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在開國之初不到三十年,就能直接征服漠北各部,設置安北都護府,也是中原王朝有史以來第一次將漠北草原直接納入版圖。這是強如西漢王朝數百年里都沒有做到的武功,原因也很簡單,因為漢朝畢竟還是華夏民族的草創(chuàng)時期,對抗游牧民族的經驗仍在不斷探索和積累。而唐朝的成功則建立在千年之后無數前人積累的智慧結晶之上。
漢初剛從秦末戰(zhàn)亂中結束分裂,國力百廢待興,難以與新崛起的匈奴帝國直接抗衡,自不必說。漢武帝承文景之治數十年治世,人口從漢初的1500萬達到3400多萬,各郡縣府庫積累錢帛不計其數。
漢武帝:劉徹
以漢朝如此鼎盛國力,去攻擊百余萬人口的匈奴,卻是【寇雖頗折而漢之疲耗略相當矣】,特別是在衛(wèi)青漠北大戰(zhàn)、霍去病封狼居胥后,學精了的匈奴人根本不再和漢軍主力直接決戰(zhàn),而是游走機動,避實擊虛,分路合殲,令此后的漢軍歷次北伐,負多勝少,折損慘重,更是得不償失。
【承孝武奢侈余敝,師旅之后,海內虛耗,戶口減半】(《漢書·昭帝紀》)【師出三十余年,天下戶口減半】(《漢書·五行志》)
連年戰(zhàn)爭中,漢軍和匈奴各損失兵力20多萬精兵,漢武帝已不得不下罪己詔,輪臺悔過,休養(yǎng)生息,而匈奴雖經重創(chuàng),依舊橫據北疆,與漢朝頑強為敵。 這也足以證明,此時漢朝在對付匈奴上的戰(zhàn)略,確實是有欠缺的。
世人對游牧民族最偏見的認識,莫過于以為他們只是一幫四肢發(fā)達、頭腦簡單的蠻子,殊不知在草原嚴苛的自然環(huán)境下,物競天擇的自然法則,從來只有最狡猾最精明的人才能生存下來。當漢軍兵鋒已經抄掠匈奴老巢,直接關乎到他們的生死存亡了,他們同樣也將如打不死的小強一般,使盡百般手段,竭力掙扎求生。
因此,如果中原王朝僅僅憑借強大國力去碾壓草原游牧民族,不施加其他手段,想要一力降十會,不免如漢武帝一般代價巨大,而事倍功半。
西漢最終解決匈奴問題,還是漢昭帝(霍光)和漢宣帝時期,靠著對草原部族和匈奴各臣屬國的分化利誘,同時政治外交手段多管齊下,收復西域諸國,截斷匈奴側翼,兩個戰(zhàn)略方向夾攻,歷時數十上百年幾代人心血,這才能一舉成功。而漢朝積累的對付游牧民族的寶貴經驗,同樣也被此后的華夏歷代王朝所繼承。
隋王朝偉大外交家、戰(zhàn)略家,也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岳父,”落雕都督“長孫晟,不但創(chuàng)造了”一箭雙雕“這個成語,更總結前人經驗教訓,創(chuàng)建性提出了”遠交而近攻、離強而合弱“的方略,他在草原各部連橫縱合,離間各部酋帥,令偌大一個突厥汗國一分為二。
長孫晟
同時大隋高祖文皇帝楊堅,調派麾下諸多名將英杰,如楊素、高颎、史萬歲等,連年出塞北伐,令突厥人稱臣請降。只可惜隋煬帝楊廣剛愎自用,敗壞一個輝煌盛世,也令東突厥汗國得以復興,因此這場原本或許該屬于他的曠代武功,楞是拱手讓他的表兄李淵和好外甥李世民摘了桃子。(當然,李世民和長孫無忌也可以表示,干掉突厥的方略,明明是我岳父/親爹留下的遺產,身為人子人婿,繼承天經地義。)
唐太宗李世民和他麾下眾多的凌煙閣賢臣名將,謀臣如云,良將如虎,確實是凝聚了中原南北大分裂數百年來,鐵血與戰(zhàn)火淬就而成的最精英群體,從戰(zhàn)略意圖、戰(zhàn)役規(guī)劃到戰(zhàn)術運用,以及相關的政治、經濟、外交手段,皆代表了華夏民族冷兵器時代的最高水準,因此他們方能舉重若輕,在國力遠未達到隆盛之時,便用最小代價收取最大成果。
唐太宗:李世民
唐朝從開國伊始,就喜歡對其他政權以不斷分化利誘,收買挑撥,平定東突厥汗國同樣是一個無數人協力的系統工程。李靖三千騎兵突襲定襄,決戰(zhàn)陰山,俘虜突厥可汗,亦非他一人之功,而是從貞觀元年起,唐軍一系列眼花繚亂的組合拳攻勢下,一系列軍事、外交動作后水到渠成的結果。
大唐衛(wèi)國公:李靖
為什么東漢竇憲滅亡北匈奴汗國,燕然勒石,宣告了三百年漢匈戰(zhàn)爭的最終勝利,然而后世功名卻不顯?就是因為新興起的鮮卑成為新的草原霸主,拒絕接受朝廷冊封,而漢軍對其無可奈何。后來漢靈帝命漢軍兵分三路,出塞討伐鮮卑,卻三路大軍都被打得幾乎全軍覆沒,死者十之七八。這一戰(zhàn)也宣告了四百年大漢王朝,國勢如夕陽直下了。
相反,唐朝攻滅東突厥,絕不僅僅是一場如東漢滅北匈奴那樣的收拾落水狗性質的戰(zhàn)爭。單看戰(zhàn)后處置, 后方起兵打殘了突厥人的回紇軍也好、薛延陀軍也好,突利等突厥親唐勢力也好,他們都紛紛都接受唐朝冊封,從此對唐朝稱臣。為什么?就因為形勢比人強。
薛薛延陀真珠可汗,在漠北草原建立了名義上臣屬唐朝的新政權,妄圖不斷積蓄實力,填補東突厥滅亡后的勢力真空,成為新的北方霸主,再向唐朝挑戰(zhàn)。而雄才霸略的李世民卻絕不肯給他這個機會。在以后十余年內,薛延陀連遭唐軍摧毀性打擊,草原霸主的位子還沒坐熱,就被唐朝給一舉端了。
——諾真水之戰(zhàn),大唐英國公李世績,僅僅用六千騎兵下馬步戰(zhàn),以長槊迎敵,就大破薛延陀十萬騎兵,斬俘五萬余人,如此懸殊戰(zhàn)力比,一向遵奉強者的草原各部族會選擇服從誰,自是不言而喻。
大唐英國公:李世績
唐朝初年,唐軍征戰(zhàn)四方胡夷,取得無數這般的以少勝多神話戰(zhàn)績,一戰(zhàn)破國直若等閑。
李靖三千騎兵破東突厥十萬人,蘇烈一萬騎破西突厥軍十萬人,一千騎破吐蕃軍八萬人,以至于唐太宗親征高句麗,十萬唐軍大破二十五萬敵軍,俘斬十四萬,只因為沒有達到滅國目的,都成了所謂”敗仗“。
李世民即位之初,中原剛剛從戰(zhàn)火瘡痍中走出,戶口不過一千余萬,只相當于漢武帝時期的1/3,漢宣帝時期的1/5,然而他就用這點本錢,在二十年內完成了完成了對漠北、青海和西域的征服,令國家版圖擴張一倍有余,也正因為唐軍戰(zhàn)力太強,每次出兵損害甚微而收獲甚大。
李世民即位時,唐朝版圖
李世民去世時,唐朝版圖
在大唐軍隊的恐怖戰(zhàn)力威懾下,回紇、拔野古、同羅、仆孤、契苾等草原各部酋長,紛紛主動請求唐朝在漠北直接設置州郡,派遣地方官員,讓他們成為唐朝的編戶齊民。
從此以后,漠南為郡縣,漠北無王庭,一直到武則天執(zhí)政,后突厥汗國復國為止,整整半個世紀,大漠南北大小部落的酋長們,都只能在大唐旗幟下俯首聽命,為大唐出兵作戰(zhàn)開疆拓土。終于打出了自咸海一直到日本海,華夏王朝歷史上最大的版圖。因此,盛唐才可以和強漢并稱為華夏歷史上至強的兩極。
——這就是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光耀萬邦,流芳千載的煌煌大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