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视频淫片aa毛片_日韩高清在线亚洲专区vr_日韩大片免费观看视频播放_亚洲欧美国产精品完整版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經濟匯編.食貨典.農桑部?第二十九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經濟匯編食貨典

 第二十九卷目錄

 農桑部匯考十
  齊民要術二〈黍穄 粱秫 大豆 小豆 種麻 種麻子 大小麥 水稻 旱稻 胡麻 種瓜 種瓠 種芋 種葵 蔓菁〉

食貨典第二十九卷

農桑部匯考十

《齊民要術二》《黍穄》

《爾雅》曰:秬,黑黍。秠,一稃二米。郭璞注云:秠亦黑黍,但中米異耳??鬃釉唬菏蚩梢詾榫啤?span style="color: Purple;">《廣志》云:有牛黍,有稻尾黍、秀成赤黍,有馬草大黑黍,有秬黍,有濕屯黃黍,有田黍,塸云、鶯鴿之名。穄,有赤、白、黑、青、黃鶯鴿,凡五種。按今俗有鶯 黍、白 黍、半夏黍;有驢反穄。崔寔曰: ,黍之穄熟者,一名穄也。

凡黍、穄曰,新開荒為上,大豆底為次,谷底為下。地必欲熟。
再轉乃佳。若春夏耕者,下種后,再勞為良。

一畝,用子四升。三月上旬種者為上時,四月上旬為中時,五月上旬為下時。夏種黍、穄,與植谷同時;非夏者,大率以椹赤為候。
諺曰:椹釐釐,種黍時。

燥濕候黃場。種訖不曳撻。常記十月、十一月、十二月凍樹日種之,萬不失一。
凍樹者,凝霜封著木條也。假令月三日凍樹,還以月三日種黍;他皆仿此。十月凍樹宜早黍,十一月凍樹宜中黍,十二月凍樹宜晚黍。若從十月至正月皆凍樹者,早晚黍悉宜也。

苗生隴平,即宜耙勞。鋤三遍乃止。鋒而不耩。
苗晚耩,即多折也。

刈穄欲早,刈黍欲晚。
穄晚多零落,黍早米不成。

皆即濕踐之。穄,踐訖即蒸而裛之。
不蒸者難舂,米碎;蒸則易舂,米堅,香氣經夏不歇

黍。宜,曬之令燥。
濕聚則郁。

凡黍,粘者收薄。穄,味美者,亦收薄,難舂。《雜陰陽書》曰:黍生于榆。六十日秀,秀后四十日成。黍生于巳,壯于酉,長于戌,老于亥,死于丑,惡于丙、午,忌于丑、寅、卯。穄,忌于未、寅。《孝經援神契》云:黑墳宜黍、麥。《尚書考靈曜》云:夏,火星昏中,可以種。

《粱秫》

粱、秫并欲薄地而稀,一畝用子三升半。
地良多雉尾,苗穊穗不成。

種與植谷同時。
晚者全不收也。

燥濕之宜,耙勞之法,一同谷苗。收刈欲晚。
性不零落,早刈損實。

《大豆》

爾雅曰:戎菽謂之荏菽。孫炎注曰:戎菽,大菽也。張揖《廣雅》曰:大豆:有黃落豆;有御豆;有場豆。

春大豆,次植谷之后。二月中旬為上時。
一畝用子八升。

三月上旬為中時。
用子一斗。

四月上旬為下時。
用子一斗二升。

歲宜晚者,五、六月亦得;然稍晚稍加種子。地不求熟。
秋鋒之地,即摘種。地過熟者,苗茂而實少。

收刈欲晚。
此不零落,刈早損實。

必須耬下。
種欲深故。豆性強,苗深則及澤。

鋒、耩各一。鋤不過再。葉落盡,然后刈。
葉不盡,則難治。

刈訖則速耕。
大豆性雨,秋不耕則無澤。

種茭者,用麥底。一畝用子三升。先漫散訖,犁細淺?而勞之。
旱則糞堅葉落,稀則苗莖不高,深則土厚不生。

若澤多者,先深耕訖,逆垡擲豆,然后勞之。
澤少則否,為其浥郁不生。

九月中,候近地葉有黃落者,速刈之。
葉少不黃必浥郁。刈不速,逢風則葉落盡,遇雨澤爛不成。

《雜陰陽書》曰:大豆生于槐。九十日秀,秀后七十日熟。豆生于申,壯于子,長于壬,老于丑,死于寅,惡于甲、乙,忌于卯、午、丙、丁。
《孝經援神契》曰:赤土宜菽也。
《泛勝之書》曰:大豆保歲易為,宜古之所以備兇年也。謹計家口數(shù),種大豆,率人五畝,此田之本也。三月榆莢時,有雨,高田可種大豆。土和無塊,畝五升;土不和,則益之。種大豆,夏至后二十日,尚可種。戴甲而生,不用深耕。大豆須均而稀。豆花憎見日,見日則黃爛而根焦也。穫豆之法,莢黑而莖蒼,輒收無疑;其實將落,反失之。故曰:豆熟于場。于場穫豆,即青莢在上,黑莢在下。泛勝之區(qū)種大豆法:坎方深各六寸,相去二尺,一畝得千六百八十坎。其坎成,取美糞一升,合坎中土攪和,以內坎中。臨種沃之,坎三升水。坎內豆三粒;覆上上,勿厚,以掌抑之,令種與土相親。一畝用種一升,用糞十六石八斗。豆生五六葉,鋤之。旱者溉之,坎三升水。丁夫一人,可治五畝。至秋收,一畝中十六石。種之上,土才令蔽豆耳。
崔寔曰:正月可種豍豆。二月可種大豆。又曰:二月,昏,參夕,杏花盛,桑椹赤,可種大豆,謂之上時。四月,時雨降,可種大、小豆。美田欲稀,薄田欲稠。

《小豆》

小豆,大率用麥底。然恐小晚,有地者,常須兼留去歲谷下以擬之。夏至后十日種者為上時。
一畝用子八升。

初伏斷手為中時,
一畝用子一斗。

中伏斷手為下時,
一畝用子一斗二升。

中伏以后則晚矣。
諺曰:立秋葉如荷錢,猶得豆者,指謂宜晚之歲耳,不可為常矣。

熟耕、耬下以為良。澤多者,耬耩,漫擲而勞之,如種麻法。
未生白背,勞之極怪。

漫擲、犁?,次之。
種為下。鋒而不耩,鋤不過再。葉落盡,則刈之。
葉未盡者,難治而易濕也。

豆角三青兩黃,拔而倒豎籠從之,生者均熟,不畏嚴霜,從本至末,全無秕減,乃勝刈者。牛力若少,得待春耕;亦得
種。凡大、小豆,生既布葉,皆得用鐵齒????縱橫耙而勞之。
《雜陰陽書》曰:小豆生于李。六十日秀,秀后六十日成。成后,忌與大豆同。
《泛勝之書》曰:小豆不保歲,難得。椹黑時,注雨種,畝一升。豆生布葉,鋤之。生五六葉,又鋤之。大豆、小豆,不可盡治也。古所以不盡治者,豆生布葉,豆有膏,盡治之則傷膏,傷則不成。而民盡治,故其收耗折也。故曰,豆不可盡治。養(yǎng)美田,畝可十石;以薄田,尚可畝取五石。
諺曰:與他作豆田。斯言良美可惜也。

《龍魚河圖》曰:歲暮夕,四更中,取二七豆子,二七麻子,家人頭發(fā)少許,合麻、豆著井中,咒敕井,使其家竟年不遭傷寒,辟五方疫鬼。
《雜五行書》曰:常以正月旦,亦用月半,以麻子二七顆,赤小豆七枚,置井中,辟疫病,甚神驗。
又曰:正月七日,七月七日,男吞赤小豆七顆,女吞十四枚,竟年無病;令疫病不相染。

《種麻》

《爾雅》曰:黂,枲實。枲,麻。注別二名莩,麻母。孫炎注曰:黂,麻子。莩,苴麻盛子者。崔寔曰:牡麻,無實,好肌理,一名為枲也。

凡種麻,用白麻子。
白麻子為雄麻。顏色雄白,〈闕〉破枯焦無膏潤者,秕子也,亦不中種。市糴者,口含令少時,顏色如舊者佳;如變黑者,衰。崔寔曰:牡麻,青白,無實,兩頭銳而輕浮。

麻欲得良田,不用故墟。
故墟亦良,有破葉夭折之患,不任作布也。

地薄者糞之。
糞宜熟。無熟糞者,用小豆底亦得。崔寔曰:正月糞疇。疇,麻田也。

耕不厭熟。
縱橫七遍以上,則麻無葉也。

田欲歲易。
拋子種則節(jié)高。

良田一畝,用子三升;薄田二升。
穊則細而不長,稀則粗而皮惡。

夏至前十日為上時,至日為中時,至后十日為下時。
麥黃種麻,麻黃種麥,亦良候也。諺曰:夏至后,不沒狗?;虼鹪唬旱甓?,濕橐駝。又諺曰:五月及澤,父子不相借。言及澤也。夏至后者,匪惟淺短,皮亦輕薄。此亦趨時不可失也。父子之間,尚不相假借,而況他人乎。
澤多者,先漬麻子令芽生,取雨水浸之,生芽疾;用井水則生遲。浸法:著水中,如炊兩石米頃,出。著席上,布令厚三四寸,數(shù)攪之,令均得地氣。一宿則芽出。水若滂沛,十日亦不生。

待他白背,耬耩,漫擲子,空曳勞。
截雨腳即種者,地濕,麻生瘦;待白背者,麻生肥。

澤少者,暫浸即出,不得待芽生,耬頭中下之。
不勞曳撻。

麻生數(shù)日中,常驅雀。
葉青乃止。

布葉而鋤。
頻頻再遍止。高而鋤者,乃傷麻。

勃如灰便刈。
刈,拔,各隨鄉(xiāng)法。未勃者收,皮不成;放勃不收即驅。

欲小,縛欲薄,
為其易乾。

一宿輒翻之。
得霜露則皮壞也。

穫欲凈。
有葉者易爛。

漚欲清水,生熟合宜。
濁水則麻黑,水少則麻脆。生則難剝,大爛則不任。挽泉不冰凍,冬日漚者,即為柔明也。

《衛(wèi)詩》曰:蓺麻如之何。衡從其畝。
《泛勝之書》曰:種枲太早,則剛堅、厚皮、多節(jié);晚則不堅。寧失于早,不失于晚。穫麻之法,穗勃勃如灰,拔之。夏至后二十日漚枲,枲和如絲。
崔寔曰:夏至先后各五日,可種牡麻。
牡麻,有花無實。

《種麻子》

崔寔曰:苴麻,麻之有蘊者,苧麻是也。一名黂。

止取實者,種班黑麻子。
班黑者饒實。崔寔曰:苴麻子黑,又實而重,〈闕〉治作燭,不作麻。

耕須再遍。一畝用子二升。種法與麻同。三月種者為上時,四月為中時,五月初為下時。大率二尺留一科。
穊則不耕。

鋤常令凈。
荒則少實。

既放勃,拔去雄。
若未放勃去雄者,則不成子實。

凡五谷地畔近道者,多為六畜所犯,宜種胡麻、麻子。
胡麻,六畜不食;麻子科大。收此一實,足供美燭之費也。

慎勿于大豆地中雜種麻子。
扇地兩損,而收并薄。

六月中,可于麻子地間散蕪菁子而鋤之,擬收其根。《雜陰陽書》曰:麻生于楊或前。七十日花,后六十日熟。種忌四季:辰、戌、丑、未,戊、己。
《泛勝之書》曰:種麻,預調和田。二月下旬,三月上旬,傍雨種之。麻生布葉,鋤之。率九尺一樹。樹高一尺,以蠶矢糞之,樹三升。無蠶矢,以溷中熟糞糞之亦善,樹一升。天旱,以流水澆之,樹五升。無流水,曝井水,殺其寒氣以澆之。雨澤適時,勿澆。澆不欲數(shù)。養(yǎng)麻如此,美田則畝五十石,及百石,薄田尚三十石。穫麻之法,霜下實成,速斫之;其樹大者,以鋸鋸之。
崔寔曰:二、三月,可種苴麻。
麻之有實者為苴。

《大小麥》

《爾雅》曰:大麥,麰;小麥,?。《廣志》曰:虜水麥,其實大麥形,有縫。稅麥,似大麥,出涼州。旋麥,三月種,八月熟,出西方。赤小麥,赤而肥,出鄭縣。語曰:湖豬肉,鄭稀熟。山提小麥,至粘弱;以貢御。有半夏小麥,有禿芒大麥,有黑積麥。《陶隱居本草》云:大麥為五谷長,即今裸麥也,一名麰麥,似穬麥,唯無皮耳。穬麥,此是今馬食者。然則大、穬二麥,種別名異,而世人以為一物,謬矣。按世有落麥者,禿芒是也。又有春種穬麥也。

大、小麥,皆須五月、六月暵地。
不暵地而種者,其收倍薄。崔寔曰:五月、一日蕃麥田也。

種大、小麥,先?,逐犁?種者佳。
再倍省種子而科大。逐犁郭之亦得,然不如作?耐旱。

其山田及剛強之地,則耬下之。
其種子宜加五省于下田。

凡耬種者,匪直土淺易生,然于鋒、鋤亦便。穬麥,非良地則不須種。
薄地徒勞,種而必不收。凡種穬麥,高、下田皆得用,但必須良熟耳。高田借擬禾、豆,自可專用下田也。

八月中戊社前種者為上時。
擲者畝,用子二升半。

下戊前為中時。
用子三升。

八月末九月初為下時。
用子三升半或四升。

小麥宜下種。
歌曰:高田種小麥,
穇不成穗。男兒在他鄉(xiāng),那得不憔悴。

八月上戊社前為上時,
擲者,用子一升半。

中戊前為中時,
用子二升。

下戊前為下時。
用子二升半。

正月、二月,勞而鋤之。三月、四月,鋒而更鋤。
鋤麥倍收,皮薄面多;而鋒、勞、各得再遍為良也。

今立秋前治訖。
立秋后則蟲生。

蒿、艾簟盛之,良。
以蒿、艾閉窖埋之,亦佳。窖麥法:必須日曝令乾,及熱埋之。

多種久居供食者,宜作劁麥:倒刈,薄布,順風放火;火既著,即以掃帚撲滅,仍打之。
如此者,夏蟲不生;然唯中作麥飯及面用耳。

《禮記·月令》曰:仲秋之月,乃勸人種麥,無或失時;其有失時,行罪無疑。
鄭元注曰:麥者,接絕續(xù)乏之谷,尤宜重之。

《孟子》曰:今夫麰麥,播種而耰之,其地同,樹之時又同;浡然而生,至于日至之時,皆熟矣。雖有不同,則地有肥、磽,雨露之養(yǎng),人事之不齊也。
《雜陰陽書》曰:大麥生于杏。二百日秀,秀后五十日成。麥生于亥,壯于卯,長于辰,老于已,死于午,惡于戌,忌于子、丑。小麥生于桃。二百一十日秀,秀后六十日成。忌與大麥同。蟲食杏者麥貴。
種瞿麥法:以伏為時。
一名地面。良地一畝,用子五升,薄田三四升。

畝收十石。渾蒸,曝乾,舂去皮,米全不碎。炊作飧,甚滑。細磨,下絹篩,作餅,亦滑美。然為性多穢,一種此物,數(shù)年不絕;耘鋤之功,更益劬勞。
《尚書大傳》曰:秋,昏,虛星中,可以種麥。
虛,北方元武之宿;八月昏中,見于南方。

《說文》曰:麥,蕓谷。秋種厚埋,故謂之麥。麥,金王而生,火王而死。
《泛勝之書》曰:凡田有六道,麥為首種。種麥得時,無不善。夏至后七十日,可種宿麥。早種則蟲而有節(jié),晚種則穗小而少實。當種麥,若天旱無雨澤,則薄漬麥種以酢漿并蠶矢;夜半漬,向晨速投之,令與白露俱下。酢漿令麥耐旱,蠶矢令麥忍寒。麥生黃色,傷于太稠。稠者鋤而稀之。秋鋤以棘柴耬之,以壅麥根。故諺曰:子欲富,黃金覆。黃金覆者,謂秋鋤麥、曳柴壅麥根也。至春凍解,棘柴曳之,突絕其乾葉。須麥生,復鋤之。到榆莢時,注雨止,候土白背復鋤。如此則收必倍。冬雨雪止,以物輒藺麥上,掩其雪,勿令從風飛去。后雪,復如此。則麥耐旱、多實。春凍解,耕如土,種旋麥。麥生根茂盛,莽鋤如宿麥。
泛勝之區(qū)麥種:區(qū)大小如中農夫區(qū)。禾收,區(qū)種。凡種一畝,用子二升。覆土厚二寸,以足踐之,令種土相親。麥生根成,鋤區(qū)間秋草。緣以棘柴律土壅麥根。秋旱,則以桑落曉澆之。秋雨澤適,勿澆之。麥凍解,棘柴律之,突絕去其枯葉。區(qū)間草生,鋤之。大男、大女治十畝。至五月收,區(qū)一畝,得百石以上,十畝得千石以上。小麥忌戌,大麥忌子,除日中不種。
崔寔曰:凡種大、小麥,得白露節(jié),可種薄田;秋分,種中田;后十日,種美田。唯穬,早晚無常。正月,可種春麥、豍豆,盡二月止。
青稞麥。
治打時稍難,唯伏日用碌碡碾。

右每十畝,用種八斗。與大麥同時熟。好收四十石;石八九斗面??白鼷灱帮烉槪趺?。磨,總盡無麩。
鋤一遍佳,不鋤亦得。

《水稻》

《爾雅》曰:稌,稻。《郭璞》注曰:沛國今呼稻為稌。《廣志》云:有虎掌稻、紫芒稻、赤芒稻、白米。南方有蟬鳴稻,七月熟。有盡下白稻,正月種,稷;稷訖,其根莖復生,九月熟。青芋稻,六月熟;累子稻,白漢稻,七月熟;此三稻,大而且長,米半寸,出益州。粳有烏粳、黑穬、青亟、白夏之名。《說文》曰:
,稻紫莖不粘者。粳,稻屬。《風土記》曰:稻之紫莖,
稻之青穗,米皆青白也。《字林》曰:
,稻今年死,來年自生曰
。案今世有黃稻、黃陸稻、青稗稻、豫章青稻、尾紫稻、青杖稻、飛青稻、赤甲稻、烏陵稻、大香稻、小香稻、白地稻;孤灰稻,一年
再熟。有秫稻。秫稻米,一名糯米,俗云亂米,非也。有九格秫、雉木秫、大黃秫、常秫、馬身秫、長江秫、惠成秫、黃滿秫、方滿秫、虎皮秫、薈柰秫,皆米也。

稻,無所緣,唯歲易為良。選地欲近上流。
地無良薄,水清則稻美。

三月種者為上時,四月上旬為中時,中旬為下時。先放水,十日后,曳陸軸十遍。
遍數(shù)唯多為良。

地既熟,凈淘種子;
浮者去之,秋則生稗。

漬經三宿,漉出;內草圌裛之。復經三宿,芽生,長二分。一畝三升擲。三日之中,令人驅鳥。苗長七八寸,陳草復起,以鐮侵水芟之,草悉膿死。稻苗漸長,復須薅。
拔草曰薅。

薅訖,決去水,曝根令堅。量時水旱而溉之。將熟,又去水。霜降穫之。
早刈米青而不堅,晚刈零落而損收。

北土高原,本無陂澤。隨逐隈曲而田者,二月,冰解地乾,燒而耕之,仍即下水;十日,塊既散液,持木斫平之。納種如前法。既生七八寸,拔而栽之。
既非歲易,草、稗俱生,蔓亦不死,故須用栽而薅之。

溉灌,收刈,一如前法。畦?大小無定,須量地宜,取水均而已。藏稻必須用簟。
此既水谷,窖埋得地氣則爛敗也。

若于久居者,亦如劁麥法。舂稻必須冬時積日燥曝,一夜置霜露中,即舂。
若冬春不乾,即米青赤脈起。不經霜,不燥曝,則米碎矣。

稻法,一切同。《雜陰陽書》曰:稻生于柳或楊。八十日秀,秀后七十日成。戊、己、四季日為良。忌寅、卯、辰。惡甲、乙。
《周官》曰:稻人,掌稼下地。
以水澤之地種谷也。謂之稼者,有似嫁女相生。

以潴畜水,以防止水,以溝蕩水,以遂均水,以列舍水,以澮寫水,以涉揚其芟,作田。
鄭司農說潴、防:以《春秋傳》曰:町原防,規(guī)偃潴。以列舍水:列者,非一道以去水也。以涉揚其芟:以其水寫,故得行其田中,舉其芟鉤也。杜子春讀蕩為和蕩,謂以溝行水也。元謂偃潴者,畜流水之陂也。防,潴旁堤也。遂,田首受水小溝也。列,田之畦?也。作,猶治也。開遂舍水于列中,因涉之,揚去前年所芟之草,而治田種稻。

凡稼澤,夏以水殄草而芟荑之。
殄,病也,絕也。鄭司農說芟荑:以《春秋傳》曰:芟荑、蘊崇之。今時謂禾下麥為荑下麥,言芟刈其禾,于下種麥也。元謂將以澤地為稼者,必于夏六月之時,大雨時行,以水病絕草之后生,至秋水涸,芟之,明年乃稼。

澤草所生,種之芒種。
鄭司農云:澤草之所生,其地可種。芒種,稻、麥也。

《禮記·月令》云:季夏大雨時行,乃燒、薙、行水,利以殺草,如以熱湯。
鄭元注曰:薙,謂迫地芟草。此謂欲稼,雨流潦,畜于芟中,則草不復生,地美可稼也。薙氏,掌殺草;春始生而萌之,夏日至而夷之,秋繩而芟之,冬日至而耜之。若欲其化也,則以水火變之。

可以糞田疇,可以美土疆。
注曰:土潤,溽暑,膏澤易行也。糞、美,互文。土疆,強
之地。

《孝經援神契》曰:污、泉宜稻。
《淮南子》曰:蘺,先稻熟,而農夫薅之者,不以小利害大穫。
高誘曰:蘺,水稗。

《泛勝之書》曰:種稻,春凍解,耕反其土。種稻,區(qū)不欲大,大則水深淺不適。冬至后一百一十日可種稻。稻地美,用種畝四升。始種稻欲濕,濕者缺其塍,令水道相直;夏至后大熱,令水道錯。
《崔寔》曰:三月,可種粳稻。稻,美田欲稀,薄田欲稠。五月,可別種及藍,盡夏至后二十日止。

《旱稻》

旱稻用下田,白土勝黑土。
非言下田勝高原,但下停水者,不得禾、豆、麥,稻四種,雖勞亦收,所謂彼此俱獲,不失地利故也。下田種者,用功多;高原種者,與禾同等也。

凡下田停水處,燥則堅垎,濕則污泥,難治而易荒,磽埆而殺種,其春耕者,殺種尤甚,故宜五六月暵之,以擬??麥。麥時水澇,不得納種者,九月中復一轉,至春種稻,萬不失一。
春耕者十石收五,蓋誤人耳。

凡種下田,不問秋夏,候水盡,地白背時,速耕,耙、勞頻煩令熟。
過燥則堅,過雨則泥,所以宜速耕。

二月半種稻為上時,三月為中時,四月初及半為下時。漬種如法,裛令開口。耬耩?種之,
?種者省耕而生科,又勝擲者。

即再遍勞。
若歲寒,早種慮時晚,即不漬種,即恐芽焦也。

其土黑堅彊之地,種未生前遇旱者,欲得牛羊及人履踐之;濕則不用一跡入。稻既生,猶欲令人踐壟背。
踐者茂而多實也。

苗長三寸,耙、勞而鋤之。鋤惟欲速。
稻苗性弱,不能扇草,故宜數(shù)鋤之。

每經一雨,輒欲耙勞。苗高尺許則鋒。大雨無所作,宜冒雨薅之??拼?,如穊者,五六月中霖雨時,拔而栽之。
栽法欲淺,令其根須四散,則滋茂;深而直下者,聚而不科。其苗長者,亦可拔去葉端數(shù)寸,勿傷其心也。

入七月,不復任栽。
七月百草成,時晚故也。

其高田種者,不求極良,唯須廢地。
過良則苗折,廢地則無草。

亦秋耕、耙、勞令熟,至春,黃場納種。
不宜濕下。

馀法悉與下田同矣。

《胡麻》

《漢書》,張騫外國得胡麻。今俗人呼為烏麻者,非也。《廣雅》曰:狗虱、勝茄,胡麻也。《本草經》曰:青蘘,一名巨勝。今世有白胡麻、八棱胡麻。白者油多。

胡麻宜白地種。二、三月為上時,四月上旬為中時,五月上旬為下時。
月半前種者,實多而成;月半后種者,少子而多稗也。

種欲截雨腳。
若不緣濕,而不生。

一畝用子二升。漫種者,先以耬耩,然后散子,空曳勞。
勞上加人,則土厚不生。

耬耩者,炒沙令燥,中和半之。
不和沙,下不均。壟種若荒,得用鋒、耩。

鋤不過三遍。刈束欲小。
束大則難燥;打,手復不勝。

以五六束為一叢,斜倚之。
不爾,則風吹倒,損收也。

候口開,乘車詣田斗藪;
倒豎,以小杖微打之。

還叢之。三日一打。四五遍乃盡耳。
若乘濕橫積,蒸熱速乾,革日郁衰,無風吹虧損之慮。浥者,不中為種子,然于油無損也。

崔寔曰:二月、三月、四月、五月,時雨降,可種之。

《種瓜》

《廣雅》曰:土芝,瓜也;其子謂之
。然瓜有龍肝、虎掌、羊骹、兔頭、
、貍頭、六?、狄無馀、縑瓜,瓜屬也。張孟陽《瓜賦》曰:羊骹、累錯,?子、市江。《廣志》曰:瓜之所出,以遼東、廬江、燉煌之種為美。有烏瓜、縑瓜、貍頭瓜、密筒瓜、女臂瓜、羊髓瓜。瓜州大瓜,大如斛,出涼州。御瓜也。有香登瓜,大如三斗魁。有桂枝瓜,長二尺馀。蜀地溫食,瓜至冬熟。有春白瓜,細小小瓣,宜藏,正月種,二月熟;有秫泉瓜,秋種,十月熟,形如羊角,色黃黑。《史記》曰:卲平者,故秦東陵侯。秦破,為布衣,家貧,種瓜于長安城東。瓜美,故世謂之東陵瓜,從卲平始。《漢書·地理志》曰:燉煌,古瓜州,地有美瓜。王逸《瓜盛》曰:落疏之文。《永嘉記》曰:永嘉襄瓜,八月熟。至十一月,肉青赤,香甜清快,眾瓜之勝。《廣州記》曰:瓜,冬熟,號為金釵瓜。《說文》曰:縈,小瓜,瓞也。陸機《瓜賦》曰:栝樓、定桃,黃?、白傳,金釵、密筒,小青、大斑,元骭、素腕,貍首、虎蹯。東陵出于秦谷,桂髓起于巫山也。
原本
蛌按字典并無疑即
之訛〉


收瓜子法:常歲歲先取本母子瓜,截去兩頭,止取中央子。
本母子者,瓜生數(shù)葉,便結子;子復早熟。用中輩瓜子,蔓長二三尺,然后結子。用后輩子者,蔓長足,然后結子;子亦晚熟。種早子,熟速而瓜??;種晚子,熟遲而瓜大。去兩頭者:近蒂子,瓜曲而細;近頭子,瓜短而喎。凡瓜,落疏、青黑者為美;黃、白及斑,雖大而惡。若種苦瓜子,雖爛熟氣香,其味猶苦也。

又收瓜子法:
食瓜時,美者收,即以細糠拌之,日曝向燥,拔而簸之,凈而且速也。

良田,小豆底佳;黍底次之。刈訖即耕。頻頻轉之。二月上旬種者為上時,三月上旬為中時,四月上旬為下時。五月、六月上旬,可種藏瓜。凡種法:先以水凈淘瓜子,以鹽和之。
鹽和則不能死。

先臥鋤耬卻燥土,
不耬者,坑雖深大,常雜燥土,故瓜不生。

然后培坑,大如斗口。納瓜子四枚、大豆三個于堆旁向陽中。
諺曰:種瓜黃臺頭。

瓜生數(shù)葉,搯去豆。
瓜煜弱,苗不能獨生,故須大豆為之起土。瓜生不去豆,則豆反扇瓜,不得滋茂。但豆斷汁出,更成良潤;勿拔之,拔之則土虛燥也。

多鋤則饒子,不鋤則無實。
五谷、蔬菜、果蓏之屬,皆如此也。

五六月種晚瓜。
治瓜籠法:
旦起,露未解,以杖舉瓜蔓,散灰于根下。后一兩日,復以土培其根,則迥無蟲矣。

又種瓜法:
依法種之,十畝勝一頃。

于良美地中,先種晚禾。
晚禾令地膩。

熟,劁刈取穗,欲令茇長。秋耕之。耕法:弭縛犁耳,起規(guī)逆耕。耳弭則禾拔頭出而不沒矣。至春,德復順耕,亦弭縛犁耳翻之,還令草頭出。耕訖,勞之,令甚平。種植谷時種之。種法:使行陣直,兩行微相近,兩行外相遠,中間通步道,道外還兩行相近。如是作次第,經四小道,通一車道。凡一頃地中,須開十字大巷,通兩乘車,來去運輦。其瓜,都聚在十字巷中。瓜生,比至初花,必須三四遍熟鋤,勿令有草生。草生,脅瓜無子。鋤法:皆起禾茇,令直豎。其瓜蔓本底,皆令上下四廂高,微雨時,得停水。瓜引蔓,皆沿茇上。茇多則瓜多,茇少則瓜少。茇多則蔓廣,蔓廣則岐多,岐多則饒子。其瓜會是岐頭而生;無岐而花者,皆是浪花,終無瓜矣。故令蔓生在茇上,瓜懸在下。
摘瓜法:在步道上引手而取,勿聽浪人踏瓜蔓,及翻覆之。
踏則莖破,翻則成細,皆令瓜不茂而蔓早死。

若無茇而種瓜者,地雖美好,正得長苗直引,無多槃岐,故瓜少子。若無茇處,豎乾柴亦得。
凡乾柴草,不妨滋茂。

凡瓜所以早爛者,皆由腳躡及摘時不慎,翻動其蔓故也。若以理慎護,及至霜下葉乾,子乃盡矣。
但依此法,則不必別種早、晚及中三輩之瓜。

區(qū)種瓜法:六月雨后種菉豆,八月中犁?殺之;十月又一轉,即十月終種瓜。率兩步為一區(qū),坑大如盆口,深五寸。以土壅其畔,如菜畦形??拥妆亓钇秸宰闾ぶ?,令其保澤。以瓜子、大豆各十枚,遍布坑中。
瓜中、大豆,兩物為雙,藉其起土故也。

以糞五升覆之。
亦令均平。

又以土一斗,薄散糞上,復以足微躡之,冬月大雪時,速并力推雪于坑上為大堆。至春草生,瓜亦生,莖葉肥茂,異于常者。且常有潤澤,旱亦無害。五月瓜便熟。
其搯豆、鋤瓜之法與常同。若瓜子盡生則大概,搯出之,一區(qū)四根即足矣。

又法:冬天以瓜子數(shù)枚,內熱牛糞中,凍即拾聚,置之陰地。
量地多少,以足為限。

正月地釋即耕,逐場布之。率方一步,下一斗糞,耕土覆之。肥茂早熟,雖不及區(qū)種,亦勝凡瓜遠矣。
凡生糞糞地無勢;多于熟糞,令地小荒矣。

有蟻者,以牛羊骨帶髓者,置瓜科左右,待蟻附,將棄之。棄二三,次則無蟻矣。
泛勝之曰區(qū)種瓜:一畝為二十四科。區(qū)方圓三尺,深五寸。一科用一石糞。糞與土合和,令相半。以三斗瓦甕埋著科中央,令甕口上與地平。盛水甕中,令滿。種瓜,甕四面各一子。以瓦蓋甕口。水或減,輒增,常令水滿。種常以冬至后九十日、百日,得戊辰日種之。又種薤十根,令周回甕,居瓜子外。至五月瓜熟,薤可拔賣之,與瓜相避。又可種小豆于瓜中,畝四五升,其藿可賣。此法宜平地。瓜收畝萬錢。
崔寔曰:種瓜宜用戊辰日。二月三日可種瓜。十二月臘時祀炙蓮,樹瓜田四角,去

瓜蟲謂之
。

《龍魚河圖》曰:瓜有兩鼻者殺人。
種越瓜、胡瓜法:四月中種之。
胡瓜宜豎柴木,令其蔓緣之。

收越瓜,欲飽霜。
霜不飽則爛。

收胡瓜,候色黃則摘。
若待色赤,則皮存而肉消。

并如凡瓜,于香醬中藏之亦佳。種冬瓜法:
《廣志》曰:冬瓜,蔬
。《神仙本草》謂之地芝也。

傍墻陰地作區(qū),圓二尺,深五寸。以熟糞及土相和。正月晦日種。
二月、三月亦得。

既生,以柴木倚墻,令其緣上。旱則澆之。八月,斷其梢,減其實,一本但存五六枚。
多留則不成也。

十月,霜足收之。
早收則爛。

削去皮子,于芥子醬中,或美豆醬中藏之,佳。
冬瓜、越瓜、瓠子,十月區(qū)種,如區(qū)種瓜法。冬則推雪著區(qū)上為堆。潤澤肥好,乃勝春種。
種茄子法:茄子,九月熟時摘取,擘破,水淘子,取沉者,速曝乾裹置。至二月畦種。
治畦下水,一如葵法。性宜水,常取潤澤。

著四五葉,雨時,合泥移栽之。
若旱無雨,澆水令澈澤,夜栽之。白日以席蓋,勿令見日。

十月種者,如區(qū)種瓜法,推雪著區(qū)中,則不須栽。其春種,不作畦,直如種凡瓜法者,亦得,唯須曉夜數(shù)澆耳。大小如彈圓,中生食,味似小豆角。

《種瓠》

《衛(wèi)詩》曰:匏有苦葉。毛:匏,謂之瓠。《詩義疏》云:匏葉,少時可以為羹,又可淹煮,極美,故云:幡幡瓠葉,采之亨之。河東及播州常食之。八月中,堅強不可食,故云:苦葉。《廣志》曰:有都瓠子,如牛角,長四尺。有約〈闕〉瓠,其〈闕三字〉,其腹〈闕二字〉,緣蒂為口,出雍縣;移種于〈闕〉〈闕〉。朱崖有〈闕〉葉瓠,其大者受斛馀。《郭子》曰:東吳有長柄〈闕〉。按《釋名》曰:瓠畜,皮瓠以為脯,蓄積以待冬月用也。《淮南萬畢術》曰:燒穰殺瓠,物自然也。

《泛勝之書》曰種瓠法:以三月耕良田十畝。作區(qū),方深一尺。以杵筑之,令可居澤。相去一步。區(qū)種四實。蠶矢一斗,與土糞合。澆之,水二升;所乾處,復澆之。著三實,以馬箠
其心,勿令蔓延;多實,實細。以槁薦其下,無令親土多瘡瘢。度可作瓢,以手摩其實,從蒂至底,去其毛;不復長,且厚。八月微霜下,收取。掘地深一丈,薦以槁,四邊各厚一尺。以實置孔中,令底下向。瓠一行,覆上土,厚二尺。二十日出,黃色好,破以為瓢。其中白膚,以養(yǎng)豬致肥;其瓣,以作燭致明。一本三實,一區(qū)十二實,一畝得二千八百八十實。十畝凡得五萬七千六百瓢。瓢直十錢,并直五十七萬六千文。用蠶矢二百石,牛耕、功力,直二萬六千文。馀有五十五萬。肥豬、明燭,利在其外。
《泛勝之書》曰區(qū)種瓠法:收種子須大者。若先受一斗者,得收一石;受一石者,得收十石。先掘地作坑,方圓、深各三尺。用蠶沙與土相和,令中半,
若無蠶沙,生牛糞亦得。

著坑中,足躡令堅。以水沃之。候水盡,即下瓠子十顆,復以前糞覆之。既生,長二尺馀,便總聚十莖一處,以布纏之五寸許,復用泥泥之。不過數(shù)日,纏處便合為一莖。留強者,馀悉搯去,引蔓結子。子外之條,亦搯去之,勿令蔓延。留子法:初生二、三子不佳,去之;取第四、五、六區(qū),留三子即足。旱時須撓之:坑畔周匝小渠子,深四五寸,以水停之,令其遙潤,不得坑中下水。《崔寔》曰:正月,可種瓠。六月,可蓄瓠。八月,可斷瓠,作菑瓠。瓠中白膚實,以養(yǎng)豬致肥;其瓣則作燭致明。《家政法》曰:二月可種瓜、瓠。

《種芋》

《說文》曰:芋,大葉實根駭人者,故謂之芋。齊人呼為莒。《廣雅》曰:渠,芋;其葉謂之
。藉姑,水芋也,亦曰烏芋。《廣志》曰:蜀漢既繁芋,民以為資。凡十四等:有君子芋,大如斗,魁如杵
。有草谷芋,有鋸子芋,有勞巨芋,有青浥芋:此四芋多子。有淡善芋,魁大如瓶,少子;葉如散蓋,紺色;紫莖,長丈馀;易熟,長味,芋之最善者也;莖可作羹臛,肥澀,得飲乃下。有蔓芋,緣枝生,大者次二三升。有雞子芋,色黃。有百果芋,魁大,子繁多,畝收百斛;種一百畝,以養(yǎng)彘。有早芋,七月熟。有九面芋,大而不美。有象空芋,大而弱。使人易饑。有青芋,有素芋,子皆不可食,莖可為植。凡此諸芋,皆可乾,又可藏至夏食之。又百子芋,出葉俞縣。有魁芋,無旁子,生永昌縣。有大芋,二升,出范陽、新鄭。《風土記》曰:博士芋,蔓生,根如鵝、鴨卵。
字按字典無〉


《泛勝之書》曰:種芋,區(qū)方深皆三尺。取豆萁內區(qū)中,足踐之,厚尺五寸。取區(qū)上濕土與糞和之,內區(qū)中萁上,令厚尺二寸,以水澆之,足踐今保澤。取五芋子置四角及中央,足踐之。旱,數(shù)澆之。萁爛。芋生子,皆長三尺。一區(qū)收三石。
又種芋法:宜澤肥緩土近水處,和柔,糞之。二月注雨,可種芋。率二尺下一本。芋生根欲深,斸其旁以緩其土。旱則澆之。有草鋤之,不厭數(shù)多。治芋如此,其收常倍。
《列仙傳》曰:酒客為梁,使烝民益種芋:后三年當大饑。卒如其言,梁民不死。
案芋可以救饑饉,度兇年。今中國多不以此為意,后生中有耳目所不聞見者。及水、旱、風、露、霜、雹之災,便能饑死滿道,白骨交橫。知而不種,坐致泯滅,悲夫。人君者,安可不督課之也哉。

崔寔曰:正月,可菹芋。
《家政法》曰:二月可種芋也。

《種葵》

《廣雅》曰:蘬,丘葵也。《廣志》曰:胡葵,其花紫赤。《博物志》曰:人食落葵,為荷所齧,作瘡則不差,或至死。案今世葵有紫莖、白莖二種,種別復有大小之殊。又有鴨腳葵也。

臨種時,必燥曝葵子。
葵子雖經歲不浥,然濕種者,疥而不肥也。

地不厭良,故墟彌善,薄即糞之,不宜妄種。春必畦種、水澆。
春多風、旱,非畦不得。且畦者省地而菜多,一畦供一口。

畦長兩步,廣一步。
大則水難均,又不用人足入。

深掘,以熟糞對半和土覆其上,令厚一寸,馀鐵齒耙耬之,令熟,足蹋使堅平;下水,令徹澤。水盡,下〈闕二字〉,又以熟糞和土覆其上,令厚一寸馀。葵生三葉,然后澆之。
澆用晨夕,日中便止。

每一搯,輒耙耬地令起,下水加糞。三搯更種,一歲之中,凡得三輩。
凡畦種之物,治畦皆女種葵法,不復條列煩文。

早種者,必秋耕。十月末,地將凍,散子勞之。
一畝一升。五月末散子亦得。

人足踐踏之乃佳。
踐者菜肥。

地釋即生。鋤不厭數(shù)。五月初,更種之。
春者既老,秋葉落未,生故種此相接。

六月一日種白莖秋葵。
白莖者宜乾;紫莖者,乾即黑而澀。

秋葵堪食,仍留五月種者取子。
春葵子熟不均,故須留中輩。

于此時,附地剪卻春葵,冷根土蘗生者,柔軟至好,仍供常食,美于秋菜。搯秋菜,必留五六葉。
不搯則莖孤;留葉多則科大。

凡搯,必待露解。
諺曰:觸露不搯葵,日中不剪韭。

八月半剪去。
留其岐。多者則去地一二寸,獨莖者亦可去地四五寸。

蘗生肥嫩,比至收時,高與人膝等,莖葉皆美,科雖不高,菜實倍多。
其不剪早生者,雖高數(shù)尺,柯葉堅硬,全不中食;所可用者,唯有葉心。附葉黃澀,至惡,煮亦不美。看雖似多,其實倍少。

收待霜降。
傷早黃爛,傷晚黑澀。

榜蔟皆須陰中。
見日亦澀。

其碎者,割訖,即地中尋手糾之。
侍萎而亂者必爛。

又種冬葵法:近州郡都邑有市之處,負郭良田三十畝,九月收菜后即耕,至十月半,令得三遍。每耕即勞,以鐵齒耙耬去陳根,使地極熟,令如麻地。于中逐長穿井十口。
井必相當,邪角則妨地。地形狹長者,井必作一行;地形正方者,作兩三行亦不嫌也。

井別作桔槔、轆轤。
井深用轆轤,井淺用桔槔。

柳罐,令受一石。
罐小,用則功費。

十月末,地將凍,漫散子,唯穊為住。
畝用子六升。

散訖,即勞。有雪,勿令從風飛去。
勞雪令地保澤,葉又不蟲。

每雪,輒一勞之。若令冬無雪,臘月中汲井水普勞澆,悉令徹澤。
有雪則不荒。

正月地澤,驅踏破地皮。
不踏即枯涸,皮破即香潤。

春煖草生,葵亦俱生。三月初,葉大如錢,逐穊處拔大者賣生。
十手拔,乃禁取。兒女子七歲已上,皆得充事也。
一升葵,還得一升米。日日常投,看稀稠得所乃止。有
草拔卻,不得用鋤。一畝得葵三載,合收米九十車。車準二十斛,為米一千八百石。自四月八日以后,日日剪賣。其剪處,尋以手拌斫斸地令其起,水澆,糞覆之。
四月亢旱,不澆則不長;有雨則不須。四月以前,雖旱亦不須澆,地實保澤,雪勢未盡故也。

比及剪遍,初者還復,周而復始,日日無窮。至八月社日止,留作秋菜。九月,指地賣,兩畝得絹一疋。收訖,即急耕,依去年法,勝作十頃谷田。止須一乘車牛專供此園。
耕、勞、輦糞、賣菜,終歲不閑。

若糞不可得者,五、六月中穊種菉豆,至七月、八月犁掩殺之,如以糞糞田,則良美與糞不殊,又省功力。
其井間之田,犁不及者,可作畦,以種諸菜。

崔寔曰:正月,可作種瓜、瓠、葵、芥、?、大小蔥、蒜。苜蓿及雜蒜,亦種。此二物皆不如秋。六月,六日可種葵,中伏后可種冬葵。九月,作葵菹,乾葵。
《家政法》曰:正月種葵。

《蔓菁》

《爾雅》曰:蕦,葑蓯。汪:江東呼為蕪菁,或為菘,菘、蕦音相近,蕦則蕪菁。《字林》曰:豐,蕪菁苗也,乃齊魯云。《廣志》云:蕪菁,有紫花者,白花者。

種不求多,唯須良地,故墟新糞壞墻垣乃佳。
若無故墟糞者,以灰為糞,令厚一寸;灰多則燥不生也。

一耕地欲熟。七月初種之。一畝用子三升。
從處暑至八月白露節(jié)皆得。早者作菹,晚者作乾。

漫散而勞。種不用濕。
濕則地堅菜焦。

既生不鋤。九月末收葉。
晚收則黃落。

仍留根取子。十月中,犁粗畤,拾取耕出者。
若不耕畤,則留者英不茂,實不繁也。

其葉作菹者,料理如常法。擬作乾菜及?菹者,
?菹者,后年正月始作耳,須留第一好菜擬之。其菹法列后條。

割訖則尋手擇治而辮之,勿待萎。
萎而后辮則爛。

掛著屋下陰中風涼處,勿令煙薰。
煙熏則苦。

燥則上在廚積置以苫之。
積時宜候天陰潤,不爾多碎折。久不積苫則澀也。

春夏畦種供食者,與畦葵法同。剪訖更種,從春至秋得三輩,常供好菹。取根者,用大小麥底。六月中種。十月將凍,耕出之。
一畝得數(shù)車。早出者根細。

又多種蕪菁法:近市良田一頃,七月初種之。
六月種者,根雖粗大,葉復蟲食;七月末種者,葉雖膏潤,根復細??;七月初種,根葉俱得。

擬賣者,純種九英。
九英葉根粗大,雖堪舉賣,氣味不美;欲自食者,須種細根。

一頃取葉三十載。正月、二月,賣作?菹,三載得一奴。收根依畤法,一頃收二百載。二十載得一婢。
細剉和莖飼牛羊,全擬乞豬,并得充肥,亞于大豆耳。

一頃收子二百石,輸與壓油家,三量成米,此為收粟米六百石,亦勝谷田十頃。是故漢桓帝詔曰:橫水為災,五谷不登,令所傷郡國,皆種蕪菁,以助民食。然此可以度兇年,救饑饉。乾而蒸食,既甜且美,自可藉口,何必饑饉。
若值兇年,一頃乃活百人耳。

蒸乾蕪菁根法:
作湯凈洗蕪菁根,漉著一斛甕子中,以葦荻塞甕里以蔽口,著釜上,系甑帶,以乾牛糞然火,竟夜蒸之,粗細約熟。謹謹著牙,真類鹿尾。蒸而賣者,則收米十石也。

種菘、蘆菔法,與蔓菁同。
菘菜似蔓菁,無毛而大。《方言》曰:蕪菁,紫花者謂之蘆菔。案蘆菔,根實粗大,其角及根葉,并可生食,非蕪菁也。

秋中賣銀,十畝得錢一萬。
《廣志》曰:蘆菔,一名雹突。
崔寔曰:四月,收蕪菁及芥、葶藶、冬葵子。六月中伏后,七月可種蕪菁,至十月可收也。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齊民要術
農桑輯要_瓜菜之種瓜黃瓜附
中華考工十大奇書之:《泛勝之書》·【西漢】泛勝之 撰
種菜諺語集錦
與種植有關的諺語66句
《氾勝之書》卷下詩解1種瓜法種瓠法收子嫁接之法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