瘟疫侵襲人類,從古至今都有發(fā)生。今日戰(zhàn)疫我們有先進的設備,專業(yè)的科研人員,有效的防疫工具,還有全民的積極響應,但是,在不發(fā)達的古代,古人都是怎么戰(zhàn)勝瘟疫的呢?
(圖片來自網絡)
《說文解字》中對“疫”的解釋為“民皆疾也”。春秋戰(zhàn)國時期,人們認為疫病流行與人違背自然規(guī)律有關;春天三月要“抒井易水,所以去茲毒也”,注意疏通溝渠、水道,防止積累污穢引發(fā)疾病。而到了秦朝,疫病進行隔離已經被秦朝納入法制。(圖片來自網絡)
西漢平帝元始二年夏:“郡國大旱,蝗”,西漢遭受嚴重的疫情,從文獻當中,我們可以得知古人當時的戰(zhàn)疫方法:西漢政府專門騰出一些住宅作為隔離區(qū),集中對病人進行治療,并切斷瘟疫的傳染源,以防止疫病的擴散。在治療手段十分落后的古代,這絕對是一種有效的措施。嚴重瘟疫伴隨著大量人口死亡,需要及時安葬死者,政府會賜給疫病中死亡的人安葬費,及時安慰死者家屬。東漢爆發(fā)“毒言”(唾液傳播皮膚傳染病),防治疫情采用知情者主動斷絕與病人的接觸,不與患者一起飲食,不用同一器皿。《禮記·玉藻》中記載:“日五盥。蓋謂洗手不嫌頻數耳”,其實講的就是勤洗手。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