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蘇的文物界,長期以來就有一個遺憾,那就是沒有擁有一把體現(xiàn)吳國風(fēng)貌的寶劍,特別是沒有得到名震天下的吳王夫差劍。要知道,江蘇就是原來吳國所在,蘇州更是吳國鼎盛時期的國都。可問題是,蘇州出土的青銅劍,大多都是不上檔次的貨色,根本配不上蘇州在吳國的歷史地位。
原來,春秋末期,吳國和越國相繼崛起。吳國的強(qiáng)大,甚至搶走了本來就該屬于中原諸國的風(fēng)頭。究其原因,除了國君的奮發(fā)圖強(qiáng),用人得當(dāng)之外,武器上的先進(jìn)也是不可小覷的因素。吳國士兵就依仗著吳鉤和扁諸之劍,贏下了柏舉之戰(zhàn)、艾陵之戰(zhàn)。
吳國寶劍名刀,威風(fēng)八面,吳國的歷代國君也非常鐘愛。吳王夫差就是一個兵器收藏大師,曾經(jīng)下令做了很多天下聞名的寶劍。直到今天,國內(nèi)還出土了幾十把名為夫差所用的寶劍,而且有九把被公認(rèn)為真品。然而,不管是公認(rèn)的九把真品,還是存疑的寶劍,就沒有一把在江蘇出土,也沒有被蘇州博物館所收藏。
究其原因,很多人認(rèn)為,吳王夫差剛愎自用,不聽伍子胥的忠言,被越王勾踐所惑,最終落得身死名滅的下場。后來,越國最終也被楚國所滅。因為吳國的兵器名氣大,立即成為了競相爭奪的戰(zhàn)利品。尤其是吳王夫差的寶劍,更是不可多得的寶物,從吳國到越國,最終都被帶回了楚國。所以,現(xiàn)今出土的吳國寶劍,大多都是在湖北、江西等地。
對于我們來說,反正都留在中國,存放在哪里都無所謂。但是,對于江蘇的文物愛好者和文博專家來說,始終是一個遺憾。他們認(rèn)為,缺少了標(biāo)志性的寶劍,就讓蘇州乃至江蘇的文物收藏黯淡了許多。因此,尋找到符合蘇州歷史地位的寶劍,成為了當(dāng)?shù)貙<业囊粋€夢想。
按理說,那九把寶劍已經(jīng)名花有主,肯定不可能再回到江蘇,然而在2014年,蘇州博物館卻得到了一個令人驚喜的收獲。九把寶劍中保存最好的,號稱“吳老大”的吳王夫差劍,居然意外回到故鄉(xiāng)。
這把吳王夫差劍長為58.3厘米、寬為5.5厘米,是最典型的吳國寶劍劍形。它的劍身寬大厚重,威風(fēng)凜凜,劍件部分雖然細(xì)小,但在顯微鏡下可以明顯看出是由六到八個截面組成。這樣的結(jié)構(gòu),也確保了寶劍的鋒利。在劍身靠近劍格的位置,赫然寫著“攻敔王夫差自乍其元用”兩行銘文,表明他就是吳王夫差當(dāng)年的佩劍。
算起來,這把寶劍距今已經(jīng)2500年了。這么多年的風(fēng)霜,沒有讓它失色,反而顯得古樸滄桑。蘇州博物館曾經(jīng)做過試驗,僅僅依靠它自身的重力,就可以毫不費力地劃開12層宣紙。
這么名貴的寶劍,怎么會被蘇州博物館輕易得到呢?原來,它原本是屬于臺灣古越閣的王振華夫婦的。當(dāng)年這把寶劍從江西出土后,流落到香港,轟動一時,甚至已經(jīng)被日本人預(yù)定。王振華夫婦聞訊后立即趕到香港,不惜賣掉了一塊地,換取了這把寶劍。
而且,王振華夫婦的祖籍是浙江的,又偏愛收藏吳越兵器。在浙江方面的引見下,江蘇收藏界與他們也很熟悉。后來,蘇州博物館派人與王振華夫婦協(xié)商,通過自己的誠意,終于說服他們賣掉古越閣的藏品。最終蘇州博物館以4250萬,收購了古越閣的58件青銅兵器,其中就包括這把吳王夫差劍。對于這把意義重大的寶劍來說,這個價格實在是太劃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