聞消息,辛棄疾悲痛萬分,曾經(jīng)他還是個初出茅廬的少年,將軍接納他,信任他,從此,他們將性命交于彼此,同飲同醉,出生入死。
他想起將軍那日送他離營,將軍說:“幼安,我等你的好消息!”
如今,詔書在手,將軍卻已不在。他忘不了他殺了義端那日,將軍好似安慰他說:“幼安,世上該死之人很多,如果他不死,百姓當如何,這條路始終要你自己走。”
是啊,接下來的路要靠自己走!
辛棄疾捏緊手中的詔書,縱身躍上馬背,屬下們趕忙阻攔:“將軍這是要往何處去?”
辛棄疾居高臨下地看著他們,目眥欲裂道:“將軍對我有知遇之恩,此仇不報枉為人,張國安這賊子,今日必須死。若爾等愿意,我們一起擒殺叛賊!”
不等眾人回答,辛棄疾調(diào)轉(zhuǎn)馬頭,直向金軍大營奔去,眾人稍作猶豫,隨即拍馬趕上。當辛棄疾趕到金軍大營時,金兵們正因為張安國的歸順,飲酒慶賀。
辛棄疾帶著五十個小弟,沖入五萬金軍大營,將張安國活捉,隨后又突破重圍,奔襲千里,將張安國帶回南宋都城,一刀斬于鬧市口。
赤手領(lǐng)五十騎,縛取于五萬眾中,如挾狡兔。束馬銜枚,間關(guān)西走淮,至通晝夜不粒食。壯聲英概,懦士為之興起,圣天子一見三嘆息
辛棄疾一戰(zhàn)封神,震動朝堂,更兼他帶著數(shù)萬兄弟歸順南宋,名重一時。當辛棄疾重新站在宋高宗面前時,天子龍顏大悅,怒贊道:“真乃英雄少年!”
這一年,辛棄疾23歲,他總覺得漫山遍野,旌旗在望,他厲兵秣馬,準備隨時出征,但是命運仿佛跟他開了個玩笑。
宋高宗雖然欣賞他,但是只將他任命為江陰簽判,這不是辛棄疾想要的。他有滿腔的復(fù)國壯志,他想成為上陣殺敵的將軍,他想完成祖父的重托,完成耿京的愿望。
都說時勢造英雄,而辛棄疾卻生在一個英雄沒落的年代。帝王懦弱,朝廷懦弱,他們不愿再耗費軍費物資,去打一場沒有把握的仗。他們更希望偏安一隅,求得短暫的安寧與富貴。
對于辛棄疾這位熱血少年,他們的反應(yīng)是冷淡的,即便他武藝高強,謀略過人,但是終究抵不過上位者內(nèi)心的怯弱,辛棄疾不甘,但也無可奈何。
入朝為官不久,辛棄疾總能感覺到來自同僚的排擠,鄙視。那是他第一次知道,像他這樣歸順朝廷的北方遺民有一個統(tǒng)一的稱呼“歸正人”。
呵!這滿朝權(quán)貴無視國仇家恨,夜夜笙歌,紙醉金迷,卻鄙視著被他們棄如敝履的同胞,何其諷刺!
這群迂腐酸臭,高高在上的南方文人不斷上書皇帝,要求皇帝不能重用“歸正人”,以防人心思變。迫于重重的威壓下,宋高宗只得給“歸正人”一些閑職。
三年間,他不斷上書皇帝,寫就《美芹十論》、《九議》,他大聲吶喊著,要與金兵決一死戰(zhàn),收回失地。
起初,新登基的皇帝還對收復(fù)失地斗爭昂揚,但很快,他就意識到,金兵何其勇猛,想要打敗他們收復(fù)失地,難如登天。
沒有了岳飛的大宋王朝,還有贏得可能嗎?佇立朝堂的群臣們紛紛沉默,他們?nèi)缤痪呤?,沒有溫度,沒有情緒。朝臣們不敢回答,皇帝不愿回答。
辛棄疾終于明白了岳飛的孤獨,當年,他是否也如同自己一般,面對這孤寂的景象。大宋王朝曾經(jīng)拋棄了他們,如今還要處處懷疑他們,辛棄疾失望了。
皇帝將辛棄疾派往外地任官,他想,辛棄疾這把刀雖然不能用在沙場上,用來鎮(zhèn)壓暴民也是不錯的。于是,辛棄疾不斷被派往湖北、湖南、江西等地擔任轉(zhuǎn)運使、安撫使一類的地方官職,去治理荒政,整頓治安。
公元1169年,30歲,任建康通判。
公元1170年,31歲,任臨安司農(nóng)寺主簿。
公元1171年,32歲,任滁州知府。
辛棄疾將一身躍馬揮槍的本領(lǐng)閑置,雖然干的也頗為出色,但是終究與理想背道而馳,他壯志難酬,內(nèi)心開始逐漸壓抑苦悶,他想起曾經(jīng)那段年少的日子。
老子當年,飽經(jīng)慣、花期酒約。行樂處,輕裘緩帶,繡鞍金絡(luò)。明月樓臺簫鼓夜,梨花院落秋千索。共何人、對飲五三鐘,顏如玉。 嗟往事,空蕭索。懷新恨,又飄泊。但年來何待,許多幽獨。海水連天凝望遠,山風吹雨征衫薄。向此際、羸馬獨骎骎,情懷惡?!稘M江紅·老子當年》
曾經(jīng)的少年英雄,馳騁沙場,快意恩仇,有知己,有兄弟,好不快活。如今,只剩滿懷憂愁的中年文人,回憶往昔,空度余生。
好在,雖然仕途不順,但是家的溫暖讓他稍有慰藉。他成了親,妻子溫柔可人,兩人還有了孩子。 他給孩子取名為“鐵柱”,他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背負著國仇家恨,他想他能平安順遂地長大,如同他的“幼安”一般。
公元1176年,江西一群茶商揭竿而起,皇帝再一次將辛棄疾派往江西任刑法提點,鎮(zhèn)壓暴民。不能戰(zhàn)場殺敵的辛棄疾,被用來鎮(zhèn)壓暴動,這或許是朝廷對主戰(zhàn)派最好的利用。
南歸十余年,皇帝輕視,同僚排擠,百姓厭惡,辛棄疾的人生進入了極度壓抑的時刻。在江西任職期間,他不斷奔波于江西、湖南,為朝廷安撫百姓。
趕路時,他登上郁孤臺。當年,金兵入江西,隆裕太后倉皇奔入贛州,百姓逃往,多少人淚灑清江水。
郁孤臺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shù)山。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聞鷓鴣。——《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
如今,望著這滾滾江水,只是聽聞這鷓鴣聲聲,壯志難酬的愁苦,讓他只能以詞為劍,慷慨悲歌。
這首《菩薩蠻》曾有人評價說:“菩薩蠻如此大聲鏜鞳,未曾有也。”菩薩蠻是詞牌中的小令,常是靈巧輕柔的抒情小調(diào)??傻搅诵翖壖彩稚?,卻變得沉痛激昂。
公元1177年春天,辛棄疾又從京西路轉(zhuǎn)運判官改任江陵知府兼湖北安撫使。這一年冬天,他又被改任為江西隆興安撫使。到了第二年春天,剛上任三個月的辛棄疾再次受詔入京。
不知不覺,辛棄疾已經(jīng)39歲了,他再次被派往了杭州,16年來,東遣西調(diào),他仍未實現(xiàn)馳騁沙場的愿望。
過眼溪山,怪都似、舊時相識。還記得、夢中行遍,江南江北?!瓨怯^才成人已去,旌旗未卷頭先白。嘆人間、哀樂轉(zhuǎn)相尋,今猶昔?!稘M江紅·江行和楊濟翁韻》
宦途失意,難得安寧,而戰(zhàn)事未休,國仇未報,自己已是白頭,只嘆英雄無用武之地。
40歲,不惑之年的辛棄疾,此時卻充滿了疑惑。為何收復(fù)失地明明是好事,但是帝王朝臣無人敢應(yīng),大宋王朝的未來究竟在哪里?
直到,他遇到了陳亮,給了他答案。
陳亮為人豪邁,文采斐然,與辛棄疾一樣,他也是個堅定的抗金文人,但是,因為屬于主站派,他遭受主和派的打壓,低如塵埃。
他們一見如故,引為知己,相約共同完成理想,相互扶持。在杭州上任沒多久,辛棄疾就迎來了機會。
當時,湖南多地的土豪劣紳組建了軍團,到處欺壓百姓。此事被上報朝廷,皇帝問:“誰敢前去鎮(zhèn)壓。”
朝中大臣無人感應(yīng),只有一人上前說:“可派辛棄疾前往。”
于是,辛棄疾被火速派往湖南,鎮(zhèn)壓軍團。期間,辛棄疾查抄了土豪劣紳的家產(chǎn),沒收了兵器,為了更好地平息盜寇,他向朝廷申請,創(chuàng)立一支軍隊,朝廷很快就同意了。
就此,飛虎軍誕生了!
他為軍隊安營扎寨,購買兵器,日夜操練,很快這支軍隊“雄鎮(zhèn)一方,為江上諸軍之冠”。但是,兵權(quán)向來為帝王忌諱。
公元1181年,40歲的辛棄疾遭人構(gòu)陷,被扣上了“用錢如泥沙,殺人如草芥”的莫須有罪名,皇帝將他罷官。
于是,辛棄疾徹底地放飛了自我。
他回到江西上饒,在帶湖修建了一座奢靡的莊園,亭臺樓閣,雕梁畫棟,竹林郁郁蔥蔥,荷池稻田相映成趣。
不是說我貪污,我就花給你們看!
不是說我好色,我就多娶幾房小妾!
金兵大軍壓境,與我何干,我不過是一介百姓!
辛棄疾應(yīng)該是心灰意冷了,他不再寄希望于朝廷,也不再渴望沙場馳騁,他想,當個快樂的山野村夫也不錯。終于,他撲向了青山綠水,大抵,這是古代文人共同的姿態(tài)吧!
閑居帶湖的日子,是辛棄疾一生最快樂的時光!
他給自己的莊園起名“稼軒”,也以此做了自己的號。他沉迷于悠閑淡然的生活,他的詩也從抑郁不得志,變成了生活小事,靈動輕快,嫵媚動人。
他的家,是他尋到的人間仙境。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 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 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zhuǎn)溪橋忽見。——《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元宵燈節(jié),他出門看花燈,也看到了心愛的姑娘。
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肚嘤癜浮ぴΑ?/p>
與好友出門游玩,他沉迷于青山綠水間。
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yīng)如是?!顿R新郎·甚矣吾衰矣》
他沒事去村里散步,看到一家五口熱火朝天的干農(nóng)活,最小的兒子卻在溪邊偷懶。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fā)誰家翁媼?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亡賴,溪頭臥剝蓮蓬?!肚迤綐贰ご寰印?/p>
夜晚喝醉了,他醉倒在松樹旁,突然樹枝一動,還以為它是想來扶自己,連忙用手一推說:“去!”
醉里且貪歡笑,要愁那得工夫。近來始覺古人書。信著全無是處。
昨夜松邊醉倒,問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動要來扶。以手推松曰去?!段鹘隆で才d》
此時的辛棄疾,是不是憨憨的可愛。
我們很難想象,曾經(jīng)的少年將軍,鮮衣怒馬,意氣風發(fā),如今卻成為了一個怡然自得的老翁,他那雙握劍的手,如今執(zhí)筆寫詞,也是魅力無限。
雖然,他已經(jīng)適應(yīng)了現(xiàn)在的生活,但是,他還是不曾忘記北伐的大業(yè)。每年,他都會向皇帝上書,請求上戰(zhàn)場。然而,每次他都被官員彈劾,奢靡好色,他的詞,他的莊園就是最好的證明,每每到此,辛棄疾總是無奈一笑。
表面上,辛棄疾似乎是認命了,他游山玩水,過著閑適的日子,但是,他的內(nèi)心大概已經(jīng)陷入了極致的焦慮中,他急需一個發(fā)泄的出口。
公元1188年冬天,辛棄疾與陳亮相約在瓢泉見面,二人在瓢泉住了十天。期間,兩人瓢泉同酌,鵝湖同游,他們共同暢談北伐的理想,堅定著收復(fù)中原的信念,彼此鼓勵。
十日后,陳亮與辛棄疾告別,離別時,陳亮勸說辛棄疾不要放棄理想。陳亮走后,辛棄疾難舍離別之情。夜晚他拿出曾經(jīng)陪伴了許久的劍,在燈下不斷擦拭,他想北伐不能再等了!
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
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蓱z白發(fā)生!
——《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
第二日清晨,他策馬追趕陳亮,如同當年,他策馬南歸,追趕理想一般。然而,終是因為雪深泥滑,不能前進,最終,他將寫下的詩寄給了陳亮,亦是給了年少時的自己。
這就是辛棄疾,雖然他對皇權(quán)失望,對官場失望,然而,無論現(xiàn)實多么不堪,他始終堅定自己的信念,為國家九死而不悔。
這次會面后,辛棄疾又兩次出山做官,但是又遭到了同僚的排擠,最終的1194年,再次被罷官回到上饒。這次,他以陶淵明為知己,酒也不喝了,歌也不唱了,改做一名快樂的農(nóng)夫。
這一年,辛棄疾55歲。
公元1203年6月,64歲的辛棄疾再次被朝廷征用,任紹興府兼浙東安撫使,第二年三月,改任鎮(zhèn)江知府,這一年,朝廷終于同意讓辛棄疾帶兵北伐。
他等了半生的夢想終于可以實現(xiàn)了!
他招兵買馬,研究戰(zhàn)術(shù),但還是引起了朝臣的眼紅,他的所有作戰(zhàn)計劃都被皇帝否決,他再次遭到了罷官,回鄉(xiāng)途中,他悲憤無比。
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
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zhàn)未休。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
——《南鄉(xiāng)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
公元1207年,如辛棄疾所料,金兵勢如破竹,兵臨城下。坐在高位上的皇帝大聲詰問:“還有誰能出戰(zhàn)?”
終于,有一人壯著膽子回答道:“辛棄疾!”
這是辛棄疾求而不得的夢想,他終于有機會了。但是,此刻,他已經(jīng)到了人生的暮年,早已積郁成疾,重病在床,他甚至都不能再走入戰(zhàn)場。
一個月后,病榻上的辛棄疾為大宋王朝發(fā)出最后的吶喊:“殺賊!殺賊!殺賊!”
終究,他沒當上將軍,沒能馳騁沙場,沒能護國安邦,沒完成祖父的期盼,沒報父母的仇。他想了一生,卻遺憾了一生。
公元1207年秋天,辛棄疾溘然長逝,終年68歲。
當年,他被朝廷啟用,陳亮已經(jīng)去世,曾經(jīng)那些與他有共同抱負的好友都已去世,他去見了陸游最后一面,他66歲,陸游79歲,他想這個好消息定是要告訴他們的,他們一定高興。
但是,一場大夢終成空!如果有來生,我希望他可以馳騁于南宋的疆場,成為一名勇猛的將軍,仗劍騎馬,手起刀落間,全了他一生的英雄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